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區非農就業率達96.7%,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萬元,其中工資性等非農收入比例高達88%,是典型的都市「三農」區,近年來,松江區以頂層設計為先導,開展了都市「三農」工作的各項創新實踐,其家庭農場模式贏得了民心,引領了都市「三農」工作新格局,受到全國關注。
松江的家庭農場別出心裁,是高度「計劃性」的「定人定產」農場,規模在100畝到200畝之間,農場主是本地職業化的家庭成員,基本不超過3人,只從事糧食生產和養豬。
恰恰是這個看上去與市場格格不入的家庭農場,自2007年推出到今年6月止,已發展到1173戶,經營面積佔全區糧田面積的77.3%,戶均經營面積114.1畝,戶均年收入10.1萬元。
在松江,「定人定產」的家庭農場已成為松江都市農業的亮點。
近日,記者深入松江採訪發現,松江「定人定產」家庭模式有非常科學的頂層設計,保障了糧食生產,保護了生態,培育了職業農民,保證了專業化水平,一舉多得。
腰涇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地處泖港鎮腰涇村,記者見到了子承父業的「未來農場主」李春風。「今年61歲的父親退休了,等村委會審計同意之後,我就能接班了。」1997年職高機電專業畢業、2006年辭去企業工作幫助父親打理農場的李春風,對未來充滿期待。
李春風的父親李愛雲一直在村裡務農,有技能,對農業有感情,但生產規模只有60畝左右,2008年村委會同意李愛雲成立家庭農場,他和村集體籤訂了117畝土地的流轉合同,2011年,又獲得了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的資格,豬場規模近千頭,種糧面積擴大到200畝。
在這個過程中,土地流轉和豬場投資獨具松江特色:農民按照自願有償原則先將自家耕地流轉給村集體,由區政府投資對耕地進行統一整理,健全配套基礎設施,然後由村集體發包給種田能手;豬場、發酵池等設施由政府負責投資,農場主只要養好豬,就可以拿到相應的代養費。
李春風說,這樣做簡化了程序,減少了矛盾糾紛,我們只要安安心心練好本事種好地、養好豬,爭取3~5年承包期結束之後能繼續承包下去。
據了解,腰涇村目前共有10個這樣的家庭農場,2個是種養結合的,其餘8個是種糧的農場,每個農場都和「李家」農場一樣,由區農委和村委會聯手,定人、定規模、定經營方向。松江其他村的做法也一概如此。
「現在又多了一項規定,農場主必須要通過培訓才能上崗,也就是說,如果我有資格接父親的班,也只能在拿到證書之後上崗。」李春風一邊說,一邊拿出父親的「松江區家庭農場培訓證書」。
在編號為「020053」的證書裡,記者看到了泖港鎮腰涇村12隊李愛雲的身份證明,上面有上海市松江區農業委員會的鋼印、上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上海市松江區農業委員會兩個大紅圖章,培訓記錄一頁則記錄了2012年度上下半年的培訓內容和考核成績。
「2010年前農場只種糧食,收入在10萬元左右,去年加上養豬,收入就達到20萬元左右,3個人的農場,能維持這樣的局面,是蠻好的,我很有信心一直經營下去。」剛剛接手農場的李春風對自己的農場充滿希望,「如果能再擴大點兒規模,那就更好了。」
遺憾的是,李春風的願望在松江不一定能實現,其規模設計基於如下綜合考慮:家庭農場平均收入與二三產業從業收入要基本平衡,適度規模才能搞好土地生態功能和耕地保護工作,引導職業農民走以提高單產為目標的科技化道路。
松江區農委主任封堅強告訴記者,松江家庭農場從2007年下半年起步到現在全面推進、不斷完善,關鍵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頂層設計時綜合考慮了社會經濟的各項因素,把握住了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
為了實現家庭農場的頂層設計目標,松江區在利用財政資金槓桿功能不斷推進家庭農場建設的同時,還相繼推廣「三三輪作制」耕作制度、與糧食家庭農場相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三輪作制」指的是二麥、綠肥、深翻「三個三分之一」茬口模式,這一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家庭農場的勞力和機械緊張問題,提高了家庭農場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做到了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推進了提高單產、降低生產成本的作業方式。
涵蓋農技、農資、農機等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繫上了安全帶,同時,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組織各類新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2006年至今,已累計培訓農民近2萬人,各類持證農民達6092人。
記者還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家庭農場,松江對2013年家庭農場財政補貼政策作了適當調整,每畝200元土地流轉費補貼實行彈性補貼的原則,綠肥深翻補貼也做了更合理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