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州推薦運河"板凳面" 小河直街如今依舊面香飄飄

2020-12-12 浙江新聞

「板凳面」搬到了小河直街,店名叫「老橋頭麵館」。

運河邊的「板凳面」是很多人的難忘記憶(翻拍)

  吃是運河文化中最生活化的一面。都市快報和杭州市運河綜保委6月5日推出了一項有趣好玩的活動——「一起發掘運河(杭州段)民間美食」。

  老杭州王曉平給我們發來電子郵件,推薦運河邊很多人都去吃過的「板凳面」。王先生也因此受邀成為快報品嘗運河美食的第一位美食達人。

  這家麵店惟獨多的是方凳

  杭州人稱之為:骨牌凳

  王曉平,60歲,從事酒類貿易。板凳面,他一共吃過兩次,老麵館和現在的橋頭麵館都去過。

  他認為,現在的店與過去的店,各不相同。店大了,環境衛生也上了臺階,不用再坐在門口的凳子上吃了,但還是很留戀過去那種隨意散漫的氛圍。從寫給我們的郵件中,能看出他對「板凳面」頗有感情——

  杭州城北,原公司下屬有一個批發部就設在橋邊,稱娑婆橋批發部,也許這座橋就叫娑婆橋吧。橋邊不知什麼時候,開出了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麵館。

  說是麵館,其實是橋邊路基下,只有四五個平方米,僅一門一窗之地。一隻灶臺、兩隻冰箱、一張破桌靠牆角,只能坐得下兩三個人。

  這家麵店惟獨多的是方凳,杭州人稱之為:「骨牌凳」。此骨牌凳不是讓客人坐的,而是用來當小桌子用的。那就有人會問,凳子當了桌子,那麼吃麵時還有凳子坐嗎?自然,客人不是坐小椅子就是坐小骨牌凳啦。到點了,人漸漸地多起來,骨牌凳也常常擺出一字長陣。人們熟了,只管喝酒吃麵,從不問起店的名號,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地稱它為「骨牌凳麵店」(記者註:也有很多人稱之「板凳面」)。

  無論是大暑酷熱天,還是寒冬臘月日,總是有不少的人,在路邊的人行道上,圍著骨牌凳或大口大口地喝著啤酒;或悶著頭吃著熱氣騰騰的面。

  王曉平說,他多次看到很多開著寶馬、奧迪的車主,路遠迢迢地趕來吃麵。「板凳面真算得上是杭州一家神奇的特色麵館了。」

  板凳面,有位叫王水明的讀者也來推薦。「上午10點半就來排隊,價實量多,沒吃過的可以去品嘗一下。」

  每碗大排面裡加一大一小兩塊大排

  運河邊的「板凳面」,快報曾報導過多次。上周四,我也興衝衝地趕去想吃一碗。

  由於前些年城市建設的需要,「板凳面」原來所在的湖墅北路129號已經拆遷,現搬到小河直街1-6號,距離原址不過100米,店名叫「老橋頭麵館」。店兩層,地方大了,方凳子擺在外面吃麵的場景已經沒有了。

  我到的時候有點晚了,下午2:30,店堂裡有四個人,我衝坐在店門旁的黑衣年輕女子喊:來碗大排面。

  「沒有了。」

  「啊。那隨便來碗其他面好了。」

  「也沒有了。」

  「才剛過中午飯點,就不營業了啊。」

  「一天三四百碗面,早上6:30開始賣,賣到下午2點,差不多賣光了。」黑衣女子說。

  這女子是板凳麵館店主楊大媽的兒媳俞建濃。大媽今年六十多了,生意上的事漸漸交給了兒子兒媳,但畢竟做了一輩子,不放心,平常還是在店裡照料著。

  楊大媽此時正在廚房裡燒大排。滿滿兩大鍋,燒完舀出往大臉盆裡一放,繼續再燒。

  大排都是兒子早上4點多到菜場買的,湯料則是燒了20多年的「老湯」。

  據說,板凳面好吃,秘密都在這鍋「老湯」裡。楊大媽說,她從1992年就開始賣大排面了,店裡的這鍋老湯已有21年的歷史,沉澱出了濃濃的醇香。

  楊大媽一口寧波腔普通話。「老底子賣面也是為了貼補家用,最早賣5種面:榨菜肉絲麵、榨菜面、肉絲麵、拌澆面(即雪菜肉絲麵)、素絲面。

  「那辰光,買面買米要用糧票,所以我們賣面,除了收錢還要收糧票,一碗榨菜肉絲麵,收2角1分錢加2兩半糧票。

  「我也想不到有噶許多人喜歡吃我燒的面,一開始我只在店裡放了3張桌子,後來人越來越多,只好搬張凳子到外面吃。」

  到後來,做生意稍稍有點錢,買得起肉了,大媽就開始燒起了大排面。每碗4元,放一大一小兩塊大排,面多量足。有時人多擔心顧客等得不耐煩,大媽還專門給一些喝酒的主顧準備一碗燒大排時剩下來的碎骨頭,一邊等面,一邊有滋有味地喝酒。

  現在板凳麵館的大排面已經漲到了12元一碗。「3年前搬到新地方,每年租金7萬左右,店裡又請了兩個廚師、三個服務員,開銷大了,再加上去年大排漲價,不過每碗面裡加兩塊大排的傳統沒變。」

  如果你想去吃的話,可以順著湖墅北路往北到底就行,坐公交的話,K1、76路到長徵橋站。不過要記住哦,他們家的營業時間是:6:30-14:00,過時面可能就賣完了。

  「美食評定團」試吃評價

  招牌美食:大排面。汁濃味鮮,肉質香糯可口。攪一攪,哇塞,又有一塊大排浮現出來。

  面吃起來有筋道,滑溜。

  總體感覺:經濟實惠、物超所值。

  小河直街打造「麵食」招牌

  小河直街周邊,不少人是吃著板凳面慢慢長大的。吃麵已經融進了生活,成為運河人家市井文化的一部分。

  前兩年,在老橋頭麵館的南側,新開了一家吳家麵館,經營麵館的夫妻倆都姓吳,老闆吳建國1998年下崗後學了廚師,做麵食這一行也已經有15年了。

  吳家麵館,肉絲拌川點的人很多,生面煮半熟撈起來,稍微拌一下肉絲、豆腐乾,非常入味;紅燒小排面中的小排,吃起來又香又嫩。面的價格也不貴,多是10塊錢一碗。

  另外,在小河直街的東南角入口處,還有一家松木場麵館。

  與老橋頭麵館和吳家麵館不同,這家麵館走的是高端路線,面的品種很多,最有名的蝦爆鱔面,一碗麵裡3條黃鱔,雖然要38元,但分量確實很足。每天晚上,這家麵館也排著長隊,十分火爆。

 

相關焦點

  • 從小河直街的改造中,窺見哪些商業啟發?
    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有一條具有代表意義的商業街,這裡濃縮著城市發展的歷史,包含著城市變遷、商業進化、人情風貌……杭州的小河直街,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時期,當時小河地區因運河而興,成為重要的貨物水陸轉運地;到清朝,小河地區已十分繁華,孵坊、酒肆、米店、倉庫林立……這是小河直街的前世,而小河直街的今生今世,要從其「大變身」開始說起。
  • 由板凳面到漫咖啡 看橋西板塊的商業變遷
    早些年,橋西人民最鍾情的是巷口那碗冒著熱氣的板凳面,而現在,他們已然可以小資地坐在亞洲最大的漫咖啡概念店裡品一杯醇香咖啡。從昔日康家橋的一碗板凳面,到今天湖州街的一杯漫咖啡,折射出的是橋西板塊這些年的商業變遷。
  • 深藏在運河邊煙火巷子裡的,還有老杭州難以割捨的味覺記憶
    」老杭州們」都愛在熱鬧的街巷遊蕩,究其原因,運河畔不只美景迷人,獨特的運河風味美食尤其招當地人的喜愛。老橋頭麵館 老杭州們最愛吃的食物應該就是面啦,你以為杭州的面會帶著江南水鄉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其實運河邊的煙火氣最厚重的就屬麵館了,比如:老橋頭麵館。
  • 聽說最近杭州天氣不錯,適合去運河邊緩緩神
    千年的大運河就像杭州的血脈,串聯了一座城市的生機。而小河直街正是這條大運河上最有市井味道的一段。與一般的歷史街區不同,這裡沒有那些毫無生機的仿古建築,沿河而建的民居,很多都是民國時期就保存下來的老房子,如今,依然有老杭州人生活在其中。即便周末也沒有什麼遊人,行走在窄小的巷子裡,沒有車馬的喧囂,沒有人聲的鼎沸,時光好像悠然退後幾十年。在小街上,時不時的就會有新奇的發現,或是一家文藝的小店,或是在拍婚紗照的新人,又或是河邊洗衣的老人……時光流轉,每一步都像走在老杭州人的生活記憶中。
  • 杭州30條小巷那一「面」的故事,你看中了哪一「面」?
    白傅路為紀念白居易而名,現在已經成為美食一條街。有家麵館名叫「弄面」,裡頭的拌川一根根炒至金黃,吃起來噴香筋道,大排滷蛋也很入味,套餐形式非常獨特。地址:白傅路星遠裡3弄10號小河直街坐落於京杭大運河、小河、餘杭塘河三河交匯處,也是歷史的交匯點。曾經的板凳面,如今的老橋頭麵館,那鍋燒了20多年的老湯尤其醇厚,一碗麵有兩塊大排,味道鮮美,價格實惠。
  • 小河直街上的「老橋頭面」什麼時候開門?快了快了!政府答應免掉2...
    美團等平臺的工作人員也主動聯繫過「老橋頭面」,但被一家人拒絕了。楊阿姨說,把面放進塑料盒子裡個把小時,味道肯定就不一樣了,吃過幾次後,人家想起「老橋頭面」,就再也沒有記憶裡的美味了。杭州城北的人喜歡粗面,城南的人喜歡細面不轉型的想法,聽起來有些不合時宜。
  • 小河直街-杭州旅行時在鬧市中感觸內斂的杭城舊夢!
    小河直街只要你到達小河直街,很多旅遊相關的打卡都會成了次要,感受老杭州特色民居和商鋪等建築,接觸老杭州當地生活、與這裡的人和事打交道才是主要的!小河直街在同一規劃後延續杭州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和展示運河航運文化,很多時候很多人來杭州總會找尋以往的一些記憶。比如:京杭大運河,新白娘子傳奇,西湖斷橋等等,而小河直街的很多建築外觀都是儘可能地保留了杭城老房子一直遵循的「下店上寢」的傳統模式,現如今的小河直街是一個擁有商務、居住和休閒功能綜合的歷史文化街區,不但是來探索的,還是年輕一代都是嚮往要去的!
  • 以前是老杭州的心頭好 現在是年輕人的打卡地!小河直街 杭州城裡的...
    沿著湖墅北路一直往北,京杭大運河、餘杭塘河與小河交匯處,城市樓宇驟然消失,變成了黑瓦白牆、石板綠植、河水埠頭……白天,慵懶的貓在青石板上悄悄踩過,夜晚,紅燈籠亮起來,水聲潺潺,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老杭州。小河直街,是很多杭州人心中的「寶藏樂園」。
  • 【分享】杭州最愜意的一條gai!千年運河古街,全長1公裡,竟封存了25...
    比起河坊街的人山人海小河直街安靜得如靦腆的少女一河兩街,濃縮了老杭州的百年光景如果你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遊客才會去的景區那麼本期逛馬路攻略將刷新你的認知~25家寶藏好店和全杭州最佛系的店主們1、彤九暲老繡 | 工藝品店2、方增昌醬園 | 小吃3、曉河水彩畫 | 畫館4、茶宓 | 茶館5、運河柒號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 工藝品店6、古蓮 | 服裝店7、暖生草木 | 氣味實驗館8、暢衣笙 | 漢服旗袍定製9、MOLEO | 鮮花店10、老橋頭麵館 | 麵館
  • 吃麵都要搶位置!成都著名的「香飄飄」麵館
    成都的秋天跟別的城市不同 渾身上下感覺都是溼漉漉的 尤其是從北方過來的朋友, 總感覺鋪蓋棉絮都是「潤」的…… 今兒天氣晴朗,趕緊拉著一位小姐姐去吃秋天的第一碗麵
  • 相比西湖的大家閏秀,這裡顯得更小家碧玉——杭州最後的運河人家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是集中反映清末民國初期城市平民居住文化生活、生產勞動文化和運河航運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是一條以保持傳統居住商住功能為主,延續杭州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和展示運河航運文化,集商住、居住、休閒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小河直街如今還保留著「下店上寢"的傳統商住模式。
  • 20多歲的素椒麵,冬夏有兩副「面孔」
    在寬窄巷子旁邊,有一條名叫過街樓的巷子,它被稱作「家政一條街」,每次還沒走到巷口,就能聽到一群老mermer擺龍門陣的聲音了…店門外這條長板凳完全成了一條風景線!堂內客人打悶了,大家直接沿街而坐,面朝街道、板凳為桌,很隨性,很成都~這家店在這裡已經有20多年了(具體年份服務員嬢嬢也記不清了),店內的面種類不多,但它們最最特別的一點是,紹子會隨季節而變化!
  • 杭州微旅行:坐公交,如何去小河直街?保姆級攻略
    今天我去的地方是:杭州的小河直街。此地近來名聲鵲起,直追上海的「田子坊」。雖然我住在附近,但我還是假裝是外地遊客,剛到杭州東站。看看從杭州東站出發,到小河直街,只坐公共運輸,該怎麼走?小河直街是運河民居的典型代表,帶有濃鬱的運河商埠文化。它的街區是一河兩街格局,面街一樓為商鋪,二樓才是民房。街道兩側小樓枕水而居,粉牆黛瓦,這裡的建築風格,依然延續著清朝末期、民國初年的景象。
  • 杭州一年四季都深受喜愛的美食,少不了這幾碗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杭州本地君,ID:hzbdj057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明火顛鍋,生面下鍋」一碗熱面,就是人間煙火溫度下降,想要暖胃一筷子熱面,就是治癒良藥>杭州這幾家麵館趕緊收藏起來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記得翻開來看看~小狗麵館 地址:復興南街113號(復興裡街汽車站旁
  • 杭州西湖旁還有這樣一條民國街道,再不去又商業化了
    那時候更多的是一個類似於集轉碼頭的定位,後來到明清時期,因為運河文化的繁榮以及水路漕運的地位提高,小河直街真正的嶄露頭角,成為當地一處繁盛之地。現如今小河直街的主體建築更多的還是清末和民國年代的風格,再加上延續至今的運河文化與杭城古老傳統文化的融合,顯現出異常精彩的獨特性。
  • 小河直街,保留著原初的建築及老杭州風情的一條特色街
    其實,這樣遊確實很難感受真正的杭州,至少是不全面的杭州,想了解杭州,要了解當地風情,過去怎樣,現在怎樣,人們怎麼生活的,這些都需要體驗,而在西湖,恐怕很難。去哪裡可以感受杭州的風情,能看到老杭州人的生活狀態,聽到杭州話呢?
  • 康師傅牛肉麵香飄飄奶茶 被曝外包裝螢光物超標
    康師傅牛肉麵的外層包裝上有螢光物。記者 劉莉 攝  昨日,一則「康師傅、香飄飄等外包裝螢光物超標或可致癌」的新聞風傳網絡,讓不少喜歡吃方便麵、喝奶茶的讀者很是緊張。到底報導中稱的螢光物從何而來,是否真的會致癌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 老香港人回憶裡的一碗實惠面:油渣面!
    香港的麵食總會讓大夥津津樂道,車仔面、雲吞麵、清湯腩面……但這次的前往我在深水埗也知道了另一種不同類型的麵條—油渣面!其實童年記憶裡就對油渣有著深深的記憶,小時候外婆都會自製豬油,用肥豬肉炸出來的豬油渣子就會保留下來,加入青辣椒等進行爆炒,又成為了一道美味的湘味小炒菜啦!
  • 如果你愛吃麵,杭州的這幾家麵館你必須嘗嘗!
    作為一位資深麵食愛好者,來到杭州後就一直致力於尋找好吃的麵館。一口面下肚,感受溫熱細滑從唇齒間沿著食道進入胃中,這種幸福是難以言表的。因此,今天小編就為喜歡吃麵的小夥伴推薦幾家來杭州不得不去的麵館。當然,奎元館的面價位相對較高,我們還有其他選擇。2.杭州網紅 菊英面點《舌尖2》播出後,這裡便成為了杭州的網紅麵館。現如今,菊英麵店已經在杭州遍地開花,也不用為了吃一次面排太長時間。
  • 來大運河杭州段 看老底子的橋西直街和不一樣的塘栖古鎮
    張班造,魯班修,造好寶舟上杭州。」 一首歌謠唱出了大運河的繁華,近日,20多家中央、省、市媒體來到杭州,集中採訪大運河杭州段的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以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白磚黛瓦 小巷深深運河有老底子的橋西直街橋西歷史文化街區,因位於拱宸橋西而得名。 袁大伯是橋西直街的老住戶了,他說:「快20年了吧,一直在強調保護運河。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都很強了,這一帶的街道也發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