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長達62年,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為了體現自己治理下的大清國泰民安,康熙皇帝在自己六十歲生日時,舉辦過「千叟宴」,設宴邀請上千名65歲以上的老者,踐行儒家提倡的孝道。
這次千叟宴辦得很成功,尊老敬老蔚然成風,朝野均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歌頌之聲。九年後,為了預祝七十大壽,康熙又搞了一次千叟宴,並且把最喜歡的孫子弘曆介紹給眾人。
六十年後,這位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仿效爺爺康熙,同樣搞了兩次千叟宴。最多的一次,宴請了3000多老者,一派普天同慶的景象。
康熙第一次辦的千叟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感到日漸衰老,昔日陪伴他的群臣一個個均已故去,年輕的臣子們在自己面前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哪裡才能找到知心的老臣。所以,當康熙聽說李光地還沒有前來時,堅持等下去,必須等到李光地,才能開席。
這個李光地到底是什麼來頭,康熙非要等他?說來,李光地的確是康熙的老臣,康熙九年時高中庶吉士,步入官場,到千叟宴時,已經給康熙當了四十年的臣子。
李光地祖籍福建,相傳還是李唐的後裔。中庶吉士後,僅三年便升到會試同考官,開始主持科舉。幾個月後,李光地請假回家省親,不料遇到了三藩之亂。
吳三桂、耿精忠等明朝降將,打完天下後還不想交兵權,被朝廷收拾只是個時間問題。他們也是有預感的,所以趁康熙尚年幼,發動了叛亂。
耿精忠佔據福建,想拉攏李光地為官。李光地堅決拒絕,帶著家人躲進深山。與此同時,他將耿精忠的諸多情況寫成密折,藏入蠟丸,派人暗中送往京城。康熙見到密折後,對李光地的忠誠十分讚許。
等到清軍擊敗三藩,找到躲在山裡的李光地,剛剛讓他上京領取封賞時,他父親突然去世,只好再次回到家裡,辦理喪事。沒想到,在家鄉又遇到臺灣鄭氏的軍隊,圍攻福建。
李光地發動家族成員,招募數百鄉勇,趁大水擊破鄭氏軍隊。如果讓這位李光地晚生200年,沒準又是個曾國藩。
1860年,李光地守制期滿,被康熙直接升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很快報答了康熙的提拔,保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本來清廷對施琅這樣的降將是很不信任的,怕他葬送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水師。
由於李光地的力保,康熙終於下定決心、力排眾議,啟用施琅,一戰攻克澎湖,逼得鄭氏投降,彎彎寶島回歸祖國。這可以算是李光地最大的功勞。
不過,沒多久李光地因出賣陳夢雷一案,被官場所詬病。陳夢雷與李光地是同一年中的進士,一起擔任過編修官。耿精忠作亂時,本來他們約好一起上奏朝廷的,結果李光地甩了陳夢雷獨自上奏。
後來,陳夢雷因為附逆被判死刑。據說,還是別人冒李光地的名義上書,逼李光地表態說出實情,才救下陳夢雷一命,改判流放奉天。因此,士林對李光地這種不義行為很是不齒。
此後,康熙對李光地的態度也有了一定的變化,把他的官職升升降降好幾次。直到李光地治理好直隸的水患,才重新得到康熙的重用。
直隸子牙河的水患工部早就治理過,但收效甚微。康熙面諭李光地一定要辦好。李光地不負眾望,充分動員群眾,僅用十個月就完成了河道治理。康熙親臨巡視,高興之餘,賜了首詩給他。
接下來,李光地又治理永定河,並為百姓請命,赦免以前因河水泛濫而偷墾田地之罪。還在永定河興建水利,徹底解決了水害。康熙將他提升為吏部尚書。
康熙晚年,為了繼承人問題,王子們爭鬥日益激烈。康熙廢掉太子後,心情十分陰鬱。群臣無一戰慄,只有李光地敢於安慰康熙。兩人名為君臣,實際更接近於朋友。
當康熙舉辦千叟宴時,李光地已經致仕退休,收到邀請後,要千裡迢迢從福建趕來京城,所以康熙堅持等他到來才肯開宴。當李光地出現在康熙面前時,兩人都禁不住老淚縱橫,唏噓不已。
1717年,李光地病亡,享年77歲。康熙派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諡號「文貞」,加贈太子太傅,極盡哀榮!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