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平臺三人組之一,康熙稱他勞苦功高,為何待遇比不上施琅?

2020-12-11 D大師兄

1681年,順利平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後,康熙帝終於有精力著手對付盤踞臺灣的明鄭集團了。到了1683年,經過多年經營和對臺苦苦的鬥爭,康熙帝終於完成了收復臺灣,一統全國的夙願。在收臺的過程中,有這麼三個主要人物:福建總督姚啟聖、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內閣學士李光地,特別是福建總督姚啟聖,他作為一方封疆大吏,為了順利收復臺灣、實現全國一統,他苦心經營了多年。可等到論功行賞時,為何他的待遇反而比不上海霹靂施琅,這個多次遊走在清廷和明鄭之間的屬下呢?或許在他們早年的經歷中就有答案。

遊走的海霹靂,三次對臺行動失利,被雪藏十三年

施琅,福建晉江人,因為軍功人稱「海霹靂」,在清軍還未南下時,十七歲的他,就已經是鄭龍芝屬下的一員抗清虎將。初入軍旅如魚得水的施琅,原本有一個大好前程,可施琅直來直去、不善權謀直率的性格,卻成了他成長的攔路石。

1646年在歸順清廷的鄭龍芝的勸說下,年輕的施琅第一次歸降了清廷。在跟隨李成棟南下時,因為主將李成棟對南方人施琅的歧視,這一段經歷中的施琅是抑鬱的。

等到1648年,李成棟背叛清廷投入南明集團時,經過苦戰的施琅,投奔了福建的鄭成功,再次為抗清效力的他,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

1651年,在廈門和清軍作戰時,僅憑數十人而建立大功,對傲慢跋扈的施琅,鄭成功是懷有戒心和不快的,在論功行賞時,並沒有重賞他,還剝奪了他的軍權。另一位鄭成功手下大將曾德,為求出人頭地,利用關係做了鄭成功的親兵,沒有兵權的施琅,因為這件事將曾德給殺害了。這件事導致了鄭成功和施琅的決裂,擔心施琅會再次投靠清廷的鄭成功,一怒之下將施琅的父兄給處死了。失去親人的他,從此鐵了心歸順清廷,準備為打敗仇敵鄭氏而死心塌地。

在被雪藏之前,為了實現剿滅明鄭的目標,施琅曾率軍進行過三次對臺的軍事行動,可由於對颱風的把握不準,導致三次行動都已失敗而告終。1667年後,多次上疏為平臺獻計獻策的施琅,他的對策並沒有受到重視,但這十三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放棄收臺報仇的目標,一直急切的關注著南部沿海的局勢,研究著風潮信候的變化規律。

1682年,在另一位為平臺做出重要努力和貢獻的李光地舉薦下,雪藏十三載的施琅再次被起用,終於在1683年,經過13年準備和磨礪的施琅,在打敗澎湖的劉國軒後,順利的逼降了鄭氏集團,完成了他復仇的心願,也為一統臺灣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施琅被封為準許世襲的「靖海侯」。

姚啟聖為民造福,為平定三藩出力

但協助康熙帝平定臺灣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就沒有那麼幸運,其實在平定臺灣之前,他就為民做過事實,為平定三藩立過功。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隸屬於漢軍鑲紅旗。1663年,在八旗鄉試中因為取得第一名為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為了切斷鄭成功和內地的聯繫,從順治年間開始,在東南沿海省份實施「海禁」政策,也就是出海和經商都是不準許的,靠近大海的50裡之內是不準許居住的。即「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和「遷界令」。

這項策略雖說對打擊明鄭集團有效,但終歸長久之計,而且沿海百姓從此流離失所不說,田園也荒蕪了,在浙江會稽長大的姚啟聖,當然知道大海和土地對於沿海的百姓意味著什麼,為此他不顧禁令允許居民回鄉復業。就這些,一心為百姓的姚啟聖就這樣丟了官,從長遠來看,開放、經商是時代的趨勢,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的必須,可在那個時代卻不被準許,姚啟聖的苦心,當然沒人能理解,丟官是必然的。

1674年,姚啟聖投入康親王傑書麾下,為平定靖南王耿精忠而效力。屢立軍功的姚啟聖,於1678年被任命為福建總督,從此跨入了封疆大吏之列,也為他投入到位收臺做準備的事業中,提供了舞臺,打開了方便之門。

福建總督任上,提出平臺方略

1678年就任總督時,姚啟聖就提出了對臺作戰的完整戰略部署。也就是著名的「剿撫並用」策略,不用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從對手內部瓦解對手,集聚更多知曉對手、懂得對手的力量。與此同時對沿海明鄭的據點進行定點清除。這一策略不是靠拍腦袋得來的,是姚啟聖從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或許早在香山時,他就有自己的戰略,有了更適合當時國家實際情況的戰略,很快被康熙採納,使得清廷順利收復臺灣。

康熙帝能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當然是看重了他的軍事能力,為的是能收復臺灣。為了分化臺灣明鄭的勢力,姚啟聖採取了從內部擊破對手的策略。

1679年,姚啟聖別出心裁的設立了「修來館」,「修來館」的目標清晰,任務單一,就是專門用來接收從鄭經處投靠過來的部下,並用高官厚祿來安撫昔日的對手,用這個策略對臺灣進行深入和持續的分化。

姚啟聖在招撫的同時,同時在清除臺灣外圍的實力。就在1680年,指揮軍隊攻克了海澄,並將戰果擴大到金門、廈門兩地,讓鄭經只得退守澎湖。就這樣孤立臺灣的目的完成後,接下來的目的就更具體了。

當時的清軍水師根本不適應海戰,為了在海上力量方面能和對手匹敵,姚啟聖建議設立專門的水師提督來經營水師事務,這個合適的人選就是海霹靂施琅,這也為合適的平定臺灣的人才,提供了實踐和磨礪的舞臺。為此他聯合李光地,共同舉薦施琅出山,為領導水師尋找將才做出關鍵性的決策。

姚啟聖的策略是完整的,更是全面的。在對臺用兵,選將以外,他更看到了沿海的百姓期待,海邊的百姓還得靠海,對於這個他比別人更懂得,為此在收復金門和廈門後,他提出了終止把沿海島嶼百姓移民到內地的政策,為的是減少特殊時期對經濟的破壞,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平臺三人組,為收臺出力

1683年,就在施琅率領水師,對臺採取行動時,作為總督的姚啟聖,極力配合施琅的軍事行動,並為大軍提供糧草支持。

施、姚二人,在各自的職位上,在收復臺灣戰役中是各有功績的。雖說是施琅領導了這場軍事行動,並攻入臺灣,可如果不是姚啟聖多年的準備和定點清除行動,要取得最後的勝利,就不會那麼輕易,甚至有可能遇到比較大的波折。可是,在收臺後論功行賞時,反而是施琅及其以下將領均得到嘉獎,而姚啟聖確實功高,但不給予封賞,不給予他應得的慰藉和嘉獎。

平臺不久,這位為這項事業做出重要努力和貢獻的老人,帶著感慨和期待離開了人世。

更讓人尷尬的是,到了1684年九月,姚啟聖為了修造船舶、軍械多上報了四萬七千兩的支出,當時的官員多數認為應該給予追繳,康熙皇帝感念姚啟聖生前勞苦,決定不予追繳。而且施琅之所以會獨佔平臺之功,有觀點認為是因為施琅搶在他前頭上報了戰況所導致的。

在後來的史書中,是這樣記錄這場獎賞的:

「臺灣平,(施)琅專其功。然(姚)啟聖、(吳)興祚經營規劃,勘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臺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

2015年,後世子孫對紹興姚啟聖墓碑的修復,還建立紀念亭和墓碑是給予這位對歷史做出貢獻者的最好慰藉!

相關焦點

  • 施琅被鄭成功逼得走投無路,卻得到康熙重用,最終收復臺灣報仇
    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都覺得詩朗是個人才。但他被延平王鄭經逼得走投無路,也實在可惜。但事實上逼得他走投無路的,並不是鄭經,而是鄭經的父親鄭成功。順治八年,施琅處決了鄭成功麾下的部將曾德,從此鄭成功和施琅就有了嫌隙,可見鄭成功心胸也不怎麼寬闊,隨後鄭成功藉故把施朗的父親和兄弟全部扣押。施琅走投無路,又投降了清廷,鄭成功就把他的父親和兄弟全部誅殺了,以至於施琅和鄭成功,結下了不世之仇。投降後,施琅先後擔任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務,也是封疆大吏。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媽祖文化】媽祖·臺灣·施琅
    一、致祭興廟,開官建媽祖廟先河平臺入島後,施琅為感謝媽祖神恩,即開始修建「媽祖廟」,開啟了臺灣島官建媽祖廟的先河。據史料記載,施琅修建了鹿港天后宮,捐建了臺灣縣西定坊的大媽祖廟和府治鎮北坊天妃廟,還把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元子園亭按照平海天妃宮的式樣改建為天后宮,即著名的臺南大天后宮。此外,澎湖馬宮澳的天妃宮相傳也與施琅有關。施琅平臺後,鳳山興隆莊左營建起了天后廟。這是建在公署內的媽祖廟。其後歷任臺灣官員則紛紛仿效。
  • 施琅對鄭氏仇深似海,為何攻下臺灣卻以德報怨,不殺鄭氏一男!
    在清王朝基本統一中國時,施琅拜表陳情,力主靖海平臺。甚至到了62歲高齡,還請求親徵,並立下「事若不效,治臣之罪」的誓言。他五次上疏,請纓切峻,朝野不無異議,有說他是為報私仇的。先說康熙六年(1667年),施琅《邊患宜靖疏》雲:「臣荷恩深重,與賊(指鄭成功)仇不共戴,視此逆賊跳梁,能不扼腕?雖躬履險阻,身歷波濤,亦必滅此朝食。」
  • 清朝名臣姚啟聖:康熙對他又愛又恨,晚年病逝喪葬費都要靠借
    作為歷史劇,已故知名作家二月河的作品《康熙王朝》可謂經典至極,劇中人物的塑造深入人心,姚啟聖也是一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的締造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覆"永不敘用",晚年病逝福建,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落得悽涼的晚景,是他罪應至此?
  • 讓康熙老淚縱橫的大臣:助力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力保施琅收復寶島
    所以,當康熙聽說李光地還沒有前來時,堅持等下去,必須等到李光地,才能開席。 這個李光地到底是什麼來頭,康熙非要等他?說來,李光地的確是康熙的老臣,康熙九年時高中庶吉士,步入官場,到千叟宴時,已經給康熙當了四十年的臣子。 李光地祖籍福建,相傳還是李唐的後裔。中庶吉士後,僅三年便升到會試同考官,開始主持科舉。
  • 還原真實的施琅大將軍
    在影視劇《施琅大將軍》中,他被塑造成一位文武兼備、廣受讚譽的大英雄。然而,施琅的歷史定位問題一直備受爭議:他是「平臺英雄」,還是「反覆小人」?小編今天就帶大家穿越歷史,了解真實的「施琅大將軍」。「海霹靂」率軍平臺 受康熙大寵施琅,字琢公,福建晉江人
  • 平臺功臣姚啟聖為何鬱鬱而終?
    姚啟聖在康熙十七年(1678)就任福建總督後,便嘔心瀝血,全力籌劃平臺事宜。上任伊始,姚啟聖即擊退佔據海澄的鄭成功部將劉國軒部,扭轉了敗局。姚啟聖精心制訂了「剿撫並用」的平臺策略,攻心與武力並用,取得鄭軍五萬餘人投誠的顯著成效。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清朝收復臺灣的名將,康熙為何選他,他又起到什麼作用呢?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收復臺灣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復臺灣的人正是施琅。 為什麼是施琅而不是別人?
  • 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出現了一個謎團:鐵血大清為何輕易割讓臺灣給日本呢?  不說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單說這麼大的一片國土,說割讓就割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難以置信的是,大清就這麼做了。  如果說清朝割讓北方的庫頁島給俄國,那是因為庫頁島一片荒蕪,離中原很遠。
  • 黑田孝高勞苦功高,豐臣秀吉為何只給他12萬石高
    黑田孝高勞苦功高,早年為秀吉立下赫赫功勞,論資排輩可與小一郎相提並論,在九州徵伐後卻只領北九州12萬的石高,連加藤小西(肥後對半分,一人二十幾萬石)這些後輩都不如,這算不算秀吉對黑田孝高的忌憚防備
  • 施琅在平海的史跡
    康熙二十年,康熙決意進兵臺灣,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專徵臺灣。施琅治軍嚴整,「深知水性」和「海中風候」。上任伊始,決定以平海為基地,調各地水師到平海集結,備戰訓練官兵,待機進軍。
  • 施琅收復臺灣出師地——天后宮
    天后宮供奉媽祖神像,因媽祖「暗助」清朝施琅率軍從這裡出師收復臺灣而聞名遐邇,2005年被評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中華(臺灣)道教文化團體聯合會數次到這裡舉行朝聖活動。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初建時稱「天妃廟」。清康熙年間重修。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次修建。現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頗具閩南沿海建築藝術風格。
  • 《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的施琅真的是鄭經逼反的嗎?完全不是!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施琅是被鄭經殺死全家老小後,憤然投清,從而成為清朝福建水師提督,也拉開了臺灣鄭氏集團的噩夢。那麼歷史上的施琅真的是被鄭經逼反的嗎?施琅是福建泉州晉江龍湖鎮衙口人,少年時學書不成,所以放棄去學劍。
  • 康熙為何總想著將臺灣賣給荷蘭?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臺灣島)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的領土。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清朝康熙年間,已經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於是開始謀劃收復臺灣。但是,在收復臺灣期間,康熙有一個奇怪的想法,要把臺灣賣給荷蘭。
  • 為什麼澎湖被施琅攻下後,鄭克爽就直接投降了?
    清朝康熙在位時,以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為主的勢力發起了三藩之亂,從1673年開始,持續了八個年頭,終於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三藩之亂時,盤踞我國臺灣的鄭經勢力也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進攻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佔據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對清朝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三藩之亂平定以後,清廷就準備收拾鄭氏勢力。
  • 東山天后宮「暗助」施琅攻臺(圖)
    天后宮因清朝著名軍事家、海軍統帥、愛國將領施琅率軍駐紮此地並出師臺灣而遐邇聞名。同時,這裡還完整保存著有500多年歷史的天后媽祖神像、「康熙帝御賜匾額」、「萬軍井」等文物和遺址。去年,宮前村天后宮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施琅趁機上奏,建議出兵廈門。施琅也曾是鄭氏部將。鄭成功進軍臺灣時,金廈這塊後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鎮守。鄭成功攻下臺灣後,認為金廈過小,距離大陸太近,易受清軍攻擊,不如放棄此地,撤至臺灣。施琅則認為,金廈是反擊大陸的跳板,堅決反對放棄。鄭成功認為施琅想自立門戶,不但殺了他的全家老小,還派人赴金廈準備捕殺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