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對印作戰有多艱難?丁盛:抬兩門120炮要用兩個步兵連

2020-12-20 歪史正說

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一場典型的高原山地作戰。二戰以來的無數次戰鬥,都表明了高原山地作戰是最為艱難的,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曾在高原山地作戰中吃過虧。

二戰時,德國陸軍是公認的強大,以「閃電戰」幾乎橫掃整個歐洲,然而在攻佔南斯拉夫後卻遭到了狄托領導的遊擊隊的不間斷地襲擊,德軍多次出動大兵團反覆進行圍剿,結果都無法徹底解決後顧之憂,反而被牽制了大量的兵力。南斯拉夫遊擊隊真的那麼強大嗎?其實並非如此,原因只在於南斯拉夫的山地地形。

到了二戰後期,盟軍節節勝利,不論是空中,還是地上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然而當進攻到義大利北部山區時卻撞得頭破血流,直到德國投降,這一帶仍然控制在德軍手中,原因也在於山地地形的易守難攻。

到了1979年,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與強大的蘇聯相比,阿富汗的軍事實力不值一提,然而令全世界沒有想到的是,蘇軍在阿富汗山區苦戰10年,在付出5萬多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後,最終只得狼狽撤退。

那麼高原山地作戰為何如此艱難呢?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高原環境對於士兵的影響巨大。

1962年中印衝突的主要戰場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這裡屬於高海拔地區,根據現代醫學分析,在海拔4500米以上,人的心肺功能相當於平原的百分之六十,體力大減。

長期生活於平原地區的士兵,一但來到高原作戰,馬上就變成了「軟腳蝦」,平時輕鬆完成的5公裡負重奔襲,到了這裡即便輕裝也變得行動遲緩,而行動遲緩的部隊很容易成為敵軍機槍收割的目標。

不過好在高原環境給雙方造成的影響是相同。而且,解放軍參戰部隊以本地邊防部隊和曾在西藏執行過戰鬥任務的部隊為主,比如擔負反擊瓦弄之敵的54軍130師,曾參與過西藏平叛。反觀印軍,由於倉促應戰,很多沒有上過高平的部隊被調到前線,結果非戰鬥減員嚴重。

二是高原山地作戰,後勤補給十分困難。

高原山地作戰,實際上打的就是後勤,而制約後勤補給的關鍵是道路通行條件異常惡劣,有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道路通行。以瓦弄方向為例,從公路終點到戰區徒步需要走4-5天,這中間根本無路可走,一切糧彈除參戰部隊儘可能的多帶之外,開戰之後就只能靠支前農工肩背背扛。

我們都知道,火炮是戰爭之神,然而威力越大的火炮自重越大,對於通行條件的依賴程度也就越高。由於無路可走,1962年時解放軍根本沒法投入大口徑火炮。據多年後丁盛將軍回憶,當時部隊攜帶的最大口徑的炮是120毫米迫擊炮,最小的是40毫米火箭筒,除此之外,還有82毫米迫擊炮、57毫米和75毫米無後坐力炮等。

而單單為了將兩門120迫擊炮運到前線,54軍甚至動用了兩個連的步兵,一個步兵連只負責抬一門炮,很多戰士累得氣都喘不過來,暈頭轉向的。而到了前線根本得不到休息,馬上就投入到了戰鬥中。

相關焦點

  • 1962年對印反擊戰中,指揮取得瓦弄大捷的丁盛,後來怎麼樣了?
    新中國成立後,在解放軍王牌軍中,有一個軍被譽為「王牌中的王牌」,它就是54軍。54軍為何會獲得如此讚譽呢?因為它的戰鬥力太強了,有多強呢?哪裡有硬仗,它就會被上級派到哪裡!抗美援朝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這三場對外作戰,該軍都參與其中打滿全場,一個不落下。
  • 開國少將裡面排行第一的他,1962年已是副軍長,打得印軍倉皇逃走
    開國少將裡面排行第一的他,1962年已是副軍長,打得印軍倉皇逃走文/無計讀史1930年,丁盛加入了紅軍。因為丁盛打起仗來勇猛,很快就受到了提拔,從班長一直升升繩,等到中印戰爭打響的時候,那時候的丁盛已經是一個副軍長了。
  • 這兩位江西籍貫的將領,都參加過1962年的自衛反擊戰,他們都是誰
    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指在1962年11月,我國邊防軍,在面對外敵的挑釁,拿起手中的武器自衛反擊,因此這場戰役也稱之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而敵方則稱之為瓦弄之戰。這場戰役前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反擊敵人侵佔我國的地盤,第二階段是進攻,追殲敵軍大獲全勝。
  • 防守與反擊,細看二戰初期,德軍步兵營在防禦作戰中的火力部署
    1940年一個標準的德軍步兵營能夠用於防禦的主要火力有:一個重武器連的18挺MG重機槍和6門80mm迫擊炮;3個步兵連的9支7.92mmPzB39反坦克槍、9門50mm迫擊炮、36挺MG輕機槍,以及若干衝鋒鎗,大量步槍、手榴彈,還有地雷。
  • 印軍越線鳴槍的神炮山,因何得名?1962年,英雄神炮排橫刀立馬
    這一次,非法越線的印度士兵居然對我邊防官兵鳴槍威脅,其氣焰之囂張,可謂自1962年以來所未有。不過根據其名稱「神炮山」,很容易讓人聯想起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爆發後,在西段地區表現神勇的我軍「神炮排」。當時神炮排立下戰功的地方,正好位於班公湖以南的山地,完全有理由判斷,神炮山正是當年神炮排英勇作戰的戰場,戰後軍民口口相傳,成了約定俗成的地名。
  • 1962年解放軍生產師奔赴高原,全殲印軍王牌旅
    54軍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等根據「打狠、打痛」敵人的指示,西藏軍區決心組織第二階段的戰鬥,再消滅印軍2-3個旅。然而僅憑邊防部隊及軍分區的力量完成這一任務顯然有一定的難度,於是向高原增兵就成了唯一的選擇。那麼要抽調哪支軍隊入藏作戰呢?熟悉軍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後來被抽調參與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是54軍130師,那麼為什麼是54軍呢?理由其實很簡單,54軍有高原作戰經驗。54軍曾經執行過入藏平叛任務。
  • 對印自衛還擊作戰,為什麼說打出了國威軍威?前線總指揮是誰?
    1962年,我國被迫進行了對印自衛還擊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自衛還擊作戰。這一戰,為什麼說打出了國威軍威?這一戰,前線總指揮是誰?一、戰爭起因:中印邊界爭議地段多,印度得寸進尺,野心勃勃,打死我邊防軍民多人中印邊界全長1700多公裡,分西、中、東3段。
  • 1962年對印作戰老將陰法唐:我軍不輕易動,要動就來大的
    1962年6月,時任中共西藏工委江孜地委書記兼江孜軍分區政委的陰法唐,接到了一封電報:速到拉薩接受任務。他對環視聽工作室記者說:「那時,尼赫魯搞『前進政策』,蠶食我國的領土,最初重點在邊境西段的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我1950年隨解放軍入藏,後來在靠近邊界的江孜工作,跟印度人早就打過交道。我猜想軍區認為我有經驗,所以就派我去邊境西線談判的。」
  • 1962年對印反擊,前線否定總參方案,師長7天5夜穿插貝利小道
    作者:忘情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在過去三年時間裡一忍再忍,已經忍無可忍的中國軍隊,發起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此次作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0月20日至28日。第二階段從11月17日至20日,實際只打了4天。
  • 1962年,中央下令對印自衛反擊
    印軍先在西段邊境不斷越界偵察、演習、設卡,到1962年9月,共蠶食我領土3000多平方公裡,設立入侵據點43個。 在東段,印軍於1962年上半年沿「麥克馬洪線」建立約24個新哨所,並越過「麥克馬洪線」在克節朗河谷的扯冬建立入侵據點。 印度政府一意孤行,他們還大肆造謠說「中國侵略印度」,混淆國際社會的判斷力。
  • 丁盛:日軍稱之為「守路釘」,劉伯承元帥稱之為「猛虎」
    而日軍的人數沒有八路軍的多,這樣打下去日軍肯定要死完,這時阿部規秀還是要想辦法突圍出去,在山上一間廟中和軍中將領商量對策,而八路軍得到消息,八路軍方面命令炮兵營使用迫擊炮進攻小廟,而正是這一命令,讓日軍群龍無首,開始混亂起來。
  • 印度正在走1962年老路?中印西段鮮為人知的班公洛拔點作戰
    殊不知,58年前就在對峙地區爆發了一場鮮為人知的拔點作戰,中國軍方所稱「神炮山」之名極有可能就來自這次戰鬥。根據「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編寫組」編寫、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內部本)》披露,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前,印度在中印邊境西段建立了120個哨卡,其中43個哨卡位於實控線中國一側,中國的哨卡則僅有57個。
  • 瓦弄大捷:丁盛帶54軍130師與印軍11旅決戰,印軍像豆腐一樣散架
    1962年印軍不顧我方警告,一步步侵蝕我國領土,不斷入侵邊境製造事端。這個時候,丁盛再次披掛上陣,率領54軍130師奔赴中印邊境的瓦弄地區。 1962年10月16日,丁盛統一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瓦弄地區作戰行動。戰役打響後,在我軍的攻勢下,印軍像豆腐塊一樣散架。
  • 1962年對印反擊戰中,中印陣亡的最高軍官各是什麼級別?
    導言1962年的對印作戰,是中國做出了長期權衡後的決定,也算了忍了幾年了,當時我方對印軍沒有底數,所以後期作了周密的準備。當時戰士們在戰場上總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並且受到了毛澤東的大加讚賞。
  • 1962年對印反擊戰,印度將軍逃跑時,解放軍班長用衝鋒鎗將他擊斃
    1962年10月1日,印度國防部長梅農,召集印軍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在會上,梅農說:「尼赫魯總理已前往倫敦參加大英國協總理會議,臨行時授權我制定一份與中國軍隊的作戰計劃。在中印邊境東段,我們要佔領塔格拉山脊,將中國軍隊趕出塔格拉山;在中印邊境西段,要拔除中國軍隊的二十一個據點,佔領全部阿克賽欽地區。」
  • 他參加了對印自衛反擊戰,不是師長,但被授予少將軍銜!
    他參加了對印自衛反擊戰,不是師長,但被授予少將軍銜!本文由百家號「江西老徐」原創,侵權必究!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西段邊境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佔中國領土4000平方公裡。中印邊境摩擦日益緊張的今天,人們對55年前的那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充滿好奇,那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仗是如何打的?有何經驗教訓?
  • 解放軍這支王牌部隊有兩大特點,馬家軍和印度軍隊對此,記憶深刻
    1959年拉薩平叛時,大和尚也是經過達旺逃向的印度。當時毛主席說:讓他走,不要攔。 在第二階段的作戰開始之前,印軍從對岸不斷炮擊,炮打的很囂張。參戰老兵回憶,有一次,十幾個戰士偷著做飯,剛架好一口鍋,一發炮彈就不偏不倚飛進鍋裡;八一廠攝影師的住處也挨了炮,不僅人員傷亡,克節朗戰鬥的電影膠片也毀了。
  • 組建藏字419部隊是為對印作戰?政委陰法唐揭開中印之戰歷史迷霧
    從1959年以來,特別是1962年上半年,西段局勢一直非常緊張,武裝衝突不斷。魏:許多網民有一個疑問:印軍的蠶食活動早就開始了,如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至傳統習慣線之間多達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就是在1950年至1954年間被印軍侵佔的,為什麼我軍的反蠶食鬥爭遲至1962年才開始進行?
  • 對印自衛反擊戰,3人揍敵一營端掉炮兵陣地,可惜英雄訓練時犧牲
    1962年,我國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之中,印度趁機在邊境地區蠢蠢欲動,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不顧我國多次嚴正抗議,反覆發表聲明的和平舉措,竟然在中國境內先後設立幾十個軍事據點,同時,進行猖狂的武裝挑釁,襲我哨所,殺我軍民,佔我領土。
  • 「想要正常巡邏作戰都不容易」,印媒哀嘆「拉達克」印軍過冬艱難
    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印度快報》網站29日詳細描述了位於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印軍,當前是如何艱難地維繫生存、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自然環境對印軍尤為不利「歷史上,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希特勒入侵蘇聯時,都被當地的寒冷天氣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