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近代史我們知道,由於近代日本的崛起與擴張,東亞地區很多地方都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比如臺灣、朝鮮、東北地區等;不過,如果更學術一點地討論的話,日本的這些殖民地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臺灣和朝鮮半島,這分布在1895年和1910年被併入日本,雖然實際上這就是侵略所獲得的殖民地,但事實上一直到二戰前,這些地方名義上屬於日本領土的一部分,國際社會也普遍承認,一直到二戰後日本才把侵略果實吐出來;而中國東北地區等,這則屬於日本侵略者軍事佔領的地區,即使是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這也是不合法的。
但是,大家知道,即使如此,日本人也不可能把臺灣和朝鮮半島真的看成日本,事實上日本在帝國時期的疆域被官方分為兩個部分: 內地(日本本土以及1942年的庫頁島南部,出身於此的被認為是日本國民);外地(日本內地以外的統治區域,等同於屬地,這裡的人屬於「臣民」,臺灣、朝鮮、關東州(中國遼東)、1942年前的庫頁島南部)。
舊日本帝國控制區,深綠為本土,淺綠為外地,淡綠為軍事佔領區
而在日本的外地之中,最為重要,規模最大,同時建立統治秩序最困難的莫過於朝鮮半島,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是2000多年來朝鮮半島第一次完全亡國,而且朝鮮與日本在古代是世仇,被仇人吞併,這讓朝鮮人民內地的衝擊與牴觸極大,加上朝鮮有2000多萬人,規模龐大,要在這麼一片地方建立統治秩序,對於日本來說也是相當有壓力的事情。
日本人控制朝鮮用兩手策略,一方面儘量降低朝鮮人民的反抗意識,包括拉攏親日派,厚待公務員系統,禮遇舊朝鮮王室;另一方面則是嚴厲鎮壓朝鮮人民的反抗,比如在1919年朝鮮爆發大規模反抗運動,日本血腥鎮壓,殺害至少8000名朝鮮義士。
在文化上,日本大力宣揚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間的親緣關係,說日本和朝鮮同根同源(插說一句,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前確實有一定親緣關係,但這親緣關係的遠近很難考究,而且日本和朝鮮2000多年都不是一個政治實體,日本這招屬於自欺欺人),以鼓吹日本統治朝鮮的合法性。
對於日本來講,最根本的目的自然是徹底消化掉這些殖民地,所以除了在經濟上壓迫外,也要大力進行同化政策,於是日本便推行出一個口號「內鮮一體」。
所謂「內鮮一體」是第八任朝鮮總督南次郎在位時所正式鼓吹提倡的,表示要「把半島人改造成忠良的皇國臣民」,實現「形、血、心、肉的一體」。,不過日本真正實行這種政策是從甲午戰爭之後就開始的,日本強迫朝鮮王室與日本貴族結婚,1920年,前朝鮮(大韓帝國)王儲李王垠就娶了日本貴族梨本宮方子,當時日本就大力宣傳所謂「內鮮一體」「日鮮融和」等口號。
李垠與李方子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控制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將「日本本土——朝鮮半島——中國東北」聯繫到一起,成為一個緊密的控制區是基本國策,自然,將「朝鮮」這塊名義上的國土全面同化也要提速。
不過,這並不是意味著朝鮮人民可以享受到日本人的國民待遇,而意味著他們享受到更嚴酷的壓迫。
首先,朝鮮人也可以被徵兵了,一開始朝鮮被日本視為侵略大陸的「大陸後勤基地」,但是1938年,日本以「一視同仁」的理由,對「第三朝鮮教育條例 」 進行了修改,開始招募朝鮮日軍,並開始建制朝鮮語教育,強迫朝鮮人說日語。
1939年,日本頒布「創氏改名」令,允許朝鮮人更改日式姓名。中國抗日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期間,國民精神總動員也適用於朝鮮,日本軍徵召朝鮮籍日本兵。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號召朝鮮人全身心投入「大東亞聖戰」,加強對朝鮮的同化宣傳。
韓國早期很多國家元首都這麼幹過,比如樸正熙,日本名字高木正雄,日本關東軍中尉,後為韓國總統
日本的暴行受到了朝鮮人民的堅決抵制,同時也給朝鮮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數萬朝鮮青年喪生於戰場,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炮灰。
二戰時期的日本就是如此的荒謬與矛盾,一方面對於被統治的人民殘酷暴虐,另一方面則要求他們被日本同化,既然前者使得被統治的殖民地人民義憤填膺,那後者又怎麼可能成功?所以日本這個政策收效甚微,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而今天的朝鮮半島,對於日本這所謂的「內鮮一體」的政策,有個更一針見血的稱呼:民族抹殺政策。不過,日本這項政策仍然帶來了一些後遺症,由於日本將朝鮮族稱為「鮮族」,使得這個詞成了一種有侮辱意味的詞,至今用這個簡稱來稱呼朝鮮族人民都是相當忌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