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完海南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沒想到因為一句話,再次成為香港市民熱議的對象,就連隔壁新加坡人都急了,有評論甚至指出:會不會傷害新加坡人民感情!
特首「林太」說了什麼?
她說:「我希望很快見到香港青年到海南實習、就業、創業,享受椰林樹影和港人喜愛的海南雞飯!」
本來是一句簡單的結語,卻掀起了一波「海南雞飯是否來自海南」的網絡大討論。
不少人當時看到林太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是有點疑惑的,因為聽說海南雞飯是出自新加坡而非海南島。
果不其然,網上很快有人出文「嘲諷」:
「上海粗炒」「瑞士雞翼」等都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平民美食,名字裡的地名只是習慣叫法,和當地並無直接關係。
連維基百科上關於海南雞飯的介紹中,也能尋得「新加坡國菜」的相關信息。
新加坡人就更不服了!
著名作家陶傑則在面簿發文諷刺,指林鄭月娥將新加坡的國菜正式定位成海南菜。「會不會傷害了新加坡人民族感情?」
獅城美食家林益民4月23日受訪時表示,認為林鄭的說法並非全錯,不過將這道美食發揚光大的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他表示,一般大眾所接觸到的海南雞飯,大多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菜式,與海南島文昌雞做法截然不同。
不過,很快有專家表示,特首的說法未必有錯。
海南雞飯也有專家嗎?
還真的有,著名飲食專欄作家劉健威(下圖)表示,海南雞飯最原始、初期的技術可能的確和海南島有關,所以林鄭的說法也不一定全錯。
劉健威指,根據其所作的初步研究,最早期的海南雞飯,技術的確與海南島有關,由當地人帶到南洋國家,即現時的星馬泰地區,演變的過程眾說紛紜難以考證。
其實海南雞飯早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移民潮中,隨著華工的移民,傳入馬來亞、暹羅與印尼一帶。
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華人社區,海南雞飯多被簡稱為「雞飯」,在各城鎮的美食中心、茶餐室,甚至是購物中心都可見其總計,在食用時都會搭配特製的辣椒醬與黑醬油。
通常售賣雞飯的店家也會提供燒雞、燒肉、叉燒、滷味等料理,讓顧客有多樣化的選擇。甚至在馬六甲被演化成雞飯粒。
根據資料及口述歷史的記載,馬來半島一帶海南移民較多的城鎮如馬六甲、檳城、新加坡,甚至是吉隆坡在20世紀初就已經出現一些沿街販賣「雞飯」的海南籍小販,挑擔或雙手拿著竹籃,一邊放白斬雞肉,一邊裝油飯。
為了招攬生意,有些還設置了「賭大小」的消遣遊戲,小販隨身帶了3顆骰子與空碗,以雞飯來跟人賭輸贏,若賭贏了,則送出雞肉及飯;若賭輸則給錢,這種有趣的叫賣方式,認為是當地售賣海南雞飯的雛形。
根據新加坡學者的透露,一位名為王義元的海南人在一九三六年到新加坡謀生,存了點錢後就在「桃園咖啡店」擺攤賣起雞飯,被視為新加坡海南雞飯的起源。
最終把這道菜式發揚光大,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功不可沒。
而且因為起源問題,海南雞飯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兩地的爭議不斷,以有長達數十年的爭論,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當馬新兩國分裂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政府都宣稱發明了這道料理。
新加坡獨立後,華人佔該國國民比率較高,比起馬來西亞,新加坡政府對於當地傳統華人美食更為注重,同時運用各種管道為海南雞飯進行包裝及推銷,加上其為全球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有足夠平臺為美食打知名度,也讓當地海南雞飯得以成為世界知名料理,如今普遍被奉為新加坡的國菜。
或許很多小夥伴們覺得有點小題大作,不過海南雞飯確實在許多香港人心目中都佔有獨特的一席位。
一塊蘸上黑豉油的無骨滑雞,一口帶點斑蘭葉清香的雞油飯,這道漫溢著熱帶風情的料理,徵服了無數挑剔的食家,也成了香港飲食產業的重要部分,因此海南雞飯的起源問題,討論的熱度絲毫不亞於當年的「鹹甜之爭」。
要知道,現在香港許多食肆都提供海南雞飯,專賣海南雞飯的店鋪也屢見不鮮。
如太興集團,最新業績純利「疫市」增長超過5成,靠兩大王牌「敏華冰廳」與「亞參雞飯」逆市而上,「亞參雞飯」正是太興旗下的海南雞飯專賣旗艦,去年連開7店,勢如破竹。
市民對海南雞飯的愛,可見一斑。
有媒體指出,雖然海南不流行海南雞飯,但我大「文昌雞飯」的戰力也不可小覷呀!
文昌雞飯所用食材乃傳統文昌雞,正宗做法要隔水清蒸,再配上酸甜醬汁,口感較海南雞飯溼潤,別具風味。
兩者之間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美食評論家閆濤便曾指出,海南雞飯是以前東南亞華人因為思念海南,從而創造了這道菜,是華人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飲食文化。
這麼說來,雖然在海南不一定能吃到海南雞飯,不過「海南雞飯出自海南」一說,倒也不假。小小一道平民美食,竟也包涵著華人的鄉愁與亞洲文化交融的歷史。
揚州炒飯不是揚州的,印度神油不是印度的!
盤點被地名誤解的那些香港「製造」!
除了海南雞飯,還有哪些被誤以為來自內地或國外,但其實都跟香港有關的東西呢?今天就來說一說:
揚州炒飯在香港有多受歡迎?
隨便走進一家茶餐廳,菜單上幾乎少不了這道菜: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揚州炒飯跟揚州這座城市並沒有關係呢?
沒錯,揚州炒飯是地地道道的粵菜,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廣州。
相傳當年廣州有一家名為「聚春園」的淮揚菜館,店裡有一道菜叫作「揚州鍋巴」——由蝦仁、叉燒和海參製成。
(圖源:維基百科)
後來,有酒樓將鍋巴換成米飯,其它配料不變,改名「揚州炒飯」,結果大受歡迎,名聲也就傳開了。
不過隨著海參的價格上漲,逐漸從揚州炒飯的菜譜被踢出,現在大家吃到的揚州炒飯,主要食材包括米飯、蝦仁、叉燒以及雞蛋。
(圖源:維基百科)
順便說一句,在廣東地區還有不少以蝦仁和叉燒為材料的菜式,都以「揚州」命名。
可以說,雖然揚州炒飯起源於一家淮揚菜餐館,但真正的來源和發揚光大,還是靠廣東和香港。
原來這麼多年,大家一直被揚州炒飯給騙了!
當然,在內地也有很離譜的名字和地方對不上的。最典型的就是安徽牛肉板面了!
實際上,你在安徽可能是吃不上安徽牛肉板面的,這道菜起源於安徽一個小縣城,但在當地沒有發揚光大,反而成了石家莊一道特色美食,充斥著石家莊的大街小巷。
瑞士雞翼在香港也很出名!
這道以豉油、姜、蔥、冰糖和香料製成的甜味滷水,又是一道香港的人氣菜品。
由於瑞士雞翼在茶餐廳實在是太常見,網上還出現了不少比拼哪家做得最好吃的測評!
但是,你以為瑞士雞翼就是瑞士的嗎?
2019年7月,瑞士駐香港總領事館在官方Facebook闢謠,「瑞士雞翼」並非瑞士本國食品,與瑞士不存在任何特殊關係。
同時還表示,雞翼在瑞士不是一種常見的食材.
(圖源:Facebook)
啊這,既然不是來自瑞士,為什麼叫做瑞士雞翼呢?
老實說,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最為接受的說法是這種雞翼口味偏甜Sweet,跟瑞士一詞的英文Swiss發音相似,所以產生了誤會.
(圖源:維基百科)
相傳一位外地遊客在香港餐館品嘗了這種甜味雞翼後,向服務員問菜名,服務員回答「Sweet Wings」(甜味的雞翼),然而外地人卻聽成了「Swiss Wings」(瑞士的雞翼).
瑞士雞翼在香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逛個超市都能看到專門的瑞士汁.
星洲炒米就更常見了,不僅是香港有,可以說在全世界的唐人街都能吃到這道菜!
(圖源:OpenRice)
星洲炒米的「星洲」,當然指的是新加坡,不過現在被普遍認為是一道粵菜。
關於星洲炒米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有一種說法是上世紀50年代,香港一家南洋餐廳在炒米粉時,無意中加入了咖喱醬和黃姜粉,沒想到味道意外的好。
於是,餐廳老闆就把這種什錦炒米粉改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星洲炒米,當成東南亞的地道美食來賣。
當然,也有另一個說法,指星洲炒米起源於馬來西亞,故事是這樣的。(馬來西亞又和新加坡吵起來了,哈哈)
有一天晚上,一位大老闆來到相熟的大排檔,要求檔主做道菜給他充飢。
當時檔主準備收攤了,但不敢得罪大老闆,於是就把當天賣剩的碎米粉、叉燒、芽菜、蝦米、雞蛋和辣椒放在一起,炒出一道雜碎炒米粉,結果老闆讚不絕口!
當被老闆問到菜名時,檔主不好意思說是剩菜,靈機一動,蹦出個星洲炒米的名字,就這樣傳開了.
不過,馬來西亞的炒米粉用的是番茄醬和辣椒醬,而香港的星洲炒米特別之處在於用了咖喱醬,炒出來米粉呈金黃色:
(圖源:OpenRice)
所以準確來說,這种放了咖喱醬的星洲炒米,才是起源於香港。
正如在揚州吃不到揚州炒飯,在福建也吃不到福建炒飯。
沒錯,這又是一道在香港酒樓和茶餐廳隨處可見的粵菜。
啊?什麼?福建炒飯是一道粵菜?這難道是以「福建人」為原材料的炒飯嗎?
放心,福建炒飯是以蛋炒飯打底,再以蝦仁、瑤柱、雞丁、芥藍等食材做澆頭,並配上由雞湯、蠔油勾成的芡汁而成。
所以它雖名為炒飯,但跟粒粒分明的揚州炒飯大有不同,更像是一道「溼炒飯」:
福建炒飯的起源同樣已難以考究,大約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酒樓,相傳其製作技巧來自閩南本土。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你在一個福建人面前問福建炒飯,對方的表情基本如下:
光看名字,可能不少人以為,豉油西餐,那一定是西餐咯?
大錯特錯!豉油西餐其實是一道極具香港本土特色的菜,又名港式西餐。
(圖源:維基百科)
這就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當時香港傳統西餐廳價格高昂,顧客主要是在香港的英國人以及上流社會人士,一般老百姓根本負擔不起。
怎麼辦呢?
一些香港本地餐廳想到,可以用本土食材和調味料,效仿西餐的烹飪方式,滿足一般老百姓對西餐的需求。
跟傳統西餐相比,豉油西餐減少了前菜,也沒有甜品。
主菜通常是一份肉扒,並配上米飯或者意粉或者薯菜,再加一杯飲料,甚至一碗例湯,口味更符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
豉油西餐不僅價格大眾,而且上菜效率高,非常適合香港快速的生活節奏,就這樣流行開來。
很熟悉吧?各位打工人每天中午在公司樓下茶餐廳吃的各式肉扒類午餐,其實都屬於豉油西餐。
剛剛提到的瑞士雞翼,也是一道典型的豉油西餐!
除了以上美食,還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藥物,也常常引起誤會.
印度神油長這樣,乍一看還以為是跌打損傷藥,但其實它的作用,跟西方的萬艾可(俗稱偉哥)一個樣!
然而,人家其實不是印度出品,在印度也根本買不到,它是一款地地道道的香港特產。
印度神油是香港華仁行化工廠生產的,據說是根據古印度的秘方配置的,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推出之初,公司就設計了一個很曖昧的廣告詞:今晚你就知,妙不可言!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男主角最早就是賣印度神油的,也是一個印著印度神油的廣告到處跑。
不過,真正讓印度神油火遍香港乃至全國的人,則多虧了周星馳!
因為星爺的電影中,常常用印度神油來製造喜劇的梗,久而久之,觀眾們也對印度神油的壯陽功能印象深刻.
所以,去年中印兩國關係緊張時期,有網友號召抵制印度,把家裡的印度神油給扔了,殊不知,抵制的是香港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