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日本垃圾極致分類的經驗

2020-12-18 北極星環保網

詳解日本垃圾極致分類的經驗

北極星環保網訊:兩年前,攝影師王久良將自己走過的400多個垃圾場圈在北京地圖上,形成了一道將北京城包圍起來的垃圾「七環」。

今天,這道垃圾「七環」還在蔓延。

但北京的垃圾處理反應弧太過漫長,執行力幾乎為零。今年1月,北京首次上調了非居民垃圾處理費,針對企事業單位,將垃圾處理費從十幾年前的25元/噸提高到300元/噸。而早在1993年,北京就出臺了《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提出對「城市生活廢棄物逐步實行分類收集」,但時隔20年,垃圾分類仍停留在多了幾個「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樣的垃圾桶。

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垃圾不可回收?不太清楚。分了類的垃圾桶裡的垃圾最後分別去向何處?答案是:分了也白分,最後混在一起焚燒處理。這就是目前中國的垃圾處理現狀。

2000年,建設部確定北上廣深,加上杭州、南京、廈門、桂林八個城市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是試點14年,幾無進展。

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垃圾產生量與日俱增。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產量為671.69萬噸,日產垃圾1.84萬噸,且每年以8%的速度遞增。但北京市的垃圾處理能力僅為每日1.041萬噸,94%的生活垃圾,採用了落後的垃圾填埋方式。雖然近年來投入建了不少垃圾焚燒廠,但是在沒有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焚燒,對環境造成了隱患。

事實上,在國外,垃圾回收是利潤很高的行業,但目前在國內,垃圾的分類、回收仍停滯不前。

為此,記者前不久隨中國環境保護工作者訪問團前往日本東京、京都、大阪、北海道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東京的垃圾焚燒廠就建在市中心。據了解,東京23個區共建有21個垃圾焚燒廠,3個不可燃垃圾處理廠,1個大件垃圾拆解廠。在工業城市大阪,舞洲的垃圾焚燒廠則是一座色彩繽紛的特色建築,可以預約參觀,初到大阪的遊客誤以為這是環球影城的一部分。

位於北海道札幌市的中沼再生區是一個1998年建成的垃圾處理廠,一年可以處理2500噸垃圾,日均處理80噸,主要針對札幌市產生的塑料瓶、罐進行回收利用。在日本,一個飲料瓶要分成三部分進行回收:瓶蓋、包裝紙和瓶身。在垃圾手工分揀車間,記者看到操作工在流水線上迅速得將一個瓶子拆解、分離,之後對塑料瓶進行深度加工,做成用於製造薄膜、雞蛋和水果包裝盒、汽車腳墊或鋪路的材料,連廠長和員工身上的制服也是塑料瓶深加工而成。廠長佐藤介紹,他們每年要參加政府組織的投標,只有競標成功才能獲得該地區的垃圾回收處理權。與中沼一起競標的工廠在北海道有三家,去年他們就沒有競標成功。他們的目標是未來要達到4000噸的處理能力。

經過幾十年,日本的垃圾處理能力清潔高效,東京有垃圾焚燒廠因垃圾減少而關停;日本的垃圾分類細化能力更是堪稱極致,在神奈川縣大和市印製的2014年度的家庭產生垃圾手冊上,用14頁篇幅對多達700種名目的垃圾進行了分類和回收說明。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日本垃圾分類及處理歷程回顧及經驗借鑑
    北極星固廢網訊:一、日本垃圾分類及處理歷程回顧1、東京都垃圾減量上世紀80-90年代開啟,按垃圾性質分為企事業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1990年,面對都內高昂的垃圾處理成本與垃圾量的急劇增長,東京都環衛審議會提出垃圾減量的計劃目標,即到1996年,實現一般廢棄物中的「定點收集」垃圾量削減10%,「自送垃圾」減少22.5%
  • 楊中藝:日本垃圾分類經驗
    楊中藝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作為廣東-兵庫循環型城市建設技術委員會委員,筆者於2010年3月赴日本北海道帶廣市考察。該市是日本垃圾分類收集做得比較早和比較好的城市,至今已有16年以上的歷史。帶廣市的垃圾分類收集體系體現了政府與市民自治組織、市民之間的高度互動和配合。政府設計這一制度時十分仔細、認真,各種考量都非常科學、周到。例如,政府給市民不定期配發生活垃圾計劃簡報,只要計劃有變,無論是多麼小的變化,都會及時通知市民。在帶廣市,生活垃圾共分為四大類,即可焚燒垃圾、資源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以及不可燃燒和有害垃圾(乾電池、水銀體溫計、日光燈等)。
  • 日本垃圾分類處理經驗:資源化利用是趨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日本垃圾分類是世界公認的成功典範,日本基於本國資源特點在多年實踐中形成了以公民參與為中心,社會各界全方位參與的垃圾分類協同治理機制。這一機制的成功構建,是日本垃圾分類處理成功的最大秘訣。
  • 2019年全球垃圾分類行業發展經驗借鑑——德國、日本、美國
    2019年全球垃圾分類行業發展經驗借鑑——德國、日本、美國北極星固廢網訊:經濟發展要求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從國外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經驗來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即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國民經濟相應的消費模式、環保意識會發生變化,適於推行垃圾分類。
  • 「友好之翼」文化小使者分享在日本研學垃圾分類經驗
    「友好之翼」文化小使者分享在日本研學垃圾分類經驗 澎湃新聞記者 汪華 2019-12-11 14:31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垃圾分類做到極致 上廁所要換拖鞋 這些習俗卻讓遊客有點蒙
    說起垃圾分類,想必最近讓上海人苦不堪方,每天費盡心思把垃圾分類出來,但還不一定分對了,但為了保護環境,又不得不這樣做,其實很早以前已經有國家開始垃圾分類了,那就是日本,他們可以說把垃圾分類做到極致,這點是很值得讚賞的,但日本有些習俗卻讓遊客有點蒙,一起來看看吧。
  • 工作47年的日本酒店人分享垃圾分類經驗:第一步是讓垃圾再「住」一晚
    在日本,環保和垃圾領域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體系,日本的酒店也積累了一套垃圾分類的經驗。近日,在日本帝國飯店工作了47年的田代健一先生就首次來到中國,受遠洲旅業邀請在上海阿納迪酒店分享了帝國飯店的垃圾分類模式。
  • 日本是如何將垃圾處理做到極致的?
    北極星固廢網訊:上海7月1日開始率先試點垃圾分類制度的消息,成為了最近街坊鄰裡之間,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據了解,垃圾分類制度將逐步推廣向全國46個重點城市鋪開。垃圾分類制度,在世界範圍內並不罕見。鄰國日本,便是一個將其貫徹到極致的國家。很多來到日本的遊客,幾乎都會被其整潔有序的街景所深深吸引。而這一切,就得益於日本實行嚴格、細緻以及規範的垃圾處理制度。
  • 垃圾分類廣州經驗讓人開眼界
    垃圾分類 廣州在行動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全傑通訊員成廣聚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廣州垃圾分類水平很高,經驗值得學習和推廣!」昨日下午,與會代表走訪了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廣州市執信中學、越秀區白雲街廣九社區、天河區獵德街獵德社區,分別從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終端設施、住宅小區及校園深入了解廣州垃圾分類的做法和經驗。一路上,與會代表們相當認真,邊走邊看,還舉著手機一路拍照、拍視頻,遇到感興趣的問題還現場提問、和工作人員交流。
  • 日本垃圾分類為什麼做得好:實行嚴格的家庭垃圾分類制度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郭菲 (日本大阪大學)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將於2019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引起了廣泛熱議。有的網友戲稱垃圾分類難度太高,一想到50元-200元的罰款就奶茶不敢隨便喝,外賣也不敢隨便吃了。說到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
  • 垃圾分類有多難?這本書梳理了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
    那麼,上海為何要強制推行垃圾分類?這次推廣垃圾分類的成效如何?2020年,中國將有46個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上海的垃圾分類實踐經驗有哪些可供中國其他城市參考?在全球範圍內,還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垃圾分類經驗呢?從2015年起,市政廳就陸續發表垃圾分類和垃圾再生的相關文章50餘篇。
  • 垃圾分類,日本真的是榜樣嗎?
    中國人到日本旅遊,第一個感慨幾乎都是:「哇!真乾淨啊!」接下來要是細心打聽,學習日本的乾淨經驗,都會被他們那套全世界最繁複的垃圾分類來一發深深的心靈撞擊。儘管不少人(包括日本官方)都愛把日本的乾淨整潔,跟他們繁雜的垃圾分類制度扯上因果關係,但這並不經得起推敲。
  • 日本上勝町的垃圾分類
    3月14日,在日本德島縣上勝町,一位當地居民把自己家的垃圾進行分類。上勝町是日本四國島德島縣的一個小鎮,在日本國內以垃圾分類細緻而著稱,分類達到45類。2013年9月,上勝町通過了「零浪費宣言」,提出在2020年之前實現零垃圾排放,盡最大努力消除焚燒和填埋的垃圾,建設不會產生垃圾的社會。
  • 垃圾分類「靈魂拷問」襲來,看在華日本人如何「接招」
    「中國垃圾分類從種類上講沒有日本那麼複雜,但是在投放時間上很嚴格。我住在一個傳統的小區,以前是24小時都可以扔垃圾。自從垃圾分類之後,需要固定時間扔垃圾,早上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正好早上我還在睡覺,晚上我還在上班。所以雖然我對垃圾分類很熟悉,但在中國扔垃圾也很『難』,這是我的經驗。」明治裡佳笑著說。
  • 日本的垃圾分類煩惱
    「你是什麼垃圾?」——據說最近上海人見面寒暄的一開頭竟然都變成了這句話。上海市自7月起正式實施強制性的垃圾分類措施。據稱,繼上海後,北京、廣州等中國其他45座城市也將陸續跟進,中國將開啟「強制垃圾分類」的時代。說到垃圾分類,很多中國人會想到日本。
  • 昱見|日本垃圾分類,有哪些優勢咱確實學不來?
    提到垃圾分類,不得不說日本,日本從1980年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產量只有410公斤,為世界最低。更重要的是,垃圾分類投放已經成為日本民眾的一種自覺行為,即使沒人監督也會嚴格執行。相信垃圾分類的日本式管理,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爭相學習的標杆。
  • 智庫|日本東京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對上海有哪些啟示
    然而,誠如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坦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還存在著全程分類管理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有待加快推進、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亟需學習和借鑑國際國內先進經驗。」在此背景下,將垃圾分類工作做到極致的鄰國日本的做法和經驗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 垃圾分類,日本40年前就開始做了,而且做到「變態」的程度
    接下來,伴隨著上海市民的幹、溼垃圾之爭,垃圾分類將逐漸向其他45個重點城市推廣。不管你接不接受、習不習慣,它已經在路上。我們與垃圾分類的鬥爭才剛剛開始,但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已經將這件事情做到了極致。一、垃圾分類從無到有再到極致,日本花了近四十年的時間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優先發展經濟,對於環境汙染的問題視而不見,對垃圾只是進行簡單的混合收集填埋處理。
  • 實拍日本最變態的村 因垃圾分類聞名 卻被評為最美村莊
    說到垃圾分類這個領域,幾乎全世界都知道,日本人已經把它做到了極致。其中,最為變態的,要數日本德島縣的一個小村莊——上勝町。它不僅被評為日本最美村莊,還擁有日本零垃圾小鎮、日本最環保小鎮的美譽。在日本的一些大城市,通常將垃圾分為5~10種,遊客往往盯著一長排垃圾箱一臉茫然無措。
  • 垃圾分類經驗吧|上海靜安居民區裡的分類「神器」了解一下
    垃圾分類經驗吧|上海靜安居民區裡的分類「神器」了解一下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見習記者 張慧 實習生 吳旭童 201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