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是怎樣一條公路?又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0-12-25 曹耐

腳下的路,不是路,每條路都有它的故事。

曾經認西藏的公路,就是中國最難修的路。其實也沒錯,如果按地質構造,的確是。但如果按時代背景。那位於雲南西部的這條公路,才是中國最難修的路。

它叫滇緬公路,1937年,隨著當時中國沿海口岸被日本佔領,海外物資無法運送到國內,一條從雲南昆明通往緬甸臘戌,全長1453公裡的公路,開始修建。

修路的人是來自於雲南的十幾個民族,他們並不是年輕力壯的男人,而是婦女,兒童,還有老人。在飢餓與疼痛中,將淚水和鮮血鋪灑在這條公路上。

在騰衝的紀念館裡,有當時的照片。少數民族的婦女,身上背著幼童,開鑿石頭。在艱難地條件下,本來預計三年完成的工程,居然在9個月後就能順利通車,但如此神速的進程,讓這條公路,平均每修一公裡,就有5到6個人犧牲。

這不僅是一條用手指摳出來的公路,也是一條用血肉築起來的生命之路。它除了叫滇緬公路,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婦孺公路。如果你有機會到這裡旅行,被忘了聽聽車輪下咯吱咯吱的聲音,那是為這條公路捐軀者的白骨。你也不用感到害怕。因為今天后輩安寧的生活,他們是開心的。

戰爭已經結束幾十年了,車輛把塵埃一遍遍的灑落在這條公路上,那些斷壁殘垣,戰壕堡壘,無情的歲月已經讓他們逐漸風化,但仍然在路邊依稀可見,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過去,提醒著我們不忘歷史,記住英雄。

滇西這片土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多麼氣壯山河,多麼悲壯悽美。十萬青年,實際就是十萬二十歲左右,甚至只有十五六歲的青年。在騰衝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娃娃兵石像身上穿的軍裝已經蓋過了膝蓋。

這一次長達3年多的出國作戰,有20萬遠徵青年永遠長眠於異國他鄉,而少部分活下來的人,也因為抗戰勝利後那段特殊的日子,沒有能夠回家,沒有回到曾經遠赴千裡,用生命守衛的祖國,只能像流星一樣,散落在緬甸,靠救濟和拾荒為生。

直到21世紀,祖國開始尋找他們。那些年過古稀的老兵和已經故去的英靈。他們的身影開始陸續出現,在抗戰79周年的天安門,在遠徵軍戰役遺址,以及遠在他鄉的緬甸和印度。穿越野人山,松山會戰,強渡怒江。如果沒有先輩的浴血奮戰,也許時間,在那一刻,就停止了。

抗戰14年,那段日子實在太過於艱辛,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親身經歷,但作為一名華夏兒女,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我們怎麼敢忘記他們。

相關焦點

  • 滇緬公路 | 中國抗戰的一條生命線
    滇緬公路上的農用車滇緬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是以美國史迪威將軍的名字命名的。確切說,史迪威公路從印度雷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昆明,橫跨印、緬、中三國,全長1730公裡,滇緬公路則是史迪威公路中的一部分。
  • 滇緬公路二
    滇緬公路修築的背景 滇緬公路是抗戰時期最重要的一條路。它是維繫整個抗戰的生命線,是迎接抗戰全面勝利的大序曲。沒有滇緬公路,就沒有1945年抗戰的勝利。惠通橋岸邊有個惠通崖石質無比堅硬,動員了數萬人花費一百二十個晝夜才得的沿著那段懸崖炸出一條路。後來著名記者蕭乾在其採訪報導中說"如果要為滇緬公路築一座萬人冢,不必遲疑,它應該建在惠通橋畔。"並把築路工人稱為"羅漢".滇緬公路通車期限原定於三八年三月底,後展限至五月底,因實際工程實在艱巨,加之又逢雨季很多己建成的工程,往往一夜暴雨後又前功盡棄,於是工程完工一拖再拖。
  • 滇緬公路的修築背景
    滇緬公路修建之難,難在公路經過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由於抗戰形勢的日益緊迫,滇緬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邊勘測邊施工。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戰前就十分缺乏,抗戰開始後,這個問題就更加尖銳了。況且滇緬公路將要從雲南邊境地區流行「瘴氣」的地區經過,更就成了招募工程技術人員的一個大問題。
  • 滇緬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回眸70多年前,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有這麼一群特殊的戰士,他們為了中華民族存亡,響應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從南洋回到烽火中的祖國,在抗日「生命線」上甘灑熱血,盡忠報國,至少1000人犧牲在滇緬公路上。
  • 滇緬公路是怎樣築成的?據說每一英裡就吞噬一條生命,你去過嗎?
    滇緬公路是一條中國雲南省到緬甸的公路,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輸血管",歷史悠長。當年滇緬公路動用民工20萬人,工程師200人,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港,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 曖冬之旅一滇緬公路
    ,有一條厚重而絕美的自駕公路,從它誕生,就註定背負著民族重任。這是一條舉世矚目的國際公路。這條路流淌著滇西人民的血與淚。跨越濞江、瀾滄江、怒江三大江,翻越雲嶺、怒山、高黎貢山等橫斷山脈,縱橫滇西河,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曲折公路,是一條由是80%以上依靠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勞工僅用時9個月修築完成的滇西人民用血鑄成的「生命線」,這就是從雲南昆明出發 通往萬千佛塔之國——緬甸首都仰光的滇緬公路。
  • 滇緬公路:抗戰不可或缺的「輸血線」
    檔案    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從中國雲南省通往緬甸,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在二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於1938年初開始修建,當年9月通車,全長1146公裡,在中國境內長959 .4公裡。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
  • 滇緬公路:中國人的抗日生命線
    圖中是修建滇緬公路的情形,可以看到修路的人中有老人、婦女甚至小孩。 滇緬公路上,人們正在巨大的巖石上開闢一條小道。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中,至少有一半是從滇緬公路運進來的。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 悲壯的歷史印記—滇緬公路(上)
    、數不清的橋梁,然而沒有哪一條像滇緬公路,也沒有哪一座像惠通橋那樣足以載入史冊。  光陰無情啊,曾經蜚聲中外榮耀悲壯的滇緬公路,如今被人逐漸淡忘了。喜歡讀史的我一直對這段公路魂牽夢繞,心馳神往。滇緬公路是一條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曲折公路,它厚重而絕美,又叫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利多公路},抗戰公路。從雲南昆明到緬甸北部臘戍,全長1146.1公裡(中國段959.4公裡、緬甸段186.7公裡)。再由昆明經貴陽直達重慶。
  • 滇緬公路通車80年 重溫那段雲南往事歷史
    翻開我國的公路史,還從來沒有一條路,是依靠80%以上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勞工修築完成的;還從來沒有一條路,是在崇山峻岭的艱苦環境下,由民夫大多依靠原始勞動工具,僅用9個月就實現959.4公裡通車的;還從來沒有一條路,從修通後就成為當時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運輸通道,承擔著運輸國際救援物資、支持中華民族抗戰直至走向勝利的生命線重任。滇緬公路就是這樣一條路。
  • 中國遠徵軍滇緬抗戰秘錄——滇緬公路秘事
    抗戰前幾年,中方與盟國的聯繫主要有4個通道:東邊的香港,南邊的桂越和滇越鐵路,西北的新疆,還有西南的滇緬公路。可是,隨著香港和越南相繼陷落,加上蔣為防蘇聯不肯走西北路線,因此滇緬公路成了中方最後一根輸血管,盟國援華物資,就是通過這條運輸線運入中國。
  • 血肉築成"生命線"滇緬公路 華僑歸國當運輸工
    老人有幾根手指伸不直,那是當年他朝日本人扔手榴彈後退不及時被炸傷的。  如今的滇緬公路路段。  葉曉東在紀念碑前向記者介紹南洋華僑機工的故事。  94歲的遠徵軍趙德海(金昌)老人。  抗日戰爭期間修築的滇緬公路,是1940年6月滇越鐵路被封鎖、中斷後,我國出海的唯一國際通道。
  • 封閉滇緬公路:邱吉爾給中國抗日戰爭的背後一刀
    當時中國的外援入口只剩下滇越鐵路一條途徑了 。一旦滇越鐵路不保,則中國就完全處於無法接受外援的境地,國民政府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37年底,蔣介石接受了雲南王龍雲的建議,決定在修築一條滇緬公路,打通西南方向的外援入口。12月,雲南開始修築滇緬公路,每天出勤不下數十萬人,輪班晝夜趕修。
  • 滇緬公路80周年——滇西抗戰歷史考察 | 活動招募
    80 年前一條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曲折公路一條滇西人民用血肉鋪就的國際公路
  • 抗戰豐碑——滇緬公路  作者:徐俊林
    正是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危機,雲南省主席龍雲建議修建滇緬公路。1937年底,滇緬公路正式動工,在缺乏壯勞力和機械的情況下,公路沿線20餘萬各族民眾(其中有不少孩子,我們村去了27人)齊上陣,使用鋤、斧、刀、箕等原始工具,在6座大山、8處懸崖峭壁、5條江河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公路,它跨越了中國最湍急的河流,在怒江和瀾滄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鋼索大橋:惠通橋、昌淦橋和功果橋
  • 臺媒雲南行:重走滇緬公路 血淚築成的生命線
    圖為滇緬公路「老虎嘴」海外網12月13日電 臨近緬甸邊境,中國人民用血淚築成了一條重要的運輸線,臺灣《聯合報》的記者重新再走這條路。1938年初,滇緬公路沿線約20萬各族人民被徵集,絕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雲南的青壯年大都已開赴中原參加抗戰)。由於嚴重缺乏施工機械,他們只能用自己的雙手,修築一條世界最崎嶇、長達上千公裡的公路。滇緬公路修建之難,主要難在公路經過的80%路段是崇山峻岭,築路者只能通過爆破來開山劈石,強行開闢出道路。
  • 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
    滇緬公路,這是一方曾被遺忘的叢林戰場,曾經書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緬、印、英、美等國付出鮮血與淚水的悲壯故事。矢志於為湮滅的歷史拂去塵土,讓更多的人記住這片土地,2002年11月,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委託,資深撰稿人多諾萬·韋伯斯特從印度加爾各答啟程,穿越緬甸境內的熱帶叢林,再度踏上這條早已荒蕪,卻是在二戰期間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公路。通過沿途極為艱苦的實地考察,多方探訪當年的老兵以及修路者,韋伯斯特獲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寫就《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一部非同凡響的史詩故事。
  • 80年前,3200多名華僑青年在滇緬公路上揮灑熱血
    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條可以繼續運送戰略物資、讓中國延續生機的生命線在雲南開通了,它就是滇緬公路。資料圖。來源:新華網  路雖然開通了,卻缺少車輛和經驗豐富的司機、修理人員。  1939年2月到9月,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應國民政府請求,號召南洋的華人子弟回到中國,從事滇緬公路的運輸和汽車維修等工作。
  •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2015-08-31 19:36: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龍陵8月31日電 題: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中新社記者 馬騫
  • 滇緬公路通車80年:這條歷史的彎道需要我們銘記於心
    難以改變  在中國的公路史中,除滇緬公路外,從沒有一條路,是80%以上依靠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勞工修築完成;從沒有一條路,是在崇山峻岭下由民夫依靠原始勞動工具,僅用9個月實現通車;從沒有一條路,修通後成為中外聯繫的唯一運輸通道,支持著中華民族抗戰直至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