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大物廣,外來人口甚多,深圳是個經濟特區,深圳的發展更是有目共睹的。1982年6月,在深圳經濟特區與非特區之間設立了一道關卡-二關線。所謂「二關線」就是指關內與關外的劃分界線。關內指「深圳經濟特區」以外的深圳轄區,關內地區包括:南山、羅湖、鹽田、福田;關外指特區外即深圳經濟特區以外的深圳轄區,包括寶安區、光明區、龍華區、龍崗區、坪山區、大鵬新區六個區。
關內關外之間有一道關線隔離開,從關外進入關內需要經過深圳經濟特區邊防檢查站,非深圳戶口的進入關門需要辦理邊防證或者深圳暫住證,本地戶口只需身份證就可以。所以在深圳的人,出行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證,沒有身份證有時候連坐車都會被擋。在關外與關內這些地方就更是如此。當年深圳關內關外查的可嚴格,好多想進關內或者想去關外的生意人,手續不齊全的話,那是必須要走後門,找門路,找地頭蛇,才能矇混過關。可見,在當時關內關外就如同一個城牆,擋住了人們自由來往通行。
因此從分界線設立關內,關外可以看出來,關內所處地界都是比較富裕,屬於市中心地帶;而關外通常都比較偏僻,相對於關內要落後一些。由此,一道「二關線」也把關內關外的人分了等級,關內人多半覺得關內是落後之地,關內才是深圳的市中心,富裕之地。關外人處在關外也只能感嘆,為什麼就在「二關線」之外呢?怎麼自己就不是關內人呢。由此,關內於關外之人就像是城市與農村人的那種關係,不屑與嚮往。
關內、關外就這麼一直叫著,當地人很少有人叫市區或者城郊。隨後而來的外地人,在當地人稱呼之下,也跟著喊「我是在關內」或者「我是在關外」。久而久之,如果有外地人把自己所處之地稱呼為市區或者郊區,深圳人都會投過異樣的眼光,「你是新來的吧」。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企業往關外發展,許多人和公司都前往關外,關內關外距離逐步縮小。就在大家稱關內關外叫習慣之時,一個重磅消息傳出來了,取消「二關線」,從此,深圳再無關內與關外之稱。2018年1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二關線」就此取消,查巡關卡撤消,關外關內暢通無行。
雖然關外關外暢通了,「二關線」也取消了,一波回憶殺總是要出現,大家開始回憶起關內關外當時的情形。一種舊的思維方式一旦在大家心裡種下根,就算有新的方式出現,還是需要時間去調整。深圳這種獨有的稱呼,深圳人也不可能一下子適應過來,必定會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要改口過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在以後的日子裡,深圳人稱呼關內,關外改口為城區或者郊區,還需要一個緩衝的過程,也許會一直維持這樣的稱呼,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改了另外一個稱呼。親愛的讀者,你們猜一猜,將來的深圳市區與郊區,怎麼稱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