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名家匯聚首屆國際"工夫茶"論壇,探討中國茶道之源起!
摘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可謂是家喻戶曉的,
它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時是中國文化裡的一塊「活化石」,
其深厚的地域情懷流淌在
每個潮汕人的血液裡,
也溫暖著海內外華人的心!
12月16日, 由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主辦,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承辦,茶道新生活策劃並協辦的首屆國際「工夫茶」論壇在2018深圳秋季茶博會上成功舉辦。
吳垠女士主持的這個工夫茶論壇,是在茶文化歷史性關節點上的重要理論探討。我個人的最大學術啟示,是打通了中國茶語和工夫茶藝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工夫茶藝最大的貢獻與特點是通過茶藝構建了中國茶文化的一套隱語體系,使茶文化符號化。而我認為別的茶類的茶藝方式其實也有方式和程式,但尚未完成這種文化符號式的隱語體系。這正是我們要努力的大好空間。
——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
本次論壇以「潮州工夫茶——現代中國茶道之源起」為主題,吸引了大批工夫茶愛好者
論壇嘉賓包括: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女士;世界茶聯合會總會會長呂禮臻先生;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先生;前揭陽市博物館館長、潮學研究學者孫淑彥先生;中國茶葉學會茶藝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級茶藝裁判員葉漢鍾先生;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董事、藝術總監蕭慧娟女士;中山大學歷史學近代史專業博士黃劍先生;華南農業大學生態旅遊規劃中心博士丁紹蓮女士;《茶藝·普洱壺藝》總編輯羅英銀女士;茶道新生活社長、《茶源地理》主編吳垠女士擔任本次論壇主持。
現場嘉賓包括:深圳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總裁楊文標先生;鳳凰單叢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潮州市茶葉行業協會副會長文國偉先生;深圳市君採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茶促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永明先生;潮州樅馫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茶促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餘映豐先生;深圳市東啟供應鏈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茶促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肖巧璇女士;深圳茶促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茶藝競賽裁判員林曉虹女士。
「潮州工夫茶代表性傳承人」陳香白先生為本次工夫茶論壇發來賀詞:
潮州工夫茶的核心精神是「和」,也是以家庭以個體為傳承和傳播的,是交流情感和認識世界的最好的載體之一。既然是「和」,大家都來認識,研究,推廣工夫茶,就是一件「和和美美」的事!預祝「國際工夫茶論壇」圓滿完成,而且,年年開辦!
硯峰山人李聞海先生為本次工夫茶論壇發來賀詞:
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據考證,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唐宋時期已有十分完整詳善之茶事記載,韓潮流域乃至沿海一帶民眾亦多喜飲茶,並逐漸將之發展為內可品春賞秋、涵養修德之風雅趣道、外為交朋待友、誠敬親睦之最佳禮儀,其文化內涵已遠非茶之本身養生功能之單狹,蓋因自古以來茶就素有「待君子,清心身」之意境。祝國際工夫茶論壇圓滿成功!
會議伊始,華巨臣有限公司總裁楊文標先生為特別嘉賓頒發「永久顧問」的獎牌
潮州工夫茶是集茶藝、茶道、茶文化、茶俗、茶生活一體的中國茶道精神的傳承和生活化的載體。在悠久的歷史當中,中國茶不斷的進行演變和演化。
論壇嘉賓精彩分享
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女士
中國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老師首先做題為《工夫茶與活化石之活》的演講。「既然是活化石一定是活的,不要用任何死板的法則把它定死了,這樣它就不是活化石了。」她從工夫茶的物質和技藝的傳承、精神層面的承襲以及工夫茶應該如何把化石再活化方面切入,分享了她對工夫茶如何符合當代精神和生活方式,進一步與生活融合的看法。
中山大學歷史學近代史專業博士黃劍先生
事物的演變過程在歷史上都是有跡可循的。論壇上,中山大學歷史學近代史博士黃劍先生給我們分享《中國現代茶道形成的歷史脈絡》。黃劍先生認為,在中國的茶葉史上,有兩次稱之為革命性的茶生活:第一次是在宋代,第二次是明代。而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茶系生活進入很長時間的斷層。民國時期的報紙報導,當時好的工夫茶基本上都是出口的,出口最大量的國家是美國。黃劍先生認為「我們與民國時期的茶葉差距不是緊縮了,反而差距更大了。」並借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結束了演講。
從歷史走向現代傳承,需要更多標準化、可量化和可感知的東西,包括茶湯的口感、滋味和樣式等,如何讓消費者在品茶時感知茶湯中豐富的內涵,這是整個茶產業需要思索的問題。
那麼,工夫茶該如何衝泡?在如今百花齊放的茶藝衝泡方法中如何確立標準呢?
中國茶葉學會茶藝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級茶藝裁判員葉漢鍾先生
潮州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葉漢鍾先生跟我們分享「在今天的時代,如何讓工夫茶標準化」。葉漢鍾先生認為文化傳承需要標準,而茶藝要確立標準需要遵循歷史和科學依據。潮州工夫茶包含了種植、栽培、生產、加工、烹製和品飲環節,而潮州工夫茶藝在於烹製和品飲,特別是烹製環節,所以才突出一個「藝」。今天的茶藝加入了很多誇張的表現方式,但這並不是標準。真正的茶藝標準需要吸收更多文化和科學,如心理學、美學、設計、哲學的思想等理論來共同完善。
宋脈文氏杯·首屆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金獎得主,來自馬來西亞唐藝軒的Teoh Will liam先生
為了給茶友們立體呈現工夫茶的衝泡方式,論壇特邀宋脈文氏杯·首屆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金獎得主Teoh Will liam現場為茶友演示工夫茶泡法。
論壇環節
茶道新生活社長、《茶源地理》主編吳垠女士
吳垠:
王旭烽老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文化傳播,有請王老師與大家分享茶文化傳播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意義和價值。
王旭烽:
茶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既能涵括技術型的東西,也能容納宗教、教育理念,甚至哲學層面的內涵。茶文化可從民俗學、美學和哲學三個層面去深入理解。隨著中國文化走向國際化舞臺,茶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之飲,可以成為與國際不同文化族群討論傳播的一個非常好的載體。
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結構不同,中國文明更重視「人」,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因此中國人做事更注重「情理結構」。在傳播過程中,「方便」是比較重要的。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茶無論是作為教材、還是教具都是比較方便操作的。泡茶時,人會參與其中,這對於茶文化的傳播和學習都是十分方便的。
吳垠:
您在世界各地走,中國的工夫茶在世界華人的狀態是怎樣的?
王旭烽:
工夫茶在華人世界裡十分興盛,這個傳統一直被保留著。茶不僅好看,而且易學,不僅能讓人在味覺和精神方面得到滋養,而且能勾起人們靈魂深處對故鄉的眷戀。
吳垠:呂禮臻先生幾十年來都在從事茶文化及推廣工作,請呂先生與大家分享一下工夫茶在臺灣地區的演變和現狀?
世界茶聯合會總會會長呂禮臻先生
呂禮臻:
小時候喝茶的方式,我們稱為「老人茶」,因為都是年紀大的人在喝,後來才知道原來叫「工夫茶」。早期的臺灣茶以外銷為主,茶葉從日據時代就是臺灣一個很重要的經濟來源,但那時外銷是求量,與現在精緻化的要求不同。臺灣茶真正精緻化是從1975年開始的,為了推廣,因此工夫茶就派上了用場。
泡茶方式演變成現在的茶藝。茶藝不僅是一個技術,它還是學識、經濟、歷史、文化的包容體,也是工夫茶的底子,但工夫茶究其根本還是在於「工夫茶」。泡茶方式標準化的前提,需要對茶湯有一定的共識。每個人對口感要求不同,中國人以客為尊,因此在操作上需要做相應的調整。我們中國人喝茶是一件很輕鬆、愉悅的事情,將喝茶方式向外推廣,其實是讓西方世界也能享受一杯簡單的茶。
吳垠:
呂老師的分享我想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用」。不管是美學、藝術,都是基於「用」去發展和演變。在日常生活中,一杯茶湯適用於滿足客人的需求,並且在「用」裡傳達輕鬆愉悅的感受。餘悅老師也是幾十年在從事茶文化和茶藝推廣工作,請餘老師談談一杯工夫茶於當下中國人的意義?
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先生
餘悅:
潮州工夫茶是現代中國茶的源起。20年前我去美國,看見唐人街有很多人喝工夫茶,在泰國、韓國、日本也是如此。中國人在外只要能喝工夫茶,就能找到自己的同鄉和知音,並且能很好地生活,這實際上是工夫茶在發揮著作用,同時表明了工夫茶的魅力和生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夫茶也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制茶工藝的改變給工夫茶的品飲帶來影響,而工夫茶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需要制定標準。
在當代生活中,工夫茶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它既是一種自我心靈的修養,又能成為連接人際關係的紐帶,其多樣化的功能性會在生活中慢慢突顯出來。海外華僑喝工夫茶,更多是將思國、思鄉之情融入其中,作為一種情感的寄託。隨著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一杯中國茶,不僅溫暖著中國,同時也在溫暖著世界。
吳垠:
餘悅老師的深思可以用「變」來總結,從潮州工夫茶的流變、演變到工夫茶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的求變和思變。作為一個茶人,在傳承中國茶文化過程中,既要保持一個茶人喝茶時的靜心,同時也要在傳承中思變和創新。請來自馬來西亞的蕭慧娟老師分享工夫茶對海外華僑的精神意義。
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董事、藝術總監蕭慧娟女士
蕭慧娟:
喝茶在太平盛世可以很講究,但在100年前馬來西亞泡茶的印記裡,更多是苦中作樂,它源自於我們對身份的認同和在當地生存的必要,因此工夫茶在馬來西亞被非常正統地保留了下來。在馬來西亞,茶被認為是很重要的溝通媒介,它很生活化,是飯桌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馬來西亞買茶可以少量化,比如買一泡,5克左右,有錢沒錢都會喝茶。
區別於國內的不斷創新,海外同胞更多的是對於100年前整個生活的傳承和守護。在國外,中國傳統文化被牢牢抓住並傳承著,絲毫不放鬆。對於中國茶文化,馬來西亞的華人更多是熱愛和擁抱它。
吳垠:
這裡有一個詞特別打動我,叫做「苦中作樂」!一支煙也好、一杯酒也好、一泡茶也好,都是美妙的載體,即使買一泡茶也要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茶味。
請華南農業大學生態旅遊規劃中心博士丁紹蓮女士與大家分享工夫茶背後的精神傳遞以及人文關係,以及如何將茶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入旅遊規劃中?
華南農業大學生態旅遊規劃中心博士丁紹蓮女士
丁紹蓮:
在研究過程中,我特別關注人通過使用物、消費物,建立人與物之間關係,再通過物這個媒介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茶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與人本身的精神氣質和思想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建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情感。從物到媒介,更高的是飲茶的過程當中茶和體驗者的融合。茶對社會關係的生產、再生產,對社會文化的強化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在喝茶的過程當中不斷的交流和分享,把過去沒在一起的時間,通過喝茶的行為拼接和縫合在一起,重新構成一個整體。茶是在不斷演變的,從簡單的商品到媒介,人和茶的融合把茶的哲學精神融合在自身的品格和人格裡面。
吳垠:
丁紹蓮女士從理論的角度重構了一杯茶背後所承載的人、器、物和關係以及社會人文的整體架構,接下來請同樣是做研究的黃劍博士分享茶器對人文精神的影響。
中山大學歷史學近代史專業博士黃劍先生
黃劍:這其實更多是「問器於道」的過程。我來到廣州後特別喜歡喝工夫茶,用過很多民間的器物,但很多杯子的貼唇度是不夠的,所以我喜歡用小口徑的直線,其外翻的幅度剛好和唇型貼得特別緊密,每天與它會有幾百次的親密接觸,而這種親密接觸何嘗不是一種性感。在談到人文精神的時候,大家一直在談傳統,但在人文和器物的選擇時,其實是可以展現出很活潑的一面。
吳垠:
真正的人文思想其實可以去體會、感受、甚至親吻的方式來觸及。那麼,接下來讓孫淑彥館長與大家分享與潮學和工夫茶相關的軼事。
前揭陽市博物館館長、潮學研究學者孫淑彥先生
孫淑彥:
工夫茶歷史悠久,其中一個革命性的時間是在清代嘉慶年間,潮汕的祠堂建得最多也最好,因為那個時候大家賺錢回家鄉搞建設。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工夫茶的發展。潮汕現存的博物館中,最早發現的是明代的茶壺,到了嘉慶年間才有現在最流行的茶壺。工夫茶杯是直筒和向外偏的,有冬夏用之分。潮汕人喝工夫茶重在品飲,喝工夫茶是小杯小口的品,大杯都不是工夫茶杯。
吳垠:
請葉老師談談工夫茶在標準化、藝術化和生活化之間該如何平衡?
中國茶葉學會茶藝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級茶藝裁判員葉漢鍾先生
葉漢鍾:
標準化就是人家覺得舒服,裡面需要有更多文化和美感。潮州工夫茶要在「情理之中」,「理」是標準,「情」、美學和心理學等屬於藝術部分。標準化的東西要加上「情」,沒有「情」就沒有了生命力,而工夫茶就是潮汕人「情理」的升華。
吳垠:最後,請本身在臺灣生活,也常行走、走訪在南洋、潮州等地的羅英銀女士與大家分享幾地工夫茶的異同。
《茶藝·普洱壺藝》總編輯羅英銀女士
羅英銀:
談茶葉的價值沒有談到臺灣,那麼將會失去色彩。中國經過兩次茶葉的改變,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明代,它同時也改變了泡茶的形式和方式。臺灣的茶文化不是從產業起來的,是從文化開始啟動的。
臺灣的當代美學或者臺灣的當代茶藝,因為有了茶的創新,已經離開了工夫茶的形式。臺灣在演繹工夫茶的時候,將日本的美學融進來。臺灣從器開始談工夫茶,一個器,如聞香杯,從民間到了國際,裡面的精神就被活用和美化了,並且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哲學。
現場嘉賓合照
9位嘉賓在一泡可以讓我們傳承千年的工夫茶裡,從茶的器物、空間美學、人文、衝泡技藝到大家演繹的人文思想方面做了一個立體的概括,首屆國際「工夫茶」論壇在此落下帷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論壇緣起於2015年,當時《茶源地理》記者團隊走進潮州,被當地濃厚的工夫茶文化深深吸引,由此誕生了《茶源地理潮州》,這是去書寫潮州和潮州工夫茶最早的一本書。之後,《茶源地理》主編吳垠女士有緣與深圳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總裁楊文標先生以及深圳茶促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永明先生聊起工夫茶,大家對工夫茶的意義、價值都抱有很深的情感,覺得應該去做一些弘揚工夫茶的活動,所以就有了這次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和工夫茶的論壇。他們希望這個論壇可以透過一杯工夫茶去完整演繹中國茶文化。
吳垠女士總結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現代茶道之源起的定論,在大家日常的行茶、事茶過程中已經被接納下來,希望大家共同以工夫茶為基礎,持續的去演繹和再創中國新茶道的現代文明。」
如今國際「工夫茶」論壇已成立,希望未來有更多茶界專家參與進來。從一杯茶湯開始,從確立、解構、體驗等不同角度解讀這杯「工夫茶」,為茶友打開茶世界和茶文化的大門,共同推動「工夫茶」的發展,讓「工夫茶」走向國際!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