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逝世四百年:江戶幕府何以「基業長青」

2020-12-15 澎湃新聞

德川家康逝世四百年:江戶幕府何以「基業長青」

沙青青

2015-06-01 09:07 來源:澎湃新聞

       慶長5年9月15日(1600年10月21日)傍晚時分,美濃國關原上飄蕩的硝煙漸漸散去。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在這場決定日本命運的大戰中,擊敗了年輕氣盛的挑戰者石田三成。

       此役之後,德川家康已成為日本實際上的主宰者,徹底消滅大阪城豐臣家殘餘勢力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那些敢於起兵反抗德川氏的大名,除島津義弘、鍋島直茂等極少數外,絕大部分都遭到了領土減封乃至除封的嚴厲處分。關原大戰三年後,日本境內已無大名尚有實力威脅德川家的霸權,家康順理成章地正式出任「徵夷大將軍」。

關原合戰的德川家康本陣遺址,現位於岐阜縣不破郡關原町

德川家康:如何通過制度穩定政權

       儘管幕府已開,但德川家康絲毫不敢有高枕無憂的想法。自1467年應仁之亂後,「下克上」的亂象幾乎貫穿了整個日本戰國時代百餘年的歷史。謀反、背叛、弒主的行為屢見不鮮,乃至成為當時的政治風氣。1573年,「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冒天下之大不韙」流放將軍足利義昭,早已名存實亡的室町幕府宣告滅亡。僅僅9年後,織田自己便死於家臣明智光秀的造反,葬身本能寺火海之中。在此後織田家臣內部的權力鬥爭中,豐臣秀吉戰勝了其他競爭者,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基業,徵討全日本各地乃至出兵朝鮮,進而獲封「關白」、「太政大臣」。然而,在他死後不久,群雄蠢蠢欲動圖謀大位,德川家康便是其中之一。

       因此家康很早就意識到,需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化手段來確保江戶幕府政權能夠真正長久穩定,而非重蹈織田氏、豐臣氏盛極而衰的覆轍。

 德川將康肖像畫。狩野探幽作,藏於大阪城天守閣。

       首先,為確保幕府將軍的頭銜能夠順利地世襲罔替,德川家康於1605年便提前把「徵夷大將軍」之位傳給了三子秀忠。希望藉此避免其死後可能出現的激烈動蕩,讓幕府政權逐步提前過渡。家康自己則以「大御所」的名號,移居駿府城,在幕後掌控大局。二代德川秀忠在政治生涯的晚年同樣效仿其父家康的這個作法。1623年時便把將軍之位讓給了長子德川家光,同樣以「大御所」自稱在幕後掌權至1632年病逝。家康與秀忠二代生前完成大位交接的權力安排,確實對穩定政局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除生前預先完成將軍之位交接外,德川家康還立即著手制定一部全國所有大名、武士皆需嚴格遵守的「根本大法」。於是,便就有了隨後問世的《武家諸法度》。

       1608年,德川家康傳召當時知名的「外交僧人」,有「黑衣宰相」之稱的京都南禪寺主持崇傳前往駿府城。崇傳雖是僧人,但卻有著極為強硬的政治手段,深受家康器重,參與起草了一系列江戶幕府的重要法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武家諸法度》。德川家康計劃通過這部針對整個武士階級而制定的「法度」,從制度、法律層面確保江戶幕府的政治統治基礎。

1614年,崇傳指出豐臣家在方廣寺梵鍾銘文中刻有「君臣豐樂」、「國家安康」的詞句,此乃祈求豐臣家昌盛而詛咒家康身首異處之意。家康便以此藉口向豐臣家起兵發難。

《武家諸法度》:江戶時代的「根本大法」

       自1614年11月至1615年5月間,德川家康在「大坂冬之陣」、「大坂夏之陣」的兩場大戰中,徹底消滅了自關原合戰後苟延殘喘十餘載的豐臣家勢力。1615年5月8日,大坂城破,豐臣秀賴母子自殺身亡。至此,家康統一日本的大業終告完成。戰國百餘年的戰亂就此落幕,史稱「元和偃武」。「元和偃武」後的第一件代表性事件便是江戶幕府正式頒布《武家諸法度》。

       僅僅兩個月後,1615年8月30日,在德川家康的幕後指揮下,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在伏見城正式向全日本的諸大名頒布了已醞釀多時的《武家諸法度》。由於當時恰逢元和元年,亦稱「元和令」。

       《武家諸法度》對大名的日常行為、政治權利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約束,共計13條。大致簡述如下:

       1.修練文武弓馬之道

       2.禁止聚眾酗酒作樂賭博

       3.禁止藏匿違法者

       4.禁止包庇謀反者、殺人者

       5.禁止包庇他國人

       6.嚴禁擅自築城

       7.鄰國動態應及時報告

       8.大名間婚姻需徵得幕府同意

       9.大名需前往江戶參勤交代

       10.衣著等級應符合身份

       11.乘轎與否應與身份相符

       12.例行節儉

       13.各國大名應知人善任

       註:此處「國」指日本舊時的行政區劃「令制國」。

       在諸法度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實施所謂「參勤交代」制度。理論上,要求大名一年在國(各自封地),一年在府(江戶),每年4月交替。不過,由於大名各自封地遠近不同,相當多的大名多隔3~5年參勤一次。通過推行「參勤交代」制度,幕府不僅可以使各地大名長時期逗留江戶,而被置於監視之下,家屬亦淪為人質,還可以間接消耗大名的財力。因此大名每次前往江戶參勤多耗費、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設在江戶的藩邸同樣需要一筆筆可觀的花費。長此以往,各地每年的財政收入到頭來皆會大量流入江戶,從而達到削弱大名們實際財力之目的。

       自此之後,幕府新將軍即位時,各地大名除了需遞交宣誓效忠的文書,還必須附《武家諸法度》的條款,宣誓遵守。

 《武家諸法度》現存最早的抄本之一,藏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1615年最初發布的《武家諸法度》為漢文體。1683年「天和令」發布時,改以和漢文混合體起草。1710年「正德令」則以和文體起草。

       1615年第二代將軍秀忠正式發布《武家諸法度》後,曾經歷多次修訂,先後增加或刪去部分條款。史上較大的修改有5次,分別為1635年「寬永令」(合計19條)、1663年「寬文令」(合計21條)、1683年「天和令」(合計15條)、1710年「正德令」(合計17條)及1717年「享保令」(合計15條)。

       其中,第三代將軍家光在位期間所做修訂頗為重要,被稱為「寬永令」。「寬永令」在既有法度基礎上,將各方大名定期前往江戶「參勤交代」的規定進一步完善化,使之成為一種不可動搖的政治義務,貫徹整個江戶時代。此外,還嚴禁諸國主和領主之間私爭,凡事皆需通過幕府協調裁斷。為了貫徹鎖國政策,還明令禁止大名建造所謂「五百石以上的大船」。「寬永令」還對各級武士身份等級、著裝規範等事項做了具體規定。為確保《武家諸法度》在全國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寬永令」還特別指出「萬事依循江戶法令,於各國均要遵守」。

       其後的歷次修訂中,大多是在過往基礎上補充各類細則或合併近似條目,但偶爾也會增加一些禁令,例如「寬文令」明令禁止基督教、嚴懲所謂不孝者,「天和令」則禁止武士殉死,「正德令」將官員嚴禁收受賄賂寫入法度等。

天保九年(1838年)的《武家諸法度》抄本。現藏於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除了最知名、最重要的《武家諸法度》外,晚年的德川家康也針對大名、朝廷、寺院、浪人武士乃至農民等各類階層採取過類似的管制措施。在《武家諸法度》的前夕,江戶幕府就在1615年8月7日頒布德川家康擬定的《一國一城令》。該法令規定各國僅能保留一座城池,作為大名的「居城」,其餘支城城垣皆需拆毀廢棄。

       在制定《武家諸法度》的同時,「黑衣宰相」崇傳還在家康的授意下起草了《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並於1615年9月9日頒布。該法度共17條,皆是針對京都貴族乃至天皇而定。第一條便開宗明義地規定天皇需以才藝和學問為第一要務:「天子諸藝能之事,第一御學問也。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為之有也。」這從法理上褫奪了天皇的政治權力,將之定性為只能頒布年號的「虛位元首」。

       除了將天皇隔離於現實政治外,幕府還通過《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來幹預朝廷公卿的權限乃至人事安排。對於寺院,則通過頒布《諸宗諸本山法度》來加以嚴格管理,剝奪各大宗派的自主性,避免出現戰國期間所謂「妄立異說」、「聚集黨徒」、「圖謀爭鬥」等情形。

《禁中並公家諸法度》

       1616年,年逾古稀的德川家康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峰。此時的家康不僅名副其實地統一了日本,還通過頒布以《武家諸法度》為代表的一系列法令,從制度上鞏固了江戶幕府的統治根基。至明治維新前,《武家諸法度》可謂是維繫江戶幕府基本政治秩序最重要的「根本大法」。

       

       1616年6月1日,家康病逝於駿府城。一個月前,他被朝廷贈予「太政大臣」的官銜。家康死後,他所開創的江戶幕府又綿延了251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德川家康,日本史,戰國時代,江戶幕府,武家諸法度,將軍,大名,武士,天皇

相關推薦

評論(56)

相關焦點

  • 江戶幕府何以「基業長青」
    家康死後,他所開創的江戶幕府又綿延了251年。慶長5年9月15日(1600年10月21日)傍晚時分,美濃國關原上飄蕩的硝煙漸漸散去。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在這場決定日本命運的大戰中,擊敗了年輕氣盛的挑戰者石田三成。此役之後,德川家康已成為日本實際上的主宰者,徹底消滅大阪城豐臣家殘餘勢力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 江戶幕府的源頭!來岡崎城探訪初代江戶幕府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
    無論是在文學創作、影視作品、電玩、動漫中,只要是以日本戰國歷史為背景的作品幾乎都會出現江戶幕府開創者──德川家康,大家一定對於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德川家康為江戶幕府的初代將軍,生於現在位於愛知縣的「岡崎市」,也因此岡崎城從江戶時代開始對日本人民來說就有非常重要且神聖的地位。而現代的「岡崎」有什麼好玩的?
  • 德川家康為何不把幕府西遷,而是將統治中心移到江戶?
    德川家康信長的本據在安土,秀吉則在大阪,二者的共同點是靠近京畿商旅通暢,家康取得天下之後卻把統治中心放在遠離京畿的關東江戶,而且最終都沒把把幕府西遷,這是怎麼為什麼呢?德川家康關東就不同了,德川氏進入關東後即將自己的譜代大名安插在關東內部或者關東附近,德川家康在這裡有一個強有力的根基,而且他還利用手下親信在幕府周邊布置了一條防線。
  • 實拍日本最後一代幕府-德川家康的神社——東照宮
    繼豐臣秀吉之後,德川家康再以武力攻破佔領了各地大名的領地,統一全日本。其死後(於元和2年(1616年)4月17日逝世)被尊為江戶幕府的守護神東照大權現。德川家康最早葬於今天靜岡縣靜岡市駿河區的久能山東照宮。但是在翌年遷葬於下野國(今天的栃木縣日光市),同時在四月期間完成社殿的工程。朝廷同時將"東照大權現"的神號與正一位的位階(日本官階制度,等同為品秩)追贈給德川家康。
  • 德川家康的遠大理想:由窮鄉僻壤搖身變成日本中心的水都江戶
    摘要:德川家康的遠大理想:由窮鄉僻壤搖身變成日本中心的水都江戶江戶,現今日本中心東京都的前身,自德川家康來到此地,隨後建立德川幕府以來,便開啟了此地繁榮的景觀。歷經四百年的歲月,雖然地名有所更迭,但至今仍不改其為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題外話,文化中心是在江戶末期才建立)追溯江戶時代長達兩百六十多年的漫長歲月,就可以觀察到江戶雖然是由武士所創建的城市,但末曾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這裡指的是還叫江戶時末經歷過戰火,改名東京後經歷過戰火洗禮)。而江戶隨著歲月流逝,社會的主導權也逐漸轉移到平民手中。
  • 江戶幕府的「安全氣囊」,分封的譜代大名為何如此維護德川家?
    實際上,江戶幕府的分封在實質層面上大大不同於先秦分封,幕府雖然分封,可幕府不僅自己掌握全國膏腴之地,控制海關、金山,也通過歷代效忠德川家的譜代大名控制險要地方,和臣下建立極強的主從關係,維持穩定,不安勢力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 德川家康之後,江戶幕府到底有多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極強
    ,這就必須要提到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德川家康。他憑藉出眾的謀略和政治、軍事手段最終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在江戶城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幕府時代,而江戶幕府之所以能夠維持兩個世紀的統治,離不開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 德川家康故居:建立江戶幕府統治體系,被後人稱為「東照神君」
    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徵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英傑(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圖為位於日本京都市中京區「二條城」的德川家康故居。
  • 凌駕於天皇之上的德川家康,都私藏了哪些珍寶?
    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三傑之一,曾多次領兵擊敗強敵,並在關原合戰中戰勝敵軍確立霸權。在慶長八年的時候,德川家康被封為徵夷大將軍,正式在江戶開創幕府。德川家康滅了豐臣秀吉之後,江戶便進入了了日本最牢不可破的幕府統治時期。在德川家康逝世之後,日本朝廷甚至還封他為江戶幕府之神,被後人稱為「東照神君」。
  • 在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德川家康為何能殺出重圍,建立德川幕府?
    與三國一樣,日本的戰國時代天皇淪為傀儡,失去實權,大名們割據一方,爭奪霸權,就連結束這個時代的梟雄德川家康,也與司馬懿十分相像。德川家康的家系是三河國的國人富豪松平氏,而松平氏又源自藤原氏,但德川家康卻自稱源自源氏,與天皇牽扯上了血緣關係,這一點和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很像。德川家康的祖先松平氏一開始只是一個弱國的小豪族,經過多年的打拼,才佔據了整個三河。
  • 德川家康所建造的江戶町
    按:江戶,是日本東京的前身。在古代,這裡一度只是荒野。直到1192年,鎌倉幕府在關東平原簡歷,「江戶」的名稱才開始出現。之後太田道灌和德川家康在荒野上建造除了江戶的城下町,江戶才逐漸發展成為日本的第一都市。《江戶町——大型都市的誕生》一書,用圖文形式追溯了江戶町的建設過程。這個過程裡有成功也有失敗,今日的東京,正是在各種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 德川家康憑什麼統一日本戰國
    德川家康可以成為戰國最終勝利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強人完成的統一事業,而在他們逝世時,按照當時的世襲制度,應該由他們的家族繼承者繼承,但由於兩次繼任者年齡太小,實際結果是又內部勢力強的家臣或從屬勢力繼承。
  • 江戶幕府「御三家」之一的水戶家為什麼沒有將軍繼承權?
    在日本江戶幕府時代,幕府將軍家之下地位最高的大名(藩)就是「御三家(尾張家、紀伊家、水戶家)」。尾張家、紀伊家都擁有徵夷大將軍的繼承權,江戶幕府的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就是紀伊家出身。「御三家」領地的土特產奇怪的是,明明與尾張家、紀伊家同為地位相等的「御三家」,水戶家卻沒有江戶幕府徵夷大將軍的繼承權,只有在將軍家絕後時決定繼承人選的權力。
  • 火器時代:日本戰國——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  TokugawaBakufu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日本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地,開幕府以統制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自公元一六○三年德川家康受任徵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開始,至一八六七年第十五代將軍慶喜,將政治大權奉還朝廷(即大政奉還)為止。約二百六十五年,為繼鎌倉,室町幕府之後,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  德川幕府時期  一、上升期(一六〇三~一六五〇):歷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
  • 日本忍者:從德川家康的特戰部隊,到德川吉宗的「錦衣衛」
    其名,有的時代為斥候,有的時代叫亂波,到了江戶時代,正式稱為忍者。日本戰國末期,被稱為鬼半藏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家康手下十六神將之一。他在跟隨德川氏東徵西討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突出者,是在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殞命之後,護送家康從堺港回到三河國。
  •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放寬參勤交代,這次比德川吉宗時期還嚴重
    摘要: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放寬參勤交代,這次比德川吉宗時期還嚴重文久二年閏八月十五日,幕府將軍德川家茂出席江戶城黑書院,向諸大名下達上意書。主旨是命諸大名致力於強化軍事。此外,幕府二十二日發布主旨為放寬參勤交代的改革令。
  • 二條城,德川家康在京都的住所
    二條城是德川家康在京都的住所。當時的德川幕府將幕府設在了江戶(現在的東京),所以又稱江戶幕府,德川家所統治的260多年,又叫做江戶時代。因為天皇一直住在京都,所以德川家族在京都也要有自己的住所。二條城外的壕溝,說大點叫護城河。
  • 日本的統一和德川幕府的統治
    1572年,結束了室町幕府的統治。織田信長未能完成日本的最後統一,1582年他死時,僅統一了日本的一半。織田信長死後,部將豐臣秀吉(1536——1598年)繼續其統一事業。經過多次戰爭,1590年日本的百年分裂宣告結束,進而在1593年首次將北海道置於日本中央政權統轄之下,日本統一基本告成。
  • 傳說他是德川家康的「私生子」,德川秀忠的心腹,權傾朝野無人及
    伴隨著大阪之戰的結束,太閤豐臣秀吉傾盡畢生心血打造的豐臣政權從此落下帷幕,此戰中的勝利者德川家康成成為了徵夷大將軍,這標誌著紛亂的日本戰國時代就此終結,日本進入了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幕府時代。德川家康在對麾下的將領以及降服的諸國大名重新分配了領地之後把手中的權利教給了兒子德川秀忠,德川秀忠也就是江戶幕府的第二代將軍。此時掌握權力的幕府重臣大都是很早就跟隨德川家康或者是伴隨德川家康一路走來徵討四方的譜代重臣。
  • 此德川御三家之一,卻是幕府宗家的命中剋星!
    將親藩分封到經濟富庶之地或軍事戰略要地,而在這些親藩中,又以德川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尾張藩),十子德川賴宣(紀伊藩),和十一子德川賴房(水戶藩)最親,此三藩被稱為「御三家」。御三家被準許使用德川的姓氏及家徽,而其他的庶脈旁系卻只能使用舊姓「松平」。當幕府宗家無子嗣時,原則上可以從這御三家中迎入養子以繼承幕府宗家。但由於水戶藩位於江戶幕府的東北方,在風水上屬「鬼門」方位,而鬼門所入的是為鬼邪,會使幕府有覆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