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城區第二文化館主辦的「走中軸線繪古都風貌——第十屆春之花繪畫作品展」,以描摹中軸線古都風貌為綱,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4月16日,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城市系客座教授朱祖希主講「北京中軸線及其文化淵源」,從北京中軸線構成與布局、淵源等方面向廣大市民普及了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
朱祖希教授認為,從時間上講,中軸線是北京城規劃建設的基準線;從政治上講,中軸線是「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皇權至上大一統思想的標誌;從文化上講,中軸線是北辰崇拜的載體和象徵。
北京城規劃建設的基準線
北京,是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後結晶。從南端的永定門到北面的鐘鼓樓,這條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就像是一個「合頁」中間的「軸」。「中軸突出、兩翼對稱」是北京城城市格局的最大特色。
紫禁城由大清門往北,直到鐘鼓樓,有一條長4千米的中軸線,而連同外城在內,南起永定門、前門,北至鐘樓,南北中軸線長達7.8千米,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準,左右對稱。有東直門就有西直門,有東四就有西四,有東便門就有西便門,左祖右社,都體現了中規中矩的文化思想。
在紫禁城內部,很多殿堂建築此起彼伏,互相對應,甚至連旁邊的石獸石欄、城邊的角樓,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是成雙成對,相映成趣。
突出皇權至上的大一統思想
北京中軸線集中了北京城裡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映射了「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帝王思想。
「永定門樓連臺通高26米,正陽門42米,太和殿43米,景山62米,鼓樓47米,鐘樓48米,在當時的北京相對高的建築。」朱祖希教授談到。「正陽門箭樓為重簷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從大清門開始就是黃色琉璃瓦和紅牆,大明門就是北京皇城的正南門,其舊址現在毛主席紀念堂之下。」
以太和殿為代表的廡殿頂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分為單簷和重簷兩種,重簷就是在單簷之下又加一短簷,重簷廡殿頂最為尊貴。天安門是重簷歇山頂,在等級上重簷歇山頂僅次於重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僅次於單簷廡殿頂。天壇祈年門則是單簷廡殿頂,故宮乾清門為單簷歇山頂。
中軸線是北辰崇拜的載體
「皇帝是天子,紫禁城的建造像紫薇垣,與上天是對應的。」所謂紫薇垣是以北極為中心,並以北極附近的一片星群為基礎所構成的,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所居的宮城效法於天帝,居於「天中」的紫微宮。在「地中」修筑紫禁城,而在其正南一面闢出一條通向皇帝寶座的御道,即「通天之路」。
「皇城外的胡同像毛細血管一樣把灰色低矮的四合院串聯成一片,襯託出紫禁城的金碧輝煌,將北京城組合成一個整體。所以說,沒有胡同就不是北京城。」朱祖希教授說。
「四大板塊」深度認識中軸線
據了解,「走中軸線繪古都風貌——第十屆春之花繪畫作品展」活動分為四大板塊,「講·中軸線」邀請文史專家及畫家,講述北京城的文化淵源及傳承與保護,北京中軸線構成與布局。「走·中軸線」選取起點永定門,中間點景山和終點鐘樓,邀請專家現場講解北京城古建築及人文風貌。「繪·中軸線」邀請畫家到中軸線沿線胡同、會館、故居等實地採風,為創作搜集素材。「展·中軸線」於6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琉璃廠一得閣美術館展出近100幅中軸線主題繪畫作品。
西城區第二文化館的館長吳彤彤對記者說,主辦「走中軸線繪古都風貌」展覽活動涵蓋的四大板塊是逐層遞進的關係,其中講座環節是為文化館的美術幹部、繪畫愛好者普及中軸線知識,讓他們有情感認同,理解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從而創作出更為優秀的繪畫作品。
據悉,4月19日,西城區第二文化館還將舉辦兩場「講·中軸線」講座。
主持人介紹
朱祖希,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師從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原北京地理協會副理事長,教授。北京聯合大學文理學院城市系客座教授。曾任中央電視臺拍攝紀錄片《北京中軸線》學術顧問。
《 朱祖希教授為市民講解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
詳細新聞報導請戳視頻~~
千龍網記者:朱李可
@千引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