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生存的依靠是什麼?是家庭,我們這裡你進去家家戶戶都有這一套,小孩一走路、一懂事就接觸到了工夫茶,所以絕對不會絕種。只要家庭不消失,工夫茶就萬壽無疆了。」
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國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名,卻長期未能得到證明,竟然出現了1000多年「有實無名」的尷尬局面,甚至於被誤認為「失傳」!實質上,「中國茶道」、「中國工夫茶」、「潮州工夫茶」,是三位一體的。其價值取向,當於成型時就已潛存或實存於現實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只不過未經梳理和發揮成為系統而已。可以說,潮州工夫茶實質上已成了中國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種遺存,正是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工夫茶經歷了千餘年不斷積累、不斷揚棄、不斷發展的過程而獲得倖存的珍稀茶事物化成果,稱之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無不可。
什麼叫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空閒時間。不得不提的是「工夫」和「功夫」之別。在潮州話中發音都不同,一個念「工(gang)夫」,一個是「功(gong)夫」,完全不一樣。而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範疇來使用。朱熹尚有「窮理工夫」、「涵養工夫」說。王陽明《答友人問》云:「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黃綰《明道篇·卷一》云:「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工」、「功」聯用差別顯著。可見「工夫」範疇是對主體整個現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理學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之修養工夫。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
專指品飲的「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簡,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林,舊而佳者,貴如拱壁,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閱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俞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曾任興寧縣典史,因此對粵東潮嘉一帶的民情風俗頗多了解,《潮嘉風月》便是其身臨其境之作。他對潮州工夫茶的記述,與現在的流行程式幾近一致。他還解釋了工夫茶的主要內涵,那就是茶人的素養、茶藝的造詣以及衝泡的空閒。可見至遲在乾隆年間,潮州地區的工夫茶衝泡方法業已形成規範。俞蛟出生於原屬工夫茶中心區的江浙,到了潮州親見工夫茶的衝泡,竟然大感新奇,也說明這時候他老家的工夫茶早已絕跡了,工夫茶的中心區已經轉移至潮州。
至光緒年間翁輝東著《潮州茶經》,對工夫茶更是記述細緻,眉目清晰:茶之本質,取水,活火,茶具(依次詳說茶壺、蓋甌、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紅泥火爐、砂銚、羽扇、銅箸、錫罐、茶巾、竹箸、茶桌、茶擔),烹法(依次論述治器、納茶、候湯、衝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品茶)等。《潮州茶經》突出了潮州工夫茶以「品」為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是潮州工夫茶茶藝成熟、完善的標誌。
為什麼說潮州工夫茶是與陸羽《茶經》一脈相承的中國事實茶道遺存?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其最大特點就是把中國的茶道用泡茶過程作為一個載體體現出來了。當然陸羽有局限,在《茶經》裡沒有一個「道」,倒是他的老朋友釋皎然明確提出了「茶道」。陸羽只是說,要想體現茶道就得有一個載體,那他就把這個載體詳細地敘述出來,包括選茶、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傳飲八個主要程序。我專門列表比較過潮州工夫茶藝與《茶經》茶藝的源流關係,當然潮州工夫茶法改餅茶為葉茶、改煎煮為衝泡,由此產生的程式和茶具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就其總體邏輯程序而言,兩者卻有著本質上的類同,傳承關係非常明顯。因為泡茶的總體架構沒變,首先選茶,然後取火、選茶具,然後衝泡,最後大家來品飲,都是這五個步驟。再具體看,比如選水,唐朝的時候,第一選山泉水,第二江心水,第三井水,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標準。因此,完全證實了俞蛟「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的說法。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