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康熙老淚縱橫的大臣:助力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力保施琅收復寶島

2020-12-15 騰訊網

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長達62年,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為了體現自己治理下的大清國泰民安,康熙皇帝在自己六十歲生日時,舉辦過「千叟宴」,設宴邀請上千名65歲以上的老者,踐行儒家提倡的孝道。

這次千叟宴辦得很成功,尊老敬老蔚然成風,朝野均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歌頌之聲。九年後,為了預祝七十大壽,康熙又搞了一次千叟宴,並且把最喜歡的孫子弘曆介紹給眾人。

六十年後,這位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仿效爺爺康熙,同樣搞了兩次千叟宴。最多的一次,宴請了3000多老者,一派普天同慶的景象。

康熙第一次辦的千叟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感到日漸衰老,昔日陪伴他的群臣一個個均已故去,年輕的臣子們在自己面前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哪裡才能找到知心的老臣。所以,當康熙聽說李光地還沒有前來時,堅持等下去,必須等到李光地,才能開席。

這個李光地到底是什麼來頭,康熙非要等他?說來,李光地的確是康熙的老臣,康熙九年時高中庶吉士,步入官場,到千叟宴時,已經給康熙當了四十年的臣子。

李光地祖籍福建,相傳還是李唐的後裔。中庶吉士後,僅三年便升到會試同考官,開始主持科舉。幾個月後,李光地請假回家省親,不料遇到了三藩之亂。

吳三桂、耿精忠等明朝降將,打完天下後還不想交兵權,被朝廷收拾只是個時間問題。他們也是有預感的,所以趁康熙尚年幼,發動了叛亂。

耿精忠佔據福建,想拉攏李光地為官。李光地堅決拒絕,帶著家人躲進深山。與此同時,他將耿精忠的諸多情況寫成密折,藏入蠟丸,派人暗中送往京城。康熙見到密折後,對李光地的忠誠十分讚許。

等到清軍擊敗三藩,找到躲在山裡的李光地,剛剛讓他上京領取封賞時,他父親突然去世,只好再次回到家裡,辦理喪事。沒想到,在家鄉又遇到臺灣鄭氏的軍隊,圍攻福建。

李光地發動家族成員,招募數百鄉勇,趁大水擊破鄭氏軍隊。如果讓這位李光地晚生200年,沒準又是個曾國藩。

1860年,李光地守制期滿,被康熙直接升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很快報答了康熙的提拔,保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本來清廷對施琅這樣的降將是很不信任的,怕他葬送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水師。

由於李光地的力保,康熙終於下定決心、力排眾議,啟用施琅,一戰攻克澎湖,逼得鄭氏投降,彎彎寶島回歸祖國。這可以算是李光地最大的功勞。

不過,沒多久李光地因出賣陳夢雷一案,被官場所詬病。陳夢雷與李光地是同一年中的進士,一起擔任過編修官。耿精忠作亂時,本來他們約好一起上奏朝廷的,結果李光地甩了陳夢雷獨自上奏。

後來,陳夢雷因為附逆被判死刑。據說,還是別人冒李光地的名義上書,逼李光地表態說出實情,才救下陳夢雷一命,改判流放奉天。因此,士林對李光地這種不義行為很是不齒。

此後,康熙對李光地的態度也有了一定的變化,把他的官職升升降降好幾次。直到李光地治理好直隸的水患,才重新得到康熙的重用。

直隸子牙河的水患工部早就治理過,但收效甚微。康熙面諭李光地一定要辦好。李光地不負眾望,充分動員群眾,僅用十個月就完成了河道治理。康熙親臨巡視,高興之餘,賜了首詩給他。

接下來,李光地又治理永定河,並為百姓請命,赦免以前因河水泛濫而偷墾田地之罪。還在永定河興建水利,徹底解決了水害。康熙將他提升為吏部尚書。

康熙晚年,為了繼承人問題,王子們爭鬥日益激烈。康熙廢掉太子後,心情十分陰鬱。群臣無一戰慄,只有李光地敢於安慰康熙。兩人名為君臣,實際更接近於朋友。

當康熙舉辦千叟宴時,李光地已經致仕退休,收到邀請後,要千裡迢迢從福建趕來京城,所以康熙堅持等他到來才肯開宴。當李光地出現在康熙面前時,兩人都禁不住老淚縱橫,唏噓不已。

1717年,李光地病亡,享年77歲。康熙派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諡號「文貞」,加贈太子太傅,極盡哀榮!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焦點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鄭經病故,臺灣政局動蕩,康熙的機會來了。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都覺得詩朗是個人才。但他被延平王鄭經逼得走投無路,也實在可惜。但事實上逼得他走投無路的,並不是鄭經,而是鄭經的父親鄭成功。順治18年,也就是1661年,在東南沿海抗擊清軍多年的鄭成功,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根據地,率軍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康熙元年,靖南王耿繼茂和水師提督施琅曾經一舉收復了金門和廈門兩島。隨後三藩作亂,這段時間施琅應該是最不得志的時候,被調往北京任內大臣。1681年,鄭經去世,在經過一番權力鬥爭之後鄭克爽繼位。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經過八年苦戰,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叛亂,趁著告捷餘威,又把注意力轉向臺灣。康熙統一臺灣是戰爭與談判交替使用的複雜過程,是力量、智慧與爭取人心的長期鬥爭。 與臺灣又戰又談 清朝與臺灣鄭氏政權,兩岸對峙20年,有時戰爭,有時談判,打打談談,一直呈膠著狀態。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為什麼澎湖被施琅攻下後,鄭克爽就直接投降了?
    清朝康熙在位時,以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為主的勢力發起了三藩之亂,從1673年開始,持續了八個年頭,終於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三藩之亂時,盤踞我國臺灣的鄭經勢力也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進攻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佔據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對清朝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三藩之亂平定以後,清廷就準備收拾鄭氏勢力。
  • 康熙為何能收復臺灣?寶島娛樂圈吳宗憲指出6大有利因素
    清朝因為缺乏海軍實力,無法跨海打一場鄭軍擅長的海戰,所以朝中大臣都以談判為重,但康熙不管如何談判,始終堅持中國國土完整,可以給鄭經各種政治待遇,但就是不準臺灣脫離中國,鄭經只想拖延時間分離自主,所以談判一如所料,最後一事無成。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而且歷史上的姚啟聖也並不是被周培公所推薦在康熙收臺灣時才被康熙所啟用,接上面繼續說,康熙八年姚啟聖被罷官之後一直賦閒在家,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帶頭掀起了三藩之亂,三藩也就是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直到三藩之亂打破了僵局。康熙十二年(1673),撤藩令逼反了吳三桂,他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相繼響應。鄭經看大陸亂了,也派出水師進攻廣東、福建,佔據了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地。這讓耿精忠非常不滿,因為鄭經佔據的大部分是他的地盤,兩家頓生讎隙。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一些官員甚至鼓吹臺灣乃「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令康熙帝也沒了主意。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突然病故,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任王位,臺灣內部發生內訌,局勢混亂起來。 這不久,康熙帝成功完成平定「三藩之亂」內地局面穩定、政權得到鞏固。在對待殘明勢力盤踞的臺灣問題上,康熙帝的態度開始強硬,決心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
  • 作為平臺三人組之一,康熙稱他勞苦功高,為何待遇比不上施琅?
    1681年,順利平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後,康熙帝終於有精力著手對付盤踞臺灣的明鄭集團了。到了1683年,經過多年經營和對臺苦苦的鬥爭,康熙帝終於完成了收復臺灣,一統全國的夙願。在收臺的過程中,有這麼三個主要人物:福建總督姚啟聖、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內閣學士李光地,特別是福建總督姚啟聖,他作為一方封疆大吏,為了順利收復臺灣、實現全國一統,他苦心經營了多年。
  • 康熙下旨撤藩,三藩之亂爆發十省淪陷,吳三桂致命失誤難改朝換代
    上書撤藩,一觸即發 康熙十二年三月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回歸遼東養老,並且請求令其子尚之信留守廣東世襲鎮守。不過此時的朝廷、康熙等大臣商議,尚可喜回遼東批准,其子留廣東不準,令全家等人都回遼東,廣東撤藩。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鹿鼎記》中的歷史事件,韋小寶經歷了康熙時代哪些大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十一月吳三桂起兵造反,尚可喜、耿繼茂(耿精忠孫子)紛紛響應,史稱「三藩之亂」。《鹿鼎記》一書中韋小寶對殺死南明永曆皇帝的漢奸吳三桂深惡痛絕,一心要將他逼反,不僅給吳三桂兒子吳應熊戴了頂綠帽子,還想辦法閹了他,吳三桂以為是皇帝的意思,對朝廷怒火中燒,加快了造反的進度。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宮廷鬥爭、消滅永曆政權、削除三藩等),加上並未組建肩負渡海作戰重任的水師,均以失敗而告終。愛新覺羅·玄燁 隨著三藩之亂的逐漸平定,攻取臺灣消滅鄭氏集團進入了康熙皇帝的規劃之內,康熙皇帝決定加大招撫力度繼續分化鄭氏集團,「鄭錦雖無降意,其附逆人民,有革心向化者
  • 他是「皇三代」,掛帥平定三藩,晚景悽涼,率500騎遠戍邊陲平亂
    其實,清朝前期還是有頂梁柱名將的,愛新覺羅·嶽樂(以下簡稱嶽樂)就是一位平定三藩的中流砥柱的名將,可惜現在知道的人幾乎沒有了,他可是典型的「皇三代」,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親孫子,是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嶽樂在順治三年(1646)從肅親王豪格入四川,當時21歲,在前線衝鋒陷陣,積軍功封貝勒,改號安郡王。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 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代表,千古一帝康熙
    期間玄燁為了制衡輔政大臣娶了索尼孫女為皇后。十三歲康熙勤政,從此開啟了他的豐功偉績。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15歲的他突然命令這些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不久鰲拜死于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