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權時代,海峽被稱為海上交通的咽喉,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受到數億年地殼運動的影響,如今地球上,已有大大小小上千個海峽。雖然海峽數量不少,但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海峽,應該不超過50個,而人們耳熟能詳的,又不會超過20個。在這20個海峽之中,肯定會有馬六甲海峽,因為它是連接東西方往來的重要水道,有著「海上十字路口」之稱。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每年通行的船隻接近10萬艘,來自亞非澳歐四洲的各種貨物,都要經過這裡中轉運出,所以馬六甲海峽的存在給沿岸各國帶去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和回報。雖然馬六甲海峽為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但其最大的受益國,當屬新加坡,這也是讓新加坡成為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據資料顯示,每年通行馬六甲海峽的十萬艘輪船之中,大部分都要停靠新加坡中轉,小部分停靠馬來西亞,而停靠印尼的卻少得可憐。
新加坡因馬六甲海峽,實現了國家富強,這讓同樣具有地理優勢的印尼和馬來西亞如何不眼紅。所以他們也在一直思考這個問題,為何大多數船隻喜歡停靠新加坡呢?
具體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雖然印尼也位於海峽沿岸,但新加坡正好在馬來半島最南端,也就是海峽以北。馬六甲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去往印度洋的船隻,進入海峽後,必須向西北航行。而去往太平洋的船隻,由於主要目的地一般都是我國和日韓,所以出馬六甲海峽,需要向東北航行。可見無論是進還是出,都在靠北的一側,所以這些船隻,更願意選擇位於海峽北側的港口,這樣一來,印尼的競爭力就無法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相比了。
第二,新加坡建港時間早,各種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完善。最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這裡就是貿易港口,到十九世紀中葉,新加坡就發展成了國際著名的貿易轉口港,到現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新加坡已經擁有世界最大的貨櫃碼頭,可以為過往船隻提供最一流的服務。比如船隻的維修,貨物的裝卸等等,這些技術和服務都是如今印尼和馬來西亞不具備的。而且新加坡被稱為花園城市,還擁有一流的環境,一流的衛生,這也成了吸引過往船隻停靠的加分項。不過畢竟新加坡太小,隨著國際航運的發展,新加坡港日益接近飽和,這也讓新加坡的鄰國馬來西亞蠢蠢欲動,開始大舉建設港口,所以說,隨著馬來西亞基礎設施的完善,在不遠的將來,新加坡將會迎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這也是就有馬來西亞的皇京港等建設而出。
這裡要說一下對於像馬六甲海峽這樣一個國際航道,沿岸國家無法通過收取通行費的方式獲取利益,所以如想獲取收益,只能寄希望於過往船隻停靠在自己的港口。這些港口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可以為過往船隻提供維修,加油,餐飲等服務,而這些服務都是需要花錢的。這也是現在這裡建港口的主要收益,儘管馬六甲海峽沿岸也有城市港口,但大部分輪船還是喜歡去去了新加坡。
對於國際的物流,像海運發展起來的城市,新加坡還有一個周邊國家城市沒有的優勢,就是金融服務業,對於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產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已從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目前,新加坡擁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對新加坡經濟和確立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貢獻很大。然而就全球而言,僅在外匯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國界貸款(第10位)、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第13位)等三項排名較為靠前;正是這些,除了物流,這裡的金融服務業也大大支持了海運,貨物交易,這也是新加坡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是依靠港口取得所需的一切的國家。因為國土太小,沒法發展農業和工業,基本上很多東西都依賴進口。自己沒有資源,包括飲用水,用電都需要進口。新加坡擁有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當初開發者就把當作轉口貿易倉儲地來發展,港口是他最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直到今天,這個地位仍然保持著。港口能帶來錢,也能帶來需要的貨品。這就是新加坡能集中精力發展港口經濟,能更多好的政策支持發展,這樣過往船隻也願意到新加坡休整,這個自然就比周邊馬六甲別的城市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