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家衛的電影裡有這樣的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眾人都有自己想要求索的東西,可能是物質,可能是一份心中的價值,但無論你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想要獲得必然得大費周章。人生起起伏伏,鄧小平這樣的偉人都三起三落,經歷過大風波,也擔當過重任。普通人的一生也如浮萍一般,起起落落,難以把控。
容國團的一生便是如此,在21歲就奪得了世界冠軍,成為世界矚目的巨星,卻在31歲的時候選擇自殺身亡。有人言容國團的一生就是高開低走,因為年輕的時候獲得了太多,心智還未成熟,所獲得的榮耀也只能還給命運。
01 父親曾為商會職員,時局動蕩家道中落
容國團的父親叫做容勉之,他是香港商會的一個職員。容國團本來是廣東珠海人,由於父親工作的原因,小時候常年在香港。容國團出生的時候正值時局動蕩之時,中國被其他國家侵犯,被瓜分的四分五裂。容勉之是一個愛國人士,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變得硝煙四起,百姓們都苦不堪言,整日提心弔膽,他非常難過。
於是便給兒子取名為國團,希望祖國能夠早日團聚,因為戰爭四分五裂的家庭能夠早日團聚。容國團在香港讀書七年,因為時局的原因前前後後轉了四所學校。在1921年的時候,香港淪陷,容勉之知道時局變了,在香港是待不下去了,於是便帶著妻兒回到了珠海,回到家鄉生活。
回到珠海之後,容勉之選擇在自己的母校當老師,把兒子容國團也安頓在母校學習。業餘的時候,容勉之給兒子製作了一個簡易的球檯,和兒子一起打桌球。容國團那段時間覺得非常的快樂,每天能夠和父親一起打球消遣。
為了超越父親,容國團開始自己練習打球,在興趣的引領下,容國團的球技也越來越好了。容勉之就鼓勵自己的兒子,告訴他每一個行業都能夠有所成就,只要你做到這個行業的頂尖,都會大有作為,打球也可以當做自己的事業,只要容國團堅持下去,日後也必定可以依靠打桌球有出息。容勉之沒有想到,容國團真的把自己的話記在了心裡,想成為一個桌球手。
在1945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革命事業取得了成功,新中國成立了。容勉之又回到了香港工作,容國團也跟著一起去了。在容國團四年級的時候,父親丟了工作,沒有辦法在商會繼續待下去了。容勉之作為整個家庭的頂梁柱,他倒了就意味著家裡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朋友的幫助下,容勉之去當了船員,工資不算高,但是得常年離家,並且還很危險,有可能哪兒天遇到海難回不來了。容國團的母親為了節約生活費,自己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導致免疫力下降,最後感染上了肺結核。容國團在學校成績很優異,並且還是個體育健將,經常代表學校外出參加比賽。
容國團也很懂事,知道家裡面的情況,父親一個人工作養家入不敷出,於是便選擇輟學。輟學的時候容國團才13歲,也就小學畢業的年級,他只能夠當童工給別人打打雜,工資也特別的低。為了不讓家裡人操心他,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憋著,沒有飯吃也是經常的事情,他寧願去撿菜市場的爛魚仔吃也不願意給父母說自己的難處。
02 參加桌球賽為漁行爭光,老闆賞識他培養他打桌球
即使生活這麼艱難,容國團依然沒有放棄桌球這個愛好,一直都有在打桌球,保持著自己的球技不退步。在1953年的時候,容國團才16歲,他參加了香港的桌球公開賽,在這個比賽上他所在的團隊獲得了亞軍,容國團是這個團隊裡的主力。
拿到獎之後,漁行的老闆發現自己的漁行因為容國團拿到的這個獎而出名了,客人也比以前多了。工聯會的一個領導看中了容國團的桌球技藝,於是便把容國團抽調到康樂觀練球,還給他發工資。容國團不再需要為生計奔波,練球成為了他吃飯的絕技。
容國團很珍惜這個機會,每天都會拿大量的時間練球,並且還找一些很厲害的球手一起鑽研學習。在1957的時候,另外一個比賽為容國團走上世界冠軍做了普遍。當時正在舉行香港桌球錦標賽,容國團和他的團隊直接衝進了決賽拿到了團體冠軍。容國團個人還拿到了雙打和單打的冠軍。
此時日本的桌球隊正在對香港進行訪問,容國團便被安排應戰日本桌球隊。此時在日本的桌球隊裡有著不少運動員在國際上也很有名氣,特別是荻村伊智郎曾經獲得兩次世界冠軍。好巧不巧,容國團被安排和荻村伊智郎對戰。
容國團雖然緊張,但還是應戰。這場比賽足足打了34個回合,最終容國團以21:13的成績戰勝了荻村伊智郎。自此容國團一炮而紅,成為了桌球界的新星。憑藉此容國團得以進入廣州體育學院學習,在1958年的時候進入到了國家隊,隨後在1959年的世界桌球錦標賽上拿到了冠軍,這是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獲得的第一個金牌。
容國團成為了我們國家桌球的領軍人之一,還曾被毛主席關注。但在容國團31歲的時候,因為爭取恢復訓練,到國外參加錦標賽被認為崇洋媚外。容國團相關的朋友都一個一個被調查,被審判。
在這樣的政治壓力下,容國團選擇用死亡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屈辱,不願意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審判。容國團給家人留下的遺書裡面寫得很明白,他說對於他而言,清白大於一切,他愛自己的面子,他的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希望家人原諒他選擇赴死。一代桌球的巨星就此隕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