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平:蘇幫菜十大宗師之一;蘇州市烹飪協會副秘書長;蘇幫菜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代傳人。
「蘇幫菜的歷史最早可以從吳越時期的燻魚說起」,擁有近五十年廚藝生涯的張子平大師向我們娓娓道來。
歷史上最有名氣的蘇州廚師要數乾隆年間的張東官了,張東官原是蘇州織造普福家裡的一名廚役,尤擅織造官府菜。乾隆皇帝在第四次南巡過程中把張東官帶到了北京,每一餐都離不開張東官的菜。在第六次南巡時,乾隆皇帝特賞張東官騎馬隨行。在所有的清宮廚役中,乾隆皇帝對張東官特別鍾愛,給予很多賞賜,特地在御廚房基礎上設立蘇灶,全由張東官支配打理。
松鼠桂魚是蘇州家喻戶曉的歷史名菜,張子平大師還向我們介紹了另一道歷史典故菜蓴鱸之思,講的是吳江文人張翰因為思鄉,懷念家鄉的美食,竟然辭官回鄉。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談及如何恢復歷史典籍中的蘇幫菜時,張子平表示,雖然歷史典籍中的記載不像現在菜譜中的記錄那麼詳細,但還是有源可溯。「這些記載用通俗的幾句話就反映了一道菜的原料、主輔料、烹調的方法和它的口味。」比如記載中有道宮廷菜「口蘑火燻燉白菜熱鍋一品」,光是菜名就把這道菜所用的原料、烹調方式、所盛器皿等特徵反映出來了。
師徒交流
張子平介紹,最近幾年,在蘇州市政府和蘇州市烹飪協會的關心下,蘇幫菜又恢復了以前的拜師儀式。對於挑選徒弟,張子平有著自己的一套標準:我會選擇有著15到20工齡的廚師,他們有一定的根基,對烹飪的理念有一定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通過手把手的傳授交流,讓他們領悟蘇幫菜的精華。
「我對我的徒弟總歸有一句話:練武之人,只要把任督二脈打通,一通百通,無劍勝似劍,烹飪也是這樣。」張子平大師表示,只要了解原料的質地、性能,理解烹調的要點,菜與菜之間做科學合理的搭配與融合,把這些理念通了以後在菜品中的發展與創新就有了目標與方向。
糯米八寶鴨
清風蝦仁
櫻桃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健康理念的要求,蘇幫菜更向著精細方向發展,特別提倡一種意境。張子平也在不斷努力,在蘇幫菜傳統理念、工藝的基礎上,加上意境的重新組合,讓蘇幫菜更加受到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