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
今則熱氣猶大。
天氣烈於小暑,
故稱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時間點在每年公曆7月22日—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當「大暑」正式登場,最熱的時候就要來啦!
古人將大暑劃分為三候,分別是: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總結出每一候當中相對應的物候現象,包括動物候應、植物候應和自然現象候應。
一候腐草為螢,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在科技發展有限的時期,人們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二候土潤溽暑,五日後,天氣更加悶熱,土地也變得非常潮溼;
三候大雨時行,再過五日,常有大的雷雨出現,大雨會讓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所謂「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因此在這個時候,各地習俗都十分有特色。
在浙江台州等沿海地區,
「送大船」習俗沿襲至今。
「大暑船」內載滿各種祭品,
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送至碼頭,
以此寄託五穀豐登、生活安康的願望。
在山東南部地區有「喝暑羊」的習俗,
不少市民在「大暑」這天,
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據說這樣可以排出體內毒素,
讓身體更為健康。
在廣東很多地方,
「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
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
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
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民間有句俗語叫「頭伏餃子二伏面」,
在大暑時多地還有吃麵的習俗。
每逢伏天人們的胃口就不好,
而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
麵食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從古至今,
民間還有大暑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
伏茶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
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大暑時節,
空氣更加悶熱潮溼,
伏天保證身體健康的一大要點,
就是要合理安排飲食。
面對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
重口味、宵夜文化成為當代人飲食的趨向,
「一天三頓小燒烤」成了很多人的心頭愛。
在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裡,
願你能感受白日驕陽、夏夜繁星的美好。
寧心消暑,
安度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