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保網訊:兩年前,攝影師王久良將自己走過的400多個垃圾場圈在北京地圖上,形成了一道將北京城包圍起來的垃圾「七環」。
今天,這道垃圾「七環」還在蔓延。
但北京的垃圾處理反應弧太過漫長,執行力幾乎為零。今年1月,北京首次上調了非居民垃圾處理費,針對企事業單位,將垃圾處理費從十幾年前的25元/噸提高到300元/噸。而早在1993年,北京就出臺了《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提出對「城市生活廢棄物逐步實行分類收集」,但時隔20年,垃圾分類仍停留在多了幾個「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樣的垃圾桶。
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垃圾不可回收?不太清楚。分了類的垃圾桶裡的垃圾最後分別去向何處?答案是:分了也白分,最後混在一起焚燒處理。這就是目前中國的垃圾處理現狀。
2000年,建設部確定北上廣深,加上杭州、南京、廈門、桂林八個城市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是試點14年,幾無進展。
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垃圾產生量與日俱增。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產量為671.69萬噸,日產垃圾1.84萬噸,且每年以8%的速度遞增。但北京市的垃圾處理能力僅為每日1.041萬噸,94%的生活垃圾,採用了落後的垃圾填埋方式。雖然近年來投入建了不少垃圾焚燒廠,但是在沒有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焚燒,對環境造成了隱患。
事實上,在國外,垃圾回收是利潤很高的行業,但目前在國內,垃圾的分類、回收仍停滯不前。
為此,記者前不久隨中國環境保護工作者訪問團前往日本東京、京都、大阪、北海道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東京的垃圾焚燒廠就建在市中心。據了解,東京23個區共建有21個垃圾焚燒廠,3個不可燃垃圾處理廠,1個大件垃圾拆解廠。在工業城市大阪,舞洲的垃圾焚燒廠則是一座色彩繽紛的特色建築,可以預約參觀,初到大阪的遊客誤以為這是環球影城的一部分。
位於北海道札幌市的中沼再生區是一個1998年建成的垃圾處理廠,一年可以處理2500噸垃圾,日均處理80噸,主要針對札幌市產生的塑料瓶、罐進行回收利用。在日本,一個飲料瓶要分成三部分進行回收:瓶蓋、包裝紙和瓶身。在垃圾手工分揀車間,記者看到操作工在流水線上迅速得將一個瓶子拆解、分離,之後對塑料瓶進行深度加工,做成用於製造薄膜、雞蛋和水果包裝盒、汽車腳墊或鋪路的材料,連廠長和員工身上的制服也是塑料瓶深加工而成。廠長佐藤介紹,他們每年要參加政府組織的投標,只有競標成功才能獲得該地區的垃圾回收處理權。與中沼一起競標的工廠在北海道有三家,去年他們就沒有競標成功。他們的目標是未來要達到4000噸的處理能力。
經過幾十年,日本的垃圾處理能力清潔高效,東京有垃圾焚燒廠因垃圾減少而關停;日本的垃圾分類細化能力更是堪稱極致,在神奈川縣大和市印製的2014年度的家庭產生垃圾手冊上,用14頁篇幅對多達700種名目的垃圾進行了分類和回收說明。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