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爾:一生寫一本書,只寫自己的愛情

2021-01-20 作家月下

郝思嘉完全遵從生存的本能而活。

而接受了文明的艾希禮卻被思想禁錮住,在新舊文明交替的時代,他無法戰勝這種更新,所以喪失了最起碼的生存能力,他看透這一切,也看透自身,卻無法將自己的原始本能激發出來,而郝思嘉——這個不被任何觀念所束縛的女子,就能夠抓住這一絲原始的求生力量,為了活下去,為了吃飯,殺伐決斷,「不擇手段」。她的身上煥發著原始的生命力的光彩。

艾希禮羨慕和敬重這種氣魄,但是他連愛的能力也沒有。既無力表達,也無力選擇。郝思嘉問他,你喜歡我嗎?他沉默;你喜歡她(媚蘭)嗎?他仍舊沉默。就是這種不確定讓郝思嘉一直懷著希望,自以為是地以為他愛自己,所以她拼命地保護他,以及媚蘭。她為了讓他們及家人生存下去,拼盡力氣。當一個酒廠敲詐她時,她為了錢嫁給了自己不愛的弗蘭克。白瑞德說:他(艾希禮)不愛你,他若是愛你,就算是去偷去搶也不會讓你做這種事。

懦弱無能的男人是最自私和殘忍的,他會用「我不能」「我沒有辦法」來消耗你。

艾希禮的原型是誰?是這部小說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初戀男友,未婚夫青年軍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那個溫文爾雅,靦腆羞澀,有才華有思想的英俊少年。他如艾希禮是郝思嘉的夢中情人一樣是米切爾的浪漫理想,也許他死得太早,他的性格沒有完全被米切爾所了解,像天使早夭,他永遠留在了她的心裡。

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的熱血青年紛紛奔赴戰場,米切爾的哥哥亞歷山大和夫婚夫亨利也在其中。米切爾剛到史密斯學院學習不久,就傳來亨利犧牲的消息,那一年,她才十八歲,第一次體味了生離死別。沒過多久,她的母親也被流感奪去了生命。母親是家庭中的支柱,她是個女權主義者,堅毅、剛強,有一股風風火火的勁頭,連對米切爾哼的搖籃曲都是關於戰爭的,米切爾從小就在戰爭的薰陶中成長。她在學院中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索性退學回來作為家中唯一的女性照顧父親與哥哥。但是父親從未從母親的死中解脫出來,母親一直是父親生活的動力和勇氣,父親失去了所有的活力,對生活只選擇逃避,正如米切爾筆下郝思嘉的父親,她也如思嘉一樣永遠代替不了母親在父親心目中的位置。

沒有了母親的管教,她身上反叛的種子發芽了。她穿著暴露,剪短頭髮,在古板的上流社會的聚會上,跳曖昧的豔舞,米切爾身上這種野性的魅力吸引了同樣放浪形骸的厄普肖,其實那個時候的她正如活潑淘氣郝思嘉,說話幽默且滔滔不絕。她也迷上了落拓不羈、風流瀟灑的厄普肖。她與名聲不好的厄普肖一起加入桃樹街快艇俱樂部。狂飲、抽菸,說粗俗猥褻的笑話,兩人幾乎是為所欲為,置社會習俗道德於腦後。但是在新婚蜜月的路上,米切爾還對之前的未婚夫亨利津津樂道,這讓他們的婚姻產生了裂痕。以至於在之後的很多年中,她總是在懷疑:他們婚姻的破裂是不是自己負有相當的責任。

厄普肖即是白瑞德的原型,後來輟學做酒販子,他不但酗酒,還有暴力傾向,尤其在旁人看來是個遊手好閒的惡棍,親友們一致反對米切爾與厄普肖的結合,米切爾卻對此不管不顧,一意孤行地嫁給了厄普肖。但很快就離婚了。後來有人為米切爾辯解說,她只是年少無知,是那個年齡的叛逆所致,是故意跟不看重她的父親作對。其實,米切爾是真的迷戀他,即使在米切爾的傳記《塔拉之路》中厄普肖也有迷人的風採。

在一次聚會中,厄普肖曾悄悄地對馬什的妹妹弗朗西絲坦白說:「約翰認為他將贏得佩吉,但我有更大號的武器。」弗朗西絲回憶時說,「我想他的意思是他正在使出他渾身上下的性的吸引力——這在他可是不少的。」

當他們關係破裂之後,他最後一次把背影留給她。

他第一次出走時說:他將離開亞特蘭大。她看著他的汽車漸漸離去,心碎了。

後來他又回來,並且找上門把她關在房間裡實施了暴力。他成了她的惡夢,她配備小手槍以對付他。即使跟馬什在一起的那幾十年裡,也時時擔心他再回來。

可是,他沒有再回來。沒有為奪回她而大打出手,甚至沒有在離婚聽證會上露一下面。

「淡漠,那是你能從你所愛過的男人那兒得到的最殘酷的重擊:它甚至比仇恨還要糟。」米切爾的自尊心受到了重擊,或許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她患了自卑症。梅多拉為眼看著米切爾的自由精神喪失深感痛惜,她把責任怪罪到馬什身上來,認為是馬什控制了米切爾。

只是有一天,米切爾接到了他的電話,他說:「我猜你還愛著我。」顯然,他已經看過《飄》了。

因為厄普肖與白瑞德極其相似,米切爾一直恐懼他會告她誹謗,但是有一天,她從剪報上看到他死亡的消息。他是從旅館十五樓掉下去的,是自殺。米切爾只喃喃地說「多麼可怕的死亡」。這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我想,他也一定愛著米切爾。

驕傲的男人和溫和的男人不同,他容不得混沌,容不下他的女人心裡裝著的另外一個男人。相對來說,約翰馬什就溫和的多,應該說太溫和了,人們猜測他就是《飄》中的弗蘭克,那個老實本分的男人。

馬什也是厄普肖的朋友,還曾是他們婚禮上的伴郎。兩人一起追求米切爾,米切爾享受著為贏得她芳心而進行的競爭,她此時正如郝思嘉一樣「已將自己賣弄風情的技巧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她可以使幾個男人同時愛上她,但仍能把他們全保持在身邊一個隨手可及的距離上」。馬什曾對妹妹弗朗西絲說米切爾簡直就像現代時髦女郎,她那燙人的感情只能用鐵腕般的意志才能抵擋得住。他確實抵擋住了她的魅惑,但也失去了她。在這場角逐中,最終還是厄普肖獲勝。馬什所使用的「保持拘謹忠厚可靠的形象,在眾垂涎不能自制者中脫穎而出」的手段失敗了。不過馬什早就預料到他們的婚姻不會長久,但是在後來他們的爭吵中,馬什一直是勸和不勸分,直到厄普肖告訴他將與米切爾離婚,並離家出走,馬什才走進來。馬什無微不至地照顧米切爾,陪伴她並鼓勵她去應聘記者,米切爾果然去了,從照顧父親和哥哥的家庭女傭般的女子成為一名大牌記者,這個過程中,馬什一直給予她幫助和勇氣。

米切爾個子嬌小,雖然二十二歲了,卻像十六歲的小女孩,報社特別為她把辦公桌各鋸掉三英尺,免得她的腳夠不著地面。她為《亞特蘭大日報》訪問當時各階層的人物,挖掘出被別人忽視的一些社會問題,還寫得一手活潑有趣的報導文章。主編哈裡布蘭奇和副主編梅多拉都非常欣賞她。

之後因為騎馬摔傷了腿回家休養,暫時離開報社。米切爾的創作不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她從小就寫一些小故事,而且對戰爭耳濡目染,外祖母和母親經常給她講戰爭的故事,尤其是外祖母把亞特蘭大那場大火描述了幾十次,她照搬到《飄》裡面。

她曾經對朋友說:「我經常在想,為什麼讀者會喜歡這本書。或許因為它寫的是一個象徵勇敢的故事,才引起讀者的共鳴吧。我相信,這個世界,只要有勇氣,就不會毀滅。」可見她對生活充滿希望,她相信勇氣橫掃一切。她筆下最有勇氣的兩個女性,一個是外露霸道的郝思嘉,一個是內斂善良的媚蘭。

郝思嘉說:「明天將是新的一天。」這不是盲目樂觀,她是相信自己能憑著勇氣贏回白瑞德,「無知者」無畏,不被知識和文明捆縛的生命無畏。而有些人卻用這句話自我安慰,「明天將是新的一天。」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樂觀,而是盲目樂觀,視悲觀如洪水猛獸,因為害怕事實真相會毀壞他們如肥皂泡般的美好夢想,真正的悲觀不是杞人憂天,而是一種智慧,一種清醒,一種能穿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它不迴避真相,不粉飾現實,不自欺欺人。而真正的樂觀是自信和勇氣,不是相信就可以,不是說說想想就可以,是要付諸行動的。

日子可以通過雙手變好,險境可以通過頭腦改變。所有的坎兒都能邁過,只要你還沒有灰心喪氣。勇氣是生命之火。

而媚蘭的身上有一種韌性。正是這種韌性讓她不畏艱難、不懼敵人,時時刻刻守在思嘉的背後,準備為她犧牲。如果說思嘉的勇氣是源於生存,那麼她的勇氣是源於愛,她懂得艾希禮,所以臨死時將他託付給思嘉,她自始至終是明白他的懦弱無能的,但是從未鄙視他,只是像關愛孩子一樣關心愛護他。她也懂得白瑞德,所以在亞特蘭大,唯她尊重白瑞德,而白瑞德也只敬重她一個人。

媚蘭是付出型的女子,郝思嘉是索取型的。

恰恰,郝思嘉對艾希禮和白瑞德一個也不曾懂得。因為她太自我了,她沒有時間去了解別人,她只緊緊地盯著自己的感受。米切爾在書中說:「她從未真正理解過她所愛的那兩個男人中的任何一個,所以她把兩個人都失去了。」自我的個性確實讓人著迷,所以白瑞德一再縱容她的任性,緊追不捨,決不放棄。可是再堅強的男人也會累的,沒有盡頭的等待總讓人心灰意冷。人在局中,總是自我膨脹,或許只有對方離開才能讓自己清醒。

米切爾自己也從未理解過她所愛過的那兩個男人,她也失去了他們。也許,她從未真正愛過她的丈夫約翰馬什,有的只是依賴和感激,因此馬什用不停的幫助來「控制」她,如梅多拉所猜測,他才是真正的惡魔。

米切爾與馬什結婚,搬進一所簡陋的公寓。米切爾享受著這種平淡而真實的幸福。但是因為第一次婚姻失敗,她的內心產生了極度自卑心理。與馬什結婚後,她對他有些言聽計從,她為馬什放棄了喜愛的記者工作,又聽從他的話開始寫一本書。他讓她寫作。他必得做編輯,她離不了他的編輯。

他說:「我願捨棄一切去擁抱這種天賦。」他知道她有寫作的天賦,似乎早就料到她會寫出一本《飄》這麼成功的小說來。結合如雙刃劍,正如愛,支持和控制並行。這種控制也是愛的一種形式,他是下意識地這樣做,並非有預謀地控制,他太把她當成自己的中心了。

他也確實為這本書付出了太多心血。

幾次動筆又幾次放下,她時而激情四溢,時而又信心不足。他白天在亞特蘭大動力公司上班,晚上編輯她的稿子,米切爾的小說是從最後一章寫起的,想到哪兒寫到哪兒,這裡一章那裡一章,混亂地扔得到處都是。馬什回來就問,今天寫了什麼?她總要交出點什麼,所以大多數時間為了回應他的熱情,她都堅持坐在打字機前。他有時候驚喜地說這一章寫得不錯,有時候狠狠地批評她那一節。

這仿佛是他們兩個人的共同的孩子,馬什為了她的書稿甚至放棄了一次晉升的機會。作為男人的事業和生活上的追求,他都置於一邊,把全部的熱情和智慧投入到她的書稿上來,以此為己任,以此為樂趣。

直到《飄》出版,馬什又承擔了與各國談版權、記帳、撰寫新聞稿等業務工作。

從1926年開始,這本小說斷斷續續寫了七年,193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高達五英尺厚的稿紙裝在一個個大口袋裡,幾乎沒有成型,就被麥克米倫公司的編輯萊瑟姆拿走了。萊瑟姆深深地被吸引了,即使沒有定稿,在公司高層研討會研究過後就立即開出高版稅籤約。

1936年《飄》正式出版,半年之內已經銷售上百萬冊,米切爾一夜成名。這本書把南北戰爭血雨腥風中綻放的愛情描繪得如此扣人心弦,白瑞德成了所有女人的偶像,而郝思嘉是否最終與他走到一起成了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連她的黑人女傭貝茜接電話時也會說:「郝思嘉與白瑞德是否再相逢,米切爾夫人也不知道……」貝茜回憶說:「小說出版的當天,電話鈴每三分鐘響一次,每五分鐘有人敲門,每隔七分鐘有一份電報遞上門來。公寓門口總站著十幾個人,他們靜候著瑪格麗特出來,以便請她在小說上簽名。」僅第一周就有三百本《飄》從全國各地寄到米切爾手裡,這些崇拜者希望她籤名後再掏錢給他們寄回去。很多記者要求採訪米切爾,各地也發來讓她巡迴講演的邀請,甚至要求她為各慈善事業捐款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米切爾一上街就被人群圍住了,竟然有人從她真絲外套上揪下一顆鈕扣去作紀念,還有人冷不丁地剪下她一縷頭髮,她被嚇了一跳。

為了避開狂熱的人群,她獨自一人開著車逃到山裡去,正好作家格蘭貝利邀請她去,那個小鎮果然沒有一個記者。

《飄》以五萬美元賣斷了版權,籤約的影視公司頻頻向米切爾尋求指點幫助,但是她怕萬一電影拍不好,連累了自己,一直置身事外,卻又總是時時地在外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他們選的哪個演員讓她崩潰。

演員選秀還鬧了很多笑話,比如她正在理髮廳吹頭髮,一對母女來到她面前,母親把吹風機往旁邊一撥拉,為了讓米切爾聽清她女兒念的臺詞。還有很多人追著她要演郝思嘉的角色,她只得一再聲明,我不負責挑選演員的事情。

投資人一再催促,再不開拍就要撤資了,導演塞爾茲尼克卻還沒有找到郝思嘉的扮演者,沒有一個人讓他滿意。直到費雯·麗一襲黑裝出現在拍攝現場。神秘、野性、嬌蠻的費雯麗不就是郝思嘉嘛。導演為之驚詫,作者米切爾在看到費雯麗的時候也大吃一驚,她覺得費雯麗如年輕時候的自己。

離1939年聖誕節只剩下十天,影片《亂世佳人》終於與觀眾見面了。首映式選在小說《飄》的故鄉亞特蘭大舉行,整個美國為之矚目。當製片人塞爾茲尼克、大明星費雯麗、克拉克·蓋博等人抵達亞特蘭大時,從機場到酒店萬頭攢動,一路飄灑著五彩紙屑,內戰歌曲《南方,南方》迴蕩在這既年輕又守舊的城市上空……在亞特蘭大洛伊大劇院門前,守候在這裡的人已經等了整整一天。首映式的入場券非常難得,普通百姓能在此時此地見到郝思嘉和白瑞德的扮演者已深感榮幸,更何況他們還將等來他們的瑪格麗特·米切爾——《飄》的原作者——亞特蘭大的驕傲。

黑色豪華轎車由警車開道直抵燈火通明的劇院門前廣場,在市長的陪伴下瑪格麗特來到麥克風前。主持人的介紹被一陣震耳欲聾的聲浪蓋住,當瑪格麗特·米切爾消失在門道中時,人群裡又爆發出驚雷般的喝彩聲。

米切爾成名後,五花八門的報紙什麼信息都有,有一家竟然寫著這是夫妻兩人的合著,米切爾委屈地聲明,這是她自己寫的,甚至隱瞞了馬什為她做編輯的事實。也許是因為自卑,她害怕她的書稿被編輯過說明她自己沒有文學基礎,是個文學騙子。

馬什對這一切毫無怨言,但是曾有一段時間,他對米切爾和《飄》熱潮都相當冷淡。她住在小鎮朋友家裡,他不去看她,也很少寫信,有一段時期,他頻繁地去看自己的母親和妹妹。

米切爾也樂得在那些她一直仰慕的名作家間周旋,忙得不亦樂乎。

所以有人說她虛偽,因為她一再強調,並不指望這本書出名,她只是隨便寫的,從未想過出版。也許,這也是自卑和驕傲的雙重矛盾心理。

作家的第一部作品的主角往往帶有自身的影子,或者是自己,或者是自己渴望成為的那個人。郝思嘉身上有米切爾年輕時候的影子,源自本能的生命力讓她往前衝,無所畏懼,不再顧及禮儀廉恥,為了在人群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是耀眼的一席之地。

但是,不能確定是何種原因,驕傲的米切爾變得自卑起來,那種本能之美,自然力之美在她身上消失了。但她的身上還殘存著女權思想的影子。她與馬什結婚後,住的那所小公寓門上掛著兩個牌子,馬什先生和米切爾女士,而小說出版署名時,在那個夫姓社會裡,人們建議她署名:瑪格麗特·馬什,她否決了,堅定地寫下:瑪格麗特·米切爾。

她寫出一個有生命力的精靈,一個竭力主宰自己命運的郝思嘉,她自己卻被命運主宰了。她被名聲埋葬。

她逃避讀者崇拜的狂熱,又到處打官司,接踵而來的版權,翻譯權,盜版訴訟又把她糾纏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務中。她被這本書折騰暈了。她不停地寫信和回信,再也無暇顧及創作了。終其一生,除了《飄》,米切爾沒有再寫過任何一部小說。

「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沒了整個城市,你無論朝哪兒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難以形容的亮光映徹天際。」這便是作品中亞特蘭大淪陷當晚的原型,當英國影星費雯麗身著藍色禮服,一雙耀眼著螢光的眼睛,臉上一層憂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時,郝思嘉的形象已經完全深入人心了,其實,這何嘗不是米切爾自己呢?

這是一部史詩般宏大的作品。它成就了米切爾,也毀滅了她。像香奈兒、柴契爾夫人等都是控制力非常強的人,她們控制著外界,而不被外界任何事物所控制,但是米切爾缺乏這種控制力。就像一個朋友說,她不喜歡談金錢,害怕一切跟錢沾邊的東西,因為她怕自己被錢控制,我說,張愛玲、三毛、亦舒都愛錢,因為錢可以買自由,甚至魯迅也這樣說,你應該控制金錢,而不是被它所控制,那樣你就可以享受生活。

他們本來有很多的版稅,卻為了不顯得勢力,仍舊住在小公寓裡,過著儉樸的日子,不增加僕傭和助理。馬什白天工作,晚上為米切爾的業務忙到凌晨兩點,他們卻從未想過或者提出來讓馬什辭職,也不僱用幾個人來打理她的事務。馬什的身體最終垮了。他躺在床上,幾近癱瘓。

有朋友曾經冷靜地建議米切爾僱用幾個人,讓一個團隊為她打理一切,她置若罔聞。米切爾家族從不相信外人。她用她的哥哥亞歷山大和父親做她的律師顧問,可是亞歷山大並不懂得版權法,在賣電影版權時吃了大虧,米切爾不怪自己的哥哥,卻一再責難出書的公司與影視公司合夥欺騙了她。

結果,她本應非常幸福的生活卻並不幸福。

馬什病得幾乎起不了床,米切爾自己從小到大就愛出事,不是被馬壓在身上了,就是被汽車撞了,連上面失手掉下一個杯子來也能砸在她的頭上,砸成輕微腦震蕩。

她預言自己必死於一場車禍。

1949年8月11日夜,米切爾把車停在藝術劇院對面,他們準備去看一場電影。步行過街是相當危險的,也許是為了趕時間,她攙扶著馬什過馬路時,一輛汽車高速駛過來,她把馬什丟在馬路中央,自己卻往回跑,已經意識到危險的汽車司機急忙向一側轉方向盤,可是卻沒想到會有人跑回來。她的死很讓人納悶,仿佛是擁抱死亡。這一年她才四十九歲。

一切隨風而逝,正如她的書名。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第二次握手》作家張揚:一生只寫一本書
    「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只有一次愛情,也只能有一次愛情」 ———《第二次握手》 人物簡介: 張揚,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生於1944年5月,河南長葛人,在湖南長沙長大。1961年10月發表處女作。
  • 一生只寫一本書:司馬遷和《史記》
    從監獄釋放後,他被任命為中書令,終其一生完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歷代王朝承認的唯一正史。其他一切史書,無論依照現代標準判斷質量如何,都被王朝以及儒學知識分子視為野史。在一個新王朝的建立中,其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委託官僚以司馬遷的風格或多或少地寫出一個官方的、被批准的前王朝歷史。從中《史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 這5位作家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依舊揚名千古
    有這樣一批作家,一生只出版了一部書,但永垂不朽。他們有的人自小羸弱多病,有的寫完書就與世長辭,有的一朝成名,卻選擇過隱居生活,逃避俗世侵擾。但是看過他們故事的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今天的書單小閱要推薦5位超厲害的作家和他們唯一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在書裡發現他們憑藉一本書揚名千古的秘密。●第1位●艾米莉·勃朗特一生簡短,沒有婚姻。情感體驗幾近空白的她寫出了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虐戀之作《呼嘯山莊》。艾米莉頗有男子氣概,熱愛荒原,離群索居,生性獨立,熱情而內向。她短暫的三十年人生堪稱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充滿了神秘主義氣息。
  • 10年寫一本小說:他們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而在世界文壇史上,有不少像她一樣,終其一生只創作了一部作品的作家。他們用一生踐行了一句話:作品在精不在多。今天庫管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只創作了一部作品,卻流傳千古的作家們吧。瑪格麗特·米切爾《飄》豆瓣評分:9.3瑪格麗特·米切爾是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 盤點一輩子只寫一本書的作家:艾米莉《呼嘯山莊》
    本報記者 錢好  在世界文壇上,有一些作家,一輩子只創作了一部小說。這其中,有些作品與作者的親身經歷高度契合,比如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心血和感悟;而另一些則是全然相反,譬如從未有過感情經歷的艾米莉·勃朗特,卻能在《呼嘯山莊》中把愛情寫出驚心動魄,在紙上填補自己蒼白貧弱的人生。
  •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部名作,卻轟動了世界
    而歷史上,有的作家,傾其一生就寫了一本書,全部心血都凝聚其中,反覆修改,耐心打磨,最終作品成為傳世名作,在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甚至影響了整個文壇。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是不斷「高產」平庸之作重要,還是寫一本精品,流傳百世重要呢?答案不言而喻。今天,精讀君推薦的這6本書的作者,便都是窮其一生只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但這些作品卻對文學界產生巨大影響,成為世界文學殿堂的瑰寶。
  • 李敖一生寫的100多本書中,這7本書最值得一看!
    臺灣作家李敖先生去世以後,關於他生前的很多都被大家再次想起,這個被稱為「怪才」、「情場高手」的老頭,人生軌跡裡入過獄,踏足教育業,涉足過政界,但他曾說過自己的最終歸宿始終是寫作,他一生著書100多本,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等100多本著作
  • 她一生只寫一本書就名聲大噪,暢銷60多年,布希:傳奇的小說家
    兩年前,美國公共電視臺搞了一項「美國最受歡迎小說評選」活動,讀者投票評選出最喜愛的小說,入選作品必須為英文書,作家國籍不受限制,每位作家只能有一本書入選。PBS 做了八期與活動相關的視頻節目,每期邀請作家、書評人、文學理論家、社會名人和普通讀者在節目中講述自己最喜歡的書籍。
  • 一本書是如何寫出來的?
    一篇文章大概需要1500字來講清一件事情,按照一本書20萬字,也就是需要寫134篇文章。這樣計算下來,是不是覺得自己離出書遙遙無期?村上春樹從29歲開始寫作,到現在,始終保持每年出一本書的節奏,目前為止已經連續出了40多部作品。
  • 如何開始寫一本書
    你有沒有想過要寫一本書?你有沒有發現過自己想要寫一本書,但是不確定從何開始?你有沒有試過開始寫了,但沒有靈感或偏離主題?閱讀下面的資料,你會得到一些很好的點子,知道如何組織、開展和寫出你的新書。比方說,電子遊戲的故事,我們可能會這樣展開想法:問自己,是誰發明了未來的電子遊戲?為什麼要發明?玩遊戲的那些人會有什麼後果4、考慮你的讀者。在得出和開展你的想法時,你會需要考慮你的讀者。你想寫這本書給誰看?
  • 安徒生只寫童話故事?你確定,你真的讀懂了這本書嗎?
    雖然,這時候女孩已經成了風靡聞名的歌唱家,所到之處布滿鮮花和歡呼,但作為鞋匠的他,仍以為這份愛情有著結合的希望。他熱情地示愛,然後遭到拒絕。女孩表示,自己一直把他當哥哥,並無男女之情。男子失魂落魄地離開那座城市,開始在歐洲各地流浪。
  • 女人一生必讀的9本書
    生命本真本書看點:◎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全景式地表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這本書是路遙給中國文學創造的神話,不僅是一個呈現在眼前的小說世界,而且還打開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門。◎看完本書,也許你的人生格局就此改變,它將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成為你人生道路上的燈塔。
  • 人生是一本書,封面是父母給的,內容是自己寫的
    人生是一本書,封面是父母給的,內容是自己寫的1:人有時候也是可憐,喜歡的人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的懷疑,失去的懷念,懷念的想相見,相見的恨晚,終其一生,都滿是遺憾。3:其實,許多事從一開始就已料到了結局,往後所有的折騰,都不過只是為了拖延散場的時間。4:有人說,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爭取一把,又哪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不多想一點,沒有未雨綢繆的態度,有怎麼會有,有備無患,居安思危的生活。5:人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瀟灑自在。
  • 十字街頭|上街:用明信片寫一本書
    我用寫明信片的方式寫了一本書。我決定用寫明信片的方式寫一本書,然後陸續有了這個專欄的文章。這種方式讓互動變得難以掌控,但是,與陌生人互動是一個寫作者的社會責任。所謂社會,就是人和人互相介入生活的過程。這個過程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細節,以及細節與我們的關聯,並且以經過思考的方式表達出來。
  • 喬一:再好的愛情也要過日子,我寫這本書絕不是為了「撒狗糧」
    這是喬一寫在《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這本書的最後一段話,不知道為什麼,讀完這本書以後,心裡湧動著一種溫暖而感動的感覺。或許是中了張愛玲的毒太深,有很多年,我一直堅信平凡人的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讀了喬一和F君的故事以後,我的這種固化思維被大大改觀了,他們那些日常的小溫暖,融化了我心上堆積多年的冰雪。
  • 戴佩妮:房祖名念念不忘的前女友,大他4歲,一生只唱自己寫的歌
    一個大他4歲,一生只唱自己寫的歌的創作型才女。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人讓房祖名念念不忘呢?1978年,戴佩妮出生在馬來西亞一個書香門第。剛開始的時候,她的夢想是成為一位舞蹈演員。就這樣,戴佩妮背著陳子鴻送的一把吉他,漂洋過海,來到臺灣,開啟了她的音樂之路。2000年,戴佩妮自己作詞作曲的首張專輯《penny》,一經發行,便囊括了多個新人獎項。
  • 寧遠和女朋友們共寫1本書看「乘風破浪的姐姐」如何成長
    別人眼中的「美好人設」,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是隨波逐流地度過一生,還是勇敢地堅持自我,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一本名為《女朋友們》的書,或許能提供其中一個答案。這本書的內容是三位活色生香的女子對談和文章集結。
  • 賈平凹總到一茶館喝茶,在那認識了幾個姑娘,後來為她們寫了本書
    68歲的賈平凹又寫了一本長篇小說《暫坐》,一共21萬字,稱得上大部頭了。照他的話說,年紀大了就愛彈嫌,彈嫌別人,更彈嫌自己,總覺著這樣寫著不行,那樣寫著欠妥,越是時間不夠用,越是浪費時間。所以這本書,他前後寫了四遍,一共寫了兩年。反覆打磨,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讀者。
  • 《島上書店》作者加·澤文:寫這本書是為了把讀者拉回書店
    2014年,畢業於哈佛英美文學系的39歲美國作家加·澤文出了她的第八本書《A.J.傳奇的一生》(The storied life of A.J.Fikry),之前的七本並非每本都好賣,她離一個暢銷作家還很遠。尤其這新故事不夠「驚心動魄」,寫的只是一個書店經營者的生活。傳統出版物市場式微是個全球現象,她不確定自己能否用一本書喚醒人們對紙質書的情感。
  • 東野圭吾《戀愛的貢多拉》只寫戀愛引爭議
    三十周年:  東野圭吾寫愛情小說   東野圭吾的名字一直是和「推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有一天,東野圭吾不寫推理小說,你信嗎?是的,他寫了一本愛情小說,繼《風雪追擊》後又接著推出《戀愛的貢多拉》,用一本非推理小說紀念自己出道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