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夥隱居山中用刀刻康熙字典:想復原木活字印刷

2020-12-18 觀察者網

據錢江晚報7月24日消息,7月22日中午,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萬田鄉的氣溫已達36℃,一棟青磚黛瓦的仿古四合院在群山裡顯得異常幽靜,一位年輕人坐在院子裡的池塘邊。他在做什麼?你可能想不到,這是一份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活計——活字印刷。

這個年輕人叫葉永來,28歲,杭州人。他一絲不苟地在棠梨木字模上刻著宋體字,「我沒其它愛好,就愛國學和書法,不喜歡喧囂的都市,只有書法和雕刻讓我快樂。」葉永來說。

葉永來在這裡做仿古活字印刷已經3個多月了,他的目標是刻完所有的漢字,做一套完整的木活字印刷工具。

葉永來在整理字模。

葉永來製作的活字印刷小樣。

除了吃飯睡覺

就是寫字刻字搞活字印刷

這棟仿古四合院面積大約有500平方米左右,葉永來的工作間佔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在這裡,葉永來每一天的生活重複單調——除了吃飯睡覺,所有的時間都在寫字、刻字和試著用活字印刷一些小樣。

他將工作地點放在戶外的池塘邊。「吹著自然風,看著池塘裡遊動的魚兒,沒有人打擾,沉浸在這樣的工作中是我喜歡的狀態。」

葉永來有一部《康熙字典》,字典裡有47035個字,他就按照字典,把字逐一刻在木質字模上。字模用的木頭是棠梨木,「和宋元時期的活字印刷的底板大致相當,字模最好用梓木,但現在梓木比較難找,棠梨木也是上品。我按照字典的排列方式將這些字模排列好,以後要用的時候方便找。」葉永來說,目前有統計的漢字一共有7萬個左右,他的目標就是將所有的漢字都做成活字印刷的字模。

活字印刷底板製作的第一步是在棠梨木的字模上寫字。棠梨木被切割成一個個小字模,葉永來對著鏡子在上面寫下宋體字。「我寫的字都是反的,這樣印出來就是正的。」

他每天要對著字典大約寫1000個字,有很多生僻字他都不認識。「刻一個學一個,爭取在活字印刷模板完工後把所有的漢字都學會。」

在字模上寫好字後,下一步就是用刻刀在字模上刻出陽文,葉永來每天要刻一百多個字。「一刀一刀,力度深淺都不一樣,對我來說,刻刀發出的聲音就是最好的音樂。」

每天下午,葉永來還要和朋友一起試著用古法來做活字印刷:將雕刻好的字模按照文章有序排列,再把墨水用水稀釋,把調好的墨汁均勻地刷在底板上,然後鋪上宣紙。葉永來用刷子在紙上來回刷著,一張類似於古體書的印紙就完成了。

「這就是宋元年間流行的木活字印刷術,我完全按照古法在操作。」葉永來說。

從小學習傳統文化

只喜歡美術和書法

葉永來出生在杭州建德的一個古村裡。「村子裡有很多老屋,我就出生在一座清朝初年建的老房子裡。」

葉永來的爺爺做過私塾先生,他從小由爺爺帶大,別的孩子學拼音字母的時候,他學的是《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別的孩子拿鉛筆,他拿的是毛筆。不僅如此,爺爺還要求他守禮法。「比如,吃不言睡不語,比如節日的禮數,都要求我嚴格執行,否則就會挨打。」

從小到大,葉永來都是村裡書法最好的一個,但也是喜歡獨處的一個。「我感覺和他們都玩不來,他們喜歡玩動漫追星,而我只喜歡美術和書法。」

2011年,他被西南大學美術專業錄取,主攻書法和版畫。在大學裡,葉永來依舊喜歡獨處,「我朋友不多,他們都覺得我怪怪的,我也試著去改變,但嘗試下來並不快樂,所以就堅持自己了。」

成績優秀的葉永來本有機會留在重慶,但他還是選擇回浙江。「打小爺爺就叫我不要忘記故鄉,在外面感覺沒有在家鄉好,所以我選擇回家。」

葉永來換過很多單位,但始終不能適應。後來經人介紹,葉永來認識了衢州的一位朋友,願意給他提供場地並給予生活補貼,幫助他實現願望。

「不把木活字印刷弄好我是不會走的,我要像紀曉嵐編《四庫全書》那樣專注地做這個事情。」

想找個「可以寫入家譜」的妻子

結婚時要種一棵萬年青

葉永來只談過一次戀愛。「還是上大學的時候,是女孩子來找我,我不善交際,也不會主動,她找我可能是欣賞我的書法和版畫吧。」

女孩是重慶人,畢業時要求葉永來留在重慶,但葉永來還是選擇了回鄉。「捨不得那個善良的女孩,但我更眷念家鄉。」

葉永來說他想找個終身伴侶。他的要求不高,「能理解我做活字印刷就行。」

葉永來說,他找妻子就要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和我結婚的女孩是要寫入我家家譜的,結婚的那天我也會種一棵萬年青的,這個儀式肯定是不能免的。」

採訪快結束時,記者問他:「你做這個,並沒有工資收入,一般人可能很難理解。」葉永來說自己很感謝資助他生活費的朋友,沒有工資不要緊,自己喜歡就行。

記者 盛偉 文/攝

相關焦點

  • 小夥隱居山中用刀刻康熙字典:想復原木活字印刷
    來源:錢江晚報原標題:28歲杭州小夥隱居衢州山中一刀一刀刻下整本《康熙字典》他的願望是復原宋元時的木活字印刷,將全部七萬個漢字刻成字模你可能想不到,這是一份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活計——活字印刷。這個年輕人叫葉永來,28歲,杭州人。他一絲不苟地在棠梨木字模上刻著宋體字,「我沒其它愛好,就愛國學和書法,不喜歡喧囂的都市,只有書法和雕刻讓我快樂。」葉永來說。葉永來在這裡做仿古活字印刷已經3個多月了,他的目標是刻完所有的漢字,做一套完整的木活字印刷工具。
  • 90後隱居山中玩活字印刷,一天刻100多字,誓將七萬漢字刻成字模
    1148年前誕生的北宋蘄州人畢昇,因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而成為歷史名人。現在,一位28歲的杭州人,隱居山中要做現代畢昇。畢昇發明的是膠泥活字印刷,他要刻木質活字印刷。他的願望是復原宋元時期的木質活字印刷,將現在的全部七萬個漢字刻成字模。目前,他正以每天刻100多個字的速度在進行。這個年輕人是一個90後,名叫葉永來。
  • 28歲青年隱居衢州山中,不踏足都市,願望是復原宋元時的木活字
    28歲的杭州人葉永來坐在院子裡池塘邊一絲不苟地在棠梨木字模上刻著宋體字,他已經在這裡做仿古活字印刷3個多月了,他的目標是刻完所有的漢字,做一套完整的木活字印刷工具。「要無限接近宋元年代木活字印刷術,我沒有其它愛好,就愛國學和書法,我不喜歡喧囂的都市,只有書法和雕刻讓我快樂。」葉永來說。
  • 名人趣事:活字印刷之祖—畢升
    ~約1051),北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出身貧寒,從小學徒。過去沒有印刷技術,書籍只能靠人抄寫。一部書要好多時間才能抄完,因此書籍顯得十分寶貴。  五代時的大官僚馮道,開始用雕刻版印刷發行「五經」。印一頁書,必須先把字雕刻在木板上。刻一部書要花費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如果是一部大書,就需要花幾年的時間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 活字印刷之祖畢昇一介布衣,身世成謎,創活字印刷重大革命
    幸好《夢溪筆談》沈括有對這個偉大的發明者畢昇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活字印刷術真正發明時間和發明家才能為世人所知,從而證明中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比西方早了近四百年,因此,嚴格地說,古登堡只能算是西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人們在活字印刷出現之前普遍使用的是雕版印刷,但雕版印刷的發明者和日期仍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有漢代、隋、唐、五代等說法。
  • 活字印刷還能「活」多久?他們還在堅持這門古老技藝!
    活字印刷從泥活字、木活字到銅活字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清末民初,外國的印刷術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中國的傳統印刷術。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不太能看到活字,目前中國的印刷出版行業也幾乎沒有在用活字印刷的,只有一些地區因為有修家譜的傳統習俗,還能看到木活字印刷。浙江瑞安東源和福建寧化,是目前已發現的僅存留的兩處木活字印刷地。
  • 萬萬沒想到,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居然有這樣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聞名世界的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想必大家也知道這活字印刷是一個叫做畢昇的人發明的。但其實大家知道,這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其實有個毛病,今天莽仔就來帶大家來揭秘一下。最開始的時候畢昇在杭州一家印書場做學徒,他每天跟著師傅們刻字,把當時的漢字一個個刻在雕版上。由於畢昇心靈手巧,他刻的字是又整齊又漂亮,不管是作坊裡的人還是那些買書的人都很喜歡他印刷出來的書。但畢昇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是在思考這樣的刻法是否可以改變一下。
  • 活字印刷:在中國並不曾好好地活過
    韓國爭不了印刷術的起源地,轉而去爭金屬活字印刷的發明權。即便考古發現已經證明:最早紙幣北宋「交子」印刷銅版上所用的銅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但韓國人仍然竭力向世界宣傳他們才是金屬活字的發明者。講真,這確實很韓國。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這套「活字印刷鋪」大約為清光緒年間所制,繁體漢字非常規範,印刷工具也很齊全。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宋代的畢昇。縉雲木活字印刷術的流行與縉雲修宗譜的傳統有關:縉雲木活字印刷術主要用於民間宗譜印刷,縉雲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是乾隆年間修纂的《梅氏宗譜》。在縉雲,每個家族都有修宗譜的傳統,縉雲木活字印刷大多採用「歐蘇」二式譜牒,字體美觀秀雅,深受修譜家族喜愛。
  • 中國活字實物在韓國被發現,它們是如何傳過去的
    再加上活字材料的科技檢測,說明它們是由棗木製成的,而朝鮮王朝王室的活字基本上都是用黃楊木製成,至今尚未發現用棗木製作活字的記載,由此推定這兩種「新活字」應該是出自中國內府的官造木活字,並進而推定它們就是文獻記載的「燕貿木字」。
  • 瓷印也可作活字印刷,且效果最好
    說起陶瓷,可謂是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儘管中國的四大發明中並沒有將陶瓷納入,但是陶瓷一直貫穿著我們從古至今的生活,不過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將陶瓷與印刷結合到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提起印刷,大家不禁產生疑問,這印刷術通常不都是木版嗎?怎麼能跟陶瓷掛鈎呢?
  • 歷史那些事,畢昇是北宋時期的活字印刷家,發明偉大的活字印刷術
    為了發明活字印刷術,畢昇不分晝夜地思索,他想到:如果把每一個字都刻在一小塊木頭上,要印刷時把它們拼在一起,用完後再拆散,這就可以使雕版連續使用,又可以隨時更改錯字、錯句。畢昇由此而開始做實驗了。他先將刻有字的小木塊拼在一起,又找來了帶有黏性的松脂和蠟,把一小塊一小塊的木頭字黏在一起,作為雕版,進行印刷。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三、中國古代活字印刷01、刻活字簡單的說,就是將每一個文字雕刻成一枚方形的活字。這是其中種辦法,木活字基本是用這種工藝。但是後來有了泥活字,就是雕母模,母模是陰字就是向下凹的,而活字是凸出來。然後再將泥活字燒制,後來有金屬活字就要用銅母模了。找不到合適的圖,用現代的圖來代表一下吧。
  • 瀏陽小河|木活字印刷全套工具與技藝
    清道光年間,瀏陽小河譜師班潘根業的祖輩,益興堂的創始人潘順烈從江西學會木活字印刷,成為湘贛邊界著名的譜師,一傳,就是五代。 在現代印刷風行後,木活字印刷最大的用途便是修族譜,這樣的族譜,典雅老宋體字形清雋,版式古樸,墨跡清晰,長久保存依舊紙張鮮明,遠勝現代印刷版。如今,幾乎沒有人知道小河還如此完整保存著木活字印刷全套工具與技藝。
  • 數位化浪潮下的活字印刷瀕臨消亡
    活版印刷技術採用金屬版和木版印刷,受到數位化浪潮的衝擊,瀕臨消亡,近年來,由於懷舊情懷和文化歷史意義,活版印刷技術得到了更新。儘管傳統活字工人稀少,但製造新型活字越來越困難,仍然有一群熱愛並投資於世界的藝術工匠。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引言在紙張上用活字印刷的技術,與在羊皮紙上抄寫手稿相比,在西方從15世紀中葉起標誌著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進步,在中國社會中卻是以迥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在近期也發現了其他一些刊本文獻,其中兩種來自吳越國(長江下遊和浙江),並被斷代為953和974年;另外一種被斷代為975年,發現於杭州。在這個時代,木版印刷術在四川的紅土盆地,以及從杭州延伸到長江下遊平原上的、非常商業化和人口稠密的城市中,變得用途極其廣泛。
  • 劉向東丨對古代活字印刷的看法三題
    到北宋,雕版印刷進一步流行,書籍版式基本成熟,書籍產量空前提高。隨著社會對書籍的需求增長,刻書坊發展迅速,尤其是通衢大邑的刻書坊聚集了一批寫樣雕版印刷裝訂的高手。隨著雕版技術的發展,刻書越來越方便,社會需要的出版物也越來越多。雕版印刷受刻字速度限制,最好的刻工再熟練也要四天才能刻一塊書版,假設要刻兩千塊書版規模的書籍,三十個工匠幾乎要刻一年。出版和需求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
  • 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活字印刷第一人
    最早的印刷術是人們在印章和石刻的啟發下發明出來的,人們把圖案或是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墨印刷出來。這種印刷方法被稱為「雕版印刷」,它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現在我們平日裡見到的木板水印畫就是用這種方法印製而成的。在中國,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先是雕版印刷,而後是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於隋朝,唐朝年間開始廣泛流傳。等到宋朝,雕版印刷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 100多年前的《康熙字典》,來自「地下」
    打開牛皮,裡面包裹著一層厚厚的防水蠟紙,拆開蠟紙才看到是一本《康熙字典》。 「墓主的後輩稱,該墓已埋葬了50多年,由於保存防水處理得較好,從棺材裡拿出這本字典時,字典紙張稍有點溼潤,但還能翻看自如。」楊光貴說,為了能收藏到這本老《康熙字典》,他多次前往墓主後人家裡,最終,如願收藏到這本古書。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馬禮遜在澳門住宅成立了「馬家英式印刷所」,鑄造中文活字,印刷基督教小冊子和介紹知識、新聞的期刊。他開創了中文活字印刷的嘗試,同時也為後來者奠定了傳教和印刷事業的基礎。為了滿足西方的商業利益,早先來華的傳教士必須印刷介紹中國語文字典和風土人情的圖書,以方便接近熟識政府官員和有地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