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小鍛說歷史,在德川幕府時代,江戶與大阪是兩個類型不同的城市。江戶是武家盯,在城市發展與管理方面顯示出典型的封建等級制特徵;而大阪是市民盯,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在城市布局與管理方面有著更多的近代因素。在室盯幕府中期,由太田道灌正式營造江戶城,由於這裡背靠關東平原,水陸交通方便,便開始發展。
1591年,德川家康移居江戶,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江戶逐漸成為關東地區的中心。1600年以後,隨著德川幕府統治秩序的確立,江戶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江戶除了幕府直轄的八万旗本以及兩萬御家人之外,還因為參勤交代制,集中了全國300諸侯的二分之一。又由於大名的妻子以及侍衛等都要留駐江戶,因而江戶集中了全日本好幾成的財富。
相應地,大批尋求生與發展的商人、工匠也相繼到來,從而導致江戶畸形發展,江戶遂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巨大城市。全國各地的大名都在江戶修建住宅,考慮到居住、玩賞、隱居、火災等因素,大名的住宅一般都在3處以上,有上屋敷、中屋敷、下屋敷、藏屋敷、抱屋敷等。像因州鳥取的池田家就造了10處,長州的毛利家建了9處,紀州的德川家置了8處。
大藩在江戶的常住人口多達七八千人,小藩也有數百人幕府對各藩藩主根據其封地的大小給予一定的宅地。營造面積最大的是尾張藩,有21萬坪,最小的為麻生藩,有1800坪。在住宅的修造方面,藩主們哪怕再困難也力爭豪華,尤其秉視外觀。幕府的旗本因為財力比不上人名,住宅相對儉樸。由於諸藩互相攀比,導致天下不堪重負,地方民眾不斷反抗。
幕府中期以後,由於火災頻發,很多奢華住宅都化為灰燼,幕府以此為契機,屢下節儉令,限制大名新建宅邸的規格、高度、裝飾等。武家的住宅主要集中在江戶的西北部,也就是山手一帶,這一帶地勢較高,靠近山地,風景優美。市民主要集中在東南部地區,這一帶地勢低洼,易發水患,但地價低廉,而且由於靠近河川,交通便利,適合做生意。
至於盯人的房屋,幕府為了維持等級秩序,以禁止奢侈為名,只讓盯人建兩層以下房屋,且只能用板頂草頂。後來因為大火頻發,尤其是1657年的大火,死亡數萬人,幕府才開始提倡「土藏造」,也就是板築夯土牆中置有板芯,使用瓦頂,牆壁大都塗成黑色。這種房屋有一定防火功能,且比較美觀,之後逐漸在商業區日本橋一帶流行開來。不過普通盯人的住宅仍然是簡陋的草房、板房。
江戶還有很多面向出租戶的長屋,更是狹小簡陋,僅能容身,多家共用一個廁所、水井,排汙設施缺乏,衛生條件極差。江戶的五條街道都以日本橋為起點。街路的寬度為五間。在品川、板橋、內藤新宿、千住都設有木門,有道路奉行管轄。又開了五個港口,日本橋成為人員與物資的集散地,整個城市以水路交通為主。陸上交通方面,在江戶市街,只有武士可以乘馬,普通市民只能步行。
至於轎子,原來也規定只有武士階層才能使用,後來擴大到病人、老人、小兒、婦人。但是由於城市擴大,違反規定的人很多,屢禁不止。到幕末,轎子就是江戶市民普遍的交通方式。貨運當時用牛車或用大八車(人力車),馬是馱物而用的。一直到1866年馬車才被作為運輸工具使用。在面積方面,武家地面積在幕末時代有11692591坪,寺社為2661747坪,叮為2696000坪(20%)。可見,武家土地佔絕對優勢。
由於關東落後,江戶的主要物資都從遙遠的關西運來,因此大阪到江戶的船運非常發達,有很多船運屋―巡船。1782年後,幕府鼓勵成立「仲間」行會組織,以減少弊病。行會在幕府財政困難之際經常獻金,商人因此聚集了大量財富。在管理方面,武家一般由大目付、目付管理。寺社由寺社奉行管理,叨-地由明奉行管理。三個系統平時獨立,但在遇到涉及各方的問題時也會聯合辦公。
盯奉行是管理盯人的,一般由旗本擔任,有3000石傣祿,一般為3名。隨著江戶的擴大,叮也逐漸增加,在1714年有933盯,1792年1168叮,1847年1685田T。一般情況下,一盯有90戶,350人左右。在盯奉行之下設有「與力」、「同心」,「與力」的祿米是200石,「同心」傣祿微薄,所以另外給予一些土地作為彌補。儘管奉行人選屢屢更換,但是「與力」、「同心」經常世襲。他們同各盯民的自治組織配合,行使對盯民的管理權力,維持秩序。
武家地設什番,分為幕府設的公議什番、大名設的大名什番、旗本共同設的組合什番,其中旗本的組合什番有669所。盯地設「自身番」,每盯一所,在1853年有rol6所。番頭一般由商人擔任,住在盯的木門附近,晚上10點關閉木門。此外還承擔其他日常事務,如處理火警、防範盜賊等。盯奉行之下是盯年寄,一般為世襲。盯年寄之下為管理一叮乃至二十盯的盯名主或盯役人。然後是終端組織―市民五人組,由成員選舉產生,一般都是由大商人或者有影響力的人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