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家庭農場點亮都市農業

2020-12-12 山東頻道

上海市松江區非農就業率達96.7%,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萬元,其中工資性等非農收入比例高達88%,是典型的都市「三農」區,近年來,松江區以頂層設計為先導,開展了都市「三農」工作的各項創新實踐,其家庭農場模式贏得了民心,引領了都市「三農」工作新格局,受到全國關注。

松江的家庭農場別出心裁,是高度「計劃性」的「定人定產」農場,規模在100畝到200畝之間,農場主是本地職業化的家庭成員,基本不超過3人,只從事糧食生產和養豬。

恰恰是這個看上去與市場格格不入的家庭農場,自2007年推出到今年6月止,已發展到1173戶,經營面積佔全區糧田面積的77.3%,戶均經營面積114.1畝,戶均年收入10.1萬元。

在松江,「定人定產」的家庭農場已成為松江都市農業的亮點。

近日,記者深入松江採訪發現,松江「定人定產」家庭模式有非常科學的頂層設計,保障了糧食生產,保護了生態,培育了職業農民,保證了專業化水平,一舉多得。

腰涇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地處泖港鎮腰涇村,記者見到了子承父業的「未來農場主」李春風。「今年61歲的父親退休了,等村委會審計同意之後,我就能接班了。」1997年職高機電專業畢業、2006年辭去企業工作幫助父親打理農場的李春風,對未來充滿期待。

李春風的父親李愛雲一直在村裡務農,有技能,對農業有感情,但生產規模只有60畝左右,2008年村委會同意李愛雲成立家庭農場,他和村集體籤訂了117畝土地的流轉合同,2011年,又獲得了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的資格,豬場規模近千頭,種糧面積擴大到200畝。

在這個過程中,土地流轉和豬場投資獨具松江特色:農民按照自願有償原則先將自家耕地流轉給村集體,由區政府投資對耕地進行統一整理,健全配套基礎設施,然後由村集體發包給種田能手;豬場、發酵池等設施由政府負責投資,農場主只要養好豬,就可以拿到相應的代養費。

李春風說,這樣做簡化了程序,減少了矛盾糾紛,我們只要安安心心練好本事種好地、養好豬,爭取3~5年承包期結束之後能繼續承包下去。

據了解,腰涇村目前共有10個這樣的家庭農場,2個是種養結合的,其餘8個是種糧的農場,每個農場都和「李家」農場一樣,由區農委和村委會聯手,定人、定規模、定經營方向。松江其他村的做法也一概如此。

「現在又多了一項規定,農場主必須要通過培訓才能上崗,也就是說,如果我有資格接父親的班,也只能在拿到證書之後上崗。」李春風一邊說,一邊拿出父親的「松江區家庭農場培訓證書」。

在編號為「020053」的證書裡,記者看到了泖港鎮腰涇村12隊李愛雲的身份證明,上面有上海市松江區農業委員會的鋼印、上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上海市松江區農業委員會兩個大紅圖章,培訓記錄一頁則記錄了2012年度上下半年的培訓內容和考核成績。

「2010年前農場只種糧食,收入在10萬元左右,去年加上養豬,收入就達到20萬元左右,3個人的農場,能維持這樣的局面,是蠻好的,我很有信心一直經營下去。」剛剛接手農場的李春風對自己的農場充滿希望,「如果能再擴大點兒規模,那就更好了。」

遺憾的是,李春風的願望在松江不一定能實現,其規模設計基於如下綜合考慮:家庭農場平均收入與二三產業從業收入要基本平衡,適度規模才能搞好土地生態功能和耕地保護工作,引導職業農民走以提高單產為目標的科技化道路。

松江區農委主任封堅強告訴記者,松江家庭農場從2007年下半年起步到現在全面推進、不斷完善,關鍵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頂層設計時綜合考慮了社會經濟的各項因素,把握住了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

為了實現家庭農場的頂層設計目標,松江區在利用財政資金槓桿功能不斷推進家庭農場建設的同時,還相繼推廣「三三輪作制」耕作制度、與糧食家庭農場相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三輪作制」指的是二麥、綠肥、深翻「三個三分之一」茬口模式,這一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家庭農場的勞力和機械緊張問題,提高了家庭農場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做到了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推進了提高單產、降低生產成本的作業方式。

涵蓋農技、農資、農機等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繫上了安全帶,同時,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組織各類新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2006年至今,已累計培訓農民近2萬人,各類持證農民達6092人。

記者還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家庭農場,松江對2013年家庭農場財政補貼政策作了適當調整,每畝200元土地流轉費補貼實行彈性補貼的原則,綠肥深翻補貼也做了更合理的調整。

相關焦點

  • 探路家庭農場——來自上海松江葉榭鎮的調查
    當「田老闆」成為職業 截至去年底,全國經營面積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有270多萬戶;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範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今年以來,各地更是躍躍欲試,掀起了一股「家庭農場熱」。 在金家村,包括沈忠良在內,一共有13個家庭農場戶,種著1523畝田。
  • 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家庭農場」有法可依,農業再譜新篇章
    (上海基層黨建網)2020年末收官之際,辛勤一年的家庭農場主們迎來一大喜訊——國內首部關於家庭農場的地方立法《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出臺,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為家庭農場立法,是促進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堅實基礎,也為松江農業發展「保駕護航」。探索家庭農場,創造「松江模式」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家庭農場試點的地域,早在2007年,松江區開始探索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多次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2013年,松江的家庭農場模式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 第一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之十三:上海松江區李春風家庭農場
    >在經濟發達的上海都市圈,近幾年從事農業經營的成本在不斷抬高,「誰來種地」問題凸顯。李春風家庭農場通過規模經營、種養結合、延伸產業鏈等,實現了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個案例表明,在都市郊區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種植,實現增收,應當具備幾個要素:一是適度規模,充分利用農業機械實現合作共贏。李春風400多畝的農場規模是在配置農業機械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的,同時,李春風與其他4戶家庭農場聯合為本村提供農機服務,每年為農場帶來5萬元的增收。
  • 家庭農場是當今世界現代農業的主流經營形式
    「家庭農場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形式,至今世界上的現代農業,幾乎都是家庭農場,特別是糧食生產。」5月20日,在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的辦公室,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畢業於上海農學院的盛亞飛,1985年8月起先後擔任上海縣委書記、上海市郊縣工業管理局副局長、崇明縣委書記,以及2006年起任松江區委書記至今,松江家庭農場便是其任內倡導,並力主推行的基層試驗。  作為一個基層改革的開拓者,盛亞飛為什麼會想到在松江推行家庭農場試驗?他又怎麼來看這場已持續了6年的試驗?而對於家庭農場的未來,他又有什麼想法?
  • 上海給4000戶「家庭農場」立一部法
    如今,他家承包的土地增至400多畝,出欄生豬1500多頭,發展成為「種糧+養豬」的家庭農場。像李春風一樣的家庭農場經營者,在上海有4000多戶。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家庭農場4347戶,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4110戶,戶均水稻種植面積144.6畝,總面積59.4萬畝,佔到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
  • 發掘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璀璨珍珠!南京啟動首屆「最美家庭農場」評選...
    百花盛開,茶香魚肥,農場的春天正美。為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由南京市農業農村局主辦的南京市首屆「最美家庭農場」評選系列活動近日啟動,活動將評選出10家最美家庭農場,集中展現家庭農場在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中的地位、作用和形象。南京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都市農業發展水平高居全國第三,離不開家庭農場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支撐。
  • 農業農村部公布26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農業農村部近日公布26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提供給各有關單位、家庭農場經營者學習借鑑共性經驗。資料圖:江西新餘一家有機蔬菜種植園。 趙春亮 攝  農業農村部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及各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 投資家庭農場機會已然顯現 農業經營模式正在變革
    按照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的說法,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家庭農場這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政府的確認,這被廣泛解讀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分析指出,這種轉變將有效節省和解放農村勞動力,能夠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勞動力流動與轉移,從而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 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一批家庭農場典型案例:要向26個上榜農場學習這些...
    上海松江區李春風家庭農場——「三位一體」集約發展 破解「誰來種地」難題14. 四川宜賓市敘州區稻香壇種養殖家庭農場——實行蝦稻共作 突破技術難題15. 重慶涪陵區洪家大院家庭農場——建四季精品水果園 走農旅結合致富路16.
  • 公司+家庭農場=高效農業
    圖為瑞彩農業公司蔬菜基地員工採收豌豆尖。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南陽日報報導:「咱家庭農場生產的蔬菜也能換外匯了!」初冬時節,在方城縣趙河鎮桃園村農民周西林創辦的裕隆家庭農場裡,正採收露地蔬菜的周西林笑著向記者介紹,他的家庭農場以河南瑞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3000畝高效農業基地為依託,採收後的蔬菜就地裝箱,由冷藏車外運至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部分蔬菜還遠銷新加坡、泰國等地。
  • 家庭農場 農業高質量發展生力軍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康怡家庭農場負責人餘培英難掩興奮。這家農場經營土地120畝,家庭勞動力4人,主要生產食用菌、核桃、蔬菜,年產值達到110萬元,去年純收益實現20多萬元。欣欣向榮的家庭農場,正成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經營為基本經營單元,從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
  • 全國首部針對家庭農場的創製性立法來啦!明年1月1日起實施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家庭農場4347戶,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4110戶,戶均水稻種植面積144.6畝,總面積59.4萬畝,佔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解答「誰來種」「怎麼種」作為土地肥沃、飯稻羹魚的「魚米之鄉」,松江也曾經歷過農業黯淡的歲月。
  • 雙重任務在身,上海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赴松江調研
    圖片均為政協頭條記者 黃錚 攝4月22日,上海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松江區開展「上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研究」和「上海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推進情況」課題調研活動。課題組上午在松江區政府辦公中心召開座談會,與松江區政府、區農業農村委、鄉村振興示範村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家庭農場主及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等進行了座談;下午赴泖港鎮黃橋村實地調研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情況。市政協副主席金興明參加下午活動。
  • 看這些創意都市農場是如何實現城市與農業完美融合的
    近年來,集休閒觀光、高科技農業為一體的都市農業正在全世界興起。都市農業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19世紀末就有類似的農業業態產生。而在現今消費升級、體驗經濟的時代下,安全高品質的食品、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以及貼近自然的休閒娛樂生活方式成為了城鎮居民的新需求。都市農業率先興起於歐美、日本等城鎮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
  • 看這些創意都市農場是如何實現城市與農業完美融合的!
    文章經睿途旅創公眾號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近年來,集休閒觀光、高科技農業為一體的都市農業正在全世界興起。都市農業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19世紀末就有類似的農業業態產生。
  • 走進茶溪谷•家庭農場—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季隆重開幕
    走進茶溪谷•家庭農場—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季隆重開幕式現場2013都江堰市「走進茶溪谷•家庭農場—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季」活動於6月9日在都江堰市向峨鄉石碑村茶溪谷隆重開幕作為首屆都江堰市「走進茶溪谷•家庭農場—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季」,本次活動是都江堰市清明放水節暨「天府之源」水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之一,由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主辦。據悉,活動於6月9日至6月19日在向峨鄉石碑社區茶溪谷舉行。
  • 空中農場,立體農業...老外們把都市農業玩的不像話!
    導語:近幾十年來,「都市農業」在發達國家日臻成熟,建在都市群之間的都市農場蔚為壯觀。而「都市農業」在我國內地的實踐也有十多年的時間,勢頭強勁,方興未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發展都市農業,有必要借鑑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紐約市近年來興起空中農場風潮,可謂如雨後春筍。布魯克林農莊就是有代表性的一個。
  • 夢田都市農場 解析人與自然 城市與田園的共生共榮
    夢田都市農場除了用心打造現代化城市田園體驗佳地,隨著其形式與經營理念的發展與創新,更是推出了適合親子家庭共聚天倫的「農場大作戰」主題活動,包括農耕課堂、自然教育、種植體驗、蔬菜採摘、豆腐文化、酒文化、桑蠶文化等形式,讓現代都市家庭與未成年群體直觀感受到自然與農業的魅力和文化
  • 我國傳統農業仍以家庭農場經營為主
    目前,我國傳統農業仍以家庭農場經營為主,家庭農場市場潛力大,空間大,抗風險能力強。在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傳統農業一般仍存在著財政投入少、人工成本高、技術成本高等問題。因此,對當前家庭農場市場進行細分會產生新的發展機遇,以下兩個方面可以簡單作為參考。
  • 煙臺一男子承包千餘畝荒山開辦「家庭農場」(圖)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它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