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開通,近3000重慶人參與建設,對話總設計師……

2020-12-14 上遊新聞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8年,宋代大臣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翌年,他被押送經過珠江口外的海域時,留下了這首著名的詩作——《過零丁洋》。

如今,文天祥發出千古慨嘆的伶仃洋(又稱零丁洋),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在這片廣闊的海面上,有一座大橋於10月23日正式開通了。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這座大橋歷時6年論證、8年建設,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一體,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獲600多項專利,堪稱世界橋梁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俯瞰港珠澳大橋珠江口岸 記者 鄭宇 攝

令人自豪的是,有近3000名重慶人參與了這座大橋的建設,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屬於重慶的驕傲。今年4月,重慶日報曾特派記者到大橋現場實地採訪,對港珠澳大橋中的重慶元素進行了全媒體系列報導。

除此之外,在大橋建設中,還有一些人與重慶有著難於割捨的關係,孟凡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車前夕,這位昔日重慶交通大學1978級橋梁與隧道專業學生,如今的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就為何要建這座大橋,依據怎樣的理念、標準設計這座大橋,建設過程中突破了哪些技術難題,在渝的大學教育對自己今後的職業生涯奠定了怎樣的基礎等問題,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孟凡超(左一),出生於1959年,四川遂寧人,重慶交通大學1978級橋梁與隧道專業學生,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記者 鄭宇 攝

實現粵港澳1小時

交通生活圈

記者:港珠澳大橋歷時8年時間的建設,耗資上千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在珠江口建這座大橋?

孟凡超: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之後又一個重大基礎建設項目。

為什麼要建這座大橋?我們先看看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在伶仃洋半徑60公裡以內,有11個珠三角的大中城市,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9個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國家致力於將珠三角沿線打造成大灣區。如果這11個城市形成一個城市群、經濟圈,共同發展,未來這裡會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並肩,成為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記者:有人說,港珠澳大橋讓粵港澳1小時交通生活圈變成了現實。此話如何理解?

孟凡超:以前,珠江口上除了一座位於東莞的虎門大橋外,中間就再沒有第二個通道。由於天塹的阻隔,珠江西岸與香港之間的陸路需繞行虎門大橋,導致珠三角西岸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如何真正激活這一地帶,打破桎梏其經濟發展的壁壘,進而促進珠三角沿線的提檔升級,實現粵港澳1小時交通生活圈至關重要,這是建設港珠澳大橋最直接的目的。

我們從地圖上看,港珠澳大橋從珠海抬起左腳、從澳門邁開右腳,一路向東伸向香港,形成一個大大的「Y」字。大橋建好以後,驅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的時間將由以前的3個多小時縮減為30分鐘,讓粵港澳1小時交通生活圈變成了現實,珠三角等沿線城市成為一個超級城市群,這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亮起美麗的淡紫色燈光,在美麗晚霞和蔚藍海面的映襯下,格外夢幻。 記者 鄭宇 攝

集橋、島、隧一體的

完美呈現

記者: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一體,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英國《衛報》將其稱為「世界第七大奇蹟」。您是基於怎樣的理念帶領團隊設計這座大橋的?

孟凡超:2004年初,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前期工作正式啟動。我們公司承擔起大橋工程前期規劃的牽頭工作,整個團隊涉及交通、經濟、規劃、水文、氣象、地質、環保等多個專業,全國涉及的總人數有1000餘人,核心成員有六七十人。

關於港珠澳大橋的總體設計理念,我總結出「7個性」:即戰略性、創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環保性、文化性、景觀性。

說到港珠澳大橋的功能性,就涉及到橋位的選擇。在綜合考量三地的車流、人流,以及現在和未來的交通狀況等因素後,在珠海我們選擇了拱北海關,澳門在東方明珠,香港則是在與機場高速相聯的大嶼山公路東湧點,這樣對三地來說都是最便捷的位置。

記者:從橋的構成來看,港珠澳大橋為什麼是橋、島、隧三種方式的集群組合?

孟凡超:這就是我想說的大橋的安全性。港珠澳大橋不僅僅是橋,更是一個跨海集群工程,由橋、島、隧三部分組成。通常來講,橋型可以分為梁式橋、拱式橋、懸索橋、斜拉橋等四種類型。但是港珠澳大橋太長了,單一的橋型無法滿足建橋所需的力學結構,也就無法保證大橋的安全性。

因此,在設計橋型的時候,我們需要分段考慮。首先,珠江口是一條世界級的戰略航道,最繁忙的時候,這裡每天有4000多艘輪船在海面上通過。根據預測,未來還會有30萬噸級的海船需要通過,那麼就要留下足夠寬的主航道。其次,港珠澳大橋的橋位所在海域靠近香港機場,每天有1800多架的航班從這裡起降,白天每隔一兩分鐘就有一班,因此,橋不能修得太高。

綜合以上兩點,必須啟動修建海底隧道,以留夠寬闊的海域通航30萬噸級海輪,又不至於影響飛機起降,且需要建人工島把隧道兩頭連接起來。除此之外,我們把其餘主體橋梁工程設計為3座通航孔橋:九洲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青州航道橋。這三段通航孔橋都是斜拉橋,按照橋墩之間的距離不同,分別通行5000噸、1萬噸、幾萬噸等不同噸級的輪船。

記者:港珠澳大橋遠遠望去如一條玉帶飄落在伶仃洋上,非常壯觀,也非常優美。把大橋設計成彎彎曲曲的形狀是基於什麼原因?您曾經說過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一座橋,還是有血有肉的文化載體,那麼港珠澳大橋的文化元素體現在什麼地方?

孟凡超:關於大橋的設計線形,我們更多的還是從技術層面上來考慮的。因為珠江口有30多公裡寬,每一處的水流方向、速度都是不一樣的。從工程的角度講,橋墩的軸線方向應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平行,以儘量減少阻水率,否則大橋就會成為珠江口的一道大壩。再者,大橋設計成彎曲的形狀,可以避免駕駛員產生視覺疲勞。

當然,作為一座裡程碑式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交通功能只是它的一個基礎性的設計旨要,它的文化打造和追求,是它更高境界的使命,所以它必須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骨有魂的文化載體。這座大橋的文化元素主要體現在「風帆」「海豚」「中國結」等三處橋塔上。其中2座「風帆」塔寓意揚帆起航;3座「白海豚」塔取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座「中國結」塔因為所處位置靠近香港,所以寓意三地攜手共進、永結同心。我最感得意的就是整座大橋因地制宜,與當地的海洋文化、地域文化相得益彰,從而成為伶仃洋上獨特的標誌性建築。

▲位於珠海牛頭島的預製沉管廠出海口。 記者 鄭宇 攝

「四化」建設

讓大橋工期縮短了2年

記者: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解決了很多世界級難題。為什麼大橋要按照120年的使用壽命來設計?120年的使用壽命意味著什麼?

孟凡超:設計並確保港珠澳大橋要有120年的使用壽命,其實這裡面沒有太多的玄機。因為香港、澳門採用的是歐洲標準,這樣級別的大橋就應該以120年為使用壽命的標準。

120年的使用壽命意味著大橋要能夠抵抗120年內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如8度地震、16級颱風,可應對120年內海水、大氣等對大橋結構的侵蝕,可承受120年汽車行駛帶來的疲勞損傷等等,保持安全。

記者:如何保證大橋120年的使用壽命?

孟凡超:這就非常關鍵了。我們遵照甚至高於香港採用的120年建造標準進行施工質量控制,比如對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耐腐蝕鋼筋、島隧工程沉管鋼筋的尺寸精度,水下沉管對接誤差等,都制定了非常嚴苛的規定。

記者:在建設過程中,怎麼實現這些標準?

孟凡超:業界對港珠澳大橋的評價是世界橋梁史上的珠穆朗瑪峰。這項世界超級工程不僅所有環節都堪稱精細、完美,而且這座大橋自2009年底正式開建以來,沒有出現過一起安全事故。因為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採用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即「四化」)的方式來建設。

記者:怎麼理解這「四化」,能不能舉點例子?

孟凡超:按過去建橋的老辦法,就是千軍萬馬到現場去,人工澆築水泥墩臺,然後再一塊塊地焊接橋身的鋼箱梁。但是,港珠澳大橋不這麼建了。

怎麼建?比如建大橋橋梁使用的鋼箱梁體,每段長約110米左右;建海底隧道用的33節沉管,每節重約8萬噸;建人工島的120個鋼圓筒,每個直徑和籃球場一樣大,高相當於18層樓……都是大得不得了的傢伙!但它們都是分別先在各個工廠預製好,然後用特種裝備運到現場進行裝配,整個像流水線一樣操作,這就是「四化」。

所以港珠澳大橋建設這幾年,除了建東、西人工島時海上工人多一些以外,其餘時候海面上只有大型船舶和大型起吊設備,工人並不多。

記者:先把建造大橋的一個個構件做好,再到海上安裝。這種顛覆性的建橋方式,有什麼好處?

孟凡超:直接地說,這種建橋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海上建橋的風險。比如說,參與整個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工人,前後加起來有3萬餘名,工程量十分浩大,如果一旦有颱風、海嘯等發生,工人發生傷亡怎麼辦?8年建設期間,我們遇到幾次大的颱風,因為採取「四化」的方式施工,海上現場人數較少,所以轉移起來很快,經濟損失也小。

還有,如果採取傳統的辦法建橋,如此長時間的施工,對海域的汙染也是無法估量的。

再者,這樣流水線、標準化的作業方式,使建設整座大橋的每一個流程、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從而保證了港珠澳大橋的高質量,同時也可以大大地縮短工期。比如三座海豚塔的安裝,前期在基地已經進行了一兩年的論證、模型演練等,每一個操作流程都進行了極為細緻的考慮,因此現場安裝一座塔只用9個小時。

總之,因為「四化」建設,港珠澳大橋工期整整縮短了2年。 

▲落日下,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恰如鑲嵌在大海中的寶石。 記者 鄭宇 攝

重慶是一支

非常重要的建設力量

記者:有一種說法是,攀越了港珠澳大橋這座珠穆朗瑪峰後,我國從橋梁大國成為了橋梁強國。您是否認同這樣的說法?

孟凡超:自2009年開建以來,港珠澳大橋以國際視野、國際能力、國際胸懷,一直備受關注。它的建設完成,是改革開放40年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標誌著我國今後在橋梁建設方面,可以很「任性」。

此前,業界談論最多的是韓國釜山港大橋、瑞典厄勒海峽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但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綜合難度已經超越前幾個標誌性的跨海工程。

在完成建設港珠澳大橋的這些年中,我們前後實施了300多項課題研究,形成了60多份技術標準,獲得600多項專利,創新了海上裝配化橋梁、超長外海沉管隧道、海上人工島等方面的設計與施工理論,形成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建立了建設跨海通道的工業化技術體系。這為我們今後建更長、更大規模的跨海大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記者:您是重慶交通大學畢業的優秀學子,大學教育對您今後的職業生涯奠定了怎樣的基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如今的交大學子,您想說些什麼?

孟凡超:我是1978年進入重慶交通大學的,當時叫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在重慶的這四年,不僅讓我接受到良好、系統的大學教育,而且重慶這座城市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座山水之城,重慶獨特的山城地貌和兩江環繞,讓如今的重慶總共有4500多座橋梁,數量多、規模大,橋梁技術水平高,影響力也很大。比如長江大橋複線橋是世界跨徑最大的連續剛構橋,菜園壩長江大橋是世界跨徑最大的公軌兩用結構拱橋,朝天門大橋是世界跨徑最大拱橋……早在2005年,重慶就被茅以升橋梁委員會認定為中國的「橋都」。所以,這次建設港珠澳大橋,重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我在母校接受的教育,為我今後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記得當時全校一共有城市規劃、土木工程、道橋工程等六七個系,2000多人。我就讀的道橋工程系有4個班,140餘人,設橋梁與隧道和公路工程兩個專業,我學的是橋梁與隧道專業。

那時候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平均每天6節課,其餘時間就是自習、做作業,大家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校長、老師都寄語大家:國家百廢待興,人才青黃不接,大學生是棟梁之才,一定要好好學習,為國家建設努力。

教「結構力學」的王向堅、教「拱橋」的王世槐、教「梁式橋」的湯國棟、教「懸索橋」的徐君蘭……這些老師都給了我很大的影響,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讓我獲益終生。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以每門課平均90分以上的成績分配到北京工作,一直就做橋梁設計。我有時會回到重慶,參加一些橋梁方面的學術研討會,或者回母校作講座。

我想給交大學子說的便是莊子的那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是一件終生都要為之執著追求的事,所以必須保持一顆進取的心,持之以恆。願母校的學子們,為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橋梁和交通技術強國而不懈奮鬥。

原標題:對話孟凡超—— 世界橋梁史上的奇蹟 是如何創造的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是我們的四川老鄉!
    四川日報記者 袁敏 綜合 中國交建 封面新聞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今天上午9時,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就在全國人民激動人心之時遂寧人的朋友圈,也被港珠澳刷屏了!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是遂寧老鄉!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為港珠澳大橋「痴狂」15年
    孟凡超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2004年介入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至今,長達15年的耕耘與澆築,是參與到港珠澳大橋時間最長的設計者之一。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我們對建設臺海大通道很有信心」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臺灣海峽地質及水文情況,新的橋梁創新技術和設計理念在臺海通道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臺海通道工程建設模式和經濟效益以及福州至馬祖(榕馬)、廈門至金門(廈金)通橋方案等議題展開討論。研討會現場(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榕馬大橋、廈金大橋相關設計單位結合地形地質、海洋水文條件、通航要求、主要構造物技術合理性、路網銜接等,介紹項目相關情況。
  • 巨龍,騰飛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側記
    新華社珠海10月23日電 題:巨龍,騰飛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側記  新華社記者霍小光、張曉松、王攀、周強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時,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
  • [分享]港珠澳大橋建了幾年資料下載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 你關心的都在這裡!  被稱為"世界奇蹟"的 港珠澳大橋究竟多壯觀? 真容終於全面亮相了!  ▼   ▲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建造期間,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首創外海深插超大直徑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創造了221天完成兩島築島的世界工程記錄,縮短工期超過2年;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也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見證著中國速度。 在世界橋梁建設行業當中,有句流行語:世界橋梁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則要看中國。
  • 港珠澳大橋開通近3個月 一天收益不到50萬
    說到跨海大橋,這可是很考驗科技技術的,我國在沒有外國專家的指導下,自己完成了一座大橋。這座跨海大橋就是港珠澳大橋,它可是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才建造而成的。據統計基本信息,光是造橋成本是1100億人民幣,還不包括維修費,它的壽命是120年左右。
  • 港珠澳大橋停車場開通銀聯無感支付
    據中國銀聯最細消息,港珠澳大橋停車場(珠海口岸)開通受理銀聯無感支付港珠澳大橋停車場銀聯開通受理無感支付車主只需綁定車牌,即可享受「2秒通行」的無感支付服務。
  • 一橋越滄海——寫在港珠澳大橋開通之際
    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布大橋正式開通。  碧波之上,一橋飛架香港、澳門、珠海三地,以氣貫長虹的「中國跨度」,飛越滄海百年的歷史風雲,展現當代中國的雄健風採。
  • 港珠澳大橋今天正式開通
    這是一條從未走過的通向港珠澳大橋口岸的新路,而就從今天起這條通向港珠澳大橋口岸的路將開啟車流湧動的模式,為粵港澳三地帶來從未有過的便捷通達。在口岸大廳寬敞明亮整潔,一切出入境設施就緒。上午9:30分,就在這個大廳,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會場響起長時間的掌聲。
  • [分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資料下載
    摘要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部副總經理、總設計師劉曉東在2018第七屆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上作了題為  港珠澳大橋   ●200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粵港澳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並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全面開展各項前期工作。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10月23日,遊客在廣東珠海情侶南路海濱拍照留影,身後是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當天,「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舉行開通儀式,24日大橋將正式通車。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10月23日,眾多遊客和市民在廣東珠海情侶南路海濱遊覽,背景是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
  • 從港珠澳大橋開通,看重慶橋都有多牛!
    港珠澳大橋大橋從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多項創新,打破海上橋梁工程極限,是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工程!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裡(含7公里海底隧道),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一周年!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作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通道,大橋的開通使港珠澳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廣闊的伶仃洋,由此天塹變通途。一年來,每逢周末、節假日,越來越多香港居民選擇經港珠澳大橋自駕車來內地旅遊、探親、經商。據統計,截至9月底,1353.44萬人次旅客和71.71萬輛次車輛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進出境,最高峰時日均超過10萬人次。
  • 港珠澳大橋的資料_2020年港珠澳大橋的資料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口岸聯合指揮中心 口岸辦公區是整個口岸的制高點,為了有效應對重大事件或突髮狀 查看詳情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一文解析建造技術到底有多牛?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意義特別重大
    從設計到開通,港珠澳大橋前後歷時35年!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三個意義特別重大!   1、基建狂魔,再破世界級難題   港珠澳大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建設難度之大,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也被英國《衛報》評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創造世界奇蹟!
    在世界橋梁界有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梁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
  • 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飛架三地
    2018年10月23日開通的港珠澳大橋作為「國之重器」,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一環,也是世界跨海大橋建設史上的超級工程,被英國《衛報》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 習近平出席開通儀式並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布大橋正式開通並巡覽大橋,代表黨中央向參與大橋設計、建設、管理的廣大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致以誠摯的問候。
  • 港珠澳大橋工程:一位設計師的自述
    港珠澳大橋一共4個人工島,2個在海中,2個在岸邊。海中島由我們建設,採用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海中島用來連接海上的橋梁和海底的隧道,在大橋工期計劃的關鍵路徑上,為此我們研發了「深插鋼圓筒」技術進行築島,來確保大橋能夠按時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