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順利平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後,康熙帝終於有精力著手對付盤踞臺灣的明鄭集團了。到了1683年,經過多年經營和對臺苦苦的鬥爭,康熙帝終於完成了收復臺灣,一統全國的夙願。在收臺的過程中,有這麼三個主要人物:福建總督姚啟聖、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內閣學士李光地,特別是福建總督姚啟聖,他作為一方封疆大吏,為了順利收復臺灣、實現全國一統,他苦心經營了多年。可等到論功行賞時,為何他的待遇反而比不上海霹靂施琅,這個多次遊走在清廷和明鄭之間的屬下呢?或許在他們早年的經歷中就有答案。
遊走的海霹靂,三次對臺行動失利,被雪藏十三年
施琅,福建晉江人,因為軍功人稱「海霹靂」,在清軍還未南下時,十七歲的他,就已經是鄭龍芝屬下的一員抗清虎將。初入軍旅如魚得水的施琅,原本有一個大好前程,可施琅直來直去、不善權謀直率的性格,卻成了他成長的攔路石。
1646年在歸順清廷的鄭龍芝的勸說下,年輕的施琅第一次歸降了清廷。在跟隨李成棟南下時,因為主將李成棟對南方人施琅的歧視,這一段經歷中的施琅是抑鬱的。
等到1648年,李成棟背叛清廷投入南明集團時,經過苦戰的施琅,投奔了福建的鄭成功,再次為抗清效力的他,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
1651年,在廈門和清軍作戰時,僅憑數十人而建立大功,對傲慢跋扈的施琅,鄭成功是懷有戒心和不快的,在論功行賞時,並沒有重賞他,還剝奪了他的軍權。另一位鄭成功手下大將曾德,為求出人頭地,利用關係做了鄭成功的親兵,沒有兵權的施琅,因為這件事將曾德給殺害了。這件事導致了鄭成功和施琅的決裂,擔心施琅會再次投靠清廷的鄭成功,一怒之下將施琅的父兄給處死了。失去親人的他,從此鐵了心歸順清廷,準備為打敗仇敵鄭氏而死心塌地。
在被雪藏之前,為了實現剿滅明鄭的目標,施琅曾率軍進行過三次對臺的軍事行動,可由於對颱風的把握不準,導致三次行動都已失敗而告終。1667年後,多次上疏為平臺獻計獻策的施琅,他的對策並沒有受到重視,但這十三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放棄收臺報仇的目標,一直急切的關注著南部沿海的局勢,研究著風潮信候的變化規律。
1682年,在另一位為平臺做出重要努力和貢獻的李光地舉薦下,雪藏十三載的施琅再次被起用,終於在1683年,經過13年準備和磨礪的施琅,在打敗澎湖的劉國軒後,順利的逼降了鄭氏集團,完成了他復仇的心願,也為一統臺灣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施琅被封為準許世襲的「靖海侯」。
姚啟聖為民造福,為平定三藩出力
但協助康熙帝平定臺灣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就沒有那麼幸運,其實在平定臺灣之前,他就為民做過事實,為平定三藩立過功。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隸屬於漢軍鑲紅旗。1663年,在八旗鄉試中因為取得第一名為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為了切斷鄭成功和內地的聯繫,從順治年間開始,在東南沿海省份實施「海禁」政策,也就是出海和經商都是不準許的,靠近大海的50裡之內是不準許居住的。即「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和「遷界令」。
這項策略雖說對打擊明鄭集團有效,但終歸長久之計,而且沿海百姓從此流離失所不說,田園也荒蕪了,在浙江會稽長大的姚啟聖,當然知道大海和土地對於沿海的百姓意味著什麼,為此他不顧禁令允許居民回鄉復業。就這些,一心為百姓的姚啟聖就這樣丟了官,從長遠來看,開放、經商是時代的趨勢,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的必須,可在那個時代卻不被準許,姚啟聖的苦心,當然沒人能理解,丟官是必然的。
1674年,姚啟聖投入康親王傑書麾下,為平定靖南王耿精忠而效力。屢立軍功的姚啟聖,於1678年被任命為福建總督,從此跨入了封疆大吏之列,也為他投入到位收臺做準備的事業中,提供了舞臺,打開了方便之門。
福建總督任上,提出平臺方略
1678年就任總督時,姚啟聖就提出了對臺作戰的完整戰略部署。也就是著名的「剿撫並用」策略,不用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從對手內部瓦解對手,集聚更多知曉對手、懂得對手的力量。與此同時對沿海明鄭的據點進行定點清除。這一策略不是靠拍腦袋得來的,是姚啟聖從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或許早在香山時,他就有自己的戰略,有了更適合當時國家實際情況的戰略,很快被康熙採納,使得清廷順利收復臺灣。
康熙帝能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當然是看重了他的軍事能力,為的是能收復臺灣。為了分化臺灣明鄭的勢力,姚啟聖採取了從內部擊破對手的策略。
1679年,姚啟聖別出心裁的設立了「修來館」,「修來館」的目標清晰,任務單一,就是專門用來接收從鄭經處投靠過來的部下,並用高官厚祿來安撫昔日的對手,用這個策略對臺灣進行深入和持續的分化。
姚啟聖在招撫的同時,同時在清除臺灣外圍的實力。就在1680年,指揮軍隊攻克了海澄,並將戰果擴大到金門、廈門兩地,讓鄭經只得退守澎湖。就這樣孤立臺灣的目的完成後,接下來的目的就更具體了。
當時的清軍水師根本不適應海戰,為了在海上力量方面能和對手匹敵,姚啟聖建議設立專門的水師提督來經營水師事務,這個合適的人選就是海霹靂施琅,這也為合適的平定臺灣的人才,提供了實踐和磨礪的舞臺。為此他聯合李光地,共同舉薦施琅出山,為領導水師尋找將才做出關鍵性的決策。
姚啟聖的策略是完整的,更是全面的。在對臺用兵,選將以外,他更看到了沿海的百姓期待,海邊的百姓還得靠海,對於這個他比別人更懂得,為此在收復金門和廈門後,他提出了終止把沿海島嶼百姓移民到內地的政策,為的是減少特殊時期對經濟的破壞,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平臺三人組,為收臺出力
1683年,就在施琅率領水師,對臺採取行動時,作為總督的姚啟聖,極力配合施琅的軍事行動,並為大軍提供糧草支持。
施、姚二人,在各自的職位上,在收復臺灣戰役中是各有功績的。雖說是施琅領導了這場軍事行動,並攻入臺灣,可如果不是姚啟聖多年的準備和定點清除行動,要取得最後的勝利,就不會那麼輕易,甚至有可能遇到比較大的波折。可是,在收臺後論功行賞時,反而是施琅及其以下將領均得到嘉獎,而姚啟聖確實功高,但不給予封賞,不給予他應得的慰藉和嘉獎。
平臺不久,這位為這項事業做出重要努力和貢獻的老人,帶著感慨和期待離開了人世。
更讓人尷尬的是,到了1684年九月,姚啟聖為了修造船舶、軍械多上報了四萬七千兩的支出,當時的官員多數認為應該給予追繳,康熙皇帝感念姚啟聖生前勞苦,決定不予追繳。而且施琅之所以會獨佔平臺之功,有觀點認為是因為施琅搶在他前頭上報了戰況所導致的。
在後來的史書中,是這樣記錄這場獎賞的:
「臺灣平,(施)琅專其功。然(姚)啟聖、(吳)興祚經營規劃,勘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臺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
2015年,後世子孫對紹興姚啟聖墓碑的修復,還建立紀念亭和墓碑是給予這位對歷史做出貢獻者的最好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