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德國著名哲學,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傑出代表
黑格爾
黑格爾(1770~1831年),德國著名哲學,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傑出代表。黑格爾康德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發揚並創立了龐大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他的哲學體系第一次對辯證法的基本內容進行了全面系統地闡述,其中以矛盾學說為核心。他認為辯證法貫穿於每一個研究領域並認為整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為一個過程。在這種學說的基礎上,最後得出了邏輯學、認識論和辯證法三者統一的基本結論。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標準,將哲學分為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三個由淺入深的階段,認為它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這種理論成為黑格爾哲學的頂點。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
謝林
謝林(1775-1854年),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在早期,謝林把康德與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轉變為客觀唯心主義,把他們的主觀辯法推廣到外部世界,為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建立創造了條件;晚期的思想則走向天主教神學。代表作《自然哲學體系初稿》、《先驗唯心論體系》,作為「同一哲學」的兩個部分確立了他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改造者的歷史地位。
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年),悲觀主義代表誕生於德國但澤。1819年發表重要哲學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開篇就宣稱: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是對於任何一個生活著和認識著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過只有人能夠將它納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識。他認為人們不能把精神歸於物質,只能通過精神認識物質。人類不能靠先考察物質,再考察思想來發現現實的奧秘。人類絕不能從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質,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稱。探索心靈的深處,才可能獲得開啟外部世界的鑰匙。因為凡已屬於和能屬於這個世界的一切,都無可避免的帶有以主體為條件的性質,並且也只是為主體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1804-1872年),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肯定自然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時間、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能夠認識客觀世界。他認為,認識的唯一對象是自然界,認識就是思維對客觀對象的反映。主張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客觀世界是可知的。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關係上,認識始於感覺,但不能停留在感覺上,而必須從感覺上升到理性思維,但他又未區分開感性與理性之間質的差別。
尼採
尼採(1844-190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其代表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
《悲劇的誕生》是尼採第一部較為系統的美學和哲學著作,寫於1870-1871年間。從書名來看,本書是對作為文學形式之一的悲劇的探討,但實際上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闡述了作者的許多哲學思想,因而可說是他的哲學的誕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一書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對悲劇進行純理論的探討,而是從人生哲學的角度探討了悲劇與人生的關係,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建立起一種悲劇人生觀。
馬赫主義
馬赫主義又稱經驗批判主義,因其創始人是馬赫而得名。是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產生並流行的唯心主義哲學流派。馬赫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看作是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認為作為世界第一性的東西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覺經驗。從這一立場出發,強調一切科學理論都不過是假說,它們只有方便與否之分,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別。
杜威
杜威(1859-1952年),近代美國教育思想家、實用主義哲學家。他的思想,不僅形成了美國繼實用主義之後興起的實驗主義哲學體系,而且也間接影響到進步主義教育的實施與理論。同時杜威積極推動社會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
羅素
羅素(1872-1970年),20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活躍的政治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他在多方面的建樹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哲學。在數理邏輯方面,羅素提出了羅素悖論1910年,他和老師懷海德一起發表的《數學原理》,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與摩爾、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分析哲學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曾求學於弗賴堡大學,後成為胡塞爾的學生。海德格爾在哲學上的成就是對亞里斯多德哲學的創造性解釋。在對死的認識上,海德格爾認為,要深入研究關於死的本體論,分析死在人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這一貫穿人生始終的問題。海德格爾的代表作有《存在與時間》等。
維根斯坦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1889-1951年),出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維根斯坦1911年到劍橋,跟隨羅素學邏輯。在羅素的推薦下,他的《邏輯哲學論》於919年出版,在哲學界引起轟動。1928年他重返劍橋任教。維根斯坦的哲學主要是研究語言,他主張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他想揭示當人們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認為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只能在語言中尋找。他的主要著作是《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