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兵作為深入敵後、偵察軍事目標的重要角色,在部隊中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抗戰時期,不僅我軍有情報兵,敵方日寇同樣也有。1943年,江蘇蘇北一帶被日寇侵佔,日寇設法派出不少情報兵來打探我軍消息,但終歸是邪不壓正,不少情報兵都慘敗而歸。
一日,我軍派出情報兵來到淮安一帶進行偵察,正巧碰到幾個日本派出的情報兵,正在強搶附近村民的東西,於是我軍的情報兵立即藏身一旁,準備伺機而動。幾名日寇中,有一位名叫佐田雅仁,來自日本侵華陸軍第12旅團,他們認為普通的老百姓沒什麼威脅,於是便隨手將攜帶著武器和子彈的自行車扔在一旁,便來到了旁邊的村莊。
我軍人員摸準時機,朝著在村子中作威作福的鬼子們開了幾槍,由於日寇們身上沒有武器,因此聽到槍響後立即躥進了莊稼地中躲藏起來,我軍見狀立馬上前繳獲了日寇們的自行車以及自行車上的所有武器子彈。
帶頭繳獲敵軍武器的正是新四軍3師8旅政治部敵工連連長李春華,那時她才剛滿21歲。李春華帶領情報兵們繳獲武器後,自行車被領導作為戰利品獎給了她,這對於李春華日後的偵察行動無異於是錦上添花,因為日寇的這輛自行車與當時我國所產的自行車相比較而言,還是有一定優點的。
這輛車整體上與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產的自行車沒有太大區別,但是輪子更厚一點,而且鋼條也要比國產的粗很多,而且在自行車車把下面的立柱上,還鑲有一個大大的「滿」字,也就是說,這輛自行車其實是日軍在滿洲生產的偽滿車輛。
對於偵察敵情而言,這倆自行車不僅更加方便了李春華,而且它的噪音還比國產自行車小,騎行起來十分輕便,更重要的是,這輛車還能載傷員,李春華將這輛自行車視為自己的戰友般,走哪帶哪,就這樣,這倆繳獲的敵軍戰利品一直陪伴了她40多年,給她的工作上帶來不小的幫助。直到1986年,江蘇鹽城建成新四軍紀念館,李春華覺得這輛車頗有歷史意義,便忍痛割愛,將此車捐給了紀念館。
然而巧的是,在捐獻後的第二年,當年在村子裡強搶村民雞鴨的日寇佐田雅仁來到了紀念館參觀,看到車上的數字鋼印後與自己當年的自行車一模一樣,他一下便認出來這就是當年自己丟棄的那輛自行車。
其實佐田雅仁在日本宣布投降後,便重回祖國,回國後的他愈發對自己當年所做的一切感到愧疚,於是他退出軍隊,轉而向文化界靠攏,並成立了佐田企劃會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所創立的公司還曾與央視一同合作拍攝了一部名為《話說長江》的紀錄片。
佐田雅仁認出這就是當年自己的那輛車後,十分激動,當下就向紀念館說明了有關這輛車的來龍去脈,甚至還想詳細講述了了當年自己是如何被新四軍打跑棄車的,佐田雅仁也多次懺悔地表示自己當年被迫強制入伍,在投降回國後就一直活在愧疚中。最後,他還向紀念館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能夠贖回這輛車,甚至願意拿日本最好的奔馳車來交換。
當然了,紀念館必然不會答應這個請求,作為抗日戰爭的珍貴紀念文物,這輛車不僅是那段歷史的見證,更是時刻提醒著後人們要銘記歷史。最後,紀念館毅然決然地拒絕了佐田雅仁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