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漢詩

2020-12-13 光明網

時間:2008年12月25日下午地點: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會議室

訪談嘉賓趙敏俐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均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教授

佐藤利行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廣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主持人:(《光明日報》國學版編輯梁樞)

李: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日本漢詩彙編及研究」是2008年立項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

主持人:這個工作以前是否有人做過?

李:清末學者俞樾編輯出版的《東瀛詩選》(1883年刊行),開創了日本漢詩編選研究的先河。

主持人:你們的項目同《東瀛詩選》有何不同?

李:首先是範圍不同:《東瀛詩選》所選日本漢詩的範圍是江戶時代至明治初期(約17世紀至19世紀初),我們的項目是從日本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751年成書)問世的奈良時代一直到當代日本漢詩人的詩作。重點研究菅茶山、賴山陽、正岡子規等漢詩人。

主持人:總量有多大?

李:日本學者富士川英郎在《鴟鵂庵閒話》中提到,僅江戶時代就有約五千部,一萬冊以上。

主持人:能全部搜集到嗎?

李:比較困難。我們先從廣島地區的漢詩人菅茶山、賴山陽做起,再擴展到一千多年的日本漢詩史上有代表性的詩人。

主持人:你們的項目是中日合作?

李:這是我們同俞樾編選的《東瀛詩選》的又一個不同點。

佐藤:俞樾的《東瀛詩選》是中國學者編選研究日本漢詩的一個裡程碑,但也有局限性,如「和習」(日本式表達和漢詩意境)的問題。舉例來說,高野蘭亭的《送騰子常還西京》中詠道:

「青袍十載入東關,重向長安萬裡還」。

這裡的「東關」是指箱根的關所,「長安」是喻指天皇所在的京都。從地理位置上說,中國的「東關」是指都城長安以東的函谷關,「入東關」也就意味著「還長安」,但高野蘭亭的漢詩中的「入東關」則是指從天皇所在的都城京都赴德川幕府的所在地江戶(現在的東京)從政,「重向長安萬裡還」是說詩中送別的對象從政期滿重新返回京都。俞樾從中國人的地理感覺上把詩中的「入東關」改為「出東關」,大概是認為出了「東關」(函谷關)才能入長安吧。《東瀛詩選》中類似修改的地方還很多。

主持人:也就是說,儘管同是相同的漢字詞彙,但日本漢詩中的漢字詞彙所承載的思想意義是日本文化版的,是日本漢詩人所云。

李:的確是這樣。如菅茶山在《寄肥後藪先生二首》中詠道:

「昇平百餘年,人文隨日盛。作賦輕楊馬,談經蔑盧鄭。周末競奇論,晉初尚怪行。時名或得之,無乃叛先聖。」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1775年,詩中的「百餘年」是指德川家康1603年創建江戶幕府以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楊馬」是指楊雄和司馬相如;「盧鄭」是指盧植和鄭玄。這首詩的主旨是批判江戶文化中的「叛先聖」現象,是要繼承以伊藤仁齋(1627-1705,《東瀛詩選》收有漢詩15首)為首的古義學派、以荻生徂徠(1666―1728)為首的古文辭學派等所提倡的否定朱子學、回歸原始儒教、積極參與社會改革、經世濟民的傳統文化本質精神。這一思想文化動向為明治維新的尊王(皇)改革、西化與傳統文化二元相容提供了思想文化武器。

再就是「和習」(和味)問題也關乎到中日編選者對日本漢詩評價的審美趣味和標尺的問題。如賴山陽的門人村B太乙(1803-1881)編選的《菅茶山翁詩抄》自序中寫道:「五律七絕,往往動人,七律則多俗調」。但俞樾編集的《東瀛詩選》中所選菅茶山120首詩中,七律最多(45首),接下來是七絕(26首),而五律五絕較少(各11首)。

主持人:東亞文化以漢字為媒介,也可稱為漢字文化圈,有很多文化相似點,但畢竟又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即便是漢文化,到日本和韓國後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吧?從文化特色的角度來看,研究日本漢詩也就等於從日本文化的角度反照中日文化的相互影響。

李:是這樣的。從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講,日本漢詩是中日乃至亞洲漢字文化圈文化交流的結晶。延喜5年(905)醍醐天皇下詔編纂、延長5年(927)編成奏上、康保4年(967)開始施行的律令(法規)細則《延喜式》,有關大學寮(隸屬於式部省的培養官吏的最高學府)的教科書和講授時間等的條律寫道:「凡應講說者,《禮記》、《左傳》各限七百七十日……」

我們知道,日本沒有固有的文字,漢字文化約在公元前4世紀隨著稻作文明和鐵器文明一起傳入了日本。正像日本著名史學家上田正昭所指出的:「古代東亞文化圈的特徵之一,是漢字和漢文化的傳播」,「語言和文字的問題,不只是對日本列島內部的交流、交際來說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貿易往來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田正昭《漢字文化的接受和展開》)在漢字文化的母體上,平安時代(794―1191)誕生了日語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但日本政府依然在法律文件中規定以漢文典籍作為「大學寮」的教材,這其中就包括《毛詩》。

漢詩之所以如此受重視,這自然同它的教化作用有關,但漢詩的外交及交際作用也不可小覷。如《懷風藻》中所收近江朝以後至和銅年間(708―715)的50餘首漢詩中,最多的是以「應詔侍宴」和「應詔從駕」等以朝廷際會為中心的詩,所收養老年間(717―724)至天平初年(729)的漢詩,一是以長屋王為中心的詩宴上的作品,再就是以朝廷文人為首、時有新羅(朝鮮半島古國名)使節詩人加入其中的作寶(又寫作「佐保」)樓詩苑的作品。

說到「反照中日文化的相互影響」,菅茶山站在「維吾皇統垂無極,國無異姓仕世官」的「萬世一系」傳統史觀上對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值得人們深思:

皂帽藍衫形相異,捕鬼如鼠何快意。我恨汝不出高宗中宗朝,滅彼長發還俗鬼婆妖。又恨汝不現大曆建中間,肉彼藍面鬼貌佞臣肝。

最恨當時不能屠戮林甫與太真,徒驅微疾三郎身。

規小舍大人所嗤,鬼神聰明故知之。(《題鍾馗圖》)

「長發還俗鬼婆妖」是指稱帝改國名為周的武則天。當然,這裡也隱喻著詩人要江戶幕府還政於天皇的政治情緒。賴山陽評述這首詩「可當一部唐書」,言下之意是讓讀者思考為何大唐由盛而衰,以至不復存在。尤其是詩中引用了《長恨歌》成句「漁陽鼙鼓動地來」,讓讀者思痛之餘清醒地分析時政大事。

主持人:我想問佐藤先生一個問題: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這一時代轉型對日本漢詩創作有什麼影響?

佐藤:從時代性質上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時代,但漢學的根本性地位沒有變化。如去德國留學的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創者森鷗外,去英國留學的日本小說大師夏目漱石等,他們都有著很深厚的漢詩漢文修養,被稱為學貫東西的「兩足」文化人,他們也寫漢詩。

李:進入明治時代,日本把目光轉向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等,大有全盤西化之勢。即使如此,正式的公文依然用漢文書寫,現代印刷技術催生的報紙、雜誌的大量發行也使漢詩的發表空間和出版空前擴大和便利(如報紙文藝欄裡有漢詩專版),使漢詩得以繼續發展。

趙: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項工作的背景似乎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但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現代的角度上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上,文化的交流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將來還可能會起更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現代學者研究的一個背景。俞樾時代的研究形態和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那時候完全是站在中國的角度上看日本人學我們中國的東西是否被學像了。

主持人:就如同老師看學生那般?

趙:對。我們現在也不能說這種情況完全應該排除。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日本確實學習了中國。但是,以另一種文化眼光來看,我們現在比俞樾的時代開放得多――站在世界文化立場上來看事情。若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日本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在日本過去或許比較受重視,但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的衰弱,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逐漸消退,因此日本漢詩在日本也有個逐漸衰落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否認,它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對日本上層文化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現在日本也有很多學者開始重視這項工作。我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上來說,也是中國文化對外影響的一個重要表現。可以將漢詩看成中日兩國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財富,是兩國文化融匯而成的瑰寶。

第三個方面,漢詩也是世界文化中很有價值的一個特殊類別。我們應該以世界文化的角度來看問題。

主持人:我剛想問您這個問題,到底該給日本漢詩怎樣定位?開始你說漢詩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趙:對。

主持人:剛才又說是中日文化衍生的一部分,現在又談到是一種特殊的文化?

趙:對啊。這三個方面都包括,之所以一段時間裡它在中國和日本都不受重視,是因為它處於一個交流的邊緣――交叉點。尤其在近代以來的文化格局中,它被冷落了。既然如此,我覺得我們就得從多個角度來解釋它,而不能把它定義成一種東西。我說它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沒有錯,我說它是中日交流的成果沒有錯,我說它是世界文化中非常有獨特價值的一部分也沒有錯。現在我們覺得它有研究價值,起碼來說就有這三個方面。這也是我的基本看法。

主持人:您談得很好。

趙:若是站在文學的基礎上,我覺得它的價值起碼也有兩個方面:第一是這些漢詩內容的文化價值,第二是文學審美價值。我們要研究文學,首先就要研究它的內容是什麼?文學的內容就是文化。例如,我們在研究古代或現代文學作品時,首先要考察它寫了什麼?這是最重要的。我們為什麼喜歡杜甫、屈原呢?因為他們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及文化風貌的一個方面。日本漢詩也同樣反應了這方面的價值。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它和中國傳統文化是直接相關聯的。我覺得寫日本漢詩的很多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熟悉的,他們用了很多中國古代詩歌裡的歷史典故,而且,和中國學者學習了以後,又將日本人對社會、自然的理解寫入詩中。

讓我來念一首詩,國分青崖的《詠史・杜甫》:

「詩到浣花誰與衡,波瀾極變筆縱橫。讀書字字多來歷,憂國言言發性情。上接深雄秦漢魏,下開浩瀚宋元明。靈光精彩留天地,萬古騷人集大成。」

這首詠唱杜甫的詩表面看來簡單,但是詩中化用了許多中國文化的東西。詩中提到的「浣花」,指的是杜甫在成都住過的浣花草堂,所以人們常常用「浣花叟」「浣花翁」指代杜甫。中國古代評價杜甫,稱他為「詩聖」,說他的詩是「集古今之大成」,就因為他不但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懷,而且在藝術上也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所謂「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說他的詩「無一字無來處」。「凌雲健筆意縱橫」本是杜甫評價庾信的詩句,後人也常常用來評價杜甫。以中國人的眼光來看,這首詠杜詩沒有什麼特殊的創意,但是對杜甫的評價卻非常到位,也是不錯的,比中國的一般詩人寫得並不差。如果我們考慮到他是一名外國人,把詠杜詩寫到這個水平,說明他對中國文化、對杜甫的了解是相當深的。

但是我認為日本漢詩最有成就的地方並不是模仿中國詩歌,寫中國人的事,而是寫日本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因為學寫漢詩的日本人過去很多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說漢語,他們寫漢詩只是按中國詩的規矩來寫,其內容是以日本人的生活為背景的。

主持人:是讓日本人來讀,不是讓中國人來讀?

趙:對。那些優秀的日本漢詩中無論對思想情感的表達、對風景的描寫、對心理的刻畫及對社會現象的認識等都是以日本為背景的。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人民的歷史文化與思想情感以及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是其文化價值中另一個重要方面。

我再給你念一首詩,義堂周信的《亂後遣興》:

「海邊高閣倚天風,明滅樓臺蜃氣紅。草木悽涼兵火後,山河仿佛戰圖中。興亡有數從來事,風月無情自滿空。聊借詩篇寄悽惻,沙場戰骨化為蟲。」

義堂周信生於1325-1388年,此詩題為「亂後遣興」,當是詩人在一次戰爭結束之後的即景生情。詩人登上海邊高閣,臨風遠眺,眼前的荒涼景象讓他感慨萬千,歷史的興亡、戰爭的殘酷與生靈的苦難,一一湧上心頭,於是聊借詩篇以寄情志。我覺得這首詩不僅學得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還深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憂國憂民之精神,並把它化成內在的修養,描寫自己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表現了日本古代詩人反對戰爭的思想,表達了他們熱愛和平的美好理想。

主持人:我再插一句。是否可以表述為當時的日本漢詩家以漢詩的方式來解讀中國文化?或者說對中國文化進行解讀?

趙:包含解讀。但不是以解讀的方式,因為寫詩實際上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思想家的表達方式是理性的,體現的是思想的深刻性;而詩人則更多的是用感性的方式來解讀,藝術的方式和審美的方式。

日本詩人在寫作漢詩的時候,實際也是在進行一種新的藝術美的創造,日本有很多漢詩名家,如菅茶山、賴山陽、梅墩(廣瀨旭莊)等,他們的詩既有中國古典詩歌的神韻,又有日本文化的情趣與意境,在審美創造上獨具一格。

我再給你讀一首詩,你來體會一下。如賴山陽的《畫山》:

「青山一座翠沉沉,萬態浮雲自古今。橫側任它人眼視,為峰為嶺本無心。」

我們一讀這首詩就知道他是化用了蘇東坡的詩意在裡面的,但是這首詩並不是完全地模仿,而是在蘇軾詩的基礎上別開生面,它所表達的是與蘇軾詩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哲理。讓中國人來理解很有些禪味,而這正是日本詩人的藝術創造。

再比如大坪恭的《田家冬景》:

「荒路夜深人不過,唯聞農舍數聲歌。二婆交杵搗粗布,一叟分燈舂晚禾。」

這首詩的風格非常質樸,語言沒有雕琢,但是卻生動傳神。寒冷的冬天,黑黑的深夜,偏僻的荒路,給人的印象是多麼的寂寞與荒涼,但是在這裡卻傳出了快樂的歌聲,接著閃爍出燈光,讓我們看到了一幅熱鬧的生活場景,兩個女人在那裡搗布,一個男人在那裡舂禾。簡單四句,就畫出了一幅田家冬日晚景,具有濃鬱的日本農村的生活氣息。

所以我說,即便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講,這些日本漢詩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日本漢詩是日本詩人所寫的「中國古典詩歌」,理應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日本漢詩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日本學者的關注。日本漢詩是兩國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理應受到兩國人民的共同重視。日本漢詩也是展示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成就的典型範例,理應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我相信,它的多重文化價值,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重視。

俞樾從中國人的地理感覺上把詩中的「入東關」改為「出東關」,大概是認為出了「東關」(函谷關)才能入長安吧。從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講,日本漢詩是中日乃至亞洲漢字文化圈文化交流的結晶。日本漢詩最有成就的地方並不是模仿中國詩歌,寫中國人的事,而是寫日本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日本漢詩是日本詩人所寫的「中國古典詩歌」,理應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古詩不是「古詩」,應該叫「漢詩」,日本韓國都在傳承漢詩
    我們中華有非常了不起的詩詞文化,現在我們都把他們叫「古詩詞」,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應該叫古詩詞,在韓國和日本,他們把我們中國的詩詞「漢詩」。 古詩應該叫漢詩 在韓國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漢詩大賽,我們來欣賞一下2019年韓國漢詩大賽冠軍的這首詩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漢詩是日本文學,特別是日本古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8世紀中葉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編成,到19世紀創作逐漸式微,日本漢詩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誕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日本漢詩的風會遷移,每與中國詩歌的發展桴鼓相應,或早或遲地受到中國詩壇風尚的影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日媒: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舉辦「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前,由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主辦的「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以網絡在線方式舉行。中日兩地學者和詩詞愛好者參會,南山大學蔡毅教授主講後,中日兩地學者紛紛發言,一致認為中日兩國在詩詞文化上有著源遠流長交流史,並將持續發展下去。
  • 一衣帶水的近鄰:如何看待漢詩裡中日兩國的關係
    所渭的日本漢詩,顧名思義就是日本人用古代漢語和中國舊體詩的形式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漢詩是日本文學,尤其是日本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日本文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一、春節對日本的影響春節是中國老百姓在一年所過的最重要的節日,時間是農曆的正月初一,也俗稱為「過年」。
  • 侵華日軍明信片 收錄了日本人寫的漢詩 看看這詩水平怎樣
    中華文化在日本,那是源遠流長。在兩國的長期交往過程中,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古詩深受日本人的歡迎。歷史上日本的不少文人雅士,以寫得一手好詩為榮。日本奈良時代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就是一位著名詩人,他還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叫晁衡,他和唐朝大詩人李白、王維都是好友。晁衡在中國中了進士,還在朝廷為官。
  • 漢詩在越南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力,胡志明曾在獄中寫漢詩激勵自己
    於是在各國來華交流學習的人士的極力推動之下,漢文化很快在附近幾個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並以此為契機從此融入當地的政治經濟生活當中。2018年越南詩歌節唐宋詩歌在當時傳入周邊國家在這些睦鄰國家之中,本國文化受到較深刻影響的無疑要數日本、韓國、以及越南等幾個國家了。
  • 賞析小野湖山日本漢詩《朱舜水先生墓》,並認識朱舜水先生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日本明治時期的詩人小野長願的悼亡朱先生的漢詩,同時看看日本人的漢詩水平如何。朱舜水先生墓(日本)小野湖山成敗安危亦唯天,絕海求援豈偶然?一片丹心空白骨,兩行哀淚灑黃泉。豐碑尚記明徵士,優待曾逢國大賢。
  • 日本唐招提寺將向揚州大明寺贈送漢詩刺繡袈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9月7日報導,日本奈良市的唐招提寺6日宣布,為紀念第9批遣唐使派遣(717年)1300周年,將向與鑑真和尚(688年~763年)有深厚淵源的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贈送袈裟,
  • 黃裔教授解讀琉球漢詩:琉球文化蘊含福建元素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黃裔教授就開始潛心研究琉球漢詩,成為國內這一領域研究的拓荒者。當記者提起琉球漢詩,他興致勃勃地說,他對琉球漢詩已經撰寫了六篇系列論析,《六探琉球漢詩》已經發表,每一「探」都有新發現。  ◆漢文化的「移植」  20多年前,黃裔教授憑藉兩位赴日講學教授從日本衝繩帶回的幾本無標點的詩集和資料,開始了琉球漢詩的研究。
  • 日本老翁寫的漢詩行不行?日本網友首先不服
    於是他開始寫詩,不是俳句、不是和歌,而是漢詩,並於1998年出版了漢詩集《水車—平成自由詩》。日本漢詩,與用日語寫的俳句、和歌不同,是直接用中文創作,並且遵從漢詩格律用韻的一種詩歌形式。幡谷祐一默默筆耕,孜孜不倦。
  • 日本關於櫻花的「理想的小詩」
    日本關於櫻花的「理想的小詩」 2020-03-13 16: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西鄉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時代軍政巨子的漢詩
    這首詩的作者並非普通貴族,而是第53代日本君主淳和天皇(公元823年-833年在位)。這位日本君主,不僅自己愛寫漢詩,而且還親自編纂過幾十卷本的漢詩集,以上幾首,即選自他「御製」的《經國集》。大量的唐詩被歷任「遣唐使」及留學生、留學僧傳回日本以後,成為島國上層社會的學習的典範,其中最受追慕的,是白居易。
  • 〔讀城〕隈研吾: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
    隈研吾: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文 / 小鍾你必須離開市區,走到自然當中才能接觸到美術館。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成都,乃天府之國。山水環抱的地域環境,千年傳承的歷史文脈,造就了它獨特包容、開放的城市氣質。隈研吾,從小對漢詩感興趣。
  • 從「風月同天」到「與子同裳」:漢詩文在古今日本
    日本人試著用漢字漢文來撰寫公文,記錄自己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就都是用漢字漢文撰寫的,日本最早的文學作品,諸如《懷風藻》、《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等,都是皇室和高級官吏、僧人等創作的漢詩漢文集。
  • 日本漢學文獻《年號之部》出版:日本的年號如何選定?
    《年號之部》書影水上雅晴、石立善主編的《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是一套日本漢學大型叢書,收錄古代、中世至近代的珍貴而稀見的漢學原始文獻。率先出版的《年號之部》共五冊,5000頁,收錄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歷史年號珍稀文獻九部的寫本,均為史上首次公開。
  • 日本俳句女孩取名:這些和風小詩讓你的寶寶名字優美動聽!
    修改的其實不止是這個年號,這意味著日本80、90年代的輝煌已經正式落幕,許多人關於那個時期的青春回憶也已經正式畫上了句點。關於「令和」這個年號,日本官方宣稱是從日本古典詩集《萬葉集》中取得,卻被推特上的日本網友指出「令和」其實出自張衡的《歸田賦》,原本日本官方希望不再延續以往從中國典籍中取年號的做法,結果還是被「顯微鏡」網友發現了。
  • 奚密:現代漢詩的環形結構(上)
    一方面,在存在論和認識論層面上,它處理生命與詩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在藝術與美學的層面上,它處理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係。這兩個意義層面最終是密不可分的。這首十四行詩表現了現代詩人對詩的形式問題的普遍關注。關於這個課題,歷代詩人有許多不同的嘗試。本章僅集中討論一種形式:詩的環形結構。這裡所說的環形結構,是指詩的開始和結尾都使用同一個意象或母題,而此意象或母題在詩其他地方並不出現。
  • 卞東波:《域外稽古錄:東亞漢籍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綜論》
    在室町時代,注釋最多的對象是杜甫詩、蘇軾詩、黃庭堅詩,以及《三體詩》《古文真寶》等書,而江戶時代則出現了關於寒山子、釋貫休、釋惠洪、釋重顯、陸遊、朱熹等唐宋詩人、詩僧詩集的注本。這些唐宋詩的日本古注本具有較大的文獻價值,一些在中國失傳的唐宋詩古注就保存在這些漢籍之中。
  • 「青山一道同雲雨」:為什麼日本人這麼會背詩?
    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送給友人柴侍御的送別之作,柴侍御即將從龍標前往武岡,兩地都在現在的湘西,距離約三百裡,在唐朝的交通條件下,以後相見很難了。但是王昌齡用豁達之詞一改離愁別緒。雖然分隔兩地,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同飲沅江之水,共享兩岸的青山雲雨。—— 詩經·秦風——這首我們比較熟悉,是春秋時期的秦軍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