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是明代永樂年間規劃和營建北京城時,設計和構築起來的一條都城縱軸線,它經歷了明代嘉靖年間北京城的擴建以及清代數次增擴,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中軸線。」7月21日下午,一場關於北京中軸線的線上講座準時開講。
線上講座畫面
這是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大學生讀書節聯合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線上舉辦的一場名為「北京中軸線的文化意義」的講座。講座嘉賓為中國書店出版社總編輯、北京市研究會常務理事馬建農。北京建築大學300多名師生參加了線上講座活動。
作為北京史研究專家,馬建農對北京中軸線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從古代都城中軸線起源、明清兩代中軸線變遷、中軸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中軸線形成的建築韻律、對中軸線研究和保護的現實意義等幾方面展開講座。他說,不論是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還是有關北京城研究、紫禁城的研究,都對北京中軸線有所闡述。隨著2025年北京即將把北京中軸線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申報,人們對北京中軸線越來越表現出濃鬱的興趣。北京市有關方面也經常組織相關學者、專家,把北京中軸線作為研究重點進行闡釋。
作為居住、生活、工作或學習在北京的民眾而言,了解北京中軸線、認識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也成為當下一個熱門話題。馬建農認為,北京城興建時為什麼會形成一條中軸線,北京中軸線凝結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北京中軸線是怎麼體現明清時期全國都城的地位,北京中軸線上的各個建築群和建築街區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是廣大民眾關注的內容。
同學們在家中聽講座
在提問環節,針對有同學提出「我們今天了解和研究北京中軸線的意義何在?」馬建農回答道,了解和研究北京中軸線,一方面是進一步深刻體會我國古代建築禮制的深邃內涵,由此了解古代北京作為全國都城的城市結構和布局,加深對明清北京城建設和發展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對北京中軸線的研究,加深對北京中軸線保護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認知,由此形成保護北京中軸線的民眾共識,為北京市2025年將北京中軸線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奉獻一份綿薄之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路豔霞
編輯:高倩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