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記者 劉芳
「天氣冷了就想喝點熱的東西,本來冬天都不太愛喝那些飲料的,但是現在好像有越來越多的熱飲料在賣。」廣州消費者李小姐告訴記者。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新的消費需求出現,加上為了能在飲品淡季實現暢銷,眾多企業都在秋冬季節加碼暖飲市場,開闢新的業績增長點。今年冬天一到暖飲市場就熱鬧起來,包括伊利、可口可樂、三得利、北冰洋等企業,都紛紛推出暖飲新品。同時,今年的暖飲市場也呈現不少新亮點。
大牌企業加入新品頻出
近期氣溫持續下降,讓人們對於保暖倍加關注,對冬季暖飲的需求也增加,各大企業也紛紛推出冬季暖飲新品。
近日,可口可樂推出了一系列冬季熱飲新品,包括Costa紅茶拿鐵、美汁源水果熱飲、Costa咖啡、可口可樂生薑+等。目前,這些新品主要在便利店渠道的暖飲櫃中鋪貨。
11月27日,北冰洋飲料85周年新品發布會在北京舉辦,現場發布了「杞橙、天生桂杞、敲核、打麥」等4款熱飲新品,將「國潮X養生」局鋪擺開來。
在11月7日立冬當日,伊利優酸乳繽紛果果粒也推出冬日特供抗寒神奇乳,從官方介紹來看,這是一款融合了生薑的辛辣、可樂氣泡的刺激、檸檬酸爽的乳飲料,可以幫助抗寒回暖。同時還介紹了與之相關的抗寒BUFF包,裡面包括生薑可樂味的大汗拉麵、將生薑與中藥草本結合的暖暖暖衝劑以及優酸乳的抗寒三級頭周邊,為其暖飲產品上市造勢。
此外,前段時間,三得利飲料也推出了煥新升級的冬季暖飲系列,包括利趣奶茶、蜜香果茶兩款新品,以及暖飲化的經典無糖烏龍茶、黑烏龍茶和利趣拿鐵等產品。
與此同時,山海關也推出了可熱飲的兩款玻璃瓶飲料,喝玉米+核桃花生露,進一步佔位暖飲市場。
暖飲也不乏「黑科技」應用
不難發現,今年的暖飲產品在數量上更勝以往,同時上述大牌企業的加入使得整個暖飲賽道熱鬧起來,並呈現更多新的亮點。
首先是產品品類更加多樣化。以往的暖飲市場大多為牛奶、咖啡、豆奶等產品,今年的暖飲市場上出現了不少新品類。
例如今年11月,RIO率先跳出雞尾酒競爭紅海,推出熱紅酒風味小酒。據介紹,該新品在紅酒之中混合有肉桂香與香橙蘋果果香,酒精度為5度;紅酒品牌醉鵝娘也於12月9日推出了自熱罐包裝紅酒「小絨鹿」。
在夏季旺銷季大放異彩之後,戰狼也殺入冬季暖飲市場,填補了功能飲料在暖飲市場的品類空白。戰狼還特別打出了「冬季熱著喝,提神又暖胃」的口號,在繼續夯實「提神」賣點的同時,強調「暖胃」特性,開啟功能飲料的新喝法。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黑科技」的應用。12月7日,金典推出了一款可以「自熱」的牛奶禮盒,採用無線熱充雙系統模式,讓消費者輕鬆實現熱奶自由。而杭州薈養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汝樂推出的自暖+紅棗薑茶也有自熱功能,據介紹,該產品採用新潮智感自熱技術,底部按一下,上下搖10秒,1分鐘自熱,能夠持續保溫20分鐘。
暖飲市場規模還在不斷擴張
記者了解到,目前關於暖飲並沒有官方的定義。有業內人士指出,可以通過外在加熱達到溫度升高目的並保持在45°~65°左右,且飲品本身狀態和營養成分不發生變化的飲料可稱為「暖飲」。
記者了解到,三得利、農夫山泉、統一等品牌在幾年前就開始布局暖飲業。三得利的官網顯示,其暖飲「蜜香暖橙」在2015年就已上市。去年10月,農夫山泉推出了專門針對暖飲市場的東方樹葉小包裝版。
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指出,在中國市場,暖飲市場規模達數千億元。其中,豆漿市場規模最大,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咖啡市場消費規模近千億元。而且,暖飲市場規模還在不斷擴張。
GlobalData之前發布的《亞太熱飲行業的機遇:高增長經濟體提供的機遇分析》顯示,亞太地區熱飲市場規模,將從2017年的1593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2159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6.3%,市場尤為龐大,需求尤為旺盛。
而在消費者層面,伴隨著年輕人「養生」理念的興起以及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不少消費者對於冬季暖飲的需求日益提升。《2019飲品行業數據報告》顯示,季節天氣變化對飲品溫度需求變化起決定作用。夏季消費者飲品溫度青睞指數統計中,正常冰和少冰的選擇佔了64.6%;而到了冬季,熱飲賣得更好,佔到54.7%。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暖飲市場大熱背後有一定原因。從產業端來說,基本上能在門店布局暖飲的都是頭部企業,因為他們有一定的話語權和費用投入;對於終端來說,暖飲產品可以增加門店的營利和人氣;對於消費端來說,很多人到了冬天想喝杯飲料,但是冷飲對腸胃不好,熱飲就成了剛需。
朱丹蓬認為,暖飲市場未來仍是大品牌的天下,隨著整個暖飲市場的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的暖飲產品從外部包裝,到產品內容物的設計,再到營銷等方方面面,會更加地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