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赤坎非遺燒味和它的四代傳承人

2020-12-15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趙志文正在調換位置,使叉燒排骨受熱均勻。

    悶熱的火爐房,趙志文的父親趙自強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剛出爐的叉燒燒排骨香味四溢。

    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一個小店一天能賣上百斤。

    江湖之中,沒有輸贏,只有生死。曾經名噪一時的行業龍頭澳門「榮甡」,堅持手工古法,三代苦守只為一碗最完美的蠔油,但卻在百年後的今天,不僅敗給了自動化流水線的「李錦記」,更是在古法傳承中灰飛煙滅。

    這個傳奇故事觸動了一水之隔的珠海鬥門,同樣有一家百年老字號,三代人苦守傳統技藝,只為做一塊最好吃的叉燒,吸引港澳和周邊地區的食客紛至沓來。如今,年輕的第四代傳承人接手生意,他面臨同樣的困惑,是窩在土生土長的家鄉,潛心傳承技藝經營農村餐廳?還是把非遺叉燒做成廣東名菜,走出珠海、甚至全國。

    古村裡的「另類」燒味餐廳

    珠海鬥門大赤坎,黃楊山下,大榕樹旁,宋時古村依然興旺。人來人往的村莊市場邊,大赤坎燒味餐廳門口不時停放幾輛豪車,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小攤販們沿著這家餐廳,擺了個一字長蛇陣,不需要吆喝,遊客食客紛至沓來。

    閒時一天要賣一百多斤燒味,周末以及節假日銷量更是幾何倍級增長,這樣一家農村餐館,為何如此火爆?這還得從餐館經營第一代創始人趙佐修說起。

    民國初年,鬥門大赤坎村少年趙池大通過「賣豬仔」的方式到了南洋菲律賓的馬尼拉當童工,師從來自廣東的擅長製作「叉燒」的老鄉,幹起了製作燒臘、經營餐館的行當。幾年間學有所成,便自立門戶。他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又獨創了別具一格的醬料配方和加工工藝,確立了自己的品牌。他主營叉燒飯、叉燒包、叉燒酥,同時外賣叉燒燒排骨,在馬尼拉華人中小有名氣。

    後來,趙池大奉父母之命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成婚,號名「佐修」。「佐修」這位「州府客」(當地人稱從海外歸來的鄉人為「州府客」)自此再也沒有回馬尼拉,而是在家鄉專心做他的燒味生意了。「州府客」趙佐修的叉燒燒排骨以其色澤鮮明、滑爽不膩、脆而不韌、鹹中帶甜,且帶有荔枝柴香的特色一直聞名四方鄉鄰,被譽為「州府客」叉燒燒排骨。

    「一開始,太爺爺常常到鬥門墟擺攤,後進入當地供銷社工作,上世紀80年代,供銷社遭遇改革,恰巧遇上政府公開拍賣土地,太爺爺借錢盤下了這塊地,也就是現在的餐廳,就是原供銷社櫃檯。」28歲的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第四代傳承人趙志文告訴南都記者,經營餐廳圓了太爺爺的夢,但在那個年代,一家人也僅僅是能勉強維持溫飽。

    苦守傳統技藝的叉燒父親

    沿著餐廳大堂,南都記者跟隨趙志文的腳步,繞進餐廳內小道,在餐廳的正後方,看見了六七十平米的老房子內,T字形房間擺放了整整6口巨大的烤爐,這間專門做叉燒的燒爐房,曾是趙志文一家的祖屋,小時候趙志文就居住於此。

    精選的梅頭肉(豬肩肉)、水肋排;醬料調味、醃製晾乾,在爐頂上掛起烘焙;採用荔枝木進行燻烤,每隔一定時間取出來塗上天然甜味料,調換位置以使每串肉受熱均勻;調換位置10多次,持續約兩個小時便可熟透出爐……在這間冒著熱氣的燒爐房內,南都記者見到了趙志文的父親,也就是第三代傳承人趙自強,人稱「肥仔強」。

    如果說趙佐修開創了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的獨特美味,那麼,真正將這項美食技巧發揚光大的卻是「肥仔強」。

    事實上,趙佐修之子趙仲照,也就是第二代傳人,自幼隨父學藝,在上世紀60年代起就已經是鄉間小有名氣的廚師。他將技藝傳給了三子三女,其中也包括趙自強,但是唯獨能堅守下來的卻只有趙自強一人。

    「當時在村裡開餐廳賺不了什麼錢,都是村裡人捧場來買點燒味,小時候家裡並不富裕,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後,大家都覺得窩在村裡沒出息,就出去外頭謀生活了,只有父親留在大赤坎村,堅持把餐廳經營下去。」趙志文告訴南都記者,父親生於燒臘世家,潛移默化,得到其祖父和爺爺的真傳,13歲時就出師,幾年後已經成為製作叉燒、燒排骨的行家裡手。

    一次意外改變兒子志向

    沒有豪華的裝修,如農家樂般的餐廳內,剛出爐的大塊叉燒、燒排骨裝盤上桌。南都記者有幸參與品嘗,聞一下,香味四溢,咬一口,軟嫩多汁,燒排骨則多了一種骨質的甘香,回味無窮。

    都說自家的床好睡,別人家的飯好香。但對於打小吃爸爸做菜長大的趙志文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兒時的家鄉味道,尤其是他在廣州求學的那幾年,儘管嘗遍當地美食,但唯獨仍愛自家的燒味。

    15歲開始,爸爸就挑起了整個家。在趙志文的記憶中,爸爸這麼多年來,都是天剛微亮就起床,早早來到市場挑選精緻食材,回來後切頭下爐,這一燒就是一上午,悶熱的房間裡,滿是汗水的爸爸來回忙碌,等到餐廳客人吃完飯,2點多爸爸才有一點時間吃飯、打盹,接下來又是一整下午及晚上的忙碌。

    大學畢業後,一心想在外闖番事業的趙志文,在惠州、揭陽等城市從事數控編程相關職業,當他以為辛苦操勞已成為爸爸的習慣時,一件突發事件讓他改變心意。

    除了經營餐廳,父親還種植了桉樹,趁著餐廳空閒時,父親也常常騎摩託車上山砍伐桉樹,但有一次,意外不經意發生,父親那天可能操勞過度,在騎摩託車上山的路上,一個恍惚衝向了山溝,摔斷腿的父親療養多日,而這時,家裡急缺男人維持。想到父親種種辛苦,2011年,趙志文辭掉工作,毅然回到家鄉,和父親共同經營餐廳,並傳承這項燒味技藝。

    朋友提醒點亮非遺之路

    回到家鄉後,日子過得不緊不慢,趙志文一邊跟著父親打磨燒味手藝,一邊在努力經營餐廳。與此同時,趙志文在新聞上看到的一個傳奇故事,一水之隔的澳門,曾經名噪一時的行業龍頭澳門「榮甡」,堅持手工古法,三代苦守只為一碗最完美的蠔油,但卻在百年後的今天,不僅敗給了自動化流水線的「李錦記」,更是在古法傳承中灰飛煙滅。

    正是由於這個故事的觸動,讓他對餐廳未來有了更清晰的抉擇,今後的營銷思路必須轉變。

    但到底該如何變?年輕的趙志文一時沒有頭緒,只能找資料惡補。他首先想到的是,餐廳或燒味如果要做成品牌化,勢必要走商標保護以及智慧財產權這條路,於是,他先是託在廣州商標事務所工作的朋友為餐廳設計LO G O,但朋友在聽完他家四代人都在做燒味的故事後,建議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正是朋友的一個善意提醒,仿佛給餐廳的未來之路打開了一扇窗。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正巧鬥門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來到大赤坎村考察,而又剛好在餐廳吃飯,趙志文隨即向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打聽,沒想到工作人員聽到他的介紹後,認為項目可行,要趙志文準備詳細的申報材料。

    申報材料遞上後,沒想到竟然真的入選非遺目錄。2015年6月1日,這道從他太爺爺手中傳下來的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被入選為珠海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美食遭遇山寨阻擊

    入選非遺美食後,餐廳的生意越來越好,與此同時,一些山寨的大赤坎叉燒店卻在周邊傳開,甚至有人將山寨店開到了珠海城區。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也沒有好辦法,只能呼籲消費者,認準正宗的大赤坎明火叉燒。」趙志文告訴南都記者,為此,他能想到的是通過註冊多個商標以及企業專利,而現在手頭上已經有19個不同類別商標,以及正申請10個軟體註冊權。

    為何寧願呆在偏僻的鄉下,也不把餐廳開到市區,阻擊那些山寨店?對此,趙志文也顯得很無奈,由於自家的叉燒店不僅需要佔地面積,更需要燒荔枝木,這就局限於明火叉燒只能適應在鄉下,而可行的操作是採取中央廚房的方式,在城區開點,再從鄉下把叉燒送到城區。

    「最近去了臺灣參加交流,看到當地的特產鳳梨酥的包裝,不同的餡,不同的包裝不僅精美,更類似手信。」趙志文告訴南都記者,他現在正在整合資源,計劃引入「包裝」意識,把大赤坎明火叉燒排骨推廣開來,以「手信」的形式進行經營。

    天下父子的關係都較為微妙,父親一生勤儉,寧願自己辛苦,也不願多請人工,為此父子曾發生爭執,但在引入「包裝」推廣這方面,父子兩人想法卻出奇一致。

    野望:想開叉燒博物館

    作為1989年出生的年輕人,趙志文從不掩飾自己的野望,他想把廣東人愛吃的叉燒,做成類似北京烤鴨一樣的名菜;他更想就在自己的老家,開一家叉燒博物館,遊客來了之後,不僅能逛古村,還能看非遺節目,更能手工製作非遺美食。

    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尤其對於美食技藝而言,如果傳承非遺,是否真能掏出壓箱底功夫?趙志文稱,他在村門口買了塊地,原本打算新建餐廳,而在新建餐廳後,現有的這家餐廳會保留生產工作間,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博物館,放置叉燒器具模型等,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叉燒文化。「只要確保大赤坎明火叉燒排骨的文化產權,我願意把這門技藝教給更多的年輕人,讓這門技藝得到傳承。」

    留住鬥門老味道

    舌尖上的非遺傳承

    如何接力?

    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中華美食文化在國人心中蒸騰起濃濃自豪和深深驕傲,更是讓傳統美食「申遺」的呼聲空前高漲。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鬥門,除了大赤坎明火叉燒排骨入選美食「非遺」目錄,更有鴨扎包、虎山金巢琵琶鴨、客家鹹茶、艾餅等傳統美食入選。

    但細心的市民會發現,不同於一些聲名顯赫的重大「非遺」項目,往往美食「非遺」大多只停留在市、區層面,僅有鴨扎包入選省級「非遺」,這究竟是何原因導致?鬥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稱,和其他「非遺」類別相比,美食「非遺」質量上的把控更為嚴格。「首先就是飲食安全問題確實需要保障,而更為關鍵的是,在歷史文化沉澱這方面,很多本地美食沒有歷史資料作為支撐,在『申遺』時往往被卡住。」

    沈俊校透露,大赤坎明火叉燒排骨之所以入選市級「非遺」目錄,在歷史文化沉澱這方面,從族譜上查到了歷史依據支撐,而族譜也對這一手工技藝有所描述。「如果繼續往省級申報,可能提供的歷史資料需要更詳細,這也是導致目前鬥門老味道大多只停留在市、區級『非遺』層面。」

    在全國其他地方,「非遺美食」面臨的處境較為尷尬。一方面「非遺美食」大多還是純手工製作,量產不足;再加上「非遺美食」項目在農村,而農村年輕人大多進入城市務工,他們對製作「非遺美食」的微薄收入並不感興趣。又該如何破解「非遺美食」傳承處境的瓶頸?

    沈俊校稱,和其他地方不同,鬥門美食「非遺」傳承煥發活力,鄉村旅遊帶旺了鬥門美食市場,一些本地老味道備受遊客青睞。

    以推廣傳承大赤坎明火叉燒排骨為例,每年的美食節、旅遊節、體育節等一些大型活動上,都能見到美食「非遺」的身影,師傅們現場實操,遊客們可以免費試吃,市場認可度頗高。

    「我們還把他們帶出去澳門、深圳等地,通過非遺展廳對外宣傳。」沈俊校透露,為保護非遺項目,各級政府部門對相應非遺項目傳承人均有資金上的補助。不僅如此,政府還免費設計製作了包裝,以大赤坎明火叉燒排骨為例,一批設計製作好的真空包裝解決了外賣問題,排骨放在裡面3-5天都不會壞。

    「現在更多的吃貨來鬥門覓食。」沈俊校稱,在市場需求逐漸旺盛後,越來越多的村民、甚至是企業開始介入生產,逐漸將量做大。「比如鴨扎包作為省級『非遺』,以前就是幾家村民會自製,知名度上來後,帶動隔壁村的也在做,甚至已經有幾家企業陸續介入生產,等規模做起來之後,政府有計劃支持申報一個鴨扎包生產基地。這樣,老味道不僅能留住,還能解決更多村民就業。」

    FACE

    趙志文

    趙佐修曾孫,第四代傳承人,1989年出生。願望是想把廣東人愛吃的叉燒,做成類似北京烤鴨一樣的名菜;在自己的老家開一家叉燒博物館。

    趙自強

    趙佐修之孫,第三代傳承人。人稱「肥仔強」,得到其祖父和父親真傳,13歲時出師,將美食技巧發揚光大。

    趙仲照

    趙佐修之子,第二代傳承人。自幼隨父學藝,在上世紀60年代起已是鄉間小有名氣的廚師。

    趙佐修

    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創始人。鬥門大赤坎村人,少時被「賣豬仔」至菲律賓馬尼拉當童工,師從來自廣東的擅長製作「叉燒」的老鄉,幹起了製作燒臘、經營餐館的行當。幾年後自立門戶,並獨創了別具一格的醬料配方和加工工藝,確立了自己的品牌。主營叉燒飯、叉燒包、叉燒酥,同時外賣叉燒燒排骨,在馬尼拉華人中小有名氣。奉其父母之命從馬尼拉回鄉成婚後,在家鄉專心做起燒味生意。趙佐修的叉燒燒排骨以其色澤鮮明、滑爽不膩、脆而不韌、鹹中帶甜,且帶有荔枝柴香的特色聞名四方鄉鄰,被譽為「州府客」叉燒燒排骨。

    採寫:南都記者 袁平峰 實習生 郭喜兒 攝影:南都記者 袁平峰

相關焦點

  • 珠海老字號美食攻略——大赤坎燒味海鮮餐廳
    大赤坎牌坊珠海市鬥門區大赤坎村,坐落在黃楊山下,大榕樹下,宋時古村便人丁興旺。人來人往的村莊市場邊,大赤坎燒味海鮮餐廳門口不時停放幾輛澳門牌照豪車,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原來只為一嘗大赤坎燒臘的美味,即2015年6月1日入選為珠海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赤坎燒臘排骨,亦是《舌尖上的中國》珠海站推薦的珠海特色美食。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他們在現場展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現做、現展示、現賣,給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讓遊客零距離接觸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技藝,更深刻感知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技藝,以及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國家級篇1982年10月,「同利肉燕」老鋪重新開業,陳君凡成為了第四代掌門人。其打制燕皮嚴守祖訓,技藝精湛、質量上乘,飲譽海內外。一碗肉燕不僅僅是福州美食,它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也架起了一座橋梁。太平燕典故「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離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黃鴻傑、 紀力欽、 林木隆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清光緒年間,達濠人紀昭忠傳承民間魚飯製作技藝,開辦「德裕隆」魚行經營,技藝家傳四代一百餘年。從昔年的作坊魚行,發展至今的現代水產企業,而達濠魚飯製作技藝仍在第四代傳承人紀力欽的汕頭市德裕隆食品有限公司裡傳承發展。2018年5月,魚飯製作技藝(達濠魚飯製作技藝)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 惠州新增省級非遺傳承人何許人也?一看便知
    日前,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惠州市共有3人上榜,分別為龍形拳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文欽、林村盒籮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萬谷、黃金酥丸製作工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偉堅。他們都為傳統文化傳承做出了哪些貢獻?我們一起來看看。
  • 中餐烹飪技藝非遺傳承人展示非遺菜品
    本報訊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2019中餐烹飪技藝非遺項目傳承人研修班結業典禮和作品展示會在江蘇省揚州大學舉行。傳承人一邊展示自家的非遺美食,一邊觀摩學員們的傳統技藝,呈現了一場精美絕倫的非遺美食盛宴。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製糖手藝入選東莞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
    製糖手藝入選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11月28日,東莞市政府公布《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莞新增26個市級非遺項目,日興糖果店的糖冬瓜製作技藝入選名錄。挑選好原料後,將冬瓜去瓤,用許溢均和許潤標父子一同設計發明的特製切段機、切條機將冬瓜切成條狀,放入大池子裡,加入清水與石灰,均勻攪拌,浸泡一整天。泡石灰是冬瓜糖製作的標準技藝,會將冬瓜變得更加緊實。但為了去除石灰,需要每次換水衝洗多次。
  • 非遺美食來啦!在鬥門鎮尋找老鬥門的味道
    大赤坎的叉燒肉、獅子頭村的蝦米餈、接霞莊的泥煨雞、御溫泉的鍋邊餈、小赤坎牌坊的蒸雲吞…...從大名鼎鼎的非遺美食到最接地氣的風味小吃,這隱藏在鬥門鎮鄉間的一個個風味食肆串聯成誘人的美食地圖,可以檢驗一個老鬥門人的美食道行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它以民間隨處可見的碎布和舊衣物為原料,拼成孩子的衣褲鞋帽,祈願孩子在百家人的祝福中健康成長,製作出的生活物件充滿濃鬱鄉土氣息,傳達內心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 非遺在身邊,一起探尋非遺傳承人的中國地圖!有你家鄉的嗎?
    上個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共計1082人。目前,全國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分布地圖6月9日,是中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非遺傳承人談廬劇傳承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
    8月30日晚,由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扶持,合肥市委宣傳部立項投資,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廬劇大型原創劇目《等不到今生等來世》在安徽大劇院首演。合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供圖中新網合肥8月31日電(記者 張強)8月30日晚,安徽大劇院熱鬧非凡,廬劇大型原創劇目《等不到今生等來世》在此首演。對於「廬劇人」來說,這是件喜事、大事。
  • 他家四代做燒烤從不用孜然 竟成重慶市級非遺
    (原標題:他家四代做燒烤從不用孜然 竟成重慶市級非遺)
  • 非遺傳承人與守護人帶你榮昌尋陶
    》MV火熱播放,不少網友開始計劃去榮昌尋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梁先才領銜的柴燒窯開窯網絡直播進入倒計時……今天,讓我們跟隨上遊新聞的鏡頭,跟隨非遺傳承人與守護人,一起去尋找「榮昌陶寶」。梁洪萍說,作為非遺傳承人,無論時代怎樣改變,她都將堅持守護好榮昌陶的「魂」,用傳統的技法做好每一個泡菜罈。尋陶第二站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 ...訪「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北京市非遺傳承人鄒秋明
    遇桂有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瑞蚨祥樓群建於1923年,建築面積3520平方米,高度約11米,鋼結構和磚木結構相結合,其建築風格以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為主,是中國早期中西合璧的商業建築。  早在百年前,「中華老字號」瑞蚨祥就憑藉著精緻的做工、細膩的手藝、獨特的秘籍,成為蜚聲中外的服飾名店。
  • 「舌尖上的非遺」變身方便速食!線上也可買「家鄉味」
    重慶小面、燒臘、回鍋肉、燒白、粉蒸肉……這些都是重慶人的家鄉味。如今,它們變身「方便食品」,你在線也能買回家品嘗,其中還有不少「非遺」食品哦!非遺速食將主打「重慶味」非遺速食品牌的創始人是「雙非遺」技藝傳承人賴維學,他既是合川區「重慶小面非遺技藝傳承人」,也是「重慶滷製品非遺技藝傳承人」。重慶人最愛家鄉味,而非遺也需要傳承,如何讓兩者更好地結合?
  • 廣東公布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羅定1人成功入選!
    喜報 4月10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全省共108名非遺傳承人入選。其中,傳統技藝項目羅定皺紗魚腐製作技藝傳承人盧成強成功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