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傳媒專訪 | 非遺傳承人遊玉瓊:我有責任把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

2020-12-11 茶傳媒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

2017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

「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我要讓這門傳統的手藝走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讚嘆它。」

她,出生於武夷巖茶的核心產區星村,從小伴著茶香長大。

她,17歲入行,師承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德華。

歷經三十幾年,她對巖茶的製作、品種、山場洞若觀火。

2006年,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她作為唯一的女性,脫穎而出。

她叫遊玉瓊。茶中女傑。

她成長於巖茶聖地——星村

「父親是星村鎮的老支書。他從沒有打罵過我,他只要求我們從小要規矩做事,規矩做人。」

山路蜿蜒曲折至武夷山星村。

星村鎮,被稱為「武夷巖茶第一鎮」。位於武夷山市西南麓,現有茶山面積5.3萬畝,大小茶廠1000多家,年產武夷巖茶5萬擔,佔武夷山茶產業1/3。

這裡不僅是武夷山產茶重鎮,更是很多巖茶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星村鎮,對遊玉瓊意義非凡。

這是她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是她與茶命中注定的結合處。

對遊玉瓊而言,制茶首先源於一種祖輩遺傳的記憶。

遊玉瓊的爺爺與外公,是星村遠近聞名的制茶手藝人。

在遊玉瓊的記憶裡,小時候外公做紅茶,在一旁玩耍的她,有時候會幫著大人們抖茶,奇怪的是,年幼的她每次都會把茶抖的很均勻。

父親遊永生,是武夷山最早從事茶葉生產的茶人之一,他還是星村的老村支書。

1985年,為增加村裡的財政收入,遊永生帶頭復興當地巖茶產業,承包下一個茶廠。

1993至1994年,遊永生在茶葉市場極度蕭條的年代,傾注全部心力經營承包的民營茶廠,即武夷山市永生茶業前身——九曲茶葉精製廠。

父親在遊玉瓊的心裡,一直很高大。

一天,年幼的遊玉瓊看到父親去山外請來技術人員。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會制茶,有一天要幫到父親。

她泡進茶廠 鑽研巖韻

「僅是一道茶葉的做青走水,就要花十幾個小時。整個過程若有一絲停頓,就無法做出特有的巖韻。」

遊玉瓊制茶,除了父輩的感染,更多來源於自己強烈的熱愛。

1985年,這個17歲的姑娘就辭去公職,走進了茶廠。

她泡在茶廠,成為茶廠裡第一個女員工。

這個倔強的姑娘,剛開始本是在茶廠的廚房裡煮飯。

為了學藝,更多時候,她扔下飯勺跑到做青間,和老師傅討教制茶。

直到一天,她想正式拜師學藝。按照一個年輕姑娘的理解,她鄭重穿上裙子、高跟鞋,去找師傅。師傅看了她一眼,說:你是來當千斤小姐,還是來

學做茶的?

茶是樸素的、真實的——這是17歲的遊玉瓊學到的第一課。

以後的她,只要在茶廠,就穿著最樸素的、最方便勞動的衣服。

至此,個性要強的遊玉瓊,舉起竹篩,跟著師傅們正兒八經學起了做茶。

回顧當年的入門故事,遊玉瓊的嘴角泛起微笑。

她說,「學習制茶的最重要認知,即茶是有生命的存在」。

「做青,是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搖青,換醒了茶的生命,搖一搖,它先活起來,再一搖, 才會有香。(我)每天都在感知茶的變化。有時候,你以

為自己聞到的茶香出來了,但或許只是假象。制茶,靠的是一步步扎紮實實的經驗 。」

她原來是個植物藝術家

「入門制茶,需要3-5年。前三年是學徒,要了解整個做茶的流程。整個過程想要非常熟練,至少還再需要兩三年。」

茶,發於自然,雖不能言語,卻有它難言的靈性。

這種靈性,更多地以其不同的個性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遊玉瓊從內心親近茶。她和茶在一起,創造出各種茶品,她和茶獨特的情感連結與日俱增。

她做茶,總是用雙手、用心、用全身的觸覺去觸碰這些生物。

這成為遊玉瓊的做茶風格。

她傳承著傳統制茶人的技藝。每一個搖青動作,她都仔細聆聽植物的語言,她都深刻感知茶葉每一分秒細微的變化。

遊玉瓊說到茶,每一句話,都傾注了滿心的情感。

她說,自己是個「植物藝術家」。

「茶葉如同自己的孩子。鮮葉要變成什麼樣子,交到手裡的那一刻,我就要開始規劃了。刻意的雕琢,出不了真正的藝術品。我要做的茶葉藝術,可以

是自然的,純粹的,美好的,大眾的,讓人最大程度能夠得到精神的滿足。」

傳承,也要有自己的個性

「做茶做到後面,就是喜歡,之後就是完全愛。而之前是懵懵懂懂的。做的過程中,也有過迷茫,但卻從沒停止過,也沒想到過要做其他。」

這是遊玉瓊三十幾年制茶的摸索和心得。

她傳承傳統的制茶技法,但對「傳統」也有著自己獨到的態度。

「我認定的傳統(制茶),是奇妙的,是變化的,是能夠引導人不斷創新的一種規律。傳承人的真正作用,其實是在告訴自己: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

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把這門傳統的手藝推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讚嘆它。」

傳承的同時,遊玉瓊並沒有忘記創新。

巖茶的味道太霸氣,涉茶未深的人很難去接受。

這個問題,引發了遊玉瓊對制茶工藝的創新摸索。

她思考的是,如何通過改良巖茶的傳統工藝細節,讓成品茶既有巖骨花香,更有滋味甜醇。

每天晨起6點,遊玉瓊的大腦就開始了思考。

她去請教福建農林大學、浙江農業大學的教授。在請教與交流中,遊玉瓊分析山場和品種特點,她逐漸掌握了改進方法,在巖茶工藝中,將走水和焙

火的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

制茶,年復一年。遊玉瓊的制茶流程,已全然爐火純青。

董明珠式女傳承人

「沒有什麼事情比做茶更讓我有興趣。除了陪家人出去,我就願意扎在廠裡。」

眾所周知,遊玉瓊是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裡的唯一一名女傳承人。

了解她的人知道,遊玉瓊,吃苦耐勞,是她那個時代的「勞模」。

她幾乎365天的時間全在茶裡,且記憶力驚人。

茶廠的工作人員小張帶我們走進茶廠,一一介紹各種制茶的機器。

在更多武夷山人眼中,遊玉瓊是大膽的創新派。

1998年,遊玉瓊成立了「金佛巖茶研究所」,聘請專家擔任技術指導,每年投入大量經費,進行新品種的研發與攻關。

1999年,遊玉瓊推出茶葉採摘機,她成為國內最早運用採茶機的茶人之一。

2001年,她的茶廠開始使用電腦控制制茶機器,在武夷山巖茶廠家中頭一家啟用了全自動茶葉精加工生產線。

短短幾年,她的巖茶迅速「擴張」,在全國如雨後春筍……

如今的遊玉瓊,從當年那個17歲的姑娘,變成擁有5000畝茶山,400多位員工的武夷山市永生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遊玉瓊不僅是茶的非遺傳承人,她也願意別人稱她為董明珠式的女企業家。

此時的遊玉瓊,站在星村,望向更大的天地……

採訪後記:

遊玉瓊精力旺盛,每一件關乎茶事業的事項,每天都在高效地向前推進。

我們見到了她的兒子,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90後。

他給母親的事業注入了很多新鮮的想法和血液。他運營著「戲球研茶社」,吸引了各地很多的同齡人。

遊玉瓊說,她喜歡一個人行走在茶園,澆水,護理。

在她的世界,茶最大。

在她的世界裡,茶最值得鍾情。

受訪人簡介:

遊玉瓊,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唯一女性傳承人。戲球名茶掌門人。

她出生制茶世家,制茶三十餘年,是福建省首批高級制茶工程師。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遊玉瓊:幸福的「茶痴」
    可她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勁兒,忘了周邊、忘了吃飯是常有的事。她就是國家級非遺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武夷山市永生茶業有限公司掌門人遊玉瓊。說到傳承,遊玉瓊身上還有一個標籤備受關注——首批國家級非遺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實際上,在第二批公布的名單裡,她仍是一枝獨秀。在以男性工作者居多的茶行業,一路披荊斬棘,成為業界佼佼者,遊玉瓊可能攻克了比其他從業者更多的艱難困苦。
  • 遊玉瓊:董明珠式的茶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個特定的稱謂,它不僅是一個榮譽,更代表的是一種水準,代表了中國茶產業中的獨特地位。今天做客《茶界會客廳》的嘉賓就是2006年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唯一的一位女傳承人遊玉瓊,以及他的兒子方舟。
  • 非遺在身邊,一起探尋非遺傳承人的中國地圖!有你家鄉的嗎?
    上個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共計1082人。目前,全國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就是謝永中,祁門紅茶的非遺傳人。47年前,謝永中躊躇滿志地踏入祁門茶廠,在茶廠制茶上很快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他學徒中脫穎而出。
  • 傳非遺手藝,守鄉土文化!松陽這個鄉鎮這麼幹
    齋壇鄉  如何傳非遺手藝,守鄉土文化  齋壇鄉依託悠久的農耕歷史、獨特的民俗風情,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持續打造「魅力齋壇」。  何香蘭是松陽麥稈扇編織技藝非遺傳承人,在她家中,擺放著茶具、手提包、拖鞋等十幾種不同造型的麥稈工藝品,造型美觀、結實耐用,特別是其中編織精美的麥稈扇,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為了讓麥稈工藝品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十幾年來,何香蘭一直自我鑽研,不斷改進工藝、樣式,同時通過教授學生等方式,做好傳承工作。
  • 閩北做好茶「業」文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茶山成為「金山銀山」
    2020年8月17日至20日,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組委會調研組到訪南平建陽、松溪、政和、建甌、武夷山等地,實地了解茶產業、茶企發展情況。幾片小茶葉,致富大文章。醉心茶韻,追求卓越。茶旅融合,茶葉扶貧。放眼閩北,連綿茶山已然成為「金山銀山」。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
    原標題: 金山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漁村的造船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簡易的扎竹排到造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機帆船,對姜品雲這一輩漁村人而言,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
  • 同座奉茶:武夷巖茶十二位非遺傳承人
    2006年,武夷巖茶 (大紅袍)製作技藝被評定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陳德華、葉啟桐、王順明、劉寶順、劉峰、王國興、吳宗燕、遊玉瓊、劉國英、黃聖亮、陳孝文、蘇炳溪成為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此後,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在國內市場發展迅猛。
  • 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前期調研實錄之一:閩北做好茶「業」文章 茶山...
    南平產茶歷史悠久,中國六大茶類有紅茶、烏龍茶、白茶三大茶類創製於閩北,形成以武夷山、建甌、建陽為主的烏龍茶區,以武夷山、政和、光澤為主的紅茶區,以松溪、政和、邵武為主的綠茶區,以政和、建陽為主的白茶區等四大茶區,並積累了許多制茶技藝。名震天下的大紅袍,製作工藝複雜,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把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專訪天津市工商聯副主席、天津榮程集團...
    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讓我很感動,但有時候又覺得他們很辛苦。有些傳承人的後代不願意學,幾輩人傳承的東西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很不容易。很多傳承人自己也著急找出路、找通道,有緊迫感也有責任心,想憑手藝發家致富,也帶動家鄉發展。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思路,將搶救性的保護變為跟現代生活對接。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他捏麵人的功夫是祖傳手藝,說起他家捏麵人的淵源,緣於一個巧合,他的曾祖父簫興在清朝鹹豐年間,救助過一位被追殺的太平天國士兵,士兵是江南一代的,為答謝救命之恩就把身上的一點點捏麵人的手藝傾囊相授了。簫興有文化懂得中國畫藝術,在他的改造下,他的麵塑作品逐漸在北京城內小有名氣。
  •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在近日舉行的「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記者見到了首屆「佛山·大城工匠」饒寶蓮,她現場表演佛山剪紙技藝,令各國領事館官員及家屬讚嘆不已。形神兼備的作品背後,是20多年從未間斷的辛勤付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剪紙)省級代表傳承人,剪紙早已成為饒寶蓮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精益求精,從一而終」。好家風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針饒寶蓮出生在廣東梅州。「爺爺當時是鎮長和校長,父母是知青,小時候家教很嚴格。」
  • 武夷巖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的產品究竟有多硬核?(收藏,巖茶大非遺核心產品一覽硬貨)
    而武夷山上的巖茶傳統製作「非遺」傳承人,在面對如武夷山浩若煙海一般品種繁多的茶葉品種時,最優的表現又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只選取了部分武夷山非遺傳人的作品來表達,這是因為有些傳承人現已沒有再親手做茶,還有一些則是我們沒有接觸到他們的產品,但可以說的是,我們在這裡列舉出來的產品,都是經過了茶語網小夥伴們品飲,甚至進行過認真測評的。(排名不分前後)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紀錄|戲球為央視CCTV拍攝紀錄片《傳承人》
    上期Lulu為戲迷們安排了戲球致力於傳播茶文化的各種活動之參展的9月份部分 今天為戲迷們安排下戲球的另一精彩時刻 ▼2020年9月21日—29日,央視CCTV-4套中文國際頻道紀錄片《傳承》第四季--《傳承人》拍攝組 來公司採訪拍攝非遺傳承人遊玉瓊及其傳承者方舟
  • 非遺傳承人王國春:用匠人手藝助力脫貧攻堅
    在貴州丹寨有這樣一位銀飾匠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銀飾鍛制手藝,用匠人精神不斷傳承、發揚銀飾鍛制工藝,一躍成為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人,同時還通過自主創業,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脫貧致富。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春。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不懂美術也可畫彩繪臉譜 世家後代讓「非遺」接地氣
    原標題:世家後代讓「非遺」接地氣 前天適逢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榮寶齋木版水印、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北京鬃人、泥塑彩繪臉譜、北京仿古瓷、繩結等百姓易於參與的「非遺」項目,分別由傳承人坐鎮,在西單文化廣場「2014年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中與市民互動——小朋友敲擊銅盤觀鬃人轉動、女孩提筆為孫悟空面具勾臉、老年人也拿起耙子體驗了一把木版水印,似乎只有能工巧匠才能觸碰的「非遺」技藝,百姓伸手可及。
  • 「山裡DOU是好風光」:非遺手藝走出大山帶脫貧
    據悉,自該項目落地貴州雷山縣以來,不僅幫助當地通過短視頻傳播苗族文化和非遺特色,還重點針對潘仕學、毛鵑等非遺傳承人共計161個學員進行培訓。截至2019年12月,#雷山DOU是好風光#挑戰賽傳播量達2.5億次,通過抖音,麻料村銀飾迎來5萬多元訂單和60餘名銀飾體驗遊客;苗繡傳承人楊阿妮7天就售出三套純手工苗繡嫁衣;非遺銀球茶則售出29萬元,惠及貧困茶農4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