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由於滿清漢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漢臣脫穎而出,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初著名理學家、易學家。他歷任翰林編修、內閣學士、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為官近五十年,幾乎經歷整個康熙朝。為何稱他為全能重臣呢。李光地一生鑽研理學,他還兼通曆數、兵法、水利、律呂、音韻之學。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
李光地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就熟讀儒家經典。康熙九年,李光地考上進士,本來定他為殿試頭名的,因一個錯別字而與狀元失之交臂,被降為第五名,入選翰林院。康熙十二年,李光地回鄉探親。回到故鄉沒多久,「三藩」之亂爆發。李光地堅定了為大清效力的決心,他藏入深山老林,耿精忠派人招降他,他也堅決不從。康熙十四年,在得到的大量情報後,李光地用蠟丸向康熙上疏,分析了雙方力量對比,指出耿精忠的劣勢,並建議朝廷趕快出擊,康熙收到臘丸疏後,大為感動,不僅給予表彰,還給李光地升官。平定耿精忠後,李光地「重見天日」,仕途也平步青雲。
在姚啟聖親自出徵臺灣的時候,李光地被康熙發掘了出來,讓他幫助收復臺灣徵集糧草,並且負責當時的後勤保障工作,做一些輔助工作。在整個這段時期中,他表現出了自己非常優秀的才幹,還有長遠的建設。成功收復臺灣後,他整理了一套安撫民眾的言論,得到了大家的認同,連皇帝都自嘆不如,所以更加被皇帝所喜愛。在這次行動之後,他被正式任命為尚書房大臣,從此開始了在朝廷工作。
因深受康熙信任,李光地成為各派拉攏的對象,不可避免地陷入爭鬥之中。為了爭寵,迎合康熙對西學的愛好,李光地也研究起西學。沒過幾年,李光地東山再起,出任直隸巡撫。在直隸任職期間,李光地大力建設農田水利工程,也算造福了一方百姓,康熙視察之後,還賜給他「夙志澄清」的匾額;網羅人才,發展經學與算學;在不增加百姓負擔的同時,填補藩庫虧空。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為名,提升他為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由此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到其去世,也始終身居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