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茶山古道》

2020-12-18 永遠冰封不了我的心

深坑茶山古道位於炮子侖地區,我之前曾開車探訪過一次,但囿於時間,只走一小段, 並順遊附近的炮子侖瀑布而已。

深坑以產茶著名,與木柵草湳茶區相毗連。一百多年前,茶葉曾是北臺灣最重要的產業,曾佔外貿總額比重50%以上,其傲人成績,今天的電子業也難望其項背。

這些成就,早已成往事。現在各地種茶的面積已大幅減少,茶山變得寂寞,但深坑的郊外的山坡地,仍可看見茶園的蹤影。

茶山古道是深坑炮子侖地區與木柵草湳之間往來的古道。古道沿途還有幾戶農家,山中有水田、菜圃、茶園等,房屋則古老的土埆厝及石頭厝,充滿著傳統農家的氣氛。深坑鄉農會所規劃這條茶山古道,沿途可經過農家,欣賞農村田園景色。

這條登山路線並不長,大約一個小時,就可爬至炮子侖與草湳之間的猴山嶽鞍部,沿途各岔路口都有明確的木製路標導引。從猴山嶽鞍部岔路可直下木柵草湳,或向右爬往猴山嶽、指南宮,或向左爬往天南宮、二格山、筆架山。茶山古道的路標則只設置至鞍部而已(注1)。

茶山古道0型路線,是由三段步道所組成:一是「茶山古道」,一是「Jennifer Road」,一是「阿柔洋步道」。其中,「茶山古道」、「阿柔洋步道」呈南北向,一在炮子侖,一在阿柔洋,互相平行, 「Jennifer Road」則為兩條步道之間的橫向聯絡道,將原本不相屬的步道串成一系。

這條橫向聯絡道,是由山友Jennifer多次探路後發現的。或許她並不是第一位走過這條路的山友,但她首先對外發表,使山界認識此路,也使原本單線的茶山古道變成可以右去左回的0圈路線。熟識的山友因此暱稱此路為「Jennifer Road」(注2)。

我今天繞一圈0型路線,走完三條步道,大約三、四小時左右。各個路段,各有特色,我迤迤而行,漫漫而遊, 思緒浮沉,感想瑣碎,所以旅記不依時序,不一一詳述途中種種見聞,僅就各步道印象深刻處,分段略述己懷。

圖:茶山古道途中的土埆厝(高宅)

一.茶山古道:

茶山古道之特色,一言以蔽之,在農家「風情」兩字而已。「風情」不單指「風土」景色,更在於農家「人情」。

沿途農家風土,有令人懷舊的茶園、稻田、農圃,有雞犬相聞,有樸拙古厝;而農家人情則是沿途幾戶人家,高宅、蔡宅、吳宅、林宅古厝, 我兩次來訪,都偶遇農家住戶,純樸親切相問候,有濃濃農家人情味。

茶山古道不同於一般隱棄於山林的古道,只見廢棄的古厝遺址,空留後人憑弔。這是一條活生生的古道,這條古道上,還住著農家, 守著土地,耕稼其間。我上次來訪,於高宅土埆厝,與男主人閒話家常,並請教土埆厝的建造方式;今天則在林家草厝, 接受女主人殷勤招呼泡茶相款待。

尤其是林家草厝,男女主人熱情而好客,在山界出了名。凡是山友路經此地時,必定熱情招呼並泡茶款待。我在途中看見的木製路標, 在「林家草厝」四個字下方,就有山友以筆塗鴨附註「有茶可喝」,可見一般。

茶山古道的菁華在後半段。大約過炮子侖石頭厝(吳宅)(注3)之後,大約再走一小段之後,水泥步道及鐵欄柵才完全消失,變成樸質的泥土路,其間有土階或石階,一路至林家草厝。林家草厝前的水田,田園景色令人陶然。秋收之後的水田內,數百隻黑色小蝌蚪聚集,遠望有如野雁飛翔的隊形,形成一條帶狀;近看時,蝌蚪群亦宛如一條黑蛇在水田裡遊走。

林家草厝的古早味草屋,茅草屋則被青苔染成了綠頂,古樸而翠雅。女主人說,茅草屋兩、三年就須重鋪茅草, 現在的屋頂已過舊了,過一陣子就要重新鋪上新茅草。因為我的到訪,女主人放下手邊的工作,泡茶招待我,聊了二、三十分鐘,我才起身告別。

茶山古道另一景點為「炮子侖瀑布」,又稱為「阿柔瀑布」。古道經過高家土埆厝後,有岔路往左下,約七、八分鐘可抵達瀑布。路標相當清楚。下至溪谷前,有一小段陡坡,須拉繩索而下,但不難行(注4)。炮子侖瀑布特殊之處,在於更衣設施便利,溪畔有民眾搭建的涼亭、更衣室,遊客可帶泳衣泳褲來此換裝,以享受瀑布下衝涼的樂趣。我上次於夏日午後來此,在此逍遙享受清涼SPA。這個瀑布離馬路近,平時少有遊客,自成一山水幽境。

圖:Jennifer Road途中的石厝遺址(第二間)

二.Jennifer Road:

Jennifer Road較為原始,獨行於這條山徑,有小小探險的樂趣。中途有幾處分岔路,都是附近農民拓墾往的道路。

這條路線雖然登山條較為稀少,但路線還算清晰,只要不太迷糊,應不致於迷路。

中途有三間古厝,屋況各不相同。第一間位於小溪澗畔,僅剩殘厝而已,石牆幾乎與樹藤青苔融合為一體, 若不是慢慢行走且眼光銳利,則很容易就會錯過這一隱蔽的石厝遺蹟;第二間石厝則位於半途山腰溪澗旁,附近有較明顯的拓墾遺蹟; 這間石厝的歷史不久,窗戶有生鏽的鐵欄柵,木框玻璃依然存在,但石厝只剩斷垣殘壁,被蔓藤野草侵蝕的像是一間古老的石厝遺址。此地較為陰溼,森林植物茂密,房屋若一旦廢棄於此,自然而然地,很快便會腐朽敗壞。這附近可看見長於樹幹上的山蘇(鳥巢蕨),森林景觀較豐富而變化。

第三間古厝為一土埆厝,屋形尚完整,屋頂經過整修。屋旁還有農具及菜園。大門深鎖,可能目前還是使用中的農寮。土埆厝的土牆已部份毀壞,看起來極脆弱,或許幾年後,土埆又會一塊塊地塵歸塵、土歸土。

相較於茶山古道,Jennifer Road更有古道的感覺。隱於幽林,不見人煙。

過土埆厝,不久,接寬闊的泥土產業路,走出去後,遇鐵柵欄,柵欄外就是阿柔洋產業道路了。沿著馬路往下走,約三分鐘,馬路右側下方有泥土徑,於是走往泥土路(注5)。泥土路寬大好走,在馬路下方處,而與馬路平行。約走五分鐘,泥土路又與阿柔洋產業道路交會,越過馬路,便接上阿柔洋步道。阿柔洋步道入口僅有簡陋的舊路標寫著「步道入口」四個字而已。

圖:阿柔洋步道-傳統石階與板木土階並存

三.阿柔洋步道:

「阿柔洋步道」的規劃有令人驚豔之處。

泥土路寬闊好走,僅採用簡易的木板固定泥土,形成土階, 既能保持著原始自然的泥土路徑,踏踩時又有適當而堅固的落腳點。

多石塊的路段,並未移除石塊,而是讓木板或歪斜, 或調整距離,以避開石塊,適應地形,保存原有地貌的特色。

山徑原有的舊石階,雖已青苔斑斑,也未加以剷除,而是在一旁另加建木板土階,讓新舊石階並存。這種施工方式,簡單而具巧思,保存了古道的古樸本色。

這條有特色的步道,路程不長,從上方往下走,約三十分鐘,抵達阿柔洋產業道路,出口離深坑外環道的臺塑加油站約80公尺。從步道出口走往臺塑加油站的路旁,有一間古樸的小土地公廟,可惜廟身已抹換上新水泥。從小土地公廟的位置判斷, 在未闢建阿柔洋產業道路之前,或許這條阿柔洋步道是昔日與木柵草湳之間的古道。

至於這條新建的步道,為何沒有正式步道的名稱,步道出入口也未設導覽圖呢?山友Jennifer曾打電話向深坑鄉公所詢問此事,得到的答案是「經費不足」。因步道尚未全部完工,所以未對外公布消息。我今天走這條步道,遇到幾位工人正在修補部份路段。以我的眼光看來,步道其實已經算是完工了,最末一小段則鋪上了精緻的石階路(注6)。

圖:炮子侖瀑布

我蠻喜歡深坑。因為這裡離臺北東區近,交通便利,而熱鬧中又不失純靜。

從臺北東區出發,走辛亥路上北二高聯絡道,轉眼之間, 抵達深坑。下交流道,直行走外環道(文山路)至臺塑加油站的路口,向右轉或向左轉,分別是深坑鄉的兩個世界。

向左轉,進入熱鬧的深坑老街,向右轉,則進入炮子侖或阿柔洋的鄉村地區(注7)。我喜歡向右轉。

茶山古道沿途的農村風情,Jennifer Road的古厝幽情,阿柔洋步道的木板步道,一條環狀路線,讓人領略深坑茶鄉之美與農家熱情。來深坑遊玩,吃不吃豆腐?可隨人各人喜好。深坑豆腐號稱有八種吃法,而茶山古道的路線結合炮子侖瀑布、阿柔洋步道、Linda Road、猴山嶽、二格山、筆架山,組合不只八種。如何安排路線?則可隨人各人喜好。

旅行照片:

茶山古道入口附近的石棚(土地公)。

茶山古道(水泥石階及鐵欄杆)。

抵達半山腰的農圃。

高宅土埆厝。

岔路通往炮子侖瀑布

炮子侖石頭厝(門牌為「炮子侖6號」)。

水泥石階路結束,變為樸拙的泥土路。

古樸的舊石階路。

來到一片梯田(水田),林家草厝就在附近。

林家草厝,為土埆厝,屋頂覆蓋茅草。

Jennifer Road入口(不明顯)。跨過小溪澗。

這條路徑較狹窄,也較原始。

荒廢的石厝。窗戶還有鐵窗及木框玻璃。

Jennifer Road的土埆厝。

山徑接泥土產業道路,出口接阿柔洋產業道路。

走一小段柏油路,然後接「阿柔洋步道」。

「阿柔洋步道」,採木板工法,維持步道自然本色。

舊石階與新步道並存,兼容並蓄,頗具巧思。

步道令人驚豔,可惜隱於山林,知道的人不多。

出口接阿柔洋產業道路,電線桿編號為「大坑56」,離臺塑加油站約80公尺左右。

相關焦點

  • 「古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轉)
    實際上,它們不只是運茶道,馬幫往往還運入各種雜貨銷售給茶農,因而它們同時也是雜貨古道。    古道分布    清代,記載著「古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當年運輸普洱茶的輝煌歷史。其首條幹路由普洱經思茅、倚象壩、黃草壩、魚塘附近、小壩、勐旺城子,在今勐旺補遠老寨與象明倚邦地界跨小黑江上遊補遠江,過茨菇塘、曼拱老街邊,從西面進入倚邦茶山的倚邦街,然後分為4條幹路。
  • 茶馬古道——探秘雲南古六大茶山
    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為了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並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的合作與發展,我們擬組織「重走中尼•茶馬古道」暨「佛祖故鄉行」系列活動。
  • 《南港.更寮古道》
    我不想走遠,決定去南港茶山走走。舊莊,有一條「更寮古道」。從忠孝東路五段至舊莊街一段,過南深路(南港-深坑),接舊莊街二段,開車才花15分鐘, 便抵達122巷的登山口。巷口有家雜貨店,登山口並不明顯,不小心就差點錯過。停好車,一點五十分開始登山。天空雖飄著雨絲,但還不到需要撐傘或穿雨衣,算是適合行旅的天氣。
  • 一個鮮為人知的北宋皇家御用的茶山古道
    相傳五代十國時,茶神張廷輝將鳳凰山方圓三十裡的茶山悉數獻給閩王,閩王品之極佳。後將鳳凰山被列為皇家御茶園,因該園地處閩都之北,故稱「北苑」。宋代宋人飲茶習慣和文化風氣,片茶是當時的主流,皇宮內院和上流社會,都是飲用片茶為主,只有民間百姓,特別是家裡不富裕的人家,才會購買和飲用散茶。宋朝片茶中,又以北苑貢茶最為出名。
  •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縣深坑「臭豆腐一條街」
    中新社臺北9月26日電 題: 探訪臺北縣深坑「臭豆腐一條街」  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陳立宇  記者近日慕名來到臺北深坑老街,這裡儘管在大興土木,但這條在海峽兩岸「臭名遠揚」的臭豆腐一條街,仍阻擋不了遊客的步伐,假日裡那狹窄的街道人群摩肩接踵。
  • 茶馬古道!採茶品鑑!茶山露營…來雲南普洱一定要這麼玩
    幕天席地,清風拂面,蟲鳴蛙叫,星月漫天……享受自然之餘,走進茶山,品味茶禪,探秘一片茶葉的升華。走進茶山,在青山綠水、高山雲霧間探尋茶的源頭,了解一片茶葉從園地到杯中的升華。了解茶文化,怎麼能錯過茶馬古道?
  • 被稱為「天下第一深坑」但景色卻十分亮麗
    被稱為「天下第一深坑」但景色卻十分亮麗茶馬古道大家有聽過嗎?這是在我國古代一條神秘的民間貿易通道。在古代是不同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是用馬幫作為交通工具的國際貿易通道,直到二戰時期,茶馬古道日益興盛,成為了運送物資,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想知道茶馬古道在哪裡?
  • 行走深坑老街 感受古老時空
    整建後的深坑老街,展現濃濃古風   你有多久沒到過深坑?你知道現在的深坑與過去有何不同?抽個時間到深坑走走吧!你將會發現,深坑更具有古風,整修後的深坑老街就像走進時空隧道。  深坑位於臺北近郊,聚落開發甚早,早在公元1755年時,就已有大陸福建的泉州移民前來開墾定居。深坑聚落的興起,與臺灣許多的河運聚落相同,因為景美溪當年可以行船而發展起來,但也隨著河運沒落而走向沉寂。   很多人印象中的深坑,大多停留在聚集著大量豆腐店的老街。如果你只看見吃的深坑,那可就真的叫入寶山而空手回。
  • 穿梭大唐貢茶古道,漫步茶山竹林--花遊戶外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這是詩人白居易對貢茶古道的點評,反映了常州、貢茶古道,唐代運送紫筍貢茶的古驛道,起於水口金山村,止於夾浦北川村。簡單拉伸後,整理好背包,開始徒步穿越古道,一路上沿途溪水潺潺,翠竹青青,更有那斑駁的石板小路述說著數代從此運送紫筍貢茶的故事。12:00 抵達霸王潭景區,就是項羽年輕時練劍的霸王潭。山水樹木環繞四周 環境深幽而寧靜。景區內還有顧渚貢茶院遺址及南宋摩崖石刻.在此遊覽觀光。
  •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茶山
    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古倚邦茶區海拔差異大,最高點山神廟1950米,最低點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只有565米。倚邦茶區產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正街西頭分別是通往普文、思茅和易武、景洪的茶馬古道。倚邦古茶樹茶區種茶歷史悠久,在曼拱古茶園中還保留著基部徑圍1.2米,高6米,樹齡500年左右的古茶樹。
  • 雲南茶山之旅---青麓古樹茶山基地
    我是大山的孩子,我從大山走出來,因為茶葉我又回到大山的懷抱,大山眷顧著我,我眷戀著大山,今天帶著客戶我們8點出發青麓茶山,我們的第一站是茶馬古道上的長安橋。清朝至民國初期,是茶馬古道通往大理、西藏、印度、歐洲的必經之路。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淳安縣中洲鎮茶山村《紅色茶山》
    「有一片紅色土地講述著,革命先烈的故事長河,茶山會議的追憶,浙皖古道的足跡……」這首由葉斌英作詞、曉其作曲的《紅色茶山》,帶著人們領略了茶山村的景色,唱出了茶山村的獨到之處。茶山村地處淳安西部,集山區、邊區、革命老區為一體,被譽為浙西「井岡山」,是黨史上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著名的「茶山會議」所在地,也是浙皖(茶山)古道的必經地,國內建設規模最大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坐落於此。這裡山水幽靜,風景秀美,百年浙皖古道穿村而過,現仍遺留有完整的古棧道、古關隘。
  • 臺灣新北百年深坑老街復舊完工
    本報訊 近日,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臺灣新北市深坑老街復舊整建完工後重新啟用。
  • 江內古六大茶山之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臘縣象明鄉東部,北接景洪市猛旺鄉南連曼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明朝隆慶年間,車裡宣慰使把所治區域劃分為12個行政區域稱為「西雙版納」。 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經濟、茶葉貿易中心的地位。
  • 行者軌跡——古六茶山之「倚邦古茶山」
    茶山簡介倚邦山的中心大鎮是倚邦街,亦稱&34;倚邦&34;倚邦山&34;磨臘&34;著名的普洱茶產自倚邦的茶山……有許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買賣,每年有大量的貨物從倚邦運往緬甸,有茶葉交易往來於仰光、撣邦、加爾各答、噶倫堡和錫金。"從克拉克的記載來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間已賣到印度和歐洲。
  • 觀炒茶、逛古道、遊茶山 舜皇山舉辦野生茶品茶節
    現場,遊客觀炒茶、逛古道、遊茶山、品茗香、長桌宴、祝酒歌、打餈粑,體驗舜皇山野生茶加工、生長、飲用、品鑑和當地習俗風情,開啟了一次茶文化的曼妙之旅。5月22至24日,首屆舜皇山野生茶品茶節在全國第一的野生茶林舜皇山舉辦。抓、抖、搭、搨、捺、推…… 炒茶比賽現場幾十名身著青大褂的炒茶能手會聚一堂,切磋技藝。
  •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茶山
    古六大茶山連成一片,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曼撒茶山(屬易武茶區)。目前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是指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瀾滄江外六大茶山是指:南糯、南嶠、勐宋、景邁、布朗、巴達。
  • 美藤果緣31(西雙版納普洱茶山簡介、勐臘篇)
    勐臘六大茶山1.攸樂山現名基諾山,歷來被列為古六大茶山之首,攸樂山位於今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鄉2.革登茶山位於古六大茶山的東北部,東連孔明山,南與攸樂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蠻磚茶山,北與倚邦茶山為鄰。3.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臘縣象明鄉東部,北接景洪市勐旺鄉,南連曼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於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屬思茅廳要津、結合部,是滇藏茶馬古道源頭的中心樞紐4.
  • 溫州古道行:皇岙嶺古道
    皇岙嶺古道位於龍灣區瑤溪皇岙山南側,因嶺下有皇岙村而得名,為以前從大羅山東通往甌海茶山大茶山村的主要通道,長約3.5千米,寬1.5~2.2米,路面皆由青石鋪成。  古道兩旁是密密的楊梅樹,每年端午時節,楊梅成熟,趕來嘗鮮的人們絡繹不絕,漫山遍野充滿了歡聲笑語,古道也充滿了生機。  沿古道往上不遠便可見規模宏大的明代張璁祖墓群。墓地總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均由塊石、青條石、  石板壘砌。其中張璁祖墓較大,作為主體建築。
  • 【茶字典】古「六大茶山」
    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車裡宣慰使刀應勐將其管轄地劃為12個版納時,「六大茶山」為一個版納——「茶山版納」。這是為適應茶葉,特別是貢茶的生產而必須的。據《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載,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屬易武土司管轄外,其餘五山均屬倚邦土司管轄。有史籍講「易武茶山,實際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記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