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2020-12-21 佛山新聞網

在近日舉行的「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記者見到了首屆「佛山·大城工匠」饒寶蓮,她現場表演佛山剪紙技藝,令各國領事館官員及家屬讚嘆不已。

形神兼備的作品背後,是20多年從未間斷的辛勤付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剪紙)省級代表傳承人,剪紙早已成為饒寶蓮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精益求精,從一而終」。

好家風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針

饒寶蓮出生在廣東梅州。「爺爺當時是鎮長和校長,父母是知青,小時候家教很嚴格。」她回憶,爺爺教會她做人的原則「以禮待人,長幼有序」,父親則教會她「堅定心中信念往前走」。

在這樣的家風薰陶下,饒寶蓮從小做事積極主動,一旦認定便專注專研。在轉行剪紙之前,她曾在藝術學校做美術老師,其教學方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喜歡。

為了使孩子們更好學畫畫,她在教學方式上想點子。比如為了教孩子們畫向日葵,饒寶蓮編出朗朗上口的歌曲:「一個大圓圈,十個小圓圈……」孩子邊唱邊畫,學得很快。

放棄高薪專心鑽研剪紙工藝

饒寶蓮從事剪紙已有26年,她與剪紙的緣分始於佛山。

19歲時,饒寶蓮來到佛山,在藝術學校做老師。「當時我的工資有2000-3000,十幾年前這個工資相當於現在的近萬元,再堅持半年,或許可以買一套二手房。」

一次偶然的機會,饒寶蓮憑自學創作的一幅剪紙作品獲獎。這次比賽讓饒寶蓮認識到自己對剪紙藝術上的熱愛與天賦。她放棄學校高薪工作,來到佛山民間工藝社,從只有800元工資的試用生做起,專心鑽研剪紙工藝。

在這裡,饒寶蓮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永才。在她看來,陳永才不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大師,更是一位關愛後輩的師長。2009年,饒寶蓮正式拜陳永才為師,決心將佛山剪紙技藝發揚光大。

復活失傳30多年的銅鑿剪紙

銅鑿剪紙是佛山剪紙中珍貴的種類,它以青銅銅箔製作而成,銅箔薄如蟬翼,富麗堂皇的風格使之在眾多剪紙門類中獨領風騷。可惜的是,自上世紀70年代起,這門剪紙絕藝已銷聲匿跡多年。

為了讓銅鑿剪紙「復活」,憑著幾張師父保存下來、只有巴掌大小的銅鑿剪紙,饒寶蓮反覆摸索鑽研。經過一番艱難的試驗,她成功創作出新作,讓銅鑿剪紙技藝重現人間。

此後,憑著「從一而終,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工匠精神,饒寶蓮繼續大膽創新,在銅箔表面鍍上真金,營造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她還吸收唐卡繪畫工藝,為銅鑿剪紙添上濃鬱豔麗的色彩,並在銅箔正反面分別鑿刻,使銅鑿剪紙變得立體生動。

收徒傳承,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迄今為止,饒寶蓮總共收徒24人。她每三年收徒一次,徒弟中不乏外國友人。其中1人獲得市級傳承人稱號,1人準備申請工藝大師稱號,俄羅斯徒弟的剪紙作品在海外深受歡迎,泰國徒弟在泰國擔任剪紙老師……

饒寶蓮說,她總是叮囑徒弟,教剪紙技藝的第一節課必須告訴學生剪紙藝術的來源、特色等,在學生的心中種下傳統文化的根,將剪紙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近年來,傳統藝術衍生出不少文創產品,饒寶蓮的剪紙作品也參與其中,被做成燈牌、衣服、頭飾等。「剪紙不限於紙上產品,可以以不同形式呈現。」她透露,未來計劃將剪紙製作成定立體耳釘,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剪紙、愛上剪紙。

佛山新聞網報導

圖文/視頻:黃銀華

審校:王駿、陳婉萍

相關焦點

  • 饒寶蓮剪紙藝術落戶孝德湖公園
    佛山日報訊 記者崔藝文 通訊員李德峰報導:昨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孝德湖傳承基地在獅山鎮羅村孝德湖公園揭牌,饒寶蓮剪紙藝術也正式落戶基地,獅山鎮文化品牌推廣再添新載體。獅山鎮羅村第十二屆「華興之光」孝德文化節開展「美麗中國夢」全民剪紙創意培訓活動,在孝德湖公園連續舉辦了3場剪紙教學。
  • 製糖手藝入選東莞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
    製糖手藝入選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11月28日,東莞市政府公布《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莞新增26個市級非遺項目,日興糖果店的糖冬瓜製作技藝入選名錄。許志敏是許溢均的孫子,也是日興糖果店製糖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之一。據他介紹,他的奶奶陳芳19歲嫁到許家就一直在做糖果。1958年,東莞對舊有的企業實行公私合營,群記糖果店歸為國有,許家所有人都進入東莞糖果廠工作。憑藉著出色的製糖手藝,糖果廠任命許溢均夫婦為師傅,教工人做糖,他們也在工廠製糖時學到不少現代化製糖方法,並與許家世代傳承的傳統製糖技法結合使用。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非遺傳承人王國春:用匠人手藝助力脫貧攻堅
    在貴州丹寨有這樣一位銀飾匠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銀飾鍛制手藝,用匠人精神不斷傳承、發揚銀飾鍛制工藝,一躍成為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人,同時還通過自主創業,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脫貧致富。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春。
  • 茶傳媒專訪 | 非遺傳承人遊玉瓊:我有責任把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2017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我要讓這門傳統的手藝走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讚嘆它。」她,17歲入行,師承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德華。歷經三十幾年,她對巖茶的製作、品種、山場洞若觀火。2006年,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她作為唯一的女性,脫穎而出。
  • 佛山非遺吸睛又「圈粉」!| Amazing Foshan
    元旦當晚,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無獨有偶,近日,48部非遺紀錄片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上線,佛山唯一入選的佛山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的記錄工作成果列入其中。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
    原標題: 金山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漁村的造船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簡易的扎竹排到造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機帆船,對姜品雲這一輩漁村人而言,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
  • 北京多項非遺手藝面臨後繼無人
    [摘要]面臨變現困難等困境,北京絹人等「非遺」手藝瀕臨失傳,部分「非遺」只剩一名傳承人絹人、蠟果、聯珠快書……這些非遺項目作為北京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密碼,多項如今已瀕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非遺」已無傳承人在世,或僅存一人。專家表示,隨社會生產方式變遷,「非遺」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總量佔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區,「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由於歷史原因,已「部分失傳」項目目前達到10個。為此,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試圖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區擬通過影像資料的形式,為部分瀕危「非遺」拍攝教學片。
  • 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中新社合肥10月21日電 題: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中新社記者 趙強  「徽墨的歷史有1200多年,它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父親退休後,我就進了這個廠,工作了42年,現在我已把這個擔子交給了我兒子。」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簫派麵塑-「面人蕭」的手藝生涯蕭佔行,人稱「面人簫」蕭佔行1958年出生於北京,在永定門外一個書香門第的四合院裡長大,是老北京面人的典型代表,以手藝精湛,歷史悠久廣受矚目,人稱「面人蕭」。他捏麵人的功夫是祖傳手藝,說起他家捏麵人的淵源,緣於一個巧合,他的曾祖父簫興在清朝鹹豐年間,救助過一位被追殺的太平天國士兵,士兵是江南一代的,為答謝救命之恩就把身上的一點點捏麵人的手藝傾囊相授了。簫興有文化懂得中國畫藝術,在他的改造下,他的麵塑作品逐漸在北京城內小有名氣。
  • 關注 | 蕭山大廚的手藝驚呆網友!原來他還是非遺傳承人
    近期,第四批蕭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布。26位新上榜的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一名大隱隱於市的匠人以一手精湛的《麵塑》榜上有名,他就是甘海水。「捏、搓、揉、滾、挑.」短短幾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麵塑就誕生了甘海水,浙江廣電開元名都大酒店食雕麵塑師、蕭山食品雕刻工作室室長、蕭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手神奇的「麵塑」技法令人嘆為觀止。這是甘海水精心創作的名為《致敬逆行者》的作品,以藝抗「疫」,獻給在這場戰疫中衝鋒在一線的最可愛的人。
  • 非遺在身邊,一起探尋非遺傳承人的中國地圖!有你家鄉的嗎?
    上個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共計1082人。目前,全國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分布地圖6月9日,是中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中堂龍舟九景④東向景:出了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一輩子做船
    2007年,中堂龍舟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2008年,中堂龍舟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在位於中堂鎮東向村水閘旁的馮氏船廠,船廠的創辦人馮懷女當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舟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李滄區又添一名市級非遺傳承人
    4月21日,青島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李滄區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古彩戲法——二十四孝的第五代傳人牟衍銘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古彩戲法的「二十四孝」即為24種表現(演)形式,道具小,可隨身攜帶,任何小物件都可以當做道具來用。其觀賞效果是四面觀看,八面觀瞧,觀眾從任何角度都可以觀看戲法表演不漏痕跡,看不出破綻,可以說是聽起來神出鬼沒,演起來偷梁換柱,看起來捧腹大笑,點破了恍然大悟。它是一門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視覺藝術。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市縣級非遺,光靠手藝會"餓死"?
    麵塑傳承人李剛(左一)與其他非遺傳承人正在展示技藝。  □ 本報記者 王德琬  "非遺"是活的,不能將保護工作單純地理解為放進博物館或劇團。唯有合理利用才能促成發展,成功的產業化運作可有效反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形成良性循環,因此"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勢在必行。
  • 抗擊疫情 江蘇非遺傳承人傳遞戰「疫」力量
    在這個特別的春天裡,當逆行者們爭分奪秒地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時,江蘇各地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積極響應省文化和旅遊廳號召,自覺行動,用歌聲、用詩句、用琴聲、用畫筆、用雙手為一線的「戰士」們打氣、加油,展現非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