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你走走那條溝

2021-02-28 平型關雜誌

領你走走那條溝 

文/程守業

 

橫空出世,一座大山,將五臺、繁峙分在兩邊。五臺人來繁峙,低了頭的只管爬山,一點也沒力氣了,到了山巔,歇上一陣才能下山。這歇的地方叫峨嶺。

夏天,一場大雨過後,水往兩邊流,往南流進五臺,往北流進繁峙。流進繁峙匯合了許多山溪,山泉越流越大的叫峨河,峨河九曲十八彎,淙淙淙,譁譁譁先低吟後高歌攬盡一溝美景。衝出出口見到平川時有一個小鎮叫峨口,出了這個口子,水往西流到代縣,人往東走進繁峙。

從峨嶺到峨口這段路全在山裡,往南步步登高,往北一路下坡,不論乘車、人行、騎馬騎驢,只要走在這段路上,你總會心情愉悅的,因為那沿溝畫廊似的美景,讓你會忘記一切塵世俗念,何況還有那淳樸的民風,憨厚的山民,飄香的山珍等著你呢。生意上的虧賠,感情上的缺失,上司的白眼,世路的炎涼……當走在這條溝裡時竟會隨風統統蕩去,身體仿佛變得輕輕的,思緒已經變的恬恬的。山風拂掠著你的髮絲,山花綻放著它的笑臉,你會感到人生原是這般美好。慰藉處處都有,心結何必太牢,敞開心扉讓笑意寫在臉上吧,且看那翠綠翠綠的山坳柏蔭裡還有一角紅牆呢。

有一年冬天,我驅車來這裡買土豆,川底人羨慕南山溝的大山藥,南山的好,就進南山買。一進南山溝,山風凜冽,路上行人不多,坡上白雪漫漫,紅雲片片,白雪是雪,紅雲卻是沙棘。一到冬天,漫坡漫梁的沙棘紅了,遠遠望去,正像朝霞落在坡上,一鳴喇叭,從那紅雲裡撲稜稜飛起一群野禽,咯咯叫著又朝另一片紅雲飛去了。

進了村,村民安頓在炕頭上,說吃過飯再去裝土豆。那屋子,沒暖氣,沒火爐,卻如坐春風,原來一排三間,東一間是客廳,西一間是夥房,正中一間滿間一條炕,兩邊沒炕沿,兩堵牆將這間與那兩間隔開,東牆一小口,兩扇小門。西也是一小口,兩扇小門。從東推開小門,脫掉鞋子,爬上炕坐著,西小門開了端上飯即吃。到晚上,兩處小門一閉,炕讓山柴燒得火燙火燙的,只怕前半夜睡不著呢。白天,坐在這巨大的土製「散熱器」上,睡前再把灶膛裡核桃大小的火燼挖上一火盆,哪有一點兒寒意呢。

飯是鍋底土豆,籠裡莜麵圪筒筒,小盆裡蘑菇湯湯,山民看是家常飯,外人吃卻是美味。土豆開花爆裂,綿中有稍許甜味,與川底不一樣的做法是,水裡擱了幾顆糖精。蘑菇湯湯泡莜麵圪筒筒,那蘑菇採自雨後老林,一揭鍋蓋,滿屋清香,那味兒,像松針?像杜鵑?像茯苓?像柏葉?……分辨不出來,一筷子送到口裡,沒品出滋味便溜進胃裡,再來一筷子,細細嚼來,方才覺得此時真似坐在林間泉邊了。

吃過飯,便去裝土豆,川底的土豆窖,直下五六尺,底部兩小窖。下到窯裡才能看見土豆。這裡的窖,不在院內而在野外,崖下一塊大石板,挪開即見小碗般的土豆頂著了石板,一窖能裝幾千斤。刨回來,解開口子,譁譁往下倒,倒滿這個,再倒下一個,滿了之後蓋上塊薄石,不鎖不睬。有個半大小子,背著一麻袋土豆幫著裝車。媽媽從屋裡出來,「別壓著,俺兒才十五呀。」川底十五歲的孩子正戴著一副二餅子眼鏡念書哩,身板長的綠豆芽子似的,哪敢攬這活兒。

 要是不買土豆,那你就夏天來吧。夏天,坡上沒有紅雲,近前是花毯,各色山花,從崖底開到半坡去,黃的如金,紅的如脂,紫的,粉的,在風中招搖著。從半坡到山頂,樺樹、杉樹,綠的叫人不忍離去,讓你的目光老愛往那兒掃描,能看見杉樹細細長長的,一株挨一株擠著往上鑽,也能看見樺樹那美麗的樹幹,潔白的樹皮,再往上看是一片羞澀的綠,再往上到山頂,天上的白雲吻著山頭在緩緩移動,白雲下的綠也變成一片寫意般的翠來。雲霧繚繞的高處不禁讓你想到那裡可能有仙人煉丹,高士烹茶,或是「雲之君紛紛而下來」。

 天下名山僧佔多,從峨口一進溝,垂楊隱掩紅牆,山風斷續梵鍾。間或可見男僧女尼衣海青著芒鞋往前行進。大廟亦可通車,小寺則在那險如亂索的鳥道盡頭,「秘魔寺」盛名傳天下。那山,那寺,「前人之述備矣」,無須多言。我只覺得那萬丈絕壁之間,遠看恍若有洞,細瞅洞上還有小門小窗,玻璃還在陽光下閃光呢。誰在那兒居住,怎樣才能上去?攀藤扶杖,來到絕壁之下,原來底下立著一支長長的雲梯,爬上梯,那小門鎖著,從窗外往裡瞭,一間山洞,四壁粉白,一炕,一桌,一經,一木魚而已。洞前梯上有一木滑輪上搭長繩,後問僧人,方知那是他們閉關修行之處。閉關,一種修行方式,或百日,或一年二年,修行人進去,絕語面壁,崖下有小屋,設一人做飯,飯熟,鳴鈴告之。用繩由滑輪拉到上面去。修行人叫閉關,做飯人叫護關。站在絕壁上從小屋前望下面,小道如索,行人如蟻,山風拂衣,闃無人跡,仿佛羽化成仙。細思量,人在塵世打拼,又俗又累,何不抽空到此,也閉它幾天關。閒雲野鶴般的飄逸,何等瀟灑,但出來之後,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耳邊斷然仍少不了那些「沒米啦,沒面啦,沒煤啦……」之類的聒噪。奈何?於是,又慢慢下了山。

 從秘魔寺下來再往裡走,你會發現這裡的村落房屋靠簷邊的瓦片上都壓著石頭,可知山風不小。風天,坡上松濤陣陣,風小時,如江潮輕吐,海濤低回,風大時,恰似千軍萬馬,奔殺而來,無風之日,炊煙嫋嫋直溜溜升上半天空,那裡有人家在舉火備炊。有的只見村落不見雞狗炊煙,那是因為移民,留下一處處空村。石牆、石屋、石碾、石磨、石臼、碌碡,西風斜陽裡,訴說著逝去的艱辛。遐想,當年第一戶先民,是怎樣翻山越嶺來到這裡,先找泉,再開荒,有泉有土即可安家。壘牆蓋房,鑿碾鑿磨,全憑的是一雙粗手滿山石頭。有災有病,求的也是坡上自家壘就的一間石板小廟。廟裡掛著一方紅布,那就是他們的信仰,在那高山之巔演繹著他們生命的全部。

這些簡陋嗎?不,你可千萬不敢小瞧這殘存的石牆,朽折的梁柱,這裡孕育過紅色政權,這裡生活過革命先驅,正是這山大溝深,才使那革命火種風吹不息,雨淋不滅從山溝燃向平川,讓山山水水紅透。這株老柏,說不定當年白求恩大夫樹蔭下為八路軍戰士做過手術;那塊巨石,分明孫犁曾在上面奮筆疾書……

如果你的腳力尚好,興趣不減,我領你再往前走走:蕭寺尋茶、野店問酒、進寬灘、穿娘娘會直奔禪堂、禪堂村一出,攀老林,走山道、採刺梨、摘山花、聽鳥鳴、尋狍蹤……再走上十來裡,就到了中臺頂,從臺頂往下看,臺懷鎮遊人如織,寺廟如林,世界遺產五臺山就在腳下。不過,中臺頂還屬俺繁峙,再下去就是五臺的轄區了,用一句五臺話說:「蒙就不介紹了」。

文字編輯:王志秀      圖文編輯:侯常新

點擊「閱讀原文」可瀏覽《平型關》整期雜誌

相關焦點

  • 輪胎「三條溝」,「四條溝」有多大差距,選對了才省油
    以貨車輪胎為例,車子經常需要載重和長途跋涉,尋找合適的輪胎顯得很關鍵了,在市面上,輪胎大概有兩類,它們分別是有三條溝和四條溝的,輪胎「三條溝」和「四條溝」有多大差距?老司機:選對了才省油。下面來分析下。
  • 車輪胎三條溝和四條溝有何區別?聽完修車工分析後,後悔選錯了!
    其實對於汽車輪胎來說,那個作用非常重要,不管怎麼說,這是唯一和地面接觸的部件,但是輪胎的磨損很快就會變長,可能是因為吵架用的車頻率不同,所以行駛的道路也不同,輪胎的壽命長而短是理所當然的,關於輪胎的數量和實際的不同,有些車的輪胎有三條溝,一部分的車有四個輪胎,四條溝和三條溝有什麼區別,聽完修車工分析後,後悔選錯了。
  • 喜馬拉雅的五條溝,各有各的美
    隨著近幾年藏地旅行的熱度不斷提升,西藏旅行的深度也不斷加深,喜馬拉雅五條溝漸漸走入了眾多戶外旅行愛好者的視野;伴隨著一些知名的攝影師、旅行探險者的前期宣傳,喜馬拉雅五條溝在國內戶外圈的名聲越來越大。今天攻略君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分布在喜馬拉雅的五條神奇山溝。
  • 它的3條溝堪稱勝地
    每逢到了假期或者是閒暇之餘,很多人就開始研究起去哪裡走走看看,特別是今年,疫情導致每個人的心裡像是蒙了一層霧霾一樣,所以很多人都想趁閒暇之際,找一處清新脫俗的風景來洗滌心靈,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被譽為人間仙境的勝地,在四川有一座海拔為6200多米的山峰,人們親切地稱它為東方的阿爾卑斯山,並且美其名曰四姑娘山,此山距成都僅150公裡,是我國境內距大城市最近的雪山,足不出戶就能在成都市區一睹英姿
  • 你知道中國頂級的街溜子在哪遛彎兒嗎?喜馬拉雅五條溝了解一下
    你知道中國頂級的街溜子在哪遛彎兒嗎?喜馬拉雅五條溝了解一下,這五條溝都是西藏的自駕遊或者徒步路線,這裡絕美的風景,能讓你能看到不一樣的西藏。如果說喜馬拉雅山脈是隔絕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陸的一堵高牆,那麼喜馬拉雅五條溝就是這種高牆上的五個豁口,那這五個豁口具體有啥用呢?
  • 輪胎三條溝和四條溝有啥不一樣?聽聽修理工的解釋
    我們今天的話題是:輪胎三條溝和四條溝有啥不一樣?聽聽修理工的解釋。汽車輪胎作為唯一接觸地面的媒介是很重要的,因為輪胎和地面接觸很長時間,所以磨損很快,因為大家的車的頻率不一樣,所以輪胎的壽命又長又短,輪胎不僅品牌不同,輪胎排水溝的數量也不同,輪胎有三條溝,有四條溝。
  • 車胎上「3條溝」和「4條溝」區別是啥?看完後,車主:還好選對了
    車是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我知道這輛車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特別是開車的時候,你可以自由自在地來,當然,這輛車對我們的生活很方便,對於這樣的車,如果不是10分鐘的話,實際上開車的時候也有很多問題,對於這輛車的輪胎來說,實際上是消耗品,而且非常重要,但是,我知道對於這輛車的輪胎來說,他完全不一樣
  • 王文軍 ‖ 一個人到山上走走(組詩)
    ▍一個人到山上走走一條荒廢的野徑眾鳥飛盡,流雲孤閒 一場盛大的綠隱藏起她的來龍去脈 山彎的凹處滲出一泓清澈的泉野徑一頭扎進草叢驚起無數的鳥鳴、花香留下我一個人愣愣地站在那裡不能鳴叫,也不能開花 ▍羊腸小路一會兒被雜草吃掉一會兒又被荊棘吐出它時隱時現,怎麼看也不像一條小路卻在拐來拐去中把我領向更深的深處
  • 車胎三條溝跟四條溝,到底有啥區別?維修師傅:選錯很麻煩
    但是最為緊要的,往往也就那麼幾個,除了眾所周知的三大件之外,汽車輪胎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畢竟它是汽車和地面唯一接觸的部件,如果它出現問題的話,也是非常麻煩的,車胎三條溝跟四條溝,到底有啥區別?維修師傅:選錯很麻煩。我們也知道,輪胎的材質是橡膠,使用時間長的話,磨損也會老化,這些對於車主來說也需要考慮,需要換5公斤的輪胎,但是,選擇輪胎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發現種類還很多。
  • 輪胎「三條溝」和「四條溝」有多大差距?老司機:選對了才省油
    輪胎「三條溝」和「四條溝」有多大差距?以貨車輪胎為例,車子經常需要載重和長途跋涉,尋找合適的輪胎顯得很關鍵了,在市面上,輪胎大概有兩類,它們分別是有三條溝和四條溝的,輪胎「三條溝」和「四條溝」有多大差距?老司機:選對了才省油。下面來分析下。
  • 那山,那溝,那座心中的碑——追記應縣北辛莊村原黨支部書記宋德
    他對著全村男女老少說,我宋德一輩子,最對不起北辛莊的,就是沒領著大伙兒脫掉窮皮;這回,咱們的機會來了,我宋德就是拼了這條老命,也要拔掉咱北辛莊的窮根子!「你說,我該顧哪個家」2016年,是宋德脫皮掉肉的一年。
  • 李桂花Ⅱ初夏麻嶼溝
    去麻峪口大溝旅遊,你不用擔心堵車和擁擠的遊客,整個旅程也許只有你的一輛私家車或一家兩三口人,你會有私人訂製的豪華感和優越感。也不用擔心路況,溝底的水泥路雖然年久失修,有一部分就是沙石路,還有若干S型彎道,但總的來說並不難走。
  • 瓦窯溝紀行
    翻過牛擔嶺山勢又是一變,變得柔媚起來,明顯的嬌小了許多,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被那深淺不同的淡青色分隔成幾個明顯的層次。路平了。谷寬了,依稀看見幾處密集的村落掩映在一圈小山的環抱之中,溪流由一線而漸變漸寬,在朝陽的映射下,像一面面大大小小的鏡子,反射出斑駁的亮影,這小鎮便是瓦窯溝了。
  • 「灰條溝」,不能忘卻的歷史
    在查看膠泥窪烽火臺和板達口烽火臺時,龍渠鄉文化站老站長說,膠泥窪烽火臺所處的位置,正是當年紅西路軍甘州中心縣委地下組織活動過的地方,這個地方名叫「灰條溝」。一聽這話,我的目光不再停留在烽火臺上,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八十年前西路紅軍在河西走廊浴血奮戰的沙場上,伴隨著戰鬥的硝煙在「灰條溝」上空久久飄蕩。  吳建初(1914.4─2002.6),四川省成都市人。
  • 胎面有三條溝或四條溝的輪胎,差距有多大?難怪老司機的車那麼穩
    之前有新手車主就會問:胎面上有三條溝或者四條溝的輪胎,它們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為此,老司機就給出了回答,聽老司機這麼一說,有位車主也是直呼:難怪老司機的車那麼穩。胎面有三條溝或四條溝的輪胎,差距有多大?難怪老司機的車那麼穩。
  • 神秘迷人:喜馬拉雅「第六條溝」
    王文川攝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多吉佔堆、薛文獻)9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喜馬拉雅「第六條溝」》的報導。2002年秋,我們在卓奧友峰採訪中日女子聯合攀登活動,聽西藏登山隊退休總教練、老登山家成天亮說,「翻過普士拉,有個絨轄溝,上世紀70年代才解放。」這讓我們很是驚訝:如果屬實,那絨轄不就是中國大陸最後被解放的國土之一?我們曾懷著好奇心前往絨轄,但在經過達倉村、距離鄉政府還有七八公裡時,被一座正在修建的橋梁所阻,遺憾返回。絨轄到底什麼樣?成了我們心頭的一個謎。
  • 養蝦千萬條,佔比第一條。挖溝不注意,超標兩行淚!
    「原來,小龍蝦養殖戶正在為養蝦稻田溝坑佔比的事發愁呢!為保護基本農田,推動規模養殖,今年4月,國家農業農村部專門下發通知,對稻蝦混作模式下,溝坑佔比劃定出10%的紅線。也就是說,養蝦稻田最多只有10%的面積,可以用於挖坑養蝦,其餘90%以上的田畝要確保水稻種植!
  • 【國慶暢遊,遇見萬全】這4條經典旅遊線路等你來打卡
    結合萬全區旅遊資源,精心為您推薦了「自駕旅遊線」「民俗風情線」「冰雪運動線」「田園風景遊」等四條旅遊線路。自駕旅遊線正北溝—水溝臺—菜山溝—柳東河—洗馬林正北溝村:來到正北溝,不僅是美麗的景色令人沉迷,比美景更有詩意的是正北溝的生活日常。
  • 20200105淨業寺黃峪寺土地梁石峽溝迷霧穿越
    這題目會不會把你嚇到,似乎很難的樣子,其實無非是把幾個成熟線路排列組合竄到一起走走而已。走了一天,過了淨業寺以後都是大霧,能見度只有一二十米,冬季裡僅有的一些蕭瑟的景也都被厚重的迷霧掩藏起來。所以,哥今兒爬的不是山,是心情。
  • 初見哈熊溝
    前幾天就約了朋友帶孩子去哈熊溝玩,可惜當時因為人流過大,限流沒有去成。今天剛好有機會去完成這個的旅程。大約12點左右到達,景區門口因為測溫消毒,排隊大約一公裡。半小時後,終於進入大門。由於是第一次來,有個事情很費解。按理說我已經來到哈熊溝了,可為什麼導航還有13公裡。後來才知道進門和到景區是兩回事。怪不得剛才後面的車使勁按喇叭,讓我們快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