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年12月25日下午地點: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會議室
訪談嘉賓趙敏俐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均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教授
佐藤利行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廣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主持人:(《光明日報》國學版編輯梁樞)
一
李: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日本漢詩彙編及研究」是2008年立項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
主持人:這個工作以前是否有人做過?
李:清末學者俞樾編輯出版的《東瀛詩選》(1883年刊行),開創了日本漢詩編選研究的先河。
主持人:你們的項目同《東瀛詩選》有何不同?
李:首先是範圍不同:《東瀛詩選》所選日本漢詩的範圍是江戶時代至明治初期(約17世紀至19世紀初),我們的項目是從日本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751年成書)問世的奈良時代一直到當代日本漢詩人的詩作。重點研究菅茶山、賴山陽、正岡子規等漢詩人。
主持人:總量有多大?
李:日本學者富士川英郎在《鴟鵂庵閒話》中提到,僅江戶時代就有約五千部,一萬冊以上。
主持人:能全部搜集到嗎?
李:比較困難。我們先從廣島地區的漢詩人菅茶山、賴山陽做起,再擴展到一千多年的日本漢詩史上有代表性的詩人。
主持人:你們的項目是中日合作?
李:這是我們同俞樾編選的《東瀛詩選》的又一個不同點。
二
佐藤:俞樾的《東瀛詩選》是中國學者編選研究日本漢詩的一個裡程碑,但也有局限性,如「和習」(日本式表達和漢詩意境)的問題。舉例來說,高野蘭亭的《送騰子常還西京》中詠道:
「青袍十載入東關,重向長安萬裡還」。
這裡的「東關」是指箱根的關所,「長安」是喻指天皇所在的京都。從地理位置上說,中國的「東關」是指都城長安以東的函谷關,「入東關」也就意味著「還長安」,但高野蘭亭的漢詩中的「入東關」則是指從天皇所在的都城京都赴德川幕府的所在地江戶(現在的東京)從政,「重向長安萬裡還」是說詩中送別的對象從政期滿重新返回京都。俞樾從中國人的地理感覺上把詩中的「入東關」改為「出東關」,大概是認為出了「東關」(函谷關)才能入長安吧。《東瀛詩選》中類似修改的地方還很多。
主持人:也就是說,儘管同是相同的漢字詞彙,但日本漢詩中的漢字詞彙所承載的思想意義是日本文化版的,是日本漢詩人所云。
李:的確是這樣。如菅茶山在《寄肥後藪先生二首》中詠道:
「昇平百餘年,人文隨日盛。作賦輕楊馬,談經蔑盧鄭。周末競奇論,晉初尚怪行。時名或得之,無乃叛先聖。」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1775年,詩中的「百餘年」是指德川家康1603年創建江戶幕府以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楊馬」是指楊雄和司馬相如;「盧鄭」是指盧植和鄭玄。這首詩的主旨是批判江戶文化中的「叛先聖」現象,是要繼承以伊藤仁齋(1627-1705,《東瀛詩選》收有漢詩15首)為首的古義學派、以荻生徂徠(1666―1728)為首的古文辭學派等所提倡的否定朱子學、回歸原始儒教、積極參與社會改革、經世濟民的傳統文化本質精神。這一思想文化動向為明治維新的尊王(皇)改革、西化與傳統文化二元相容提供了思想文化武器。
再就是「和習」(和味)問題也關乎到中日編選者對日本漢詩評價的審美趣味和標尺的問題。如賴山陽的門人村B太乙(1803-1881)編選的《菅茶山翁詩抄》自序中寫道:「五律七絕,往往動人,七律則多俗調」。但俞樾編集的《東瀛詩選》中所選菅茶山120首詩中,七律最多(45首),接下來是七絕(26首),而五律五絕較少(各11首)。
主持人:東亞文化以漢字為媒介,也可稱為漢字文化圈,有很多文化相似點,但畢竟又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即便是漢文化,到日本和韓國後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吧?從文化特色的角度來看,研究日本漢詩也就等於從日本文化的角度反照中日文化的相互影響。
李:是這樣的。從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講,日本漢詩是中日乃至亞洲漢字文化圈文化交流的結晶。延喜5年(905)醍醐天皇下詔編纂、延長5年(927)編成奏上、康保4年(967)開始施行的律令(法規)細則《延喜式》,有關大學寮(隸屬於式部省的培養官吏的最高學府)的教科書和講授時間等的條律寫道:「凡應講說者,《禮記》、《左傳》各限七百七十日……」
我們知道,日本沒有固有的文字,漢字文化約在公元前4世紀隨著稻作文明和鐵器文明一起傳入了日本。正像日本著名史學家上田正昭所指出的:「古代東亞文化圈的特徵之一,是漢字和漢文化的傳播」,「語言和文字的問題,不只是對日本列島內部的交流、交際來說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貿易往來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田正昭《漢字文化的接受和展開》)在漢字文化的母體上,平安時代(794―1191)誕生了日語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但日本政府依然在法律文件中規定以漢文典籍作為「大學寮」的教材,這其中就包括《毛詩》。
漢詩之所以如此受重視,這自然同它的教化作用有關,但漢詩的外交及交際作用也不可小覷。如《懷風藻》中所收近江朝以後至和銅年間(708―715)的50餘首漢詩中,最多的是以「應詔侍宴」和「應詔從駕」等以朝廷際會為中心的詩,所收養老年間(717―724)至天平初年(729)的漢詩,一是以長屋王為中心的詩宴上的作品,再就是以朝廷文人為首、時有新羅(朝鮮半島古國名)使節詩人加入其中的作寶(又寫作「佐保」)樓詩苑的作品。
說到「反照中日文化的相互影響」,菅茶山站在「維吾皇統垂無極,國無異姓仕世官」的「萬世一系」傳統史觀上對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值得人們深思:
皂帽藍衫形相異,捕鬼如鼠何快意。我恨汝不出高宗中宗朝,滅彼長發還俗鬼婆妖。又恨汝不現大曆建中間,肉彼藍面鬼貌佞臣肝。
最恨當時不能屠戮林甫與太真,徒驅微疾三郎身。
規小舍大人所嗤,鬼神聰明故知之。(《題鍾馗圖》)
「長發還俗鬼婆妖」是指稱帝改國名為周的武則天。當然,這裡也隱喻著詩人要江戶幕府還政於天皇的政治情緒。賴山陽評述這首詩「可當一部唐書」,言下之意是讓讀者思考為何大唐由盛而衰,以至不復存在。尤其是詩中引用了《長恨歌》成句「漁陽鼙鼓動地來」,讓讀者思痛之餘清醒地分析時政大事。
三
主持人:我想問佐藤先生一個問題: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這一時代轉型對日本漢詩創作有什麼影響?
佐藤:從時代性質上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時代,但漢學的根本性地位沒有變化。如去德國留學的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創者森鷗外,去英國留學的日本小說大師夏目漱石等,他們都有著很深厚的漢詩漢文修養,被稱為學貫東西的「兩足」文化人,他們也寫漢詩。
李:進入明治時代,日本把目光轉向西方,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等,大有全盤西化之勢。即使如此,正式的公文依然用漢文書寫,現代印刷技術催生的報紙、雜誌的大量發行也使漢詩的發表空間和出版空前擴大和便利(如報紙文藝欄裡有漢詩專版),使漢詩得以繼續發展。
趙: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項工作的背景似乎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但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現代的角度上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上,文化的交流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將來還可能會起更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現代學者研究的一個背景。俞樾時代的研究形態和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那時候完全是站在中國的角度上看日本人學我們中國的東西是否被學像了。
主持人:就如同老師看學生那般?
趙:對。我們現在也不能說這種情況完全應該排除。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日本確實學習了中國。但是,以另一種文化眼光來看,我們現在比俞樾的時代開放得多――站在世界文化立場上來看事情。若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日本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在日本過去或許比較受重視,但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的衰弱,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逐漸消退,因此日本漢詩在日本也有個逐漸衰落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否認,它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對日本上層文化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現在日本也有很多學者開始重視這項工作。我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上來說,也是中國文化對外影響的一個重要表現。可以將漢詩看成中日兩國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財富,是兩國文化融匯而成的瑰寶。
第三個方面,漢詩也是世界文化中很有價值的一個特殊類別。我們應該以世界文化的角度來看問題。
主持人:我剛想問您這個問題,到底該給日本漢詩怎樣定位?開始你說漢詩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趙:對。
主持人:剛才又說是中日文化衍生的一部分,現在又談到是一種特殊的文化?
趙:對啊。這三個方面都包括,之所以一段時間裡它在中國和日本都不受重視,是因為它處於一個交流的邊緣――交叉點。尤其在近代以來的文化格局中,它被冷落了。既然如此,我覺得我們就得從多個角度來解釋它,而不能把它定義成一種東西。我說它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沒有錯,我說它是中日交流的成果沒有錯,我說它是世界文化中非常有獨特價值的一部分也沒有錯。現在我們覺得它有研究價值,起碼來說就有這三個方面。這也是我的基本看法。
主持人:您談得很好。
趙:若是站在文學的基礎上,我覺得它的價值起碼也有兩個方面:第一是這些漢詩內容的文化價值,第二是文學審美價值。我們要研究文學,首先就要研究它的內容是什麼?文學的內容就是文化。例如,我們在研究古代或現代文學作品時,首先要考察它寫了什麼?這是最重要的。我們為什麼喜歡杜甫、屈原呢?因為他們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及文化風貌的一個方面。日本漢詩也同樣反應了這方面的價值。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它和中國傳統文化是直接相關聯的。我覺得寫日本漢詩的很多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熟悉的,他們用了很多中國古代詩歌裡的歷史典故,而且,和中國學者學習了以後,又將日本人對社會、自然的理解寫入詩中。
讓我來念一首詩,國分青崖的《詠史・杜甫》:
「詩到浣花誰與衡,波瀾極變筆縱橫。讀書字字多來歷,憂國言言發性情。上接深雄秦漢魏,下開浩瀚宋元明。靈光精彩留天地,萬古騷人集大成。」
這首詠唱杜甫的詩表面看來簡單,但是詩中化用了許多中國文化的東西。詩中提到的「浣花」,指的是杜甫在成都住過的浣花草堂,所以人們常常用「浣花叟」「浣花翁」指代杜甫。中國古代評價杜甫,稱他為「詩聖」,說他的詩是「集古今之大成」,就因為他不但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懷,而且在藝術上也達到了極高的成就,所謂「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說他的詩「無一字無來處」。「凌雲健筆意縱橫」本是杜甫評價庾信的詩句,後人也常常用來評價杜甫。以中國人的眼光來看,這首詠杜詩沒有什麼特殊的創意,但是對杜甫的評價卻非常到位,也是不錯的,比中國的一般詩人寫得並不差。如果我們考慮到他是一名外國人,把詠杜詩寫到這個水平,說明他對中國文化、對杜甫的了解是相當深的。
但是我認為日本漢詩最有成就的地方並不是模仿中國詩歌,寫中國人的事,而是寫日本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因為學寫漢詩的日本人過去很多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說漢語,他們寫漢詩只是按中國詩的規矩來寫,其內容是以日本人的生活為背景的。
主持人:是讓日本人來讀,不是讓中國人來讀?
趙:對。那些優秀的日本漢詩中無論對思想情感的表達、對風景的描寫、對心理的刻畫及對社會現象的認識等都是以日本為背景的。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人民的歷史文化與思想情感以及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是其文化價值中另一個重要方面。
我再給你念一首詩,義堂周信的《亂後遣興》:
「海邊高閣倚天風,明滅樓臺蜃氣紅。草木悽涼兵火後,山河仿佛戰圖中。興亡有數從來事,風月無情自滿空。聊借詩篇寄悽惻,沙場戰骨化為蟲。」
義堂周信生於1325-1388年,此詩題為「亂後遣興」,當是詩人在一次戰爭結束之後的即景生情。詩人登上海邊高閣,臨風遠眺,眼前的荒涼景象讓他感慨萬千,歷史的興亡、戰爭的殘酷與生靈的苦難,一一湧上心頭,於是聊借詩篇以寄情志。我覺得這首詩不僅學得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還深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憂國憂民之精神,並把它化成內在的修養,描寫自己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表現了日本古代詩人反對戰爭的思想,表達了他們熱愛和平的美好理想。
四
主持人:我再插一句。是否可以表述為當時的日本漢詩家以漢詩的方式來解讀中國文化?或者說對中國文化進行解讀?
趙:包含解讀。但不是以解讀的方式,因為寫詩實際上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思想家的表達方式是理性的,體現的是思想的深刻性;而詩人則更多的是用感性的方式來解讀,藝術的方式和審美的方式。
日本詩人在寫作漢詩的時候,實際也是在進行一種新的藝術美的創造,日本有很多漢詩名家,如菅茶山、賴山陽、梅墩(廣瀨旭莊)等,他們的詩既有中國古典詩歌的神韻,又有日本文化的情趣與意境,在審美創造上獨具一格。
我再給你讀一首詩,你來體會一下。如賴山陽的《畫山》:
「青山一座翠沉沉,萬態浮雲自古今。橫側任它人眼視,為峰為嶺本無心。」
我們一讀這首詩就知道他是化用了蘇東坡的詩意在裡面的,但是這首詩並不是完全地模仿,而是在蘇軾詩的基礎上別開生面,它所表達的是與蘇軾詩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哲理。讓中國人來理解很有些禪味,而這正是日本詩人的藝術創造。
再比如大坪恭的《田家冬景》:
「荒路夜深人不過,唯聞農舍數聲歌。二婆交杵搗粗布,一叟分燈舂晚禾。」
這首詩的風格非常質樸,語言沒有雕琢,但是卻生動傳神。寒冷的冬天,黑黑的深夜,偏僻的荒路,給人的印象是多麼的寂寞與荒涼,但是在這裡卻傳出了快樂的歌聲,接著閃爍出燈光,讓我們看到了一幅熱鬧的生活場景,兩個女人在那裡搗布,一個男人在那裡舂禾。簡單四句,就畫出了一幅田家冬日晚景,具有濃鬱的日本農村的生活氣息。
所以我說,即便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講,這些日本漢詩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日本漢詩是日本詩人所寫的「中國古典詩歌」,理應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日本漢詩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日本學者的關注。日本漢詩是兩國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理應受到兩國人民的共同重視。日本漢詩也是展示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成就的典型範例,理應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我相信,它的多重文化價值,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重視。
俞樾從中國人的地理感覺上把詩中的「入東關」改為「出東關」,大概是認為出了「東關」(函谷關)才能入長安吧。從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講,日本漢詩是中日乃至亞洲漢字文化圈文化交流的結晶。日本漢詩最有成就的地方並不是模仿中國詩歌,寫中國人的事,而是寫日本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日本漢詩是日本詩人所寫的「中國古典詩歌」,理應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