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的路,不是路,每條路都有它的故事。
曾經認西藏的公路,就是中國最難修的路。其實也沒錯,如果按地質構造,的確是。但如果按時代背景。那位於雲南西部的這條公路,才是中國最難修的路。
它叫滇緬公路,1937年,隨著當時中國沿海口岸被日本佔領,海外物資無法運送到國內,一條從雲南昆明通往緬甸臘戌,全長1453公裡的公路,開始修建。
修路的人是來自於雲南的十幾個民族,他們並不是年輕力壯的男人,而是婦女,兒童,還有老人。在飢餓與疼痛中,將淚水和鮮血鋪灑在這條公路上。
在騰衝的紀念館裡,有當時的照片。少數民族的婦女,身上背著幼童,開鑿石頭。在艱難地條件下,本來預計三年完成的工程,居然在9個月後就能順利通車,但如此神速的進程,讓這條公路,平均每修一公裡,就有5到6個人犧牲。
這不僅是一條用手指摳出來的公路,也是一條用血肉築起來的生命之路。它除了叫滇緬公路,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婦孺公路。如果你有機會到這裡旅行,被忘了聽聽車輪下咯吱咯吱的聲音,那是為這條公路捐軀者的白骨。你也不用感到害怕。因為今天后輩安寧的生活,他們是開心的。
戰爭已經結束幾十年了,車輛把塵埃一遍遍的灑落在這條公路上,那些斷壁殘垣,戰壕堡壘,無情的歲月已經讓他們逐漸風化,但仍然在路邊依稀可見,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過去,提醒著我們不忘歷史,記住英雄。
滇西這片土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多麼氣壯山河,多麼悲壯悽美。十萬青年,實際就是十萬二十歲左右,甚至只有十五六歲的青年。在騰衝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娃娃兵石像身上穿的軍裝已經蓋過了膝蓋。
這一次長達3年多的出國作戰,有20萬遠徵青年永遠長眠於異國他鄉,而少部分活下來的人,也因為抗戰勝利後那段特殊的日子,沒有能夠回家,沒有回到曾經遠赴千裡,用生命守衛的祖國,只能像流星一樣,散落在緬甸,靠救濟和拾荒為生。
直到21世紀,祖國開始尋找他們。那些年過古稀的老兵和已經故去的英靈。他們的身影開始陸續出現,在抗戰79周年的天安門,在遠徵軍戰役遺址,以及遠在他鄉的緬甸和印度。穿越野人山,松山會戰,強渡怒江。如果沒有先輩的浴血奮戰,也許時間,在那一刻,就停止了。
抗戰14年,那段日子實在太過於艱辛,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親身經歷,但作為一名華夏兒女,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我們怎麼敢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