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令朝鮮民族憤恨,近代日本的「內鮮一體」策略是什麼?

2020-12-16 國史拾遺

學近代史我們知道,由於近代日本的崛起與擴張,東亞地區很多地方都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比如臺灣、朝鮮、東北地區等;不過,如果更學術一點地討論的話,日本的這些殖民地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臺灣和朝鮮半島,這分布在1895年和1910年被併入日本,雖然實際上這就是侵略所獲得的殖民地,但事實上一直到二戰前,這些地方名義上屬於日本領土的一部分,國際社會也普遍承認,一直到二戰後日本才把侵略果實吐出來;而中國東北地區等,這則屬於日本侵略者軍事佔領的地區,即使是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這也是不合法的。

但是,大家知道,即使如此,日本人也不可能把臺灣和朝鮮半島真的看成日本,事實上日本在帝國時期的疆域被官方分為兩個部分: 內地(日本本土以及1942年的庫頁島南部,出身於此的被認為是日本國民);外地(日本內地以外的統治區域,等同於屬地,這裡的人屬於「臣民」,臺灣、朝鮮、關東州(中國遼東)、1942年前的庫頁島南部)。

舊日本帝國控制區,深綠為本土,淺綠為外地,淡綠為軍事佔領區

而在日本的外地之中,最為重要,規模最大,同時建立統治秩序最困難的莫過於朝鮮半島,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是2000多年來朝鮮半島第一次完全亡國,而且朝鮮與日本在古代是世仇,被仇人吞併,這讓朝鮮人民內地的衝擊與牴觸極大,加上朝鮮有2000多萬人,規模龐大,要在這麼一片地方建立統治秩序,對於日本來說也是相當有壓力的事情。

日本人控制朝鮮用兩手策略,一方面儘量降低朝鮮人民的反抗意識,包括拉攏親日派,厚待公務員系統,禮遇舊朝鮮王室;另一方面則是嚴厲鎮壓朝鮮人民的反抗,比如在1919年朝鮮爆發大規模反抗運動,日本血腥鎮壓,殺害至少8000名朝鮮義士。

在文化上,日本大力宣揚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間的親緣關係,說日本和朝鮮同根同源(插說一句,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前確實有一定親緣關係,但這親緣關係的遠近很難考究,而且日本和朝鮮2000多年都不是一個政治實體,日本這招屬於自欺欺人),以鼓吹日本統治朝鮮的合法性。

對於日本來講,最根本的目的自然是徹底消化掉這些殖民地,所以除了在經濟上壓迫外,也要大力進行同化政策,於是日本便推行出一個口號「內鮮一體」。

所謂「內鮮一體」是第八任朝鮮總督南次郎在位時所正式鼓吹提倡的,表示要「把半島人改造成忠良的皇國臣民」,實現「形、血、心、肉的一體」。,不過日本真正實行這種政策是從甲午戰爭之後就開始的,日本強迫朝鮮王室與日本貴族結婚,1920年,前朝鮮(大韓帝國)王儲李王垠就娶了日本貴族梨本宮方子,當時日本就大力宣傳所謂「內鮮一體」「日鮮融和」等口號。

李垠與李方子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控制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將「日本本土——朝鮮半島——中國東北」聯繫到一起,成為一個緊密的控制區是基本國策,自然,將「朝鮮」這塊名義上的國土全面同化也要提速。

不過,這並不是意味著朝鮮人民可以享受到日本人的國民待遇,而意味著他們享受到更嚴酷的壓迫。

首先,朝鮮人也可以被徵兵了,一開始朝鮮被日本視為侵略大陸的「大陸後勤基地」,但是1938年,日本以「一視同仁」的理由,對「第三朝鮮教育條例 」 進行了修改,開始招募朝鮮日軍,並開始建制朝鮮語教育,強迫朝鮮人說日語。

1939年,日本頒布「創氏改名」令,允許朝鮮人更改日式姓名。中國抗日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期間,國民精神總動員也適用於朝鮮,日本軍徵召朝鮮籍日本兵。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號召朝鮮人全身心投入「大東亞聖戰」,加強對朝鮮的同化宣傳。

韓國早期很多國家元首都這麼幹過,比如樸正熙,日本名字高木正雄,日本關東軍中尉,後為韓國總統

日本的暴行受到了朝鮮人民的堅決抵制,同時也給朝鮮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數萬朝鮮青年喪生於戰場,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炮灰。

二戰時期的日本就是如此的荒謬與矛盾,一方面對於被統治的人民殘酷暴虐,另一方面則要求他們被日本同化,既然前者使得被統治的殖民地人民義憤填膺,那後者又怎麼可能成功?所以日本這個政策收效甚微,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而今天的朝鮮半島,對於日本這所謂的「內鮮一體」的政策,有個更一針見血的稱呼:民族抹殺政策。不過,日本這項政策仍然帶來了一些後遺症,由於日本將朝鮮族稱為「鮮族」,使得這個詞成了一種有侮辱意味的詞,至今用這個簡稱來稱呼朝鮮族人民都是相當忌諱的事情。

相關焦點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朝鮮」國號的由來朝鮮半島的社會發展階段從公元前1000左右算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代社會(公元前1000年左右-1866年)、近代社會(1866-1926年)和現代社會(1926年至今)。皇太極在1627年派阿敏打敗朝鮮,但雙方議和後,朝鮮不僅沒有中斷與明朝的宗藩關係,還拒絕承認皇太極在1636年建立的大清國,於是皇太極在1637年再次派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臣服清朝並斷絕了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不過,朝鮮雖然在表面上臣服於清朝,但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思明反清」的意識形態,這從近代朝鮮王朝的服飾和日常生活習慣可以看出,由此可見我國明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對朝鮮的深刻影響。
  • 從檀君傳說看朝鮮半島近代民族意識的發展
    而在朝鮮半島最後一個王朝李朝統治期間,它更是明朝最忠誠的藩屬國,一直以事大的姿態崇敬中原王朝和漢家文明,自稱「小中華」。所以古代朝鮮一般將商末賢臣箕子來朝視為朝鮮文明史的起點,認為自己也是華夏正統王朝的後裔和繼承者之一。
  • 講座|《近代朝鮮與日本》:復盤19世紀複雜的東亞國際關係
    最近,日本巖波書店出版的新書《近代朝鮮與日本》由北京新經典引進出版,該書從朝鮮的角度出發,復盤19世紀複雜的東亞國際關係,從19世紀中期風雲飄搖的李氏王朝,一直講述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近代朝鮮一直處於糾結中,朝鮮先後經歷了洋人來犯、日本侵略、滅國、建國、再滅國……保衛儒家文明,還是實現近代化,繼續做清國的藩屬國,還是實現獨立,走日本路線,還是學習西方,在矛盾和利益交織的過程中,苦悶、屈辱、抗爭共同組成了近代朝鮮的歷史主題。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朝鮮」國號的由來朝鮮半島的社會發展階段從公元前1000左右算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代社會(公元前1000年左右-1866年)、近代社會(1866-1926年)和現代社會(1926年至今)。皇太極在1627年派阿敏打敗朝鮮,但雙方議和後,朝鮮不僅沒有中斷與明朝的宗藩關係,還拒絕承認皇太極在1636年建立的大清國,於是皇太極在1637年再次派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臣服清朝並斷絕了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不過,朝鮮雖然在表面上臣服於清朝,但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思明反清」的意識形態,這從近代朝鮮王朝的服飾和日常生活習慣可以看出,由此可見我國明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對朝鮮的深刻影響。
  •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日本卻堅持至今?
    日文中至今都有大量的漢字存在今天,如果你去日韓越旅遊,看到街上的漢字招牌,肯定很有感慨:朝鮮和越南當初是深受漢字文化圈薰陶的兩個國家,為何全廢止了漢字?相反,和中國恩怨最深的日本卻沿用至今?▲木刻漢字朝鮮的反反覆覆朝鮮民族自古只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史籍、官方文書一律用漢文書寫
  • 日本明治申遺:企圖將近代發展視為解放亞洲民族
    申遺過程中,安倍政府顯然故意隱瞞和歪曲其中涉及的侵略歷史,企圖將近代以來的日本發展軌跡視為救亡圖存和解放亞洲民族,藉助申遺往臉上貼金,從而使自己美化侵略歷史的「底氣」更足。  夾雜右翼思維  一名在日本的華人媒體人士介紹,如果按照順序,日本政府應該先推薦長崎的教堂群申遺,但事到臨頭安倍政府突然改成了明治工業遺產群。
  •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日本卻堅持至今?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筆畫繁複複雜,並不容易如同英語一般成為全球通用性的語言,然而縱觀東亞文化圈,不難發現漢字在歷史上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廣泛的使用範圍,迄今漫步日本街頭,以中文寫就的廣告標語仍然處處可見,可是韓國與越南已寥寥無幾。那麼,漢字何以造成如此磅礴的文化輸出?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早早廢止漢字使用,日本卻沿用至今呢?
  • 為何說對中國最狠的是朝鮮籍日軍,哪個朝鮮王子參與了南京大屠殺
    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奉中華文明為正朔,直到近代還衣明服、寫漢字,用崇禎年號。甲午戰爭後,日本強行解除了中國與朝鮮的宗屬關係。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朝鮮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在日本五十多年的奴化教育下,朝鮮人民對中國的感情越來越淡薄,不少朝鮮籍青年還加入日軍,成為侵華急先鋒。(日軍控制下的朝鮮皇室)為了儘快同化朝鮮,日本政府對於朝鮮王室成員給予了極高的禮遇。這使得李氏王朝有相當一部分後人死心塌地地為日軍賣命,對內幫助日軍鎮壓反抗起義,對外積極參與侵華戰爭。
  • 近代日本為何能成為列強之一?相似的境遇,日本之前早已經歷過
    近代以來,同樣是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文明類型相似的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同樣採取了變法、革命等等措施。但令人奇怪的是,日本一躍成為新的強國,而有著悠久文明的中國和同樣受到中華文明影響下的朝鮮半島等地區卻沒有成功。
  • 是什麼讓朝鮮半島的人如此倔強?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籤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開啟了朝鮮近代歷史上的日政時期,作為主權國家的朝鮮自此徹底滅亡。
  • 越南、朝鮮相繼廢止漢字,與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為何還在使用
    雖然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朝代不斷更迭,附屬國也時常反覆,但越南、朝鮮以及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學習卻從來沒有中斷過,漢字也因流入這三個國家。後來,越南和朝鮮相繼將漢字廢除,和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卻至今還在使用漢字。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看看其中的緣由吧!先說越南。
  • 日本近代的第一次對外戰爭(甲午戰爭的朝鮮篇)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第一次對外戰爭。1894年6月初,朝鮮政府因東學黨起義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派2000多人赴朝駐紮在朝鮮牙山。與此同時日本於6月12日,派歩兵第9旅團一戸大隊800步兵抵達仁川,拉開日本近代對外戰爭的序幕。
  • 本是同一個民族的朝鮮和韓國為何分裂至今
    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在朝鮮半島建立起殖民統治。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在美國的扶植下獨立後的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建立大韓民國政府,1948年9月9日朝鮮半島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朝鮮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朝鮮族是遷入民族,非中國本土少數民族。朝鮮人移民中國是近100年來的事。19世紀中後期,朝鮮大饑荒,大批朝鮮流民進入中國東北今延邊地區為生。其後不斷有朝鮮流民竄入東北墾荒殖民。日韓合併後,日本開始推動以鮮人殖民中國東北的策略,妄圖使東北「鮮化」。
  • 為啥朝鮮越南都廢了漢字,和中國恩怨最深的日本卻堅持至今?
    在清朝以前,中國一直是東亞、東南亞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輸出國。朝鮮半島最早接受了漢字,成書時間大約在中國西漢末年的朝鮮《留記》,就全用漢字書寫。大約中國東晉時,朝鮮的太學正式把漢文經史作為教材。漢字傳入日本也很早,大約在三國時就已經有日本人閱讀、書寫《論語》《千字文》。
  • 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這些數量龐大的敘事來源於完全不同的視角和由此形成的千差萬別的敘事策略,因而彼此之間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使構建於其基拙之上的中國形象變幻不定。由敘事建構的中國形象有時會取代真實的中國而成為中國認識的主體,它是一個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意識形態特徵的敘事的產物,但是它的文學特徵並不因它的意識形態特徵而減弱。中國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是一個意識形態形象的同時更是一個文學的形象。
  • 日本民族為何崇拜朱䴉
    是什麼原因,使小小的鳥兒朱䴉成為連接中日兩國的橋梁和紐帶,擔當起政治和外交的大任?  有人說朱䴉是日本的國鳥,其實是謬誤,日本的國鳥是綠雉,為日本特有種。  雖然日本國民曾對朱䴉寄予厚望,希望將其定為國鳥,但遺憾的是這種鳥兒卻在日本滅絕了。日本民族濃鬱的朱䴉情結,最終萬般無奈地化作一聲悠長的嘆息。
  • 日本殖民統治韓國35年,韓國為什麼沒有被同化?因為有這項國策
    1919年朝鮮半島爆發三一運動,使得日本人看到了韓國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三一運動結束以後,日本強化了對朝鮮的殖民統治。(三一運動中被捕的朝鮮籍民眾)從1920年開始,日本的殖民統治開始深入到文化領域,1920年代日本在朝鮮培養親日分子,按照社會階層對朝鮮人進行分類,挑起階級矛盾,用階級矛盾掩蓋民族矛盾,這在韓國被稱為「民族分裂統治時期」。
  • 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這些數量龐大的敘事來源於完全不同的視角和由此形成的千差萬別的敘事策略,因而彼此之間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使構建於其基拙之上的中國形象變幻不定。由敘事建構的中國形象有時會取代真實的中國而成為中國認識的主體,它是一個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意識形態特徵的敘事的產物,但是它的文學特徵並不因它的意識形態特徵而減弱。中國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是一個意識形態形象的同時更是一個文學的形象。
  • 古代朝鮮的「慕華」情結
    朝鮮半島的地理特點決定了,半島文明的外交對象在一個漫長的時段內,僅限於東亞大陸和日本列島。日本列島由於島國根性,缺乏外擴的內在動力,近代之前,半島文明的所有外部機遇或壓力幾乎都來自西、北方向的東亞大陸。古代朝鮮民族經年血淚凝結的寶貴外交經驗,可以總結為帶有「慕華」情結的事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