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廣州城市更新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在9月14日召開的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上,越秀區南洋電器廠及周邊城市更新詳細規劃獲得通過,這一位於廣州老城中心區的片區,將結合舊廠和舊城,以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相結合,探索建設廣州「老城市新活力創新發展示範區」,高標準打造大灣區科技、金融、智能製造地標建築群,在古老的東濠湧旁將建起198米高的「越秀之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廣州將通過該項目規劃實踐,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舊城連片改造經驗。
改造有亮點:舊城+舊廠協同改造全面改造+微改造
項目位于越秀區中心區,東風東路與黃華路交界處,西至東濠湧高架,北至金濠大廈,東至黃華路,南臨東風東路,改造範圍面積3.73公頃,改造地塊主要包括南洋電器廠、黃華塘社區、紅勝街公安宿舍。
項目位置圖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舊城改造無疑是難度最大的部分,人口密度大、拆遷安置難、經濟平衡難等問題制約著舊城更新。南洋電器廠及周邊城市更新項目的最大亮點就是結合舊廠和舊城,以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相結合的模式,圍繞「活力街坊」的設計理念,深入挖掘產業發展空間,推動科技、金融、智能製造等產業總部落戶,打造現代服務業總部園區、智能製造總部基地,同時通過該項目的規劃實踐,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舊城連片改造經驗。
《越秀區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推進「一核三帶四區」建設,南洋電器廠地塊可有機串聯環市路智力創新帶和東風路樓宇經濟帶,通過本項目的更新改造,預留產業發展空間,規劃提出融資產業面積佔融資總建築面積比例為74%,進一步吸引高端產業向中心城區聚集,共建產業服務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助推環市路智力創新帶建設,推動越秀區高質量發展。
調整範圍內擬建設辦公、居住及文化設施建築,滿足舊廠及片區住宅回遷需求的同時,增加產業及文化用地。其中,新增商業辦公建築面積12.65萬平方米,有利于越秀區產業升級發展;增加公建配套17項、公服設施面積1.77萬平方米,主要為文化中心、政務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站、社區議事廳等街道和片區所需公服設施,有助於周邊片區居民改善生活環境。同時配置6000平方米政府統籌住宅,可用於滿足高端人才住房等需求。該項目將建設兩棟商業辦公樓和5棟住宅樓,並配套建設9班幼兒園一所,新增文化中心3000平方米;整個項目配套機動車泊位2238個,以彌補周邊停車位不足問題。
越秀新地標:公服設施「上天下地」「活力街坊」聚集人氣
根據已經審定的片區策劃方案,將項目用地劃分為兩期,其中一期安置南洋電器廠地塊住宅及辦公,二期安置其餘住宅。一期(舊廠)地塊計劃2020年底完成出讓。2020年7月1日~8月3日,越秀區人民政府建設街道辦事處聯合越秀區黃華塘社區居委會,開展了南洋電器廠更新改造項目意願的表決工作,其中一期範圍內同意率為94.19%,二期範圍內同意率為94%。
值得關注的是,改造規劃提出要打造廣州老城區新的地標建築群,其中商務辦公建築限高198米,取名「越秀之心」,與周邊最高建築廣東國際大廈(200米)、粵財大廈(200米)比肩;住宅建築限高120米,沿東濠湧、沿東風路塑造豐富多變、疏朗適宜的天際線;通過複合城市功能、立體綠化、立體慢行系統、公服設施「上天下地」、彈性共享公共空間以及文保建築活化利用等方式構建「城市立體活力街坊」。
設置多個空中花園的「越秀之心」
所謂的「活力街坊」是指地塊承載多種活力的複合城市功能,包括商業、辦公、會議、住宅等,局部設計城市級空中文化連廊等特色功能節點,提升項目本身魅力,聚集人氣。項目的城市設計提出了建設高端商務辦公、大型商業中心、空中咖啡廳,以及富有活力的入口公共廣場等。
所謂的公服設施布局「上天下地」則是指,在不同樓層設置多個空中花園和空中立體鄰裡連廊(含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鄰裡共享圖書館、運動場、遊戲室等),還有屋頂的立體農場等;垃圾收集站和停車庫、物流集散中心等則位於地下空間內。項目周邊教育設施豐富,現狀周邊500米範圍內有3處幼兒園、4處小學和3處中學。
交通再提升:新增設置接駁小巴串聯三大地鐵站
目前項目周邊交通較為便利,位於倉邊路站(13號線)、建設六馬路站(12、13號線)、小北路站(5號線)三個地鐵站600米覆蓋範圍內;道路方面,地塊目前主要通過黃華路轉換東風路和環市路實現集散。改造規劃提出結合建築退縮空間新增設置接駁小巴,強化地塊與軌道站點之間的銜接,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水平;同時新增兩條支路,提升地塊的交通疏解能力。
項目設置連續的步行系統
城市設計提出要為片區引入豐富的功能空間,注入智慧創新產業,實現區域能級提升;同時建立立體連接的慢行系統,將東濠湧邊綠地與項目庭院平臺統籌打造公共花園,與建築群入口廣場形成連續大型的開放空間,未來可以從省委黨校通過該項目的庭院,一路步行到東濠湧邊;同時以東風路主入口作為起始點,設計疊層而上的花園系統,形成立體、共享的開放式公共花園;塑造包括地面、連廊、屋面的多層次步行空間,與建築首層平面聯動設計,提供豐富有趣的人行體驗。
未來可從省委黨校一路步行到東濠湧
此外,改造範圍內有兩處文保單位,分別是地塊北側的市級文保單位「血淚灑黃華」碑,以及地塊南側的區級文保單位普濟院舊址。對於兩處文物,改造規劃均提出要進行「原址保護」並活化利用。普濟院舊址建於清代,為硬山頂磚瓦結構,曾是清末官方的慈善救濟機構,規劃建議對其進行功能活化利用,作為幼兒園使用。此外,還將對建築主入口、中心庭院、屋頂平臺及其他公共空間進行藝術裝置設計,從普濟院到「血淚灑黃華」碑形成南北呼應的特色「人文徑」。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