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2020-12-25 小馬學文
海德格爾(1889—1976年)

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青年海德格爾

出身德國普通天主教家庭的海德格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並很早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徵入伍,兩個月後因身體原因退伍,在弗萊堡從事了兩年的軍郵工作。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期間撰寫出版了重要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從此聲名鵲起。

海德格爾一家

1929 年,海德格爾辭去馬爾堡大學的席位,回到弗萊堡大學繼承退休的胡塞爾的哲學講座。20世紀30年代,納粹法西斯登上德國政壇後,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大肆迫害德國大學教師。期間海德格爾卻帶領960名教授公開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政權,並加入德國納粹黨,一度擔任弗萊堡大學的校長。1945 年二戰結束之後,海德格爾因此受到審查並被禁止授課,這也成為他一生都抹不去的汙點。此後,直到1951 年才恢復授課,並於1959年退休。退休後的海德格爾深居簡出,除參加極少數的學術交流活動外,一直避居在家鄉黑森林的山間小屋裡,潛心研究哲學,著書立說,直到1976年病逝於家鄉,終年88歲。

老年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作為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作品除了《存在與時間》外,還有《康德和形上學問題》、《形上學導論》、《真理的本質》、《對哲學的貢獻》、《林中路》、《什麼叫思想?》、《根據律》、《同一與差異》、 《泰然任之》、《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技術的追問》、《社會與反省》、《克服形上學》、《誰是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築·居·思》、《路標》等。海德格爾著作全集累計結集80餘卷,無疑是思想界的瑰寶,他用思想證明了他的一生,對當代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深遠,因此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

代表作《存在與時間》
海德格爾全集

哲學家海德格爾經典名言:

1、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時,才能深切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2、一朵花的美麗在於它曾經凋謝過。

3、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人應該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4、良心唯有經常以沉默形式來講話。

5、我們絕不應該讓恐懼或別人的期望劃定我們命運的邊界。

6、你無法改變你的命運,但你可以挑戰它。

7、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也能感覺到詩意的生活。

8、有擔當,才有自由。

9、人生就是學校,不幸就是最好的老師。

10、只有理解你的人才會認真去傾聽。

11、思想的任務就是放棄以前的思想,把真正應該思想的事情決定下來。

12、精神就是湧向天空,追逐上帝的狂飆。

13、思想最恆久之物就是道路。

14、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

15、哲學並不能引起世界現狀的任何直接變化。

哲學家海德格爾

相關焦點

  • 它可是撐起了西方哲學的半邊天
    總起來看,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不甚看重語言,中國古代哲學也沒有產生純粹的邏輯學,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部分源自邏輯學。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有三條線索,一是索緒爾語言學所開闢的結構主義哲學、後結構主義哲學;二是海德格爾的人本主義語言學;三是英美分析哲學。
  • 黑格爾,德國著名哲學,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傑出代表
    黑格爾,德國著名哲學,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傑出代表黑格爾黑格爾(1770~1831年),德國著名哲學,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傑出代表。黑格爾康德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發揚並創立了龐大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尼採尼採(1844-190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 圖畫通識叢書:海德格爾 | 薦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9ISBN: 9787108069252 定價:38.00元內容簡介海德格爾被譽為現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兩位哲學家之一(另一位是維根斯坦),他對之前的西方哲學根本思路進行顛覆式的批判,為西方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充滿源始活力的另一條路徑,他的思想同時又對其後的所有原創性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
  • 存在之思,西方哲學的思考,你有怎樣的認識和了解?
    海德格爾的思想博大精深,融會東西。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爾關注科技時代中人類總體的生存狀況,他的思想充滿了濃鬱的危機意識和現實的人文關懷精神。作為一個具有獨創性精神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宣告了傳統哲學形上學的終結,堪稱對西方兩千年哲學思想的總體性反思。
  • 西方頂尖哲學探討:哲學中的解釋學具體都講些什麼?
    解釋學,又稱詮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它也被描述為詮釋理論並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是西方哲學、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藝理論中有關意義、理解和解釋等問題的哲學體系、方法論或技術性規則的統稱。有關解釋學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早在人類遠古文明時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話、寓言意義的問題。
  • 敘拉古的惡毒玩笑:海德格爾與現代德國的精神危機|形上學|哲學家...
    雖然海德格爾是柏拉圖及其開始的形上學傳統的激烈批判者,但他那哲學家對待政治居高臨下的輕蔑態度,卻使人們不由得想起柏拉圖。海德格爾在很多意義上都可說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家,或者說哲學家的哲學家。眾所周知,存在問題是西方哲學,或西方形上學最基本、最主要的問題。海德格爾從一開始就賦予存在問題以絕對的優先性,他一生關注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存在的問題。他晚年一再重申他對存在問題的探究始終未變。
  • 試析馬裡翁在《無需存在的上帝》中對海德格爾的批評
    吳增定,男,安徽廬江人,1972年生,1999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現代德國哲學和政治哲學,著有《尼採與柏拉圖主義》(2005)、《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2012)、《斯賓諾莎的理性啟蒙》(2012)、《〈敵基督者〉講稿》(2012)等。
  • 影響西方歷史進程的20個哲學思想流派,知道一半算你牛
    現代西方哲學流派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後西方流行的各種哲學派別,是近代西方哲學的繼續。現代西方流行的哲學流派雖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屬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與人本主義(非理性主義)兩大思潮。現代西方的科學主義哲學思潮淵源於近代英國的經驗主義,強調歸納、實證、邏輯、實用,關注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
  • 當代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
    當代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 2015年03月24日 09: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龐學銓 字號 內容摘要:這是西方哲學發展中繼語言哲學轉向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轉向。
  • 西方哲學導圖:一圖讀懂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
    它提出了邏輯、存在、實體等成為西方哲學的經典命題,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關於共相性質的爭論開啟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關於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從教父哲學(柏拉圖-奧古斯丁體系)到經院哲學(亞里斯多德-阿奎那體系)的過渡,反應了希臘羅馬理性精神的復甦,而唯名論和實在論的對立為近代理性主義和經驗論的興起開闢了道路。
  • 藝術哲學:美是如何誕生的
    D16海德格爾的境域分析為克服哪種主義提供了可能性?」就是「()神秘主義」。C、在權力意志形上學範圍內建立起來的「超人」模式難免把自身引向極端的主體主義。D、「超人」學說顛倒了柏拉圖主義,消除了柏拉圖主義。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和思想流派,知道一半以上算你牛!
    哲學中的二十個主義和思想流派,知道一半以上算你牛!1,悲觀主義認為生活是不快樂的,而且也沒有最終的目標。寬泛地說,悲觀主義者是料想事情最終會最糟的人,因此也會比常人想的周全。2,存在主義20世紀的一種哲學運動,在法德兩國通過海德格爾、薩特和其他一些哲學家的著作而展開。它的基本主題是人的自由和責任、既定規則的缺乏以及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 培根:西方實驗哲學之父
    內容涉及哲學、法學、文學、邏輯學、教育學等領域,代表作有《新工具》、《培根隨筆》、《論科學的增進》、《論事物的本質》、《論人類的知識》、《論學術的發展和價值》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培根代表作《新工具》培根反對君權神授和君權無限,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系列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藉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他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提出了科學歸納法,強調其作用和意義;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對近代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哲學基礎
    ,它是在當代西方哲學從主體哲學或意識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和交往哲學轉向的背景下興起的。    西方哲學尤其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主體間性理論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哲學流派,也不是一場統一的哲學運動,而是一個圍繞共同問題論域、具有大致相同的問題內核所展現出來的哲學發展和理論傾向。追溯現代西方哲學主體間性理論發展的思想歷程,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種模式:一是以胡塞爾為代表的認識論模式。二是以海德格爾和馬丁?
  • 哲學、觀念主義和西方現代藝術:論哲學和藝術的關係
    1907年,奧地利象徵主義畫派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創作了他一生極具代表性的畫作——《吻》,這一畫作如果放置於整個西方藝術發展史的歷史進程來看,這一作品預示了1880年到1930年整個西方藝術史上原始主義浪潮的高潮。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西方哲學的傳統的核心和基礎是形上學。形上學的研究對象Being(希臘文的動詞einai及其動名詞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動詞不定式to be和動名詞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學的中心範疇。從古到今的西方哲學充滿了Being的意義的辨析和改變。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關於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做過介紹和評述。這些介紹的通常模式給人的印象是:在海德格爾和德希達這兩位哲學大師之間,藝術史家夏皮羅的形象看上去不算高大。那些對海德格爾和德希達的哲學著迷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大多固戀和執著於心目中兩位神明般的哲人的崇高形象,對任何膽敢為藝術史辯護的做法不僅會嗤之以鼻,而且還會表現出極端的智性迷狂。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一、西方哲學史的歷史階段西方哲學史基本可以劃分為以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主要的哲學命題。就在這個不同種族、語言和宗教相互混雜的城市裡,誕生了希臘以及西方世界的科學和哲學。哲學追問「為什麼」的精神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繁榮。4.為什麼泰勒斯是「哲學之父」?有人可能會認為,像泰勒斯這樣幼稚的思想,怎麼會使他得到「哲學之父」的美譽呢?
  • 當代西方哲學的規範性轉向
    當代西方哲學在基礎性理論層面深刻關注規範性問題以規範性為中心的哲學思考,與西方哲學主流傳統中關於物的實體性知識、關於事的實證性知識、關於共相的思辨性知識相比,體現出旨趣上、目標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異,同時也預示著哲學重心和基點的轉向:從關於奧秘和原理的探究轉向關於遵守規則的思考;從理性知識的建構轉向理由空間的辯護;從以形上學為己任的思辨主體轉向以判斷和行動為中心的責任主體
  • 分析哲學與大陸哲學的巔峰對決
    在海德格爾和卡爾納普的觀點一致時,在他們的觀點破裂之處和分歧的理由顯示出來時,這都說明了兩個極端相對的哲學研究方法。這種爭論將西方思想分成兩派,持續在今天還引起迴響。哲學是從敬畏之處開始嗎?哲學是經過訓練得出的深刻見解來試圖描述活著意味著什麼的喧囂和困惑,還是為了獲得世界真的是什麼的科學清晰性,我們求助於符合邏輯的、不辭勞苦的論證進行嚴謹的、清醒的、理性的真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