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老蘇寫美人,最神來一筆是: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句話深得我心。
細究起來,顏色的濃與淡,跟美人的美,還真是關聯不大。
真正的美人,無論淡妝還是濃妝,都非常之美。
喝茶也是一樣,真正的好茶,無論顏濃淡,都一樣令你流連忘返。
然而,現實總是令人意外。
昨天我的朋友、資深巖茶客瑩老師就來抱怨,說,每每,出去混茶莊,在泡茶喝的時候,總有人會在你衝出第一道茶湯時,看著淺淡的湯色非常篤定地說,「這茶肯定沒得喝,湯色太淺了,估計喝起來都沒味道!」
掃一眼旁邊的茶客,多少受了些影響,跟著擺出一副略有失望的表情。
接下來可能整個茶桌的風氣就一邊倒,大家一致認為這茶湯水薄,不是好巖茶了。
這種茶還沒喝,光看著幹茶、茶湯就開始高談闊論的人,就跟看電影時一直在旁邊猜測劇情的人一樣,非常討厭。
李麻花如果遇到,會直接懟到他懷疑人生。
而村姑陳只能默默翻上幾個大白眼,不好意思跟這幫滿嘴跑火車的人計較。
《2》
瑩老師說,她發現,在巖茶界,半桶水還怨氣衝天的老年福州男,最可惡。
明明喝巖茶的水平還停留在表面看茶的階段,並且喝茶功力比這茶湯還淺薄,卻偏偏要裝得自己很經驗老道似的。
每每號稱自己在武夷山呆了三四年,其實,誰不知道他那兩把刷子呢。
其實他根本不知道,泡給他們喝的是今年沒焙火的牛欄坑肉桂,人稱「毛牛肉」,還有人上趕著拿去賣呢!
結果到了這位壓根兒不懂巖茶的人嘴裡,居然成了沒必要喝的爛茶。
我就想問這泡牛欄坑肉桂,你冤不冤?
記得武夷山春茶季,新茶初制,茶農家裡都擺起茶葉審評裝置,動輒十幾泡毛茶一長串擺開來對比評茶。
毛茶沒有焙火,泡出來的湯色都差不多是金黃色,光憑湯色基本看不出什麼,無非就是看看茶湯的純淨度罷了。
可大家按順序喝過幾輪後,基本能保持一致地指認出某某茶內質厚,某某茶湯薄不耐泡。
在湯色基本一樣的前提下,工藝不同,採摘時間不同的巖茶,滋味還是有明顯的厚薄之別的。
甚至,就算底子深厚的坑澗茶、正巖茶,在毛茶階段的湯色與半巖、外山茶無異。
所以,巖茶滋味的厚薄和湯色深淺有關係嗎?
沒有。
《3》
那巖茶茶湯的顏色,跟什麼有關呢?
首先,跟山場有關。
看起來這基本是送分題,但是,列位看官切勿小看了這個因素,這可是會讓大家產生誤解的大因素。
武夷茶的山場,從傳統上來分,分為正巖,半巖,洲茶,外山茶。
正巖茶內質厚,經得起焙火,用炭火把茶燉透了,把內質燉出來,就會轉化成茶湯中的醇厚感。
而外山茶不行,日曬強烈,空氣含水量低,茶葉內質薄,承受不了焙火之重,下重手就會把茶內質焙空,所以一般是焙了中輕火以保茶香。
兩相對比,正巖茶比外山茶,湯水醇厚了不少。
於是這便成為了正巖茶村人自豪之處,就連他們舉辦的鬥茶賽只能自己人參加,只接受正巖茶,還規定了必須要足火茶。
一開始,正巖茶的火功都偏高,茶湯顏色基本都是紅濃透亮的,久而久之,正巖茶給到茶客的印象就是——紅亮的茶湯就是好巖茶的象徵。
並且,這種印象反覆強化刺激之後,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認識固化,陷入誤區。
後來,正巖村的人開始改變工藝,降低火功,最大程度保留香氣,試圖讓每泡茶都能展現個性。
而且又香又厚的茶市場接受度好,輕輕鬆鬆可賣個高價,身為茶農,何樂而不為呢?
難怪最近李麻花在武夷山連續喝了幾戶正巖茶農的成品茶,除了一家喜歡做陳年老巖茶的人做了高火茶,其他人的茶都保持在中火程度。
其實,真正的正巖茶,山場都不錯,就算把火功降低,還是能喝到茶湯裡的稠厚感,如同喝進滿滿的膠原蛋白。
相識的茶N代說,這幾年整個村子的人做茶都在「降火」,湯色顏色淺了,確實有不少不懂巖茶的人產生誤解,認為他們拿了半巖高山茶來以次充好。
好吧,同樣是麵粉,一直都是做成包子來吃,改成饅頭後就吃不出來是麵粉做的了!
《4》
其次,巖茶茶湯的顏色,跟工藝有關。
村姑陳以前喝到過一泡採嫩了不說,還包成10克一泡的正巖肉桂,只喝一口,就感覺無數螞蟻在舌苔上啃咬,苦、澀、麻,三元歸一,這口腔刺激感簡直了。
不光是我,周圍喝茶的人都在皺眉頭,直呼「這茶實在太厚、太濃了!」
然而,制茶師在一邊洋洋得意,看,我這茶煞口不?!
還好李麻花不在,要在,估計要摔杯子。
武夷巖茶茶葉一旦採摘得過於鮮嫩,茶多酚、茶鹼等呈苦澀味的物質含量就偏高,這種茶其實是不好喝的。
然而,而這種苦澀感帶來的口腔刺激感,卻正是一大票不懂巖茶的人,覺得茶湯厚重的來源。
這種茶喝下去,他們反倒覺得是好茶,有正巖韻,該賣個好價錢。
這種想法,真是太驚悚了。
可悲的是,市場需求便成為了茶農制茶的風向標。近些年,武夷正巖的茶農迅速調整了策略,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把茶湯往重口味來做。
秘訣就是:茶湯不夠厚,嫩採來湊!
村姑陳倒不是排斥嫩採的意思,也並非要一味堅持標準採摘。
但是,既然選了嫩,就要有與之匹配的製作工藝。茶採得嫩,輕輕一搖葉片就紅,一不小心會發酵過度,產生酵味酸味,拉低了巖茶品質。
烏龍茶是半發酵茶,講究三紅七綠,現在很多武夷巖茶做出四紅六綠、五紅五綠,都是發酵度偏高了。
所以,如果採,那就要調整出相應的工藝來配合,這樣一樣,這茶,才可能符合正巖茶一貫的傳統風味,不致於被降維到外山茶的隊列裡。
《5》
再次,巖茶茶湯的顏色,跟焙火有關。
但並非火功越高,茶湯就越厚。
巖茶的茶湯確實具有迷惑性,一杯紅到發暗的茶湯,總是讓人覺得這茶太厚了。而其實,有可能這茶喝起來空無一物,與白開水無異。
好些人遇此情況,會盯著這像醬油一樣的湯,百思不解。火工如此重,為何湯如此薄?
其實,換個思路來想,就容易懂了。
比如燒烤,你仔細想想,一塊烤焦的雞翅還能鮮嫩多汁嗎?
焙到高火的巖茶,內質大量流失,落到茶湯裡所剩無幾,喝起來是半水半茶。
這倒是給了茶農矇混過關的機會,有瑕疵的巖茶焙到高火,香氣、滋味、瑕疵統統焙掉,只剩下很能糊弄人的深紅色茶湯。
一般人喝來,只覺得茶湯顏色好深,這工藝這火工肯定很高,肯定是好茶。
這樣一來,這劣茶就被過度的火工給成功「整容」了。
前面說到茶客會被深色茶湯誤導,這個跟茶農茶商的巧舌善辯也極有關係。
他們把這種二次加工掩飾瑕疵的茶包裝成傳統工藝的正巖茶,你想買傳統正巖茶焙足火,茶湯紅的?恭喜你,這便是了。
這種根植於茶客內心深處的對傳統正巖茶的認知,讓他們把茶湯顏色與茶湯厚薄畫了等號。
說到底,還是自身喝茶水平不夠,是茶是水?茶味濃厚與否?是靠喝出來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看茶湯顏色!
《6》
巖茶茶湯的顏色,還有和品種多少有些關係。
比如武夷山原生品種,奇種、名叢,這些有性繁殖的樹種,在感覺上要比新品種厚重一些。
村姑陳有幸喝過慧苑坑的奇種,一大片茶山裡可能混種著幾十個品種,樹形葉片都各有差異,茶葉成熟時間也不同,這一片茶地的茶採下來放在一起製作,茶農戲稱它們是天然拼配的茶。
核心山場的奇種茶樹稀少,願意保留下來的茶農不多。我喝到的時候,這款慧苑坑奇種只焙了一道火,但是已經足以證明它的實力了。
讓村姑陳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湯感,如同米湯般濃稠,仿佛可以咀嚼。它沒有茶多酚、茶鹼帶來的口腔刺激感,卻仍能感覺到它猛烈的茶勁,要是任性,一連喝上幾杯,還真的會上頭。
肉桂也是名叢,它的濃厚度勝過很多品種,大家都覺得它辛辣、濃厚、霸氣,這也是它能爆紅的原因之一。
老叢水仙雖是外來品種,卻在武夷山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早已融入了武夷山的水土。
近幾年,老叢水仙的火功越做越輕了,茶農說是為了保留花香和叢味。就算是火輕了,茶湯厚度不減,依然是綿裡藏針,後勁十足。
《7》
看一泡茶的濃厚程度,不僅要細細品嘗,還要體會它的回韻。
有時候這泡茶入口的感覺輕盈柔順,口腔刺激感弱,但是吞咽後,等待一小會,喉嚨開闊,回甘伴著茶香逆流而上,在口中流轉,持續很久。
曾泡過一款焙得很透的慧苑坑水仙給朋友喝,基本沒有苦澀感,朋友剛喝了一口,就評價說茶湯過於綿柔,水感偏薄。
等他喝完兩道水,他自己體會到了這泡水仙帶來的回韻,滿臉驚喜,啪啪打臉,直呼「這茶強勁,底子厚啊!」
李麻花在一邊偷笑。
武夷巖茶,近些年來,風格愈發多樣,多樣到超出你的想像,所以,列位看官對巖茶的認識與理解也應該與時俱進。
喝茶時,如果還在用自己的固有印象去評判茶葉,會容易產生偏差。
有時候並非茶湯淺薄,而是茶喝太少,認知淺薄而已!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