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一場典型的高原山地作戰。二戰以來的無數次戰鬥,都表明了高原山地作戰是最為艱難的,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曾在高原山地作戰中吃過虧。
二戰時,德國陸軍是公認的強大,以「閃電戰」幾乎橫掃整個歐洲,然而在攻佔南斯拉夫後卻遭到了狄托領導的遊擊隊的不間斷地襲擊,德軍多次出動大兵團反覆進行圍剿,結果都無法徹底解決後顧之憂,反而被牽制了大量的兵力。南斯拉夫遊擊隊真的那麼強大嗎?其實並非如此,原因只在於南斯拉夫的山地地形。
到了二戰後期,盟軍節節勝利,不論是空中,還是地上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然而當進攻到義大利北部山區時卻撞得頭破血流,直到德國投降,這一帶仍然控制在德軍手中,原因也在於山地地形的易守難攻。
到了1979年,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與強大的蘇聯相比,阿富汗的軍事實力不值一提,然而令全世界沒有想到的是,蘇軍在阿富汗山區苦戰10年,在付出5萬多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後,最終只得狼狽撤退。
那麼高原山地作戰為何如此艱難呢?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高原環境對於士兵的影響巨大。
1962年中印衝突的主要戰場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這裡屬於高海拔地區,根據現代醫學分析,在海拔4500米以上,人的心肺功能相當於平原的百分之六十,體力大減。
長期生活於平原地區的士兵,一但來到高原作戰,馬上就變成了「軟腳蝦」,平時輕鬆完成的5公裡負重奔襲,到了這裡即便輕裝也變得行動遲緩,而行動遲緩的部隊很容易成為敵軍機槍收割的目標。
不過好在高原環境給雙方造成的影響是相同。而且,解放軍參戰部隊以本地邊防部隊和曾在西藏執行過戰鬥任務的部隊為主,比如擔負反擊瓦弄之敵的54軍130師,曾參與過西藏平叛。反觀印軍,由於倉促應戰,很多沒有上過高平的部隊被調到前線,結果非戰鬥減員嚴重。
二是高原山地作戰,後勤補給十分困難。
高原山地作戰,實際上打的就是後勤,而制約後勤補給的關鍵是道路通行條件異常惡劣,有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道路通行。以瓦弄方向為例,從公路終點到戰區徒步需要走4-5天,這中間根本無路可走,一切糧彈除參戰部隊儘可能的多帶之外,開戰之後就只能靠支前農工肩背背扛。
我們都知道,火炮是戰爭之神,然而威力越大的火炮自重越大,對於通行條件的依賴程度也就越高。由於無路可走,1962年時解放軍根本沒法投入大口徑火炮。據多年後丁盛將軍回憶,當時部隊攜帶的最大口徑的炮是120毫米迫擊炮,最小的是40毫米火箭筒,除此之外,還有82毫米迫擊炮、57毫米和75毫米無後坐力炮等。
而單單為了將兩門120迫擊炮運到前線,54軍甚至動用了兩個連的步兵,一個步兵連只負責抬一門炮,很多戰士累得氣都喘不過來,暈頭轉向的。而到了前線根本得不到休息,馬上就投入到了戰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