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月22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袁倩)剛剛過去的2017年,重慶巴南以工匠精神砥礪前行,工業、農業、商貿、旅遊、城市建設、生態文明等全面開花,既重經濟「臉色」,又護山水「氣色」,走過了碩果纍纍的一年。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有腳踏實地的辛苦付出,有銳意進取的「智能」巧勁,汗水換來了笑臉,成果不負期待!
重慶宗申機車工業製造有限公司摩託車生產線(資料圖)
站在2018年開頭回望2017年,巴南的工業發展又達到一個新高度:預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利潤增長13.5%;實現出口交貨值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全區新籤約、新開工、續建和新投產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39個,完成工業投資208億元,投資規模居主城九區第1位。
從結果倒推過程。在工業競爭日趨激烈,機會稍縱即逝,市場你追我趕的當下,巴南工業「逆勢上揚」的結果,能夠推導出一個專心專注、創新求變,全力以赴固工業、壯工業、強工業的巴南「匠心」過程。
持續專注
引重大戰新項目「紮根」巴南
產品良品率達97%,產能利用率達100%!
點亮10個月後,位於區經濟園區的惠科液晶面板第8.6代線項目(簡稱「惠科金渝」)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不僅刷新了業界發展的紀錄,也讓巴南打造新型顯示產業集群的步伐鏗鏘有力。
當下,巴南以惠科金渝為龍頭,集聚重慶穎揚新材料科技園、新康意新材料西南生產基地、金顯像液晶顯示模組生產基地等10餘家平板顯示企業,形成從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液晶面板綁定、液晶顯示模組,再到整機的全產業鏈發展。
據統計,2017年,惠科金渝生產的玻璃基板年度投片量達44.12萬片,液晶面板全年產出624.1萬片,主要向三星、LG、康佳、彩虹等公司供貨。
無獨有偶,去年12月19日,在2017年(第十屆)中國醫藥戰略峰會暨中國醫藥工商聯動創新大會上,位於木洞的「重慶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式揭牌。從此,巴南成為重慶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主力軍」的名號蜚聲在外。
去年,巴南在生物醫藥產業持續發力,已形成以智睿生物、博唯生物為代表的生物製藥集群,以美國Athenex製藥、萬全醫藥為代表的化學原料藥及製劑集群,以伍舒芳、將銘生物為代表的現代中藥集群,以惠森馳恆、早柒天生物等為代表的醫療器械集群,拉動全區工業投資超200億元。
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巴南秉承「戰新」產業的專注,成功找到工業發展新動力。2017年,全區「戰新」製造業產值增長39.5%,「戰新」產業產值增幅名列主城九區第3位,「戰新」指標考核得分連續三年居全市前列。
突破創新
促傳統產業轉戰「高精尖」
喜「新」不厭「舊」。
對於曾經工業的「頂梁柱」汽摩、軍工等傳統產業,巴南一樣「匠心」獨運,用鍥而不捨、求新求變的精神,走出了一片轉型升級的新天地。
去年年初,長安鈴木代工生產的新能源汽車A301EV實現量產,填補了巴南區新能源汽車整機生產的空白。這款新能源汽車完全實現了純電力動能,排放量為零,備受北上廣地區用戶的歡迎。
據介紹,2017年,長安鈴木加大新能源汽車和SUV車型的生產。其中,生產的A301EV新能源汽車年產達12953臺。
更值得一提的是宗申的轉型:投資1.35億元,主要開展適用於無人機和通航飛機的發動機研製生產及產業化業務。目前,經過前階段的研究,宗申生產的無人機已定型,無人機發動機即將實現量化生產銷售。
此外,藉助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巴南眾多傳統製造業也實現了華麗「轉身」:漢嘉、吉力芸峰等3家實施軍工產品項目儲備;大江工業等4家在區軍工企業「軍轉民」和宗申等3個優勢民營企業「民參軍」;宗申航空發動機、大江亞普塑料油箱、吉力芸峰特種電機等項目建成試產。去年,全區軍民融合產業實現產值19.9億元。
實際上,巴南傳統產業的轉型也不局限於「求溫飽」層面。去年,巴南區新增宗申1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新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9個,充足的智力支撐,讓傳統企業轉型向「求精尖」邁進。
一絲不苟
讓精準服務助企業「輕裝上陣」
「我一個廣西桂林人,最後卻把自己的企業落在離家鄉千裡之外的巴南,這一方面源於我和巴南特別的緣分,另一方面源於巴南優越的投資環境和精準化服務方式。」在去年的重慶醫藥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智睿生物老總蔣仁生動情地講述了一個「雙電源」故事。
「生物製藥企業發展周期非常長,企業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研究試驗階段。假設停電一次,就可能導致一場準備已久的試驗失敗,一旦停電一天,就可能虧損上千萬。」在了解到園區企業特殊的用電要求後,重慶生物醫藥產業園(重慶麻柳沿江開發區)專門購置發電機,搭建另一條專屬醫藥企業的應急電源。「工作效率之高、行動之快、服務之貼心,這讓我們非常感動!」蔣仁生說。
同樣坐落於重慶生物醫藥產業園的眼用製劑項目參天科瑞也對巴南服務給予這樣的評價:都說園區是保姆式的服務,我們認為巴南的「保姆」是有水平、有溫度。
企業的口碑,是巴南服務最好的獎盃。
去年一年來,巴南區用好企業服務周和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精準、靠前、高效服務企業。落實市「30條」、區「40條」,為42戶中小企業爭取低息貸款和實施應急轉貸25228萬元,為168家企業降低用電成本5110 萬元,減免企業所得稅24831.27萬元,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