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之聲(zgzs001)
《70年趕考成績單》
70年前,中國共產黨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開始了建設新中國的宏偉大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重提「趕考」,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70年「趕考」路上,共產黨人步履堅實、逐夢前行,向人民和歷史交出優異成績單。從解決溫飽到品天下美食,從憑票供應到全球網購,從草棚筒子樓到公寓新社區……變化既細緻入微,又翻天覆地。
中國之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70年趕考成績單》,展現民生變化圖景,記錄百姓肺腑心聲。
第一篇
《餐桌蛻變史》
餐桌蛻變史來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00:00
07:28
數說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食品供給實現了從匱乏到富足的轉變。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食品菸酒支出7239元,比1956年增長58.3倍。農村居民人均支出3646元,比1954年增長88.1倍。在居民食品消費水平提高的同時,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城鄉居民的糧食消費量明顯減少,比1956年下降三成多,肉蛋奶等食品消費量顯著增加。」
跟著老喬逛菜市場
老喬:「買點肉!咋賣?」
店家:「22。」
老喬:「便宜點嘛…」
店家:「可以!」
過去,拿筷子沾點油放嘴裡
能回味好幾天
8月底的陝西鹹陽,太陽褪去了些許的火爆,62歲的喬建忠來到家附近的菜市場採購。看著手裡的肉,想起當年肚裡缺油水的日子,感慨萬千。
如今,菜市場內肉類供應充足
老喬:「一個月2斤肉,給你發2斤肉票。你想一斤肉才能吃多點?要吃蒸肉的話一個人都不夠……」
民以食為天。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新中國成立後面臨的第一大難題。物資匱乏、糧食短缺、農產品實行「定量供應」,老百姓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蘿蔔、大白菜、紅薯,這「老三樣」是當年餐桌上最常見的主菜。
老喬:「要不就是開水燙煮,要不就是醃的菜,也沒什麼味道。那個時候對肉的印象就像黃金那麼金貴……」
1950年河北農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油也是奢侈品。老喬說,好不容易見到點油沫星子,拿筷子沾點放到嘴裡,可以回味好幾天。
《我愛我家》片段:「我想吃炸饅頭片,再撒一層厚厚的綿白糖,那咬一口……」
「唉,這些東西都是憑證、憑本、憑票供應,每人每月是半斤糖,還厚厚的一層,美死你。」
「我想吃炸饅頭片……」
一日三餐,都系在 「票」上
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通的糧票、肉票等各類票證是幾代人最深刻的記憶。老百姓的一日三餐都系在這小小的票證和糧本上。
老糧票
老喬家最後的糧本
老喬展示糧油本:
老喬:「我這上面有寫四口人的,這是一個月的一袋面,25公斤。」……「憑票到糧站去買,你不能隨便去買,超過這個標準就不行。」
記者:「要是家裡辦事呢?」
老喬:「那你換糧票,吃不完的魚,一隻魚攢下來的量跟別人換成糧食。或者攢糧,我這一個月就不買了,下個月就存到100多斤了。」
1958年「群眾食堂」,不方便做飯的群眾可以帶糧票來這裡一起吃飯
改革開放後,下館子成了時尚
1978年,改革開放春風拂來,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激發了農民積極性,糧食產量快速增長,到1993年突破了9000億斤。此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伴隨城鎮居民近40年曆程的各種票證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老喬家的糧油本上清晰地記載著1996年6月最後一次定量購糧記錄。
老喬家糧本上最後的購糧記錄
老喬:「家家都能吃到肉,也不要票了,啥都不要了。光有錢就行,沒有限制。跟之前相比就是白面多一些,菜豐富一些,油水多一些,肉多一些,能吃個蒸肉或者包個餃子。」
1992年,北京王府井開業的美食城,中間那盤大龍蝦很顯眼
如今普通人家的一餐,肉蛋魚蝦應有盡有
市場的開放仿佛一下子喚醒了國人沉睡的味蕾,百姓餐桌上變得色彩斑斕起來。餐飲市場上,私人餐館開始陸續出現。「下館子」一時間成了時尚,誰家有紅白喜事,都願意在飯店擺上幾桌。
洋快餐的進入
改變了中國餐飲市場
新聞聯播:「坐落在北京前門大街的「肯塔基家鄉雞」北京快餐店今天正式開業……」
1987年11月,一家名為「肯塔基家鄉雞」的快餐店在北京前門開業,當天下著雪,排隊人群卻綿延百米,很多人等待兩個小時,只為一嘗這家店的炸雞。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回憶:「非常轟動,人山人海。老百姓想美國的炸雞到底是啥東西,去嘗一嘗。進去一看,特別是接觸到的一些服務、一些設備,包括桌椅什麼這些細節,確實很新鮮,確實比中國餐館管得好。」
此後,以肯德基為代表的洋快餐迅速在各地鋪開,改變著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已在餐飲行業摸索多年的姜俊賢敏銳地感到「狼來了」。1993年5月,他受命組建中國北京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復興老字號。
姜俊賢:「過去我們有個順口溜,到餐館去,這個叫「你坐著,我站著」。為什麼?因為你坐著吃飯,那麼我為了搶你這把椅子,我站在你身後就等著你吃飯。現在是市場激烈的競爭了,怎麼提高質量,怎麼改進服務,所以很多問題迎刃而解了。中國的餐飲企業開始嘗試著提出中國菜的標準化問題,提出中國服務的標準化程序問題。」
新時代,世界美食搶灘華夏大地
人在家中坐,美食上門來
進入21世紀,川、徽、魯、粵等各大菜系如雨後春筍般搶灘華夏大地,受到食客們的追捧。義大利披薩、日本料理、韓國烤肉等也都紛紛涉海而來,人們不出國門就能吃遍世界。
在中國各大城市,都能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截至2018年,我國全年餐飲收入超過4萬億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700多倍。年人均消費從不足6元到2800多元,增長了475倍。
外賣小哥:「您好,您的外賣到了!」
邁進新時代,人在家中坐,美食上門來。如今,身穿各色制服的外賣小哥們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為上億人群輸送舌尖上的美味。外賣平臺創始人之一康嘉眼看平臺訂單從蓋澆飯、桂林米粉等簡餐,發展到日本料理、營養湯羹等高檔餐食,現在又有了新趨勢。
康嘉:「健康餐的供給越來越大,很多輕食、沙拉出來,也有很多小龍蝦品類出來。我覺得有點像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感覺,它變成一個真正可以體現中國人的餐飲智慧、餐飲文化的這麼一個平臺了。」
君子愛食,食之有道。餐飲對中國人來說,不只是果腹之需,更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凝結著家鄉的記憶。
老喬:「出差我還是找面,還是找我們北方的菜吃。我走到哪都還是吃北方飯。」
老喬掌勺,一家人的日常午餐
康嘉:「家鄉那種口味,不管離開多久,你只要吃一口,熟悉的感覺就一定會回來,還是會覺得非常親切……」
70年趕考餐飲成績單,您打多少分?
「打10分。目前老百姓想吃啥就有啥,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冬天能吃到夏天的菜,以前想都不敢想。」
「打個9.99分。以前過年過節才吃個肉,現在天天都像過節一樣!」
「原來是10,現在是10的10次方。現在極度的豐富,你想什麼都有。」
「我們家那邊有個果蔬研究所,好多高科技的東西,葡萄藤就有30多個品種。」
「將來我們吃什麼呢?想不出來吃什麼更好了。」
「應該是更精緻食品吧,更營養更加延年益壽。」
「原生態和餐桌豐富,兩者都要好!」
滿分十分,你打多少分?
為什麼?
↓快在下方留言吧↓
主創人員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巖
審稿:樊新徵
記者:朱敏、劉濤、雷佳(見習)
播講:蘇揚、成亞
新媒體:張喬雪
音頻製作: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