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話劇
《花好月圓》
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
演出時間:2019年11月10日
文 / 徐詩穎
廣東話劇舞臺已久別鄉音,作為本地戲迷的我們也許久沒觀看大型本土原創粵語話劇。這次看到2019年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推出粵語版《花好月圓》,並順利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名錄,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而且是從小就在西關附近長大的廣州人,毫不猶豫地選擇去捧場。
觀劇前,已經了解到該劇歷經近兩年的劇本徵集、評選,六稿修改調整創作,並在廣州的小劇場試演數場,進入精錘細鍊階段後,不斷對劇目進行修改、打磨、完善。憑藉如此認真嚴謹的態度,無論如何都要去現場欣賞。觀劇後果真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喚起了久違的記憶,這些情感牽絆在腦海裡不斷發酵。
新世紀以來,廣州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在外地求學十年,每次回家都會對這個城市產生陌生感,但有關「廣州」的這份記憶無論如何不會改變,而且愈發濃鬱。因此,平常我對講述自己家鄉的作品會更為關注,而如何講好地方故事似乎成了不少創作者永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該劇引人入勝之處,正是立足「食在廣州」這一最能代表廣州文化的印象,選擇「粵味」這一關鍵詞,以「記憶」作為切入點,講述老廣的奮鬥與堅守,從而表達老廣心中對這個家園不變的熱愛與認同。
我認為,「粵味」作為貫穿整部劇發展最重要的元素,包含兩層含義:
(1)它指代的是老廣的「味蕾」,也就是廣州獨有的地道小食。如果要做文化尋根的話,那「西關小食」無疑能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專賣地道西關小食的「林記」小食店把觀眾一下子帶進熟悉的西關味道,如:竹升面、牛雜、雲吞麵、豬腳姜等。舌尖上的「醇香」不會隨著大工業時代的到來而有所改變。從保存「味蕾」的載體而言,石板街、趟櫳門、滿洲窗、西關大屋、青磚碧瓦等典型西關建築,不僅將嶺南文化的韻味與風採展現出來,而且蘊含著老廣品嘗過的酸甜苦辣,包括食物和人生。
(2)它指向老廣對本地家園的文化認同感。劇中西關女人林家寶所說的一句耐人尋味之語引起了老廣觀眾的共鳴,其大意是:在熟悉的地方有了陌生的鄉愁。麻石街、林記、竹升面、牛雜、雲吞麵、豬腳姜……這撲面而來的熟悉感,為什麼會引起老廣的鄉愁?以前談起「食在廣州」,那不言而喻的熟悉感、那遍地開花的地道小食,通通來得順其自然,而現在說「食在廣州」,對於老廣而言似乎有了一些「變化」。現代化撲面而來的今天,這些變化可以折射出廣府文化,亦或是嶺南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務實和創新的特質。然而,也有一些老廣感慨,要想找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西關小食,已經不太容易了,只能「穿街走巷」地尋寶或者去正宗老字號店才能品嘗。
因此,該劇圍繞「粵味」來展開不同代際人物想法和行為的「守」與「變」。林家寶四十年如一日,通過經營百年老字號金字招牌店「林記」,守護著心中那份不變的「粵味」。然而,在現代化商圈大舉入侵之時,「林記」面臨著「生存還是毀滅」的重大轉折點。林家寶的徒弟陳穗生不忍看到師父苦心經營的「林記」被吞噬,極力苦勸師父將「林記」變成他食品經營連鎖產業的一部分,但一直都遭到林家寶的拒絕。在林家寶的心中,一旦店鋪讓給陳穗生,變成現代化商業模式的一部分,那心中的「粵味」就會蕩然無存。往更深一層而言,文化的「根」也會被強行拔起。這是她不希望見到的結局,因她答應過父親,要一輩子堅守食材獨有的那份「味道」。
堅守並發展文化的「粵味」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當前在文化領域談論的「守正創新」,在這部劇裡有著深刻的探討。「守正」代表著林家寶這類老一代廣州人不變的初心,而「創新」則指代如陳穗生這群新一代的廣州人。守正與創新,需要如何融合在一起,才能既不會丟失傳統地道的地方文化,又不會被時代淹沒?放到更大的文化層面而言,西關、廣府、嶺南文化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環境中堅守並發展,的確是當下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林記」最後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危機,林家寶與陳穗生通過一場心連心的溝通,終於實現了「守正」與「創新」的共融。林家寶體會到陳穗生真心為「林記不倒」所付出的奮鬥和努力,而陳穗生也終於體會到林家寶作為工匠的那份永恆不變的初心和執著。真情、真性、真味,讓我們體會到醇香的「林記」食品和溫暖的「林記」人。
該劇裡不少人都經歷著「出走—回歸」的心路歷程,比如:林家威的逃港與認祖歸宗、張文英的跨國婚戀與回鄉唱戲、胡天宇的外國生長與回國發展等。如果說「出走」意味著在外面的世界闖出一番天地的話,那麼「回歸」則指向人的本心,或者說是對滲透骨髓裡的家園文化的認同。借用劇中林家寶對陳穗生說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創新求變是你的夢想,守舊守正是我的情懷一樣,遵從經典,原汁原味,又何嘗不是一份情懷呢。可見,不同代際間所認為的「創新與初心」,只有在相互溝通、理解和包容的情形下,才能更好地攜手並進。
此外,粵語版的《花好月圓》增加了林家寶與林家威姐弟情感關係的戲份。林家威於20世紀70年代末逃港,但一直艱難生存,沒臉回來拜祭父親,可是林家寶用她自己的言行告訴林家威,無論外界怎麼變,一家人的情誼是不會輕易消逝的。更何況,廣州與香港兩地文化均屬於嶺南文化,同根同源的事實無法改變,「粵味」留存在每個老廣的心中。林家威最後選擇回歸溫暖的故土,或者更進一步說,找回心中的「粵味」以及熟悉的文化家園。
為了更好地把這份屬於「林記」獨有的粵味表達出來,該劇採取「現實與閃回」的方式敘述人物故事,把林家寶產生堅守製作地道西關小食初心的歷史脈絡隨著劇情發展娓娓道來,有著抒情散文詩的風格,猶如八幅極具嶺南風情意境的畫慢慢呈現在觀眾眼前。引人關注的還有充滿濃鬱「廣味」的舞臺美術、悠揚婉轉的粵曲、中西合璧的西關建築以及鮮活有生命力的草根粵語。獨到且匠心的構思,使得該劇呈現了完整的藝術精神與風貌,更是復活了老廣心中那份熟悉的「粵味」。
該劇稍顯遺憾之處,就是不少人物的表演過於誇張,入戲不夠,未能很好的將觀眾的情緒貫通始終;語言的運用還不夠自然,仍有不少書面化色彩,未能將其滲透在人物的性格與命運中;整體節奏的變化和對比仍不是很到位。但瑕不掩瑜,對這部劇的總體印象還是挺不錯的。
做好粵語話劇的傳承與發展,正是建立廣州文化自信的有力表現。隨著越來越多本地文化工作者的協同合作,作為戲迷的我們衷心為他們振興本土優秀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點讚。
-- 本文系廣州青年劇評團特約稿件 --
撰文/徐詩穎
編輯/陸巧賢
*圖片來自廣東粵劇院
「廣州青年劇評團」是在廣州青年戲劇評論計劃項目支持下,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組建的戲劇評論團體。劇評團強調年輕活力及觀念開放,有「和而不同」的討論心態,會定期組織觀影、座談及培訓活動,望能營造出廣州戲劇評論的活態健康氛圍,促進廣州戲劇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