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當看到海口多路段積水人們出行不便時,他仍堅持每天5點多出門,瘦弱的身影,在各積水點奔波,清理管道垃圾。
18日上午,在南海大道與坡巷村路口,為掏出井蓋加快排水,吳清鶴幾乎半截身子泡在水裡,路人都為他感到擔心,對著他喊:「阿公,水太急了,你綁根繩子我們牽著你,免得被水帶進去!」
……
風雨中,這些看似平凡的人,卻因堅守自己的崗位,為大家排除了險情,凡此種種,匯聚成一股暖流,激蕩在災區民眾的心裡。
英勇救人
彰顯人性之善之美
今日臨城,安靜的文瀾江水繞城緩緩遠去,城區路網全面恢復通行,可是,龐日爭的中巴車卻出不去了,因為他的車被拖到了修理廠裡。
17日至19日期間,臨城鎮多個村莊被淹,數千村民被洪水圍困。在危急關頭,是龐日爭帶著3輛中巴車在各鄉村和安置點之間冒雨往返,救出了1000多名被困村民。為此,他整整48小時沒有回家,在深及腰部的水裡,蹚了一個又一個來回,餓了就嚼餅乾,渴了就喝礦泉水,困了就在駕駛座上稍稍打個盹……
在臨城,還有一位為人樂道的「鉤車英雄」,他叫王信初,是臨高縣博厚鎮美所村人。洪峰來臨當晚,他原本是把自家的挖掘機(當地俗稱鉤車)開到臨城鎮德老村的丈母娘家避險的,不料聽說附近有村民掉進被水淹沒的田洋,生死未卜。「人命關天啊!」明知風險極大,他還是毫不猶豫駕著鉤車跟出去救人。
那驚心動魄的一晚,讓經歷過的每個人都刻骨銘心。獲救村民鄧學寶說,當時雨大風疾,湍急的洪水讓裝滿黃沙的11噸位的大卡車都不敢靠近,但王信初卻勇敢地駕著鉤車,6次衝進水中,在生死一線的關頭,救回了9條生命。
在經受大災大難考驗時,這些「平民英雄」不計個人得失,他們英勇無畏的精神感天動地,他們彰顯了人性之善之美,淨化著千萬顆心靈,是一曲新時代的讚歌。
奉獻愛心
凝聚滿滿正能量
暴雨可以摧垮家園,卻摧不垮災難中閃耀著的人性光輝。洪水漸退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資一撥撥湧進災區。
在臨高,縣人民醫院受災嚴重,從三亞、海口、儋州等地馳援而來的民間救援力量,自發組成「洪水艄公」,將一個個急症患者接送於醫院和縣城之間,緊緊連接起生命的紐帶。
在儋州,木棠鎮衛生院內,來自海醫附屬醫院外科、皮膚科、消化科、呼吸科、骨科的7名醫生連日開展義診活動。「儋州水災嚴重,容易出現腸道疾病和皮膚病,我們專程從海口趕過來,平均每天都要看幾十個病號,他們大多數人因腳部長時間泡水而出現潰爛,必須及時處理。」海醫附屬醫院相關負責人說。
在昌江,數十名志願者組成調查組深入村裡,調查養殖戶受災情況,幫助村民做好災後重建工作,把損失降到最低。
在海口,風雨帶來的影響雖不及西部市縣嚴重,但總有一些人的電話始終為需要救助的市民24小時暢通,總有一些人的雙手攙扶著其他有需要的人……比如城管隊員曾德寧,他脫掉上衣為3歲男孩禦寒的溫情畫面,久久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
眾多志願者中,有一個小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她叫戴新,今年8歲。18日夜裡,當戴新得知父親戴鴻道和其他志願者將深入災區運送物資時,她強烈要求參與並保證說:「爸爸我會聽話的。」奔赴災區後,戴新全身溼透也不喊苦叫累。正在搬運物資的志願者看她還是個孩子,勸她休息,她卻不樂意了。她說,雖然自己力氣小,別人搬兩箱,她只能搬一箱,但也能出一份力,「幫助別人就很開心」。
匯涓流而成江海,積小善而成大德。凡人善舉的點滴匯聚,是能改變世風人心的道德洪流。災難中,每一個伸出援手的人,會讓善行義舉積石成山,凝聚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本報臨城8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