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中,法國和英國作為盟國拼盡了全力才將德國人趕出了法國,而法國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戰後斐迪南·福煦,法國元帥,在籤訂凡爾賽和約後說出了那句經典的「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而事實證明,他的這句話沒有說錯,在20多年後,德國再次入侵法國,最終法國在抵抗了3個月後無條件投降。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法國在和德國的作戰中無法取勝呢?事實上,在二戰中,法國選擇3個月投降是個正確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是投降讓法國得以在二戰後重新成為世界強國,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在二戰中,4000萬人口的法國面對8000萬人口的德國,在人口,資源,兵員素質和兵力,軍事思想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全力抵抗的後果一定還是亡國。因為法國的戰略縱深比蘇聯小太多,沒有什麼容錯空間。二十年前的一戰法國傷亡了8分之一人口,法國人不想再經歷一場更加殘酷的戰爭,法國全力抵抗應該可以拖延德軍的腳步不至於6周亡國,但是也很難撐過一年。也許法國頑強抵抗最大的好處是讓蘇聯在42年或者43年再去面對德國人,這樣蘇聯的情況會好很多。總之法國拼死抵抗除了讓他們在未來的風評好一點,讓英國和蘇聯更晚面對德國人的兵鋒,此外沒啥更多的好處了。
如果當時人口和工業實力都不如戰爭機器德國的法國抵抗到底,打到底的結果就是法國更慘,死更多的人,巴黎被摧毀,還是亡國。法軍主力當時已經在北部被德軍裝甲師穿過阿登森林閃電戰繞到背後成建制切割包圍消滅,英法聯軍潰不成軍,一路敗退到敦刻爾克被吃掉。法國國土面積不大,缺乏縱深,無法依靠地形優勢在南部組織有效抵抗,這跟中國抗日形勢有明顯差別。不投降,德軍分分鐘把巴黎轟成廢墟,然後一路推到南部地中海岸沒有難度。投不投降,法國都是亡,主要是因為之前的英國的綏靖政策太過分,開局太被動。
事實上以結果論的話,法國在二戰後勉強維持了國際地位。反倒是英國的殖民體系完全崩潰,在二戰後完全失去了世界大國的地位,成為了美國的跟班。其實復盤法國在三個月內的表現,整個戰役打了半天 法軍居然連一次師一級的反擊都沒組織成,其實好多地方第一時間能防住但是沒後援被包了餃子。論戰術閃電戰雖然很猛,但其實魏剛已經發現閃電戰的缺陷了想組織反擊切斷德軍的補給線,但是那時候大勢已去。
首先鐮刀收割行動一上來法國的主力部隊第一集團軍最精銳的30個師就在佛蘭德斯被包餃子了,南錫的一個50萬人的重兵集團也被團團包圍 在接下來的紅色作戰行動裡面面對德國人137個師的圍攻魏剛手裡的部隊僅剩49個法國師和2個英國師,法國政府也不是沒想過重建防線穩住陣腳但很快又被德國人捅穿了,到了投降的時候別說巴黎了整個北方都丟了個乾淨,你說法國政府還有什麼牌可以出呢? 英國人也試圖拉法國人一把,邱吉爾親自跑去給貝當加油助威說我們曾經聯手在1918年擊敗德國人這次也一定可以,貝當直接回覆說1918年那會兒我手底下有三國軍隊180個師現在我有什麼? 你如果問法國政府不投降怎麼辦?那很簡單德國人再花一個星期至多兩個星期把法國全境佔領,法國投降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但是同時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暫時的屈辱保留了法國的火種,雖然法國有投降派,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自由法國和戴高樂,讓他們在戰後不至於淪為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