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半 | 朱祖希教授為市民講解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

2021-01-16 千龍網千引視聽

由西城區第二文化館主辦的「走中軸線繪古都風貌——第十屆春之花繪畫作品展」,以描摹中軸線古都風貌為綱,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4月16日,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城市系客座教授朱祖希主講「北京中軸線及其文化淵源」,從北京中軸線構成與布局、淵源等方面向廣大市民普及了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

朱祖希教授認為,從時間上講,中軸線是北京城規劃建設的基準線;從政治上講,中軸線是「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皇權至上大一統思想的標誌;從文化上講,中軸線是北辰崇拜的載體和象徵。

北京城規劃建設的基準線

北京,是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從南端的永定門到北面的鐘鼓樓,這條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就像是一個「合頁」中間的「軸」。「中軸突出、兩翼對稱」是北京城城市格局的最大特色。

紫禁城由大清門往北,直到鐘鼓樓,有一條長4千米的中軸線,而連同外城在內,南起永定門、前門,北至鐘樓,南北中軸線長達7.8千米,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準,左右對稱。有東直門就有西直門,有東四就有西四,有東便門就有西便門,左祖右社,都體現了中規中矩的文化思想。

在紫禁城內部,很多殿堂建築此起彼伏,互相對應,甚至連旁邊的石獸石欄、城邊的角樓,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是成雙成對,相映成趣。

突出皇權至上的大一統思想

北京中軸線集中了北京城裡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映射了「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帝王思想。

「永定門樓連臺通高26米,正陽門42米,太和殿43米,景山62米,鼓樓47米,鐘樓48米,在當時的北京相對高的建築。」朱祖希教授談到。「正陽門箭樓為重簷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從大清門開始就是黃色琉璃瓦和紅牆,大明門就是北京皇城的正南門,其舊址現在毛主席紀念堂之下。」

以太和殿為代表的廡殿頂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分為單簷和重簷兩種,重簷就是在單簷之下又加一短簷,重簷廡殿頂最為尊貴。天安門是重簷歇山頂,在等級上重簷歇山頂僅次於重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僅次於單簷廡殿頂。天壇祈年門則是單簷廡殿頂,故宮乾清門為單簷歇山頂。

中軸線是北辰崇拜的載體

「皇帝是天子,紫禁城的建造像紫薇垣,與上天是對應的。」所謂紫薇垣是以北極為中心,並以北極附近的一片星群為基礎所構成的,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所居的宮城效法於天帝,居於「天中」的紫微宮。在「地中」修筑紫禁城,而在其正南一面闢出一條通向皇帝寶座的御道,即「通天之路」。

「皇城外的胡同像毛細血管一樣把灰色低矮的四合院串聯成一片,襯託出紫禁城的金碧輝煌,將北京城組合成一個整體。所以說,沒有胡同就不是北京城。」朱祖希教授說。

「四大板塊」深度認識中軸線

據了解,「走中軸線繪古都風貌——第十屆春之花繪畫作品展」活動分為四大板塊,「講·中軸線」邀請文史專家及畫家,講述北京城的文化淵源及傳承與保護,北京中軸線構成與布局。「走·中軸線」選取起點永定門,中間點景山和終點鐘樓,邀請專家現場講解北京城古建築及人文風貌。「繪·中軸線」邀請畫家到中軸線沿線胡同、會館、故居等實地採風,為創作搜集素材。「展·中軸線」於6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琉璃廠一得閣美術館展出近100幅中軸線主題繪畫作品。

西城區第二文化館的館長吳彤彤對記者說,主辦「走中軸線繪古都風貌」展覽活動涵蓋的四大板塊是逐層遞進的關係,其中講座環節是為文化館的美術幹部、繪畫愛好者普及中軸線知識,讓他們有情感認同,理解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從而創作出更為優秀的繪畫作品。

據悉,4月19日,西城區第二文化館還將舉辦兩場「講·中軸線」講座。

主持人介紹

朱祖希,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師從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原北京地理協會副理事長,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城市系客座教授。曾任中央電視臺拍攝紀錄片《北京中軸線》學術顧問。

《 朱祖希教授為市民講解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

詳細新聞報導請戳視頻~~

千龍網記者:朱李可

@千引視聽

相關焦點

  • 文創佳作演繹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
    10月21日,「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挖掘與創作主題大賽決賽」在北京舉行。《TNGAR真北全球探索賽之北京中軸線探索》從10個決賽項目中脫穎而出,獲評大賽一等獎。此次大賽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
  • 北京文博|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北京中軸線文化...
    讓我們一起期待吧~為講好中國故事,深入挖掘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獨特的審美理念和人文精神,將北京中軸線打造成國家文化符號,9月27日,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挖掘與創作主題中軸線文化講座在京舉辦。北京市文物局、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等單位領導出席講座活動。
  • 中軸線南段御道貫通——金牌導遊員首講中軸線的故事
    9月28日,在北京新修通的中軸線南段傳統御道上,60多名遊客和市民津津有味地聽著金牌導遊員曹震講中軸線南段的故事,並跟隨他遊覽中軸線南段沿線的旅遊景點。這是北京導遊首次以中軸線南段傳統御道為主題的講解。北京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生命線。
  • 「北京中軸線的文化意義」線上講座開講
    線上講座畫面這是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大學生讀書節聯合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線上舉辦的一場名為「北京中軸線的文化意義」的講座。講座嘉賓為中國書店出版社總編輯、北京市研究會常務理事馬建農。北京建築大學300多名師生參加了線上講座活動。作為北京史研究專家,馬建農對北京中軸線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
  • 《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 :為首都發展提供歷史鏡鑑
    北京作為首都,是偉大祖國的象徵,是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首要窗口,一直備受國內外高度關注。文津獎得主朱祖希所著的《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一書,為熱愛北京、探索北京的人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北京的大門。
  • 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影像展亮相唐山美術館
    12月5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影像展」亮相唐山美術館。本次展覽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在北京理工大學唐山研究院、北京市北京學研究基地、首都圖書館、北京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和唐山美術館等單位的支持下舉辦。
  • 廣州新中軸線首次集體亮燈 市民遺憾無講解(圖)
    在中信樓頂俯瞰新中軸線,夜色撩人 健強 秋明 巍俊 金峪 俊傑 攝  廣州塔亮眸 驚醒夜廣州  昨夜新中軸線首次集體亮燈;市民雀躍之餘遺憾「燈光秀」無講解  羊城晚報訊 記者蔣錚、通訊員穗府研報導
  • 漫步北京 | 中軸線南段御道貫通 皇家與市井齊觀
    據北京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精心策劃、實地踏勘,梳理出了10條「漫步北京」線路,這些能讓市民和遊客慢下來的線路,周邊環境優良,店鋪品味高雅,網紅打卡地多,展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新形象,反映了核心區疏解整治的新成果,代表了首都文化和旅遊消費的新品質,符合年輕人的時尚消費習慣。
  • 北京文博|「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歷史文化的浸潤式教育,探索依託優秀文化資源開展素質教育,為延期開學期間的中小學生提供「文化加餐」,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導和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的支持下,北京博物館學會、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東城區青少年教育學院聯合開展了「
  • 北京中軸線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順應時代變遷,北京傳統中軸線建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政治文化廣場、博物館、文化宮、城市人民公園、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和文化場所,不但規劃、格局發生變化,更重要的是政治功能和文化內涵隨之改變。在新時代,北京中軸線將在傳承與發展中被不斷賦予新的價值和意義。
  • 北京擬立法劃定中軸線文旅發展邊界
    (記者 肖瑋 楊卉)12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審議。專家表示,隨著《草案》進入審議,中軸線可發展的商業化空間也將被敲定。未來旅企設計相關旅遊產品時需嚴格按照規定,注重產品質量和內涵文化元素,降低旅遊活動對遺產的負面影響。
  • 讀懂北京中軸線,讀懂北京這座城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北京中軸線現已逐漸轉變為服務廣大民眾的文化設施,這種功能變化順應了新時代要求, 是一種歷史的進步。「讀城」系列展覽,打破博物館傳統的觀展體驗,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多渠道、多角度吸引青少年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為青少年受眾量身定製了學習性和互動性強的社教活動,實現了開放創新、多元融合、集萬千智慧於一展。
  • 北京最早開放的廟會,博物館裡支起廟會小攤,探索北京中軸線文化
    首都博物館從1月17號就開始了迎春文化廟會,主題為"天下福-博物館裡過大年"。趁著還沒回家,我今天就先去逛了逛,到底有啥好玩的,給大家提前劇透一下。,搞明白中軸線,就看懂了半個老北京。中軸線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直線、對稱,其中蘊含著中國長久的文化。從史前原始部落開始的北極崇拜延伸至以後天文曆法,再到影響了人們的意識形態,這種思維從古代的墓地修築到城市建設,逐漸在後面的封建王朝得到更加完善的發展。而北京的中軸線,從元朝開始,經歷了幾個朝代的更迭和發展才成為現在的模樣。
  •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在徵求意見
    原標題:請市民為中軸線保護出好點子  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遺產將領到全方位 的「保 護卡」,隱於街頭巷尾的遺存也將通過各種方式向人們講述京味兒故事。而這些顯性和隱性的遺產都被納入了保護範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正在市文物局官網徵求意見。
  • 北京擦亮中軸線「金名片」 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中軸線文物騰退:讓文化空間多起來 2011年起,北京啟動中軸線申遺文物保護工程,近期發布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也明確指出,北京將大力推動中軸線申遺,打造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杆。
  • 北京中軸線裡的「歷史文化街區」
    北京中軸線的規模起始於元代,成型於明代,傳承發展至今,已有750餘年歷史。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符合「天人感應」的理念整體為南北方向。是包括城門、廣場、宮殿、御苑、壇廟、歷史街區等遺產並由歷史道路聯繫起來的城市空間整體。
  • 中軸線基金會資助基礎學術研究項目 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匯聚了京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近日,在北京市國資委和市文物局支持下,經過專家評審和理事會決策,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簡稱「中軸線基金會」)資助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受市文物局委託開展的「世界遺產城市中歷史街區的價值與保護研究項目」和「世界遺產祭壇研究項目」,以及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基於樣式雷圖檔的清代官式大木大式建築營造算例研究與應用項目(一期)」。
  • 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北京中軸線六景點中英文接力直播
    中新社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2020年6月13日是中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北京市的主場活動在景山壽皇殿開幕,現場舉行了中英雙語全球大直播活動。本次直播活動選取了鐘鼓樓、景山公園、故宮等中軸線上的6個代表性景點進行中英文接力直播,組織「百家政務新媒體帳號」和「百家中外新媒體帳號」進行全球同步直播。
  • 北京文博丨集合啦!跟著單霽翔「潮」遊北京中軸線
    ——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曾這樣描述過北京中軸線,那麼它的起點在哪呢?北京中軸線的起點在哪?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生命線凝聚著這座城市文化歷史發展的精髓是北京中軸線的核心構成要素充分體現著皇家文化、宗教文化、祭祀文化的深厚內涵
  • 徐州市民以豐富的內容詮釋端午節文化內涵
    在這裡舉行的「國潮漢風·夜彭城——非遺之夜端午專場」中,徐州香包省級非遺傳承人井秋紅現場教授了粽型香包的製作。原計劃半小時的活動一直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體驗者不但體會到了手工藝者的辛苦勞作,更從香包文化中了解到行針需要走好直線等道理和各種中草藥配伍的知識。井秋紅說,徐州香包是純手工製作,用手藝加感情製作的香包,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