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糖手藝入選東莞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

2020-12-16 中國僑網

製糖手藝入選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

11月28日,東莞市政府公布《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莞新增26個市級非遺項目,日興糖果店的糖冬瓜製作技藝入選名錄。這個橫跨四代、有著百年歷史的東莞糖果店,堅持以自家傳統手工作坊製作、出售東莞傳統糖果製品,一度成為東莞最受歡迎的糖果店,成為無數人的甜蜜回憶。而對於日興糖果店現在的繼承人來說,除了糖冬瓜製作技藝,從父輩那學到的糖柚皮、糖冬瓜、糖蓮藕、糖蓮子、糖椰角等傳統糖果製作技藝以及家族的製糖往事,都是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一度成為東莞最受歡迎糖果店

年末是日興糖果店生意最紅火的時段,每年這個時期,不少東莞人專門前往位於和平路的這家老店買糖。正如不少顧客所說,將糖柚皮、糖冬瓜、糖蓮藕、糖蓮子、糖椰角等傳統糖果擺放入錦盒,才有年味。從上世紀30年代許溢均創立群記糖果店(日興糖果店前身)到現在,日興糖果已經歷了百年變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西周《詩經·大雅》記載「周原,堇茶如飴」,說明西周時期中國已有飴糖。廣東、廣西作為中國最早開始甘蔗製糖的地區,有著悠久的製糖歷史。20世紀30年代,廣東先後建成市頭糖廠、新造糖廠、順德糖廠、惠陽糖廠、揭陽糖廠、東莞糖廠6家現代化蔗糖工廠,佔據了當時國內大部分的蔗糖生產市場。而憑藉著能製作品種多樣的優秀傳統糖果,群記糖果店在當時的東莞也小有名氣。

「爺爺許溢均在糖果店成立時就在做各種新糖果的研究,雖然品種沒有現在多樣,但他們希望豐富傳統糖果的品類。」許志敏是許溢均的孫子,也是日興糖果店製糖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之一。據他介紹,他的奶奶陳芳19歲嫁到許家就一直在做糖果。1958年,東莞對舊有的企業實行公私合營,群記糖果店歸為國有,許家所有人都進入東莞糖果廠工作。

憑藉著出色的製糖手藝,糖果廠任命許溢均夫婦為師傅,教工人做糖,他們也在工廠製糖時學到不少現代化製糖方法,並與許家世代傳承的傳統製糖技法結合使用。

「當時改革開放,又允許私營了,兒子女兒說不如我們重新開店做糖。」陳芳回憶道,許溢均與她退休後,於1981年在現址創辦了「日興糖果店」,主要製作、出售由自家傳統作坊手工生產的糖柚皮、糖冬瓜、糖蓮藕、糖蓮子等東莞傳統糖製品,成為當時最受街坊歡迎的零食,常常要排起長隊才能買到。

「不過,現在大家吃的、見的東西多了,生意不如以前。」陳芳說。

從不願吃到在養生圈流行

「有段時間,感覺大家都不願意吃傳統糖果了,覺得它很甜,也沒有草莓、巧克力之類的香味。」許志敏說,前幾年,他發現很多買糖的人都不怎麼吃糖了,人們把糖買來拜神或是當做禮品,圖一個風調雨順的好意頭。

日興糖果店的糖冬瓜、麥芽糖柚皮曾是最受莞城街坊歡迎的零食,這些糖果沒有添加任何化學物質,味道自然,但對於習慣各種口味的年輕人來說,這種「古樸」的甜味有些難以接受。

「糖冬瓜直接吃的話是有點甜,現在不主張吃太甜,我就拿它來煲糖水,或者用來代替白糖。」張小姐是日興糖果店10多年的顧客,從以前買來當零食吃,到現在用它泡養生茶,糖冬瓜等許多傳統糖果在養生圈流行了起來。

入秋後天氣轉涼,氣候乾燥,糖冬瓜便成為日興糖果店賣得最好的產品。「有很多顧客反映,傳統糖果沒有任何添加劑,所以購買很放心。」據日興糖果店店員介紹,糖冬瓜的製作工藝使它非常清潤,用它泡養生茶、煲糖水比別的糖要好一些。

「近幾年,人們開始意識到傳統糖果是比較好的東西。」許志敏說,他們的產品無任何化學添加劑,保質期很短,東莞的秋冬季節大概有一個月保質期,夏天的保質期為7至15天,所以顧客每次來都能買到新鮮產品。許志敏說著便從包裝帶中取出幾根冰糖糖冬瓜,冬瓜條裡的糖芯仿佛仍在流動。

糖芯生產工藝保持百年前做法

糖芯是糖冬瓜與日興糖果不變的東西,他們的生產工藝基本沒有變過,還保持著百年前糖冬瓜製作技藝創始人許溢均的做法。「現在的做法和以前比,我奶奶他們那代人喜歡用糖水泡很久,讓糖水完全替代冬瓜內的水分。」許志敏說,現代人大多數不喜歡很甜的東西,他們直接將冬瓜條放入煮開的糖水裡煮,煮完再浸泡,這樣製作出的糖冬瓜不會特別甜。

日興糖果店為使生產適應當下的市場需求,在製作工藝與工具上有所改進,但流程工序還是按照以前的傳統工序。傳統糖冬瓜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較繁瑣,對原材料的甄選與加工更是重中之重,從原料到成品至少需要5天的時間,以前會更久。東莞雖然一年四季有冬瓜,但還是需要從海南等地購入。冬瓜本身的質量也一定要符合他們的標準,與人們做菜喜歡用的較軟的冬瓜不同,製作糖冬瓜的冬瓜一定要挑選比較緊實、大小合適的作為原材料。

挑選好原料後,將冬瓜去瓤,用許溢均和許潤標父子一同設計發明的特製切段機、切條機將冬瓜切成條狀,放入大池子裡,加入清水與石灰,均勻攪拌,浸泡一整天。泡石灰是冬瓜糖製作的標準技藝,會將冬瓜變得更加緊實。但為了去除石灰,需要每次換水衝洗多次。

清理淨石灰後,將冬瓜條放入清水煮至沸騰撈出,經過清水冷卻、糖水煮泡,等糖水快煮幹時撈出冬瓜條,放入鍋中不停翻炒,炒至表皮幹身。翻炒火候的掌握與糖分的控制,需要日積月累的反覆調試與經驗積累,結合溫度、溼度等氣候條件作出不同的糖分比例搭配,確保果品在口感、質感以及外觀的高質量,而這些也是日興糖果經久不衰、備受人們喜愛的秘訣。

「我們這種傳統作坊式的製糖過程很累人,也很難請到工人,所以每年旺季會請家裡人幫忙。」許志敏介紹,堅持傳統技藝製作糖果並不容易,就算是製作工序最簡單的糖蓮子,在技巧方面也有很大的難度,每次製作都需要根據當天的天氣、溫度、溼度等各方面調整,需要經驗的積累。35歲的許志敏已經學習製糖近10年時間,與他的同輩繼承人們一樣,他們都已經得到陳芳的認可。

從糖柚子皮變為椰絲柚子皮

除了入選東莞非遺目錄的糖冬瓜,日興糖果店的糖柚子皮也頗受顧客喜愛。而糖柚子皮製作材料的變化,更是現代人口味變遷的最好見證。

在日興糖果店的一角,製糖師傅正在踩柚子皮。「不踩它,它就是澀的、苦的,踩完後過幾次水,將柚子表皮中層的白色肉果切片,還要灼過水,將水發弄乾,再浸泡一次水……」講述起製作糖柚子皮的製作過程,筆者很難相信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的陳芳已是88歲的高齡,雖然她已不再製糖,但製糖的每一個細節她仍能娓娓道來。

陳芳介紹,傳統糖柚子皮用白糖熬煮,到他們那一代開始用麥芽糖熬煮,表皮粘裹白砂糖,吃起來口感更脆。到了近幾十年,他們使用純麥芽糖製作,然後在表皮沾上椰絲,含糖量較低,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因為我奶奶那一輩子的人,能吃到糖已經很好了,管它甜不甜,反正抓一把砂糖就可以往嘴裡面送。所以當年的柚子皮裹白砂糖很熱銷,以至於現在奶奶會說,我們做的產品沒有他們以前的產品受歡迎。」許志敏說著,回憶起他的父親許潤標的故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許潤標有時會在路邊四處尋找爛銅爛鐵,從家裡走去10裡路外的地方換一筷子的麥芽糖。

日興糖果所作的改變是為了趕上時代,讓年輕人喜歡。為了讓年輕人喜歡傳統糖果,日興糖果的第四代傳人們下了不少功夫。從包裝到微博宣傳,許志偉、許志敏等人正在藉助網際網路提高知名度,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和新莞人關注這家百年老店。

盡力宣傳只為將手藝傳承下去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虧損才能將手藝更好地傳承,傳統產品也需要宣傳與包裝。「年輕人喜歡時尚一點的東西,我們搞了一些時尚的包裝。」許志敏說,他喜歡有歷史感的包裝,有時想將包裝改回到日興糖果最開始的草繩扎住草紙的簡單包裝,但現在得時尚一點。

在日興糖果第四代傳承人許志敏、許志偉的努力下,店裡的產品換上了新裝。他們找來設計師專門為糖果製作具有東莞特色的包裝與禮盒,並且在東莞市國貿大廈等商場上架。目前,他們正在根據東莞傳統年果的習俗,製作包含糖柚皮、糖冬瓜、糖蓮藕等東莞傳統糖果的錦盒,計劃在今年年末上市。

與美食家嫣然合作也是日興糖果第四代傳承人的實踐。「她本身很喜歡吃我們家的東西,剛好也是東莞人,覺得我們的東西應該要去推廣。」許志敏說,很期待嫣然即將舉辦的東莞味道講座,這也是推廣產品的好方法。

日興糖果店的傳統糖果銷售旺季集中在11月至農曆年結束,店裡的糖果皆為純手工製作,保質期較短,前十個月處於虧損的狀態,所以很多喜歡日興糖果店手藝的人都在自發地幫日興糖果推廣與宣傳。在日興糖果店的一面牆上,貼滿了東莞各個媒體對他們的報導。每年,這些媒體都會來到這裡,記錄糖果店與許家的變化,許志敏也代表日興糖果感謝幫助推廣的人們。

在談到時下流行的網絡購物時,日興糖果店的工作人員表示網絡售賣還需準備。他們曾經嘗試過網絡銷售,但直到現在還是沒有啟動,原因出在物流方面。他們希望自己的產品很完整地交到顧客手中,但快遞的不確定性會出現各種問題。

入選非遺讓傳統技藝走進公眾視野

「入選非遺名錄的時候,我第一時間告訴了奶奶,我說我們家現在很有名了,已經是非遺項目、保護單位,但她現在不懂這些。」許志敏說,他的奶奶雖然沒有要求他們必須作糖,但還是希望這門手藝能一直流傳下去,年輕的一輩都感到了肩上的責任。

今年8月,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東莞市文化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組織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分別對東莞市52個非遺申報項目考察評審。11月28日,東莞市政府公布《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莞新增26個市級非遺項目,日興糖果店的糖冬瓜製作技藝成功入選。至此,東莞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已達146個。

入選非遺名錄並不容易。幾年前,日興糖果的糖冬瓜製作技藝就被東莞市文化館非遺部主任何超群等人關注。為了提高知名度,在他們的邀請下,日興糖果於2014年開始參加東莞市文化館非遺墟市展示活動,推廣東莞傳統糖果與東莞年果製作技藝。

推廣不僅限於東莞本地,近年來,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支持下,日興糖果等東莞非遺項目開始走出東莞,在全館範圍內推廣,足跡遍布雲南、重慶、河源、肇慶等地,東莞的醒獅、臘腸、冬瓜糖等非遺項目在不同程度引起了各地人們的關注與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日興糖果積極與各地區的傳統糖果製作傳承人交流,讓東莞傳統製糖技藝文化走進人們的視野,日興糖果第四代傳承人們的推廣、宣傳終於取得成效。

「上個星期去肇慶做交流,孩子們很喜歡吃我們冬瓜糖。」在說到孩子們很喜歡吃傳統糖果時,許志敏露出了自豪的表情,但他提到孩子們說這種味道是第一次吃到時,又感到責任重大。未來,日興糖果將以莞城為起點,展開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為更多孩子帶去東莞傳統糖果的甜蜜。(李彤暉)

相關焦點

  • 臺灣黑糖:重拾甜蜜的事業
    臺灣黑糖:重拾甜蜜的事業 2015-07-02 09:13:36  糖業曾經是臺灣的「甜蜜事業」,臺灣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鄭成功治臺時期,臺灣已是亞洲重要的糖產地,清代中期,黑糖成為臺灣大宗出口商品,年銷日本百萬斤。日本侵佔臺灣以後,推行「日本工業,臺灣農業」的殖民政策,把糖業發展作為經濟掠奪的重要手段,1930年,臺灣的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佔臺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
  • 一位製糖工的「甜蜜事業」:19年堅持只為一包白砂糖
    從田地到生產線,一包白砂糖要經歷的生產流程,他見證了19年——一位製糖工的「甜蜜事業」  進入南寧香山糖廠19年,從種植甘蔗到白糖包裝成品,從田地裡到生產線上機械手的每一個動作,一包白砂糖要歷經的生產流程,梁榮強兢兢業業地見證了19年。製糖,已成了他無法割捨的「甜蜜事業」。
  • 大赤坎非遺燒味和它的四代傳承人
    大學畢業後,一心想在外闖番事業的趙志文,在惠州、揭陽等城市從事數控編程相關職業,當他以為辛苦操勞已成為爸爸的習慣時,一件突發事件讓他改變心意。    朋友提醒點亮非遺之路    回到家鄉後,日子過得不緊不慢,趙志文一邊跟著父親打磨燒味手藝,一邊在努力經營餐廳。與此同時,趙志文在新聞上看到的一個傳奇故事,一水之隔的澳門,曾經名噪一時的行業龍頭澳門「榮甡」,堅持手工古法,三代苦守只為一碗最完美的蠔油,但卻在百年後的今天,不僅敗給了自動化流水線的「李錦記」,更是在古法傳承中灰飛煙滅。
  • 臺灣黑糖:重拾甜蜜的事業(圖)
    糖業曾經是臺灣的「甜蜜事業」,臺灣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鄭成功治臺時期,臺灣已是亞洲重要的糖產地,清代中期,黑糖成為臺灣大宗出口商品,年銷日本百萬斤。日本侵佔臺灣以後,推行「日本工業,臺灣農業」的殖民政策,把糖業發展作為經濟掠奪的重要手段,1930年,臺灣的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佔臺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
  • 重慶非遺「江津燒酒釀造技藝」:一門忠守,四代傳承
    白沙地處長江之濱,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自古以釀酒馳名,是重慶市非遺技藝「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的發源地。為了進一步追溯非遺淵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8月1日,近30位江津媒體記者、作家協會成員、江津老幹部前往白沙工業園探訪驢溪酒廠,參觀驢溪酒廠釀酒車間,體驗古老非遺技藝,品經典江津燒酒。
  • 臺灣黑糖:重拾甜蜜的事業(行走臺灣)
    糖業曾經是臺灣的「甜蜜事業」,臺灣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鄭成功治臺時期,臺灣已是亞洲重要的糖產地,清代中期,黑糖成為臺灣大宗出口商品,年銷日本百萬斤。日本侵佔臺灣以後,推行「日本工業,臺灣農業」的殖民政策,把糖業發展作為經濟掠奪的重要手段,1930年,臺灣的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佔臺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
  •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在近日舉行的「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記者見到了首屆「佛山·大城工匠」饒寶蓮,她現場表演佛山剪紙技藝,令各國領事館官員及家屬讚嘆不已。形神兼備的作品背後,是20多年從未間斷的辛勤付出。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精益求精,從一而終」。好家風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針饒寶蓮出生在廣東梅州。「爺爺當時是鎮長和校長,父母是知青,小時候家教很嚴格。」她回憶,爺爺教會她做人的原則「以禮待人,長幼有序」,父親則教會她「堅定心中信念往前走」。在這樣的家風薰陶下,饒寶蓮從小做事積極主動,一旦認定便專注專研。
  • 莞城日興糖果店:時代變了 甜蜜依舊
    1958年,東莞對舊有的企業都實行公私合營,日興歸為國有,當時陳婆婆26歲,受分配進入糖果廠工作。就憑藉她在日興學到的好手藝,糖果廠讓她當師傅,教工人們怎麼做這種傳統工藝的糖。  上世紀80年代,工作了大半輩子的陳婆婆光榮退休。當時正直改革開放,原本「投機倒把」的個體戶可以獲得合法的身份。
  • 「匠心」傳承老手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樂器張」第三代傳承人張俊國(右二)、第四代傳承人張雨(左二)與兩位第四代弟子合影。習斌(右)、劉怡(左)分別來自山西大同和四川成都,「樂器張」在張俊國的努力開拓下,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桃李滿天下。
  • 四代傳承維修鐘錶手藝,老情懷西洋古董店亮相北方文交會
    在濟南,有這樣一個家族,他們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從事鐘錶修理,至今已傳承到第四代人。尤其是第三代傳人韓雲正師傅,還保留著一手手工自製零件修鐘錶的「硬功」。那時的大明鐘錶眼鏡店,與赫赫有名的亨得利鐘錶店就隔著半條街,它規模雖不大,但由於師傅及徒弟們信譽高、手藝好,生意不錯。「新中國成立前,店裡售賣和維修的表都是外國產的,像瑞士的、德國的。鍾也多是西洋鍾。」韓雲正師傅說。
  • 東莞非遺文創第一款「城市禮品」 「東莞千角燈」立體拼圖正式發布
    1月8日,非遺新造物「東莞千角燈」文創產品開售發布會在廣州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舉辦。「千年千家千燈,千秀千角千燈」——千角燈歷史悠久,體積巨大,工藝精湛。此燈以前懸掛於東莞莞城趙氏宗祠內。東莞首批「名城名匠」之一、東莞千角燈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樹祺即是這樣的「神手」。他也來到了發布會現場,對用當下流行的文創形式傳播非遺精品給予了肯定。「千角燈金屬立體拼圖」是第二屆廣東省「非遺新造物」年度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之一,由東莞市文化館、莞城文化服務中心授權東莞市微石塑膠金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拼酷)開發。
  • [松陽]傳承非遺手藝 守護鄉土文化
    松陽縣委十屆十次全會指出,要推動文化資源產業化,引導非遺項目、特色小吃、傳統「百工」向歷史文化街區集聚,要深化全縣域民俗節慶活動,建立健全常態化的活態傳承、展演機制。齋壇鄉擁有悠久的農耕歷史,孕育出獨特的民俗風情,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持續打造「魅力齋壇」。
  • 北京多項非遺手藝面臨後繼無人
    [摘要]面臨變現困難等困境,北京絹人等「非遺」手藝瀕臨失傳,部分「非遺」只剩一名傳承人絹人、蠟果、聯珠快書……這些非遺項目作為北京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密碼,多項如今已瀕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非遺」已無傳承人在世,或僅存一人。專家表示,隨社會生產方式變遷,「非遺」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總量佔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區,「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由於歷史原因,已「部分失傳」項目目前達到10個。為此,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試圖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區擬通過影像資料的形式,為部分瀕危「非遺」拍攝教學片。
  • 傳承民間瑰寶 非遺新造物「東莞千角燈」文創產品開售
    「燈蓋之上飛龍騰躍,煥發活力生機,燈體點綴吉祥年畫,寓意百子千孫……」一款外型精緻、採用全黃銅金屬鑄造,高度復刻東莞國家級非遺項目千角燈原型的「千角燈3D金屬拼圖」非遺文創產品,從1月8日起正式通過線上線下銷售,讓千角燈以帶得走的藝術品形式走進生活。
  • 東莞:沒有龍舟賽的端午節,非遺小姐姐陪伴你
    非遺小姐姐是今年東莞市文化館重點打造的線上代言人。90後邂逅非遺,一個富有傳統特質又兼具時尚氣息的嶄新符號正成為網紅IP。 受疫情影響,今年端午期間的線下龍舟賽停擺,非遺小姐姐承擔起了在線上營造龍舟熱度的重任,通過一系列的短視頻巡禮東莞龍舟文化,讓更多的人在這個火紅的農曆五月依然能夠留住鄉愁。
  • 百年香扣肉 四代矮仔腸 迎考「市非遺」
    眼下,這兩樣傳承了百年與數代人的美食,有望成為新一批東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昨日從高埗鎮獲悉,日前省、市非遺專家組一行12人來到高埗,對該鎮申報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安圍扣肉和高埗矮仔腸進行現場觀摩考評。
  • 風船製造技藝入"非遺"名錄 渤海灣漁民傳承手藝
    中新網滄州12月19日電(張春明 陳昊 胡曉磊)130餘年歷史的楊氏排船(風船製造)技藝入選當地「非遺」名錄,作為技藝的第四代傳承者,楊明華說,「夢裡想的都是如何排船,如今終於讓咱漁村的技藝有了名分!」  現年58歲的楊明華生活在河北省黃驊市海堡村,自祖上幾代人靠打魚和排船為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漁民。
  • 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發布 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入選
    浙江日報訊 日前,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開幕。其間,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徵集宣傳活動評選結果發布,共有12條線路入選,浙江的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入選。據介紹,浙西南畲鄉非遺技藝體驗遊路線在2018年初研發,4天的行程跨越金華、松陽、景寧、溫州等地,囊括了東陽木雕、畲鄉之窗、景寧廊橋、浙南藍夾纈等非遺項目。在各地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遊客能近距離參觀體驗藍夾纈等非遺項目的製作工藝,感受古老工藝的風韻。來源:杭州網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廣西日報:「掘金」甜蜜事業——記我區糖業專家林榮珍
    ▲《廣西日報》2021年1月11日第6版新聞截圖「跟甜蜜的事業打交道22年,製糖行業越來越讓我著迷,累並快樂著。」廣西糖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安全環保部副部長、糖業專家林榮珍在製糖生產領域甘之如飴。除了設備技改,她還帶領團隊在製糖工藝環節進行創新。從2013年起,她作為主要技術骨幹開展葡聚糖檢測和清除應用研究項目,成功開發出製糖工業葡聚糖快速檢測與清除技術,該項目成果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葡聚糖定量檢測單抗試劑盒及相應快速測定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長安這場「非遺」活動手把手教你製作
    昨日下午,長安鎮選堂大講堂「非遺月」分講堂之「矮仔腸製作技藝」非遺體驗活動在烏沙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開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矮仔腸第四代傳承人呂襯嬋來到烏沙社區為市民們講授中國臘腸的歷史,並手把手教授現場市民製作矮仔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