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8日19時訊(通訊員 張浩 杜凱 姜毅)臨近中午用餐時間,位於重慶市沙坪垻區童家橋街道和睦村社區的「童膳食堂」裡,大堂和後廚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葷兩素13元、兩葷兩素19元。」食堂外掛出的價格和市場價基本持平,但是人氣明顯比隔壁餐廳要高許多,前來就餐的人群幾乎都是老年人。
今(8)日,筆者了解到 ,去年以來為充分發揮沙坪垻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等社區養老機構的助餐服務功能,滿足沙坪垻區老年人特別是特困、低保、民政建檔貧困、高齡和生活不能自理等老年群體就餐服務需求。沙坪垻區決定在4個街道開展老年人助餐服務試點,童家橋街道便是試點街道之一。
經過前期籌備,今年8月20日,兼具老年人助餐服務功能的「童膳食堂」正式試營業。
最低3元 套餐吃出幸福感
「今天我先去食堂嘗下味道,然後再給你打包回來,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都來給我說了好幾次食堂開業了。」75歲的彭祖貴老人今天準備去「童膳食堂」親自看看,自從老伴生病後,行動不便,飲食起居都是他一個人在做。
幫老伴調好電視和風扇,彭祖貴老人帶著身份證便出門前往「社區食堂」。食堂位於和睦村社區,從家裡出發差不多要走10分鐘左右。
「平時就是我一個人把老伴兒安頓好後就走到街對面的菜市場買菜,一般都買的很簡單,夠我們倆吃就一兩頓就可以了,吃完了再去買。」一路上,彭祖貴老人向筆者介紹起了老兩口的飲食生活。他告訴筆者,平時就他們兩個人吃飯,有時候也都不知道要買什麼來做。直到有志願者告訴他食堂開業,他才準備抽時間去看看。「平時買菜也要花十多分鐘,如果食堂裡的菜適合我們,以後就選擇帶飯回來吃」。
「紅燒牛肉、酸菜魚、粉蒸肉、豇豆肉絲、海米冬瓜、蒜泥油麥菜……」剛到食堂門口,醒目位置就掛出了今天的菜單。走進食堂,給人的感覺是寬敞和乾淨,餐廳正對著就是廚房,隔著玻璃,一眼就能望到廚師們正在炒菜。彭祖貴先隔著玻璃看了許久,似乎從材料下鍋到菜品出爐的整個過程都看了一遍才走到櫃檯點餐。
從包裡掏出自己和老伴兒的身份證登記,再順勢拿出用紙殼摺疊成的「錢包」。「老人家,按照我們這邊登記的名單,您可以享受餐補,您看今天選擇吃什麼?」工作人員熱情地向彭祖貴介紹今天的菜品,還一邊解釋收費標準。可能是之前觀望許久,彭祖貴心裡已經「盤算」好了菜單,從錢包裡數出6塊錢說:「我要兩份一葷兩素,一份在這裡吃,另外一份打包」。
6元就能買兩份餐,這只是食堂門口掛出價格的一個零頭,卻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
筆者從食堂負責人處了解到,按照《沙坪垻區老年人助餐服務試點工作方案》,只有三類人群可享受餐補,且標準不同。一類是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和60周歲及以上的城鄉低保老年人;二是60周歲及以上的民政建檔貧困戶老年人,在就餐補貼的政策下,一頓豐盛的午餐只需要付3—5元就能享受。
由於前期街道、社區、養老服務站一直向轄區老人們進行政策宣傳,彭祖貴對6元錢就能買到一頓午餐並不感到吃驚,他跟筆者算了一筆帳,「如果自己買菜自己做,現在6元錢單是買肉都不夠,而走上十分鐘到食堂,花6元錢就能吃一頓葷素搭配好的午餐,太實惠了。」不僅如此,他還給這一頓首次「嘗鮮」的午餐給了12個字的評價:「味道很好,菜品豐富,不鹹不淡」。
暖胃還暖心 助餐服務獲好評
雖說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補貼,但是「童膳食堂」自試營業開始,每天都是高朋滿座。來自和睦村社區的羅阿姨,今天已經是第三次來這裡就餐,她告訴筆者,自己是獨居老人,加上最近天氣炎熱,一個人做飯也是一次做兩頓,湊合著吃。「現在有了社區食堂,就在自己家門口,每天都有菜單,看準了自己去點,又方便又實惠」。
「你們吃啥子你們點哦,今天我付錢。」來自壯志路社區的楊阿姨今天不僅約上自己的姐妹,還把自家哥哥也從另外一個街道叫了過來,目的也只為一個,就是向他們介紹自己街道開辦的「社區食堂」。
「你看,點了這麼多才幾十塊錢,平時子女都不在身邊,有了社區食堂以後,吃飯問題就完全解決了。」楊阿姨邊用手機微信支付餐費,一邊用手指著已經端上桌的三份套餐感慨到。
筆者在食堂注意到,除了價格讓人滿意外,食堂工作人員也是服務周到。不僅攙扶年邁的老人到餐桌就坐,也可以幫助老人們取餐。同時在取餐的過程中,也有工作人員不斷提醒老人們按需索取,如果不夠可以再次添加。不僅如此,自「童膳食堂」試營業起就與童家橋街道5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實現了對接。也就是說,如果有行動不便的老人、離食堂較遠的老人,他們只需要到就近的社區養老服務站提前一天按照菜單上的菜品「下單」,第二天中午就可以到養老服務站「收貨」。食堂負責人告訴筆者,對於有些臥病在床,走路吃力的老人,只要他們需要點餐,食堂都可以配送上門,而這些服務也都是免費的。
今年83歲的毛維玉老人看到筆者在採訪,還跑過來主動談感受。「服務很熱情,味道很不錯,我很滿意。」不僅如此,她還用手遮著嘴巴悄悄地告訴筆者,「這幾天我都在偷偷觀察,他們做菜上菜都搞得很衛生、很乾淨。」
筆者了解到,「童膳食堂」作為獨立在養老機構以外的食堂,由第三方和街道共同主辦,街道對食堂的第一要求就是安全、衛生,找的第三方也是一家長期做養老院食堂的。「我們沒有存貨的倉庫,每一天買多少材料就做多少份菜,最近試營業,就是要先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做多了浪費。」食堂負責人說。
此外,食堂對每天的菜品都會在開售前提取樣品,以備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能夠追根溯源,並隨時接受工商部門的檢查。
不僅菜式豐富,還能「送貨上門」,老人們在感受到方便實惠的同時也更願意主動到食堂就餐。「老劉,快來坐這裡!坐這裡!我們剛好四個湊一桌。」何阿姨扯著嗓子揮著手,正招呼著鄰居一起就餐。一旁的張阿姨還用手機高興地和兒子視頻,「這就是我給你說的那個食堂,熱鬧吧。」 就餐的時候,老人們相聚一桌,大家紛紛表示很喜歡這樣的氛圍,感覺就好像回到了曾經在工廠和同事吃「大夥食」。不僅如此,同齡人之間有說有笑,比起單調地在家一個人做飯吃飯有趣了許多、溫馨了許多。
不僅飽了老人們的胃,也暖了老人們的心,社區食堂把「居家養老」的服務理念進一步升華。近年來,沙坪垻區積極探索養老服務體系,以社區為依託、社會機構為補充,醫療、服務、康養不斷融合發展,不再只是單純構建普通型養老機構。童家橋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冉茂琴說:「社區食堂不僅提供高品質低價格的用餐,作為一個社會服務平臺,我們更希望是社會治理能力上的又一個品牌,不斷考慮老人的需要,積極打造現代化的『護理型』養老服務,讓老人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讓困難群體不僅溫飽,更能吃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