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2020-12-07 環球萬花筒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不論在統一還是分裂時期,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自始至終與我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在外交關係上,要麼臣服,要麼對抗,要麼合作。直到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王朝籤訂《江華條約》從而打開朝鮮國門之前,朝鮮就像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府一樣,把自我封閉、閉關鎖國作為基本國策,西方國家遂美其名曰「隱士王國」。

不過,雖然朝鮮在1866年和1871年兩次擊敗美國和法國艦隊的入侵,但還是被日本在1875年借「雲揚號事件」打開了國門,而美國也在1882年強迫朝鮮籤訂了《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從此,朝鮮的國門完全被打開而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朝鮮開始與外面的世界全面接觸,「隱士王國」退出歷史舞臺,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朝鮮與外部接觸的歷史完全就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朝鮮」國號的由來

朝鮮半島的社會發展階段從公元前1000左右算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代社會(公元前1000年左右-1866年)、近代社會(1866-1926年)和現代社會(1926年至今)。其中,「朝鮮」這個國號確定於1392年,那一年,高麗(918-1392年)大將李成桂發動兵變廢除高麗國王而建國,由於李成桂主動臣服於我國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遂以「朝日鮮明」為意將「朝鮮」作為國號賜給李成桂,李成桂建立的國家故被稱為「朝鮮王朝」。

現代朝鮮半島版圖的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王朝從建國的第一天就同明朝保持著友好關係,因此明朝是我國古代中原和少數民族政權中唯一沒有與朝鮮半島的國家發生軍事衝突的朝代,而且明神宗還在1592年派兵幫助朝鮮打敗了日本豐成秀吉的入侵。明朝不僅沒有入侵過朝鮮,朱元璋還讓朝鮮的疆域擴展到了鴨綠江流域,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時期,朝鮮東北部的疆域擴展到了圖們江流域。這樣一來,加上高麗王朝在1105年設置了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現代朝鮮半島的版圖也就基本成型。

朝鮮不忘明朝恩德,始終「思明反清」

正因為和明朝的特殊關係,朝鮮在後金崛起以及清朝建立後一直「思明反清」。皇太極在1627年派阿敏打敗朝鮮,但雙方議和後,朝鮮不僅沒有中斷與明朝的宗藩關係,還拒絕承認皇太極在1636年建立的大清國,於是皇太極在1637年再次派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臣服清朝並斷絕了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不過,朝鮮雖然在表面上臣服於清朝,但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思明反清」的意識形態,這從近代朝鮮王朝的服飾和日常生活習慣可以看出,由此可見我國明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對朝鮮的深刻影響。

朝鮮王朝的短暫繁榮

眾所周知,清朝初期的重心在中原的治理以及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定西北的叛亂以及防範俄國的侵略,所以在朝鮮臣服清朝後,沒有再入侵朝鮮。加上日本在1592年侵略朝鮮失敗後,暫時放棄了染指朝鮮,於是朝鮮在18世紀左右經歷了一段經濟和文化的短期恢復、發展和繁榮,這段時間被稱為「英正時代」。在這段時間中,社會經濟得到推動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朝鮮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天主教也在18世紀後期傳入了朝鮮。

但朝鮮正祖(1752-1800年)去世後,朝鮮進入了外戚專權的「勢道政治」形態,朝鮮社會再次全面陷入動蕩和混亂時期。1864年,興宣大院君李罡應(1821-1898年)把自己的兒子李煦(朝鮮高宗)(1852-1919年)扶上王位,並獨掌朝政,實行「大院君改革」。他希望通過改革強化中央集權、緩和社會矛盾、實現富國強兵並抵制西方國家的侵略。

公公和兒媳輪番執政,「隱士王國」退出歷史舞臺

大院君堅持「閉關鎖國」,於是美國在1866年以「舍門將軍號事件」、法國以9名天主教傳教士被朝鮮政府處死的「丙寅洋擾」事件為藉口,發動了打開朝鮮國門的侵略戰爭,但朝鮮人民同仇敵愾,擊敗了美法艦隊的入侵。1871年,美國再次入侵朝鮮,這一次美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朝鮮無論如何都不同意與美國締結條約和打開國門,美國只得撤離。

不過,大院君的改革和專權沒有得到以他的兒媳閔妃(明成皇后)(1851-1895年)和大多數利益集團的擁護,老百姓的生活也非常艱難,而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因大院君不願開放國門而大為光火併威脅入侵朝鮮。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院君因不同意立閔妃和高宗唯一的兒子李拓為世子從而加深了公公和兒媳之間的矛盾。

1873年11月,閔妃集團以「高宗親政」為藉口,把大院君趕下了臺。不過,閔妃集團並沒有真正讓高宗親政,而是由閔妃獨攬大權。閔妃反對「閉關鎖國」,提倡「開化」,不過在對外關係上,閔妃先是親日,接著親清,最後又親俄。閔妃掌權後,朝鮮在1876年與日本籤訂了《江華條約》,向日本敞開了國門,緊接著又在1882年5月與美國籤訂了通商條約,從此朝鮮的國門完全被打開,朝鮮成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會,「隱士王國」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朝鮮在中日俄三個雞蛋上輪番跳舞

閔妃上臺後,幾乎全部取締了大院君時期的內政外交措施,而且她任人唯親、排除異己以致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與此同時,閔妃所鼓吹的親日「開化」政策實質上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並不是為了朝鮮的民族利益,尤其是她與日本籤訂的《江華條約》使朝鮮軍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1882年7月,大院君藉助「壬午兵變」驅逐了閔妃,再次上臺執政,不過,閔妃集團請求並獲得了清朝的幫助,宗主國清朝派兵趕在日本之前平息了兵變,大院君重新執政33天後便被趕下了臺。有意思的是,清軍扣押並拘禁了大院君,而閔妃也得以再次掌權。

閔妃再次執政後從親日派變成了親清派,清朝作為朝鮮的宗主國自然在朝鮮的權利得到了大大提升,這當然引起了日本的強烈不滿。1884年12月4日,日本派兵協助朝鮮的開化黨人發動了旨在使朝鮮脫離中國而獨立以及改革朝鮮內政為目的的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性質的「甲申政變」,不過袁世凱親自率軍在12月6鎮壓了這次政變,從此清朝加強了對朝鮮內政外交的控制和幹涉。

先後在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輸給清朝後,日本暫時放棄了對朝鮮的軍事幹涉,轉為利用《江華條約》加緊對朝鮮人民的經濟剝削,當然了,此時的清朝也加強了對朝鮮的控制,這自然進一步激化了朝鮮的民族矛盾。同時,閔妃集團的腐朽統治也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1894年2月15日,朝鮮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東學黨起義」(也稱朝鮮甲午農民戰爭),在朝鮮軍隊屢戰屢敗之後,閔妃集團不得不再次請求宗主國清朝派兵鎮壓。清朝派兵在6月8日左右陸續登陸朝鮮,並要求朝鮮政府與起義軍講和,以全峰準為領袖的起義軍同意與政府講和,起義暫時告一段落。

不過,蓄謀已久的日本決定利用「東學黨起義」這個機會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並控制朝鮮。1894年7月23日,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派兵1萬多人從仁川登陸,衝進王宮挾持了高宗和閔妃,並再次扶持大院君建立親日的傀儡政權。7月25日,日軍突然先後在海上和陸上發動「豐島海戰」和「成歡之戰」,猝不及防的清軍倉促應戰,「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全面爆發。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戰敗,在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後,清軍完全撤離朝鮮半島,日本控制了朝鮮。

甲午中日戰爭後,被日本挾持的閔妃見風使舵,變成了親俄派。閔妃在俄國駐朝使館的幫助下,推翻了親日政權而第三次執政,不過日本在1895年10月8日發動「乙未事變」,暗殺了閔妃,重建了親日政權。這不僅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而且俄國和朝鮮親俄派趁機對日本和親日政權發動打擊。1896年2月11日,朝鮮高宗李煦從王宮逃到俄國使館,直到第二年2月20日才回到王宮,這一事件被稱為「俄館播遷」。期間,親日政權被推翻,俄國在朝鮮扶植了親俄政權掌控朝鮮。

此時的日本還不足以對抗俄國,只能與俄國談判協商並在1896年5、6月份兩次與俄國籤訂協定書,這樣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勢力基本達到了均衡。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日本的談判代表,後來兩次擔任日本首相的山縣有朋曾向俄國提出以三十八度緯線分割朝鮮的建議,但俄國拒絕了日本的提議。

「韓國」這一名稱的由來和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俄館播遷」後朝鮮高宗李煦在1897年10月12日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李煦試圖在國際事務中保持中立,但這怎麼能滿足日本的狼子野心呢。對「俄館播遷」和「三國幹涉還遼」事件耿耿於懷的日本在1904年2月8日挑起了「日俄戰爭」,1905年9月5日,俄國戰敗,徹底退出朝鮮,從此日本獨霸了朝鮮。

日本獨霸朝鮮後,先是讓大韓帝國成為了日本的保護國,接著在1907年逼迫高宗李煦退位並扶持李煦的兒子李拓繼位,最後在1910年強迫大韓帝國籤訂了《日韓合併條約》。同年8月29日,純宗李拓被迫退位,日本設直屬於日本天皇的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大韓帝國(朝鮮王朝)自此滅亡,而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朝鮮進入現代社會

大韓帝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後,日本恢復了「朝鮮」的名稱,不過,統一朝鮮半島長達618年的朝鮮王朝進入了「日本帝國佔領期」。1926年,金日成(1912-1994年)創辦朝鮮第一個革命刊物《紅日》以宣傳馬列主義,朝鮮從而進入現代社會。同年,金日成建立「打倒帝國主義同盟」,朝鮮進入「抗日武裝鬥爭時期」,直到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不過,朝鮮人民並沒有因為二戰的結束和日本的投降而真正走上民族獨立的道路,相反,美國陸軍參謀迪安·臘斯克在1945年8月的一個晚上,隨手在朝鮮半島地圖上一划,一條「三十八度緯線」從此將本來就多災多難的朝鮮分成了南北兩半,從而導致了1950年「韓戰」的爆發。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朝鮮半島:從大韓帝國到日本殖民地
    近代的朝鮮半島風雨飄零,整個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別國手中。因此,無論是現在的朝鮮,還是韓國,在實現獨立後會不斷強調獨立自主,朝鮮主體思想的重要內容就是強調獨立自主。朝鮮半島長期是中國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作為宗主國的中原王朝負有保護朝鮮的義務。日本在歷史上對朝鮮半島也一直有覬覦之心,多次入侵朝鮮。
  • 日本近代的第一次對外戰爭(甲午戰爭的朝鮮篇)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第一次對外戰爭。1894年6月初,朝鮮政府因東學黨起義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派2000多人赴朝駐紮在朝鮮牙山。與此同時日本於6月12日,派歩兵第9旅團一戸大隊800步兵抵達仁川,拉開日本近代對外戰爭的序幕。
  • 朝鮮與韓國的歷史教材中對於韓戰都是怎樣描述的呢
    品味歷史,享受生活。大家好,歡迎來到「追隨歷史品味生活」。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小編覺得無論是怎樣的歷史,作為後人我們都要有正視它的勇氣,榮耀的歷史可以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而屈辱的歷史更可以激勵我們努力的前行,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但是我們卻並沒有去企圖修改它,因為這可以激勵每個中國人努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 韓戰解密,史達林的別有用心
    金日成曾經數次給史達林寫信,表明心意,可是史達林都不理會,直到1950年,史達林因失去中國殖民地感到不滿,想有所作為,便痛快地答應了金日成,同意支持朝鮮的作戰計劃,並且給朝鮮大批武器裝備援助。前面也說了,原因還是在於國家利益,史達林不想失去旅順等殖民地,為了重新佔有中國殖民地港口,史達林選擇了支持朝鮮開戰。為什麼朝鮮開戰就可以了呢?其實還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鬧的。根據條約規定,締結條約的任何一方,受到日本及其盟友的侵襲,另一方必須給予援助。
  • 在韓國尋覓韓戰的遺蹟
    車站最初建成於1908年,韓戰期間被嚴重炸毀,戰後重建。仁川原名濟物浦。19世紀晚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被迫支持下,如同隱士一般的朝鮮王國首次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仁川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所以選擇仁川,是由於這裡是朝鮮京城的門戶所在,又與中國的山東半島隔海相望,位置最為便利。很多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在這裡依舊能夠找到痕跡。
  • 至今令朝鮮民族憤恨,近代日本的「內鮮一體」策略是什麼?
    學近代史我們知道,由於近代日本的崛起與擴張,東亞地區很多地方都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比如臺灣、朝鮮、東北地區等;不過,如果更學術一點地討論的話,日本的這些殖民地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臺灣和朝鮮半島,這分布在1895年和1910年被併入日本,雖然實際上這就是侵略所獲得的殖民地,但事實上一直到二戰前
  • 二戰日本投降後,身為日本的殖民地,為何朝鮮國內不少人痛哭流涕
    雖然,在歷史上朝鮮一直都是作為中國的附屬國而存在,朝鮮王朝的歷代君主只能稱王,不能稱帝,但是到了晚清,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在與列強的屢次較量中均有失敗而告終,看到清政府勢弱,朝鮮王朝也逐漸動起了稱帝的野心,想擺脫清政府附屬國的命運。
  • 歷史教科書中的韓戰之中國篇
    教科書名:高中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編 著: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主 編:吳偉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2月第2版   記述章節:第五單元
  • 解讀古裝喪屍劇《王國》:還原架空歷史背景下的朝鮮王朝歷史
    去年爆款的韓國古裝喪屍劇《王國》(又名《李屍朝鮮》)第二季在本月如期上線,再次引起關注。雖然本劇是一部歷史架空劇,劇中人物皆為虛構,但還是能夠從中發現不少暗含的朝鮮王朝歷史。熟悉歷史的朋友不難發現,這裡的「倭亂」指的就是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壬辰衛國戰爭。壬辰衛國戰爭發生於1592年-1598年,當時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徵討明朝,而朝鮮拒絕借道為由,舉全國之力入侵朝鮮。朝鮮王朝承平日久,武備廢弛,朝鮮軍隊面對經歷過戰國時代的日本軍隊一觸即潰。
  • 《日本人眼中的韓戰》書評
    這場戰爭給韓國、朝鮮、中國、美國等全世界諸多國家帶來了遭難,卻給日本帶來了「繁榮」。日本未曾參戰,卻坐享戰爭紅利,日本著名的「戰史」作家,兒島襄教授的《日本人眼中的韓戰》一書,從日本人的視覺為讀者解讀戰史,並闡述了這段戰史為日本帶來的巨大影響。    本書將韓戰定義為兩個戰場,一為軍事戰場,二為談判戰場。
  • 韓戰爆發的歷史真相
    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  五十年前六月份爆發的韓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國際局勢,對中國半個世紀的歷史走向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隨著俄國關於這場戰爭的檔案解密公布,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從迷霧中一點一點顯露。  在對冷戰和韓戰的研究中,關於韓戰爆發的歷史真相,一直是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眾說紛紜的課題。
  • 沙俄為何沒有侵佔朝鮮半島?
    就比如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清朝尚且不能自保,朝鮮半島更是只能任人宰割。西方列強逼迫清朝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後,也逼迫朝鮮王朝籤訂了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些列強之中,有一個國家嗜土如命,對於土地,從不挑食,無論是山地高原,還是荒漠戈壁,統統不嫌棄。這個國家的名字,相信大家已經猜到,它就是沙皇俄國,也叫俄羅斯帝國。
  • 細解萬曆朝鮮戰爭——在朝鮮發生的戰爭,開局總是那麼的一邊倒
    但是無論是宗義調還是他的繼任者宗義智,都並不希望朝日發生戰爭,因為宗義家一項主要的收入就是和朝鮮的貿易收入。所以宗義家一直採用拖延的戰略。但是到1591年,初定天下的豐臣秀吉已經不願意再等了,他將入侵朝鮮的總部搬到了九州,開始籌備戰事。
  • 戰爭的導火索,為什麼是朝鮮?
    戰爭的導火索,為什麼是朝鮮?同屬東亞的朝鮮,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中國、俄國和日本之間,也是列強踏入東亞的最後一塊神秘封地。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朝鮮問題逐漸成為東亞國際關係的焦點。朝鮮,成為新興近代國家日本與傳統宗主國大清王朝的角力場,並最終引燃了中日大戰的導火索。
  • 1910年8月22日 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1910年8月22日 《日韓合併條約》籤訂 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1910年8月22日,日本伊藤博文政府迫使朝鮮政府籤訂《日韓合併條約》。條約的籤署標誌著日本正式吞併朝鮮,朝鮮終於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 美國歷史是怎樣記載韓戰的?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韓戰
    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詳細聊聊韓戰中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以及離美國歷史關於韓戰的紀錄。 第一,韓戰的起因 在我們的歷史記載中,韓戰講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志願軍馳援朝鮮,將美國軍隊趕出三八線,成功避免了美國對我國的侵略,保衛了祖國。實際上僅僅只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但是對於韓戰的詳細起因並沒有太多介紹。
  • 歷史劇|《王國》:喪屍大片裡的朝鮮政治史
    按:這是一個歷史學者觀影追劇的小系列。今年三月,《王國》第二季終於回歸。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的背景下,這部講述架空時空中疫病襲擊朝鮮半島的韓劇顯得多了幾分現實色彩。雖然劇中時空與人物均是金銀姬編劇的虛構,但她並非毫無根據地架空,而是化用了不少朝鮮王朝(1392-1910)的歷史故事。
  • 萬曆時期韓戰:豐田秀吉統一日本卻殃及鄰國,三國三敗俱傷
    在我國歷史上,對日戰爭其實並不多,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明清時代;但是明朝對日戰爭勝多敗少,而清朝對日戰爭則是勝少敗多;不光光是這樣,明朝對日戰爭還是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進行的;那麼明朝和日本最大的戰爭——韓戰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
    按:近期中韓關係惡化,中朝關係微妙,突然想了解一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係到底如何,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如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商紂的兄弟箕子在商滅亡後成為朝鮮北部國君,周朝承認其國,史稱「
  • 猜想:美國為何立韓戰紀念碑?欲蓋彌彰的背後說明了什麼?
    美國一開始立韓戰紀念碑的用意是為了確保美國人永遠不要忘記那場被稱「被遺忘的戰爭」的歷史戰爭,讚揚在1950年至1953年間的這場衝突中失去生命的美國士兵。不得不感嘆美國對於用詞的講究,為自己脫罪,形容一場戰爭是用「衝突」詞來形容。要知道,美帝國主義「醉翁之意不在酒」功夫很是厲害,這在國際上誰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