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的傳承與發展

2021-01-16 澎湃新聞
作者:章永俊,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北京中軸線,歷經元、明、清、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七百多年的規劃、建設、改造,體現了北京城市發展的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順應時代變遷,北京傳統中軸線建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政治文化廣場、博物館、文化宮、城市人民公園、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和文化場所,不但規劃、格局發生變化,更重要的是政治功能和文化內涵隨之改變。在新時代,北京中軸線將在傳承與發展中被不斷賦予新的價值和意義。

傳統中軸線的北延南伸

南起永定門中心點,北至鐘樓的中心點,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傳統中軸線被稱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這條中軸線,匯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築的精髓,見證了北京城的滄桑變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天安門廣場進行改造,新建了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正陽門、端門、故宮、先農壇、鐘鼓樓、太廟成為了博物館或文化宮,天壇、社稷壇( 中山公園) 、景山成為了城市人民公園, 這些都是北京城及其中軸線從服務封建帝王轉變為服務人民大眾所進行的文化空間領域的改造和重構。

20 世紀80 年代末,北京將亞運會場館建在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這是傳統中軸線第一次向北延伸。20世紀80年代初北四環亞運村一帶還是一片荒地,亞運會選址於此,就是考慮到北土城以北離城市主要環路和放射幹道較近,到機場方便,保留用地面積較大。在迎接亞運會的過程中,為緩解從北京舊城到亞運村的壓力,自北二環中路的鐘鼓樓橋到北四環中路的北辰橋新開闢了一條通道,即「中軸路」和「北辰路」。延伸後的長度由過去的7.8公裡增加到13公裡。這一中軸線的延伸有力帶動了這片昔日荒疏之地的巨變。亞運村附近現代建築拔地而起,國際會議中心、電視轉播塔、新聞轉播中心、五星級賓館等一批亞運會建築,在20世紀90年代一度成為標誌性建築。北部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展寬和打通了安定門外關廂,修建了安定路、北四環路、北中軸部分路段和5座立體交叉路口,修建了北小河汙水處理廠等設施,市區北部的現代化步伐大大加快。

中軸線北延建「新城」,大大改變了中軸線的傳統風貌。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規模工業基地建設,城市管理者逐步意識到保護與發展北京舊城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北京明確將城市定性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1992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次明確將保護和發展中軸線列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第一項原則,指出既要保護好中軸線的傳統風貌特點,也要突出21世紀首都風貌的新特點。

亞運村的建設正是在這種保護和發展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新式現代建築增添了中軸線獨特的體育氣質,而北中軸延長線兩側的對稱建築,如北辰路東面的國家奧林匹克中心與西面的中華民族園又延續繼承了中軸線傳統的對稱與均衡之美。2001 年,北京取得奧運會舉辦權,北京中軸線得以進一步向北延伸,為北京奧運會而建設的奧林匹克公園又與亞運村融為一體,被稱為人類文明成就的軸線。它既是北京中軸線文脈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奧林匹克公園的選址與古都北京文脈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人文奧運」的理念:北延的中軸線成為公園的軸線,被綠色簇擁的比賽場館對稱地分布在它的兩側,北端以高48米的仰山作為中軸線的終結標誌。 

南苑是南中軸延長線的重要景觀。南苑在元朝時為皇家苑囿,是皇帝遊獵和訓練兵馬的重要場所;明代進一步建設,稱作南海子;清時稱作南苑。民國初年,軍隊佔據南苑,成為兵營。日偽統治期間,日軍在南苑獵場的北部修建了一個機場,這就是今天的南苑機場。南苑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北京城南的重要門戶。新中國成立初期,南苑地位開始下降,民用機場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佔用。20 世紀90年代初,南苑機場重新啟用,建設前門至德茂莊快速交通線,亦莊經濟開發區在此形成。2003年編制的「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方案」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到了這裡。

傳統中軸線的傳承與保護

傳統中軸線上坐落著眾多高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永定門、天壇、先農壇等,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靈魂與魅力所在,是整座北京城文明的縮影,也是北京城市內涵的一種象徵,必須嚴格加以保護。尤其是紫禁城和天安門廣場,形成了傳統中軸線上的核心,也構成了整個北京城的幾何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

首先,傳統中軸線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中軸線,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要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為背景來研究。目前中軸線景觀的保護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仿古商業街抹去了真實的歷史記憶,使虛假的「老北京文化」淪為旅遊開發的副產品;另一方面,真正的傳統院落、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代之以新修建的理想化「傳統四合院」,以及一些高檔會所和住宅,從而失去了真正的文化傳承。中軸線的歷史風貌保護需要點、線、面三位一體的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以節點貫通路線,以路線劃分出不同級別的文化保護地帶,由表及裡,嚴格進行保護規劃建設。對中軸線及其周圍地區的保護要在宏觀上劃出保護區和影響範圍,在中觀上把握保護的規模,在微觀上要仔細推敲、精工細作,穩步推進「微循環」。

其次,北京中軸線一般是指永定門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的一段,在軸線方向上應分段確定不同的保護寬度。可以劃分以下幾段:一是永定門至正陽門。包括兩側的天壇、天橋、先農壇、前門大街(大柵欄,鮮魚口等),主要突出非物質文化、祭祀建築、商業街市文化的價值。二是正陽門至天安門。包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國旗旗杆等,主要突出政治和革命歷史文化的價值。三是天安門至神武門。包括紫禁城、太廟、社稷壇、故宮系列建築,廣場及原皇城,主要突出歷代王朝的宮殿、文物、各種類型古建的保護價值。四是神武門至地安門。包括景山、北海、皇城等,主要突出原皇家園囿、宮廷建築、附屬用房的保護價值。五是地安門至鐘鼓樓。包括地安門外大街、兩側的南北鑼鼓巷、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主要突出皇城外王府、民居、商業歷史文化的保護價值。

再次,中軸線上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要保護好中軸線上的山、水、橋、綠。北海團城、萬歲山(瓊華島)、景山等自然、人工地形構成了中軸線上立體的造型,也是視線走廊上的重要景觀。萬寧橋及其他若干橋,有的保護得尚可,有的則成了地名,應結合周邊環境,恢復水系、恢復橋位。中軸線上綠化本來就不多,有些地區如什剎海地區更需要增擴綠地,保護、建設好中軸線上的綠地系統。要嚴格控制中軸線及周邊地區的建築高度,保持開闊、明朗的視野,使整個北京舊城的傳統風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最後,需充分挖掘中軸線所蘊含的非物質文化價值,展示中軸線遺產的文化魅力,從而有效提升遺產的文化教育功能、擴大國際影響力,促進城市的精細化設計。傳統中軸線遺產的展示手法是多元化的,不應拘泥於生硬的復建和說教式的展覽。可以通過遺產點的開放參觀、歷史節點的位置標識和遺址展示、景觀視廊的保護與展示、局部多個相鄰遺產點的線路整合以及中軸線歷史文化探訪路線的打造等多種方式展開。在展示中,應全面體現中軸線歷史信息的完整性和內涵的豐富性,重視展示與總結中軸線思想智慧和規劃建設成就,客觀體現中軸線建設的歷史發展過程,強調資源的整合,帶動以中軸線為引領的參觀探訪和特色文化旅遊活動。 

北、南中軸線的保護與發展

北中軸線在北京城的規劃建設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北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奧林匹克公園及其周邊地區形成集高新科技、知識和資本密集型工業、會展業為一體的經濟核心,融合體育、文化、展覽、辦公、商業、綠地等多種功能,與西面的上地、高校科研區、中關村地區,東面的機場及機場路沿線工業區、望京住宅區,以及北面的回龍觀地區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使這一區域和周圍環境、城市整體形態形成動態平衡。

南中軸線是從永定門到南苑,木樨園、大紅門、南苑是其重要的節點。木樨園是北京比較繁華的地段,核心建築是世貿商業中心,佔地8.7公頃,總建築面積40 萬平方米。木樨園世貿商業中心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在南城興建的唯一市級商業文化服務中心。大紅門位於永定門外木樨園南側,原是皇家苑囿南海子的正門,目前已成為以服裝加工為主的經濟發展區,2007 年被北京市正式確定為北京服裝商貿核心區CBC。南苑的範圍是從南四環到南六環,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優越,有南苑機場,20 世紀90年代初,還形成了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

南中軸線上的這些節點都已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南中軸線的核心已經形成,即以南苑新城為主體的商貿、高新產業為核心,範圍大概是以南三環為北界,以南六環為南界,以大紅門服裝商貿核心區、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兩個輔核心,打造服裝創意產業集聚區、現代製造業核心區等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相關金融保險、商務辦公等商務服務業的發展,最終達到帶動整個北京城南地區發展的目的。

首都新機場是南中軸線上又一重要節點。2011年,首都新機場籌建項目啟動,選址基本確定在北京市南部中軸線延長線上。這一重大戰略對南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南中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預計未來20年,新機場累計將為北京市帶來超過8.6萬億元的經濟貢獻,年均提升北京市GDP增長率1—2個百分點,對於縮小南北城差距,形成北京市經濟總體平衡發展的格局發揮積極作用。 

南中軸線的積極發展與動態保護,承載著北京「文化名城、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也擔負著緩解北京未來人口增長、交通擁堵、資源緊缺等核心問題,帶動南城協調發展的重任。

本文發表於《前線》雜誌2018年第12期,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前線理論圈(id:qianxiantheory)

相關焦點

  • 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影像展亮相唐山美術館
    12月5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影像展」亮相唐山美術館。本次展覽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在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北京市北京學研究基地、首都圖書館、北京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和唐山美術館等單位的支持下舉辦。
  • 北京擬立法劃定中軸線文旅發展邊界
    北京擬立法劃定中軸線文旅發展邊界 出處:北京商報
  • 北京中軸線裡的「歷史文化街區」
    北京中軸線的規模起始於元代,成型於明代,傳承發展至今,已有750餘年歷史。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符合「天人感應」的理念整體為南北方向。是包括城門、廣場、宮殿、御苑、壇廟、歷史街區等遺產並由歷史道路聯繫起來的城市空間整體。
  • 北京擬立法保護中軸線文化遺產 維護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
    近日舉行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委託,北京市司法局局長李富瑩在會上作草案說明。草案共5章33條,分為總則、保護措施、傳承和利用、法律責任、附則。草案明確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與保護原則。
  • 探訪北京中軸線 感受古都魅力
    圖為北京中軸線。千龍網發千龍網北京11月14日訊 有人將北京比作一本讀不完的書,中軸線無疑就像是書脊。這條軸線肇始於元,長7.8公裡,南起永定門,貫穿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鐘鼓樓。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一線牽一城,線上匯集了北京城建築的精髓。一城聚一線,北京城的變遷在線上留痕,線也隨之不斷生長。
  • 他是中國「申遺第一人 」 侯仁之情系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已成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展現首都都市和文化風貌的一項重要工作,文物的修繕、騰退搬遷和環境整治,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著。這對中國「申遺第一人」、已故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1911-2013年)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北京中軸線的保護一直是他的心之所系。
  • 北京的中軸線有多長?
    大家好,本期和大家聊的是北京的中軸線~元明清的北京城,布局呈東西對稱分布,而中軸線就是對稱軸。但是,要說到北京的中軸線的長度?你能說出答案嗎~北京中軸線明清時期,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大約是7800米
  • (原創) 最美城市中軸線:開封遇見北京
    城市中軸線是一個城市的景觀、功能與發展軸線,是城市的&34;。站在城市的中軸線上,你可以領略城市的文化底蘊,感受科技和創造,感覺城市的大氣開放,感受現代都市的繁榮昌盛。城市中軸線不僅是一個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在徵求意見
    原標題:請市民為中軸線保護出好點子  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遺產將領到全方位 的「保 護卡」,隱於街頭巷尾的遺存也將通過各種方式向人們講述京味兒故事。而這些顯性和隱性的遺產都被納入了保護範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正在市文物局官網徵求意見。
  • 北京面向社會公開徵求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意見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羅鑫)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為了加強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促進北京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正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為今年12月21日。
  • 故宮首發北京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
    央視網消息:故宮博物院本周首發重大古建築文獻整理項目成果《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上世紀四十年代測繪的716幅北京城中軸線實測圖,經過4年的整理終於面世。1941年,為預防北平古建築遭戰火焚毀,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謀劃,由建築師張鎛主持,歷時4年繪製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北京城中軸線主要古建築實測圖,共704幅,全部數據均按不小於1/50的比例尺,用墨線或彩色渲染在60×42英寸的高級橡皮紙上,圖紙完整、數據精確、製圖精美,勘稱中國古建測繪圖範,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布局、傳承建築設計理念具有科學價值。
  • 讀懂北京中軸線,讀懂北京這座城
    北京有一條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軸線。它始於元朝,如「書脊」一樣,貫穿南北,形成了北京兩翼對稱、莊嚴肅穆的城市格局。梁思成先生曾把這條軸線定義為「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帥全局的軸線,稱中軸線。」昨日上午,一場關於北京中軸線的展覽,在首都博物館拉開了帷幕。
  • 北京城中軸線申遺:不再復建地安門
    今年北京「十二五」規劃提出,根據中軸線的歷史特色、周邊文物景觀,以及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市將全面推動和實現中軸線及故宮周邊地區、皇家園林、壇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有關部門表示,希望通過中軸線申遺來促進名城整體保護,同時也提升北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最終將北京打造成「世界城市」。
  • 中軸線基金會資助基礎學術研究項目 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匯聚了京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近日,在北京市國資委和市文物局支持下,經過專家評審和理事會決策,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簡稱「中軸線基金會」)資助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受市文物局委託開展的「世界遺產城市中歷史街區的價值與保護研究項目」和「世界遺產祭壇研究項目」,以及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基於樣式雷圖檔的清代官式大木大式建築營造算例研究與應用項目(一期)」。
  • 文創佳作演繹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
    10月21日,「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挖掘與創作主題大賽決賽」在北京舉行。《TNGAR真北全球探索賽之北京中軸線探索》從10個決賽項目中脫穎而出,獲評大賽一等獎。此次大賽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
  • 北京文博|「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
    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活動。4月18日,雲講堂第二場講座——「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成功舉辦。講座由首都博物館白樹軍老師主講。白樹軍老師是首都博物館《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策展人,講座中她結合首都博物館的「讀城」展覽,指出「讀城」是解讀研究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徵,目的是樹立文化自信。為什麼要了解北京中軸線(以下簡稱「中軸線」)?中軸線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 北京文博|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北京中軸線文化...
    北京文化創意大賽精心培育和打造北京特有的文創品牌,已經成為創意創新的集結號、文化領域的風向標、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在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博創意設計賽區作為北京文化創意大賽的版塊之一,已連續開展兩年。今年的賽事活動有哪些亮點?又會有哪些優秀作品湧現?
  • 「北京中軸線的文化意義」線上講座開講
    「北京中軸線是明代永樂年間規劃和營建北京城時,設計和構築起來的一條都城縱軸線,它經歷了明代嘉靖年間北京城的擴建以及清代數次增擴,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中軸線。」7月21日下午,一場關於北京中軸線的線上講座準時開講。
  • 北京文博丨集合啦!跟著單霽翔「潮」遊北京中軸線
    ——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曾這樣描述過北京中軸線,那麼它的起點在哪呢?北京中軸線的起點在哪?永定門是北京老城中軸線的南端點寓「永遠安定」之意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生命線凝聚著這座城市文化歷史發展的精髓
  • 一分半 | 朱祖希教授為市民講解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
    由西城區第二文化館主辦的「走中軸線繪古都風貌——第十屆春之花繪畫作品展」,以描摹中軸線古都風貌為綱,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4月16日,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城市系客座教授朱祖希主講「北京中軸線及其文化淵源」,從北京中軸線構成與布局、淵源等方面向廣大市民普及了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