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民俗大「饢」

2020-12-24 絲路雪鷹

饢在新疆各個民族都是非常喜歡吃的食品,它的名字由來據說是,阿拉伯土耳其一代傳過來的,在中國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在古代饢被漢族人稱之為胡餅,其實饢就是一種大餅,但和漢族人的製作工藝還是有區別的,饢在少數民族中就是一種主食,由於維吾爾族人和漢族人的北方人一樣,喜好麵食大米幾乎很少吃,偶爾就用大米做個抓飯之類的,所以難免成了男女都會做的必須技能。

維吾爾族的饢餅品種有五六十種,由於在古代遊牧民族中經常放牧,來回遷徙有時候一兩個月都不能回家,因此他們出門前都做好多的饢當乾糧,而這種饢在新疆氣候乾燥的氣候下,放一兩個月都不會壞,只要有水就可以當乾糧非常實用。

現在能在各種民族中很受受歡迎,它的製作工藝和漢族人製作大餅的方式還是有區別的,漢族人做的大餅都是用電和液化氣製作,而維吾爾族人製作饢餅都是用於一個饢坑,完了用炭火烤熟。

現在的漢族人也特別喜歡吃,它裡面有芝麻的,有洋蔥的等非常柔軟酥脆。現在在新疆,有的饢還做出了品牌,遠銷國內外深受人民的喜愛。

相關焦點

  • 聽說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特別值得一去?光是100多種饢就大開眼界
    自從烏魯木齊的新疆國際大巴扎落成後,一舉超越伊斯坦堡大巴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巴扎。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巴扎的規模是當地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的重要標誌。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集伊斯蘭文化、伊斯蘭建築、民族商貿、娛樂、餐飲於一體,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內部數千家商鋪,四通八達,另有80米高的觀光塔,宏偉肅穆的二道橋清真寺。
  • 經典新疆:庫車大饢 家鄉的名片 養胃美食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新疆巴郎子,提起庫車大饢由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從小吃它長大,早已融入到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來到新修建的庫車大饢城,優越的環境讓人身心愉悅,仿佛穿越千年,進入了一座美食王國。饢是新疆各族群眾不可缺少的傳統食品,也是維吾爾族群眾日不可缺的麵食之一。
  • 中國美食地圖《新疆篇》——「饢」
    時而喝一口茶潤潤喉嚨,時而掰上一塊饢在茶水裡泡一下,補充一下聊天損耗的能量。茶與饢的這種別具一格的搭配方式,只有在新疆才能顯示出它的合理性。在新疆,饢的地位超過任何一種主食,傳統的新疆人家家戶戶都有製作饢的饢坑,從出生到去世,他們的每一天幾乎都有饢的存在。維吾爾人對待饢的態度是:寧可一日無菜,不可一日無饢。由此可見,饢在新疆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饢與奶茶
    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哈薩克族,由於在多年的求學過程中,去過中國三個不同地區不同城市讀書的經歷,深刻體驗到了中國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在我的飲食生活裡,對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不是我去過的那些城市裡的美味佳餚,而是在哈薩克民族在日常生活裡極為樸素的,最為哈薩克人所受歡迎的日常食物:「饢」與「奶茶」。饢和奶茶對我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
  • 饢香飄中原,你了解新疆「饢」嗎?
    按照饢的形狀分類,分為窩窩饢(也叫葛爾丹饢)、圓形餅饢以及香蕉形、葡萄形、蛇形、鳥形、鱷魚形等饢,還有按照維吾爾民族樂器「熱瓦普」形狀打制的饢。按照饢的大小分類,庫車縣的大饢素有「庫車饢大如車輪」的俗語,當地人稱之「恰烏塔」,外地人稱之「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一般為40~50釐米,需要1~2公斤麵粉,最大的有80釐米,大約需要5公斤麵粉,被稱為「新疆的饢中之王」。
  • 新疆「非遺」庫車大饢裡的「致富經」
    「在全國,你只要看到直徑60釐米的饢,那一定是我們庫車大饢。」這是庫車當地居民經常說的一句話,長久以來,庫車大饢的歷史文化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體驗。戶外騎行愛好者馬增光與朋友從內地騎行來到新疆,專程來到庫車品嘗大饢。遊客馬增光說:「我們一行八個人,都是第一次騎行來新疆,還穿越了獨庫公路。
  • 新疆少數民族的成人禮:松乃提,現在各民族在效仿
    「松乃提」是新疆少數民族男孩子的成人禮,一般在六歲到十二歲之間舉行,其規模和重視程度僅次於婚禮,一生只有一次。過程實際是個古老的包皮手術,過去都是由有經驗的長者操作,沒有麻藥,讓男孩學會堅強和忍耐,同時也是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 每日一道家常菜:新疆傳統風味饢包肉
    饢包肉維吾爾語稱為「塔瓦喀瓦甫」,屬新潮小吃品種,是新疆風味名食之一。饢包肉這種面肉合一的風味食品非常能代表新疆的傳統民族特色。它的食用方式也非常多樣化,既可以作為小吃推車或店門前兜售,也可以作為一種風味菜食,登上清真宴席的大雅之堂,作為一種名菜供中外賓客品嘗。
  • 第三屆新疆饢產業推介會來鄭州了!200多種饢系列產品、100多種特色...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新疆是聞名世界的瓜果之鄉、美食之鄉,饢是其中最具民俗符號的食品之一。12月14日,第三屆新疆饢產業推介會在鄭州中原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序幕,200多種饢系列產品和100多種新疆特色林果產品、特色農副產品集中亮相展示。
  • 促進民族特色餐飲業發展 打造「新疆風味」「名片」
    張春賢在會上講話要求,通過對傳統餐飲業的挖掘、提升、吸納、創新,政府推動、政策驅動、品牌拉動、產業聯動,促進新疆傳統餐飲產業水平整體提升,三年見成效。  餐飲是一項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民族特色餐飲業是具有濃鬱「新疆風味」的「名片」。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將其作為發展目標之一,今年初還將民族特色餐飲業發展列入22項重點民生實事工程。
  • 當新疆網紅遇見阿克蘇的饢……
    每當看見天邊升起的太陽,就想起了你呵,阿克蘇那太陽一樣圓圓的饢;每當看見天邊升起的月亮,就想起了你呵,阿克蘇那月亮一樣圓圓的饢…… 這首在新疆民歌屆傳唱不衰的作品叫《阿克蘇的饢》,如今,見證了阿克蘇市叫響「冰火絲路 天山水城」文化旅遊品牌。
  • 旅遊攻略之——新疆大油饢!
    香飄四溢的新疆大油饢!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好像提到新疆大家往往會想到大盤雞和饢,大盤雞好猜,沒見過饢的可就沒法想像了,有些人說饢是另類版的披薩,但是真的不一樣哦!底下這是新疆的油饢,裡面那個是普通的饢,看著好不好吃?
  • 新疆庫爾勒市向石家莊捐贈饢和羊。饢是什麼東西?怎麼吃?
    新疆庫爾勒市向石家莊捐贈饢和羊。饢是什麼東西?怎麼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連日來,河北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馳援石家莊,再一次見證了中國速度、中國溫度和中國力量。1月7日18時左右,新疆庫爾勒市向石家莊捐贈的1萬個饢、1萬箱庫爾勒香梨、200隻羊順利抵達石家莊。這批物資共計6噸,是庫爾勒市捐贈石家莊的首批物資。這批物資將第一時間發放給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援石醫療隊和公安幹警等。梨,我們平時比較多;羊,我們平時吃的也不少。但是,饢卻是我們少見的。那麼,饢是什麼東西?
  • 做好小小饢餅 打造新疆禮物
    饢作為新疆的特色美食,不僅受到新疆人的喜愛,而且還遠銷內地。烏魯木齊市饢文化產業園建成運營後,通過「工業+旅遊+文化」的高度融合,成功打造旅遊新地標,也將「饢」這張新疆禮物的新名片逐漸推向全國。系列報導《饢文化激發產業活力 小饢餅寫出大文章》今天播出第二篇《做好小小饢餅 打造新疆禮物》。
  • 到新疆第一天,接機司機太「熱情」了,吃的饢大如臉盆
    >一路向西,大美新疆去年8月份,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去了一趟新疆,新疆是我們心心念念的地方(也包括西藏)。因為新疆實在是太大了,又分南疆和北疆,其中北疆是以自然景觀為主,而南疆則是以人文景觀為主,但我們還是決定這次去把南疆、北疆一次全部遊完。
  • 新疆美食之二 饢!
    有一次買了饢去上海那邊比賽的,一路上被許多人問這個大餅哪裡買的?我真的是想告訴他們這個叫饢,不叫大餅。路上還送了兩個給司機嘗嘗。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新疆的饢有哪些。饢是新疆各族群眾不可缺少的傳統食品,也是維吾爾族群眾日不可缺的麵食之一。
  • 新疆:從「小作坊」到「大產業」 傳統美食饢助脫貧增收
    圖為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英買裡鄉「饢小帥合作社」,村民熱比古麗·吾普爾買饢。伽師縣按照「村有饢小屋、鄉有合作社、縣有饢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饢產業,形成技能培訓、扶貧就業、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產業鏈,有效助力當地群眾穩定就業、脫貧增收。
  • 花蓮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交流團開啟新疆兵團之旅
    花蓮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交流團開啟新疆兵團之旅 2016年07月19日 08:4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訪團一行參觀了新疆博物館。  中國臺灣網7月19日烏魯木齊訊 7月15日,應兵團臺灣事務辦公室邀請,臺灣花蓮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參訪團抵達烏魯木齊,開啟為期9天的新疆兵團之旅。15日下午,參訪團一行參觀了新疆博物館,參觀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習俗及新疆歷史社會發展情況。
  • 新疆饢,是信仰也是故事
    我在疏勒縣文化館,還看到了當地的一位維吾爾族畫家艾力·伊斯瑪依力創作的一幅名為《饢》的油畫,畫面是幾個維吾爾族婦女在饢坑旁打饢,人物形象生動,反映了民以食為天這個永恆的主題。作者告訴我,在2004年,《饢》這幅作品還入選了中美合辦的《絲路中國油畫展覽》,在美國八大城市展出。 饢,《辭海》上說,波斯語,「麵包」的意思。在中亞地區的民族也都在吃饢,這說明饢的分布範圍很廣。
  • 香又脆的庫車大饢、雪山水孕育的虹鱒魚…「2019新疆名優特農產品...
    原標題: 香又脆的庫車大饢、雪山水孕育的虹鱒魚…「2019新疆名優特農產品交易會」開幕  紅棗、核桃、葡萄乾,說到新疆特產,腦海裡浮現的總是這幾種東西,但12日開幕的「2019新疆名優特農產品交易會」還帶來不少令人眼睛一亮的新特產,比如紅心蘋果、虹鱒魚。  12日至16日,2019新疆名優特農產品交易會在上海農展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