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東北的林區只要到了5月份,就是林蛙泛濫的季節,清靈靈的溪水裡遨遊著一隻只黑色的小蛙,筆者的家鄉人都稱它們為蛤蟆。
這黑色的小蛤蟆有一兩重,公的瘦小,母的肚子圓滾滾,這時候抓來一盆蛤蟆,用醬燜著吃,別提有多香了。
燜蛤蟆很有講究,要用東北的土醬,也被北方人稱為黃豆醬,先把蛤蟆放到開水裡燙一下,這樣能夠防止蛤蟆在下油鍋的時候跳得四處都是。燙好的蛤蟆放到翻炒好的醬湯裡,然後大火燜,出鍋的時候香氣四溢,母蛤蟆肚子裡的油脂又香又甘,比雞肉有嚼感,又有營養,而且不油膩。
公蛤蟆主要吃兩條大腿,然後就是肚子和大嘴巴,味道比母蛤蟆差多了。母蛤蟆最好吃的地方還不是蛤蟆油,而是沒有成形的小蝌蚪,也就是蛙卵了。
筆者小的時候,家裡天天吃魚和蛤蟆,奶白色的魚湯,金黃酥脆的炸小魚,還有各種做法的蛤蟆。大河裡的蛤蟆多到可以用泛濫形容,只要隨便走到哪一條河段,下到深深的草叢深處,翻石頭,一翻一個準兒,準能抓住幾隻蛤蟆。
蛤蟆的種類有許多,還有一種紅色的火山蛙,在國外,這種蛙也是一道名菜,但在中國只有北方人認可。它們的味道與林蛙相似,當然,也仍然是母蛤蟆最好吃。
大河裡的魚——只要將一袋水泥倒進河裡,瞬間河面就白了,白花花地飄著數不清的魚兒。
90年代,兒童最大的娛樂就是到河裡抓魚和蛤蟆,到小溪裡抓河蝦。那時候小龍蝦不能只用多來形容,而是密密麻麻,隨便到哪一條河裡,就能夠撿一口袋小龍蝦。
由於當時北方與南方的信息交流沒有現在發達,東北的小龍蝦一般都是五香,既有各種調料的香,也有微辣相結合,滿滿的一大盆,要啃就啃個夠兒!!能生在東北,是各路吃貨無法想像的齊天洪福。
五香小龍蝦的地位可比不過醬燜蛤蟆、紅燒蛤蟆、土豆塊蛤蟆、魚炒蛤蟆,它多到一般吃貨並不重視,孩子們隨便扔到灶坑裡燒。
憶往日崢嶸歲月,再看看當下的窄小河流,老一代的吃貨們只有嘆氣的份兒,新一代吃貨們要到水產市場裡買高價蛤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