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意布爾津,過一個有「文化味」的端午節!

2020-08-26 新疆旅遊新聞

遇見不一樣的旅程,誰不想?如何遇見——端午小長假,去「童話邊城」布爾津吧!6月25日,即端午節當天,在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衝乎爾鎮,將舉辦一場「綠水青山『粽』是情 『粽』意文化布爾津」活動,此次活動可謂「文化味」十足。

在現場的舞臺上,表演者將為遊客們展示布爾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熊舞」。哈薩克族音樂家白山布·杜南拜的傳承人葉爾肯別克將用冬不拉來演繹民族傳統藝術。紅妝、飛天、墨舞等中國風舞蹈將依次登場。布爾津本地的歌手將帶來最新的原創歌曲.....

其中,「哈熊舞」在這片土地上已傳承百年。上百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獵人們為歡慶捕獵的勝利,會模仿熊的各種動作,並編成舞蹈。這種舞蹈被稱為「阿尤畢」,也就是「哈熊舞」,一代代地傳了下來。捕食、抓魚、打滾……當熊的這些日常生活細節,被設計成了一個個頗具特色的舞蹈動作。古老的狩獵生活在舞蹈中得以還原,觀賞這段舞蹈,可以從中「穿越」時光,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

葉爾肯別克是阿勒泰地區負有盛名的表演藝術家。他4歲學習冬不拉,10多歲時研讀白山布·杜南拜的音樂,20多歲時開辦傳承班,給學員們傳授白山布·杜南拜的音樂精髓。他的學員中年齡最小的只有4歲,年齡最大的已逾50歲。如今,他是阿勒泰地區著名的阿肯(優秀的歌手)。很多人會驅車百裡,前來觀看他的演出,那些動人的旋律總能讓人念念不忘。

白山布·杜南拜的音樂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這位百年前生活在布爾津縣的音樂家,是著名的哈薩克族詩人,冬不拉彈奏曲的創始人。當年懷抱著一把冬不拉在草原上遊歷,傳播藝術之聲。他一生當中共創作了400多首以冬不拉彈唱為主的民間音樂,至今仍在民間廣為傳唱。

據了解,布爾津在端午節期間凸顯文化氣息,一方面是為了契合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是為了打造「旅遊+文化」的品牌形象。

濃濃的文化氣息,不僅出現在端午節期間。今年夏天,來到「童話邊城」布爾津的遊客,會在街頭「巧遇」民間草根歌手的文化展演活動;會在夜市上「邂逅」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展示體驗活動,包括比瓦製造技藝、皮革編制技藝、冬不拉製作技藝等。

近年來,布爾津縣始終堅持把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力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以旅遊業為主導產業,牽動一產、託舉二產」發展格局,打造新疆最美生態旅遊度假城市。同時,深入挖掘草原文化、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鞏固布爾津旅遊服務品牌效應,以鮮明的城市特色,豐富的旅遊產品,多元化的旅遊元素,持續推進旅遊產業發展。(黃鳥 李慧玲)


相關焦點

  • 端午節臨近,湛江有一種端午節美食,叫做「蛤蔞粽」,你吃過嗎?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馬上又要來了,對於吃貨們來說,即是粽子節,市場上的粽子多種多樣,在端午節來臨之際讓你目不暇接,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廣東湛江一種獨特的端午節美食—蛤蔞粽。在粵西茂名、湛江一帶還有廣西很多地方都有做蛤蔞粽的,粵西地區一般用叉燒、五花肉為主料,其他一些地方還有以蝦仁、香腸等食材,做法多種多樣。端午節湛江「蛤蔞粽」,帶你回味童年的味道。蛤蔞粽有著特殊的香氣,令人垂涎三尺。
  • 這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端午節——粽味博物館全新開啟!
    這個端午節,五芳齋聯合二更、下廚房、天貓微淘、一大口共同發起「尋找心中的粽味」
  • 端午安康!「粽」意情深!預約遊園,與「粽」不同!
    清明上河園國潮端午文化節——千年粽子文化展,帶你走進粽子的「前世今生」!也是在開放包容的大唐,端午節祭祀驅邪之意逐漸淡化,歡慶的成分增多。在唐代時的京城長安,無論貴族還是平民,端午都是一場歡樂的盛會。人們吃粽子,互贈禮物,表達幸福安康的喜悅,同時,人們為了避免生毒瘡,用艾草沾水洗去身上的毒氣。當時的粽子用米考究,形狀樣式也開始豐富多樣,在當時還流傳到了日本。宋代
  • 端午節臨近,傳統手工製作的臺山粽,你吃過嗎?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在廣東江門臺山,堅持傳統手工製作的臺山粽,不僅是端午節祭祀供品,同時也是深受當地百姓青睞的特色傳統糕點之一。
  • 來臺北 放「粽」端午節
    端午節民俗端午節在各地都有許多民俗活動,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等等,端午節是中華名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據說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 塗雄黃酒、吃越南粽、拋五彩線!到三水過越南風情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最具傳統民俗味的節日之一這個端午節,想好去哪兒耍了嗎?
  • 端午話食粽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等。端,即「初」之意。因農曆天幹紀年中,將五月又稱為「午月」,故稱「端午」。拉露水,曾是島城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據說用太陽未出之前的露水抹臉,會耳聰目明。青島市區的北嶺山、嘉定山、雙山、孤山和幾座無名山上,均長有成片的艾蒿。將艾蒿插在院門兩側,能袪邪驅毒。艾蒿發出的特殊芳香氣味,兼有驅逐蚊蠅之作用。艾蒿幹透後點燃,亦能起到同樣效果。《本草綱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等功效。端午節清早,大人們依俗還會給兒童的手腕腳腕處,繫上紅綠黃白黑五色彩繩。繫繩時不準小孩說話。
  • 揭開歷史面紗,形形色色端午節粽不僅是紀念屈原
    然而,中華文化地大物博,粽子的形貌也是多採多姿,和紀念屈原的筒粽也有所不同。作為端午節的民俗美饌,從東漢以後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展了很豐富的樣貌。東漢人以葉子裹米作粽代替竹筒。東漢《說文解字》說:「粽(粽):蘆葉裹米也。」但沒有提到米中有包內餡。《本草綱目》李時珍說了「粽」名因何而來:「古人以菰蘆葉(*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 端午民俗進車廂 共品「粽」情「粽」意
    賽龍舟、包粽子、編麥杆、畫額、擊鼓傳花……端午節期間,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貴陽客運段將傳統的端午民俗活動搬上旅客列車,邀請乘車旅客共品一段「粽」情「粽」意的溫馨旅途。 高鐵上的「龍舟」賽 「一會兒鼓聲一響,咱們先出右腳!」
  • 「粽」情端午 龍舟送福 阿右旗第一幼兒園舉行端午節活動
    五月初五粽飄香,在一派和樂安康的佳節氛圍下,你是否知道,躋身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端午節是一個「豐富」的節日,因為它不僅有著淵遠的文化底蘊,還有著許多「名字」和「習俗」。阿右旗第一幼兒園喜迎端午,開展了「粽」情端午 龍舟送福特別活動。
  • 盤點世界各國端午節文化差異,走向世界的端午節
    隨著中華文化的魅力日益滲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節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國的視線,賽龍舟在西方很流行也很受歡迎,還有一些國家儘管不過端午節,也都對吃粽子情有獨鍾。亞洲各國端午風俗各不同。多年來,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亞洲不少國家也都過端午節。
  • 端午節祝福語大全2020 端午節快樂經典一句話
    端午,我要結結實實套牢你。五月五,粽飄香,端午呈祥,一聲問候幸福安康;插艾葉,賽龍舟,喜慶節日,萬水千山「粽」是真情。願你在端午節,「粽」是開心,「粽」是快樂,「粽」是好運,「粽」是幸福,「粽」是健康。
  • 「王場小學」「與粽有約」端午節主題活動
    粽香飄揚、舞慶端陽,又是一年五月五。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王場小學開展與「粽」有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說」端午、「畫」端午、「玩」端午、「品」端午等系列活動,讓「端午」文化走進校園。
  • 端午節將至,湛江有一種粽子叫做「鴨乸粽」,你吃過嗎?
    端午節將至,廣東湛江有一種粽子叫做「鴨乸粽」,你吃過嗎?鴨乸粽,端午節湛江人的傳統味道!在廣東湛江,每年端午節,擅長編織蒲蓆的雷州人,都會用熟稔的編織技巧,編織出各種造型活潑的粽子。因為主要像鴨子,並且鴨子的模樣活靈活現,所以這種粽子被雷州當地人稱作「鴨乸粽」。記得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小夥伴人人提著形狀不同的粽子相互顯示。可是這種「鴨乸粽」已經很難見到了。
  • 雷州鴨乸粽:沒有鴨子的鴨乸粽,你吃過嗎?
    端午節還沒到,已經吃了好幾波兒粽子了,甜的、鹹的、有餡的、沒餡的、菜的、肉的…哪款才是你的菜。距離端午節不到一個月,各種口味、包裝的粽子已被擺放在商場超市顯眼位置。記者了解發現,今年,本地商家少推新品粽子,基本以傳統肉粽為主,深耕本地社區、家庭市場。
  • 這個端午節,拉麵說讓你過得更有面子
    這個端午節,拉麵說讓你過得更有面子!OMG,我又行了!01老節新過,粽有面子提及端午節,年輕人總是覺得興趣缺缺。過於約定俗成的過節方式,讓端午節正逐步退出年輕人的社交圈。老節,也許需要增加一點新鮮感!事實上中國人過節,講究的是給別人面子,也讓自己有面子。其實不只在節假日,在日常社交中,面子學也是一門十分講究的學問。
  • 端午節 粽飄香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文化交流 | 影視投資 | 藝術展覽端午節到了,關於端午的溫馨記憶,
  • 多彩端午節 濃鬱家鄉味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本報6月27日訊(記者陳曉潔)蛋黃粽、鮮肉粽、豆沙粽……說到端午美食,粽子一定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每到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粽香便飄滿了家家戶戶。買食材、洗粽葉、拌調料、包粽子、煮粽子……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在海口,除了吃粽子,還有不少人家保持著掛艾草、戴香囊、點雄黃等傳統習俗。
  • 「粽」情書海,與吉林省圖書館共度端午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
  • 【放粽臺灣行】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原來這樣過端午節
    端午和中秋、春節同為臺灣同胞的三大傳統節日,其熱烈隆重非同一般。在端午節的前一周,從普通市民到機關團體,都緊鑼密鼓安排節日的各種活動。由於專門放一天端午節假,三天假日更增添了節日氣氛。人們紛紛參與包粽子、賽龍舟等節目。「祭夏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