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

2020-12-26 東方網

原標題: 金山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

漁村的造船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簡易的扎竹排到造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機帆船,對姜品雲這一輩漁村人而言,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

在金山嘴漁村問村民,姜品雲是誰?也許會遲疑一下,但說到「雲師傅」,可以說是無人不知。雲師傅是目前漁村唯一掌握手工造船技藝的「高人」。如今,他已年過古稀,身子骨大不如前,為傳承這門傳統手藝,近日,金山嘴漁村公司精挑細選了一名老木匠,跟著雲師傅學藝。

剛走進雲師傅家,只見庭院裡擺放著漁網和毛竹,一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牌匾高掛牆頭。新收的徒弟和雲師傅正在庭院裡打船,別看拜師沒幾天,已經學得似模似樣,每個船體零件都要打磨透徹才肯罷休。

這位新收的徒弟是楊家村村民胡寶平,今年50多歲,以前一直從事木匠工作。「打船難度挺大,我得拿足耐心慢慢學,不懂就問,把金山嘴打船的傳統技藝保留下來。作為土生土長的山陽人,理應為家鄉做貢獻。」胡寶平說。整整兩周過去了,師徒兩人合力,打造出了一艘長2米、寬0.45米的舢板船模型。

雲師傅告訴記者,雖然如今打造的是模型船,但依然要耗費時間和心力,已經74歲的他漸感不支。「造木船師傅現在越來越少,現在我歲數大了,希望這個手藝能傳下去。」

說起雲師傅造船的故事,就要從他學修船講起。1957年,14歲的姜品雲開始學習修船。那時的漁業村,父老鄉親祖祖輩輩以海為生,而捕魚工具只有5、6米長的小划子和10多米長的小舢板,年幼的姜品雲一開始只是幹些打打油灰,抹抹桐油的零活。

漁村的造船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簡易的扎竹排到造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機帆船,對姜品雲這一輩漁村人而言,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學造船,姜品雲踏實認真,他的造船技術在眾多師兄弟中是佼佼者。漁村掛牌成立了第一家造船廠,由於技術好,又能團結群眾,姜品雲被任命為廠長。

1976年,姜品雲和他的師傅們造出了上海郊區第一艘機帆船,在東海漁場上作業。從此,雲師傅與造船結下不解之緣,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船隻在大海裡馳騁,他內心的激動與驕傲溢於言表。

光陰如梭,當年的輝煌漁業已成歷史,但云師傅始終割捨不下打造船手藝。聽說金山嘴漁村需要一艘舢板船做展品,雲師傅高興地連夜翻出了造船工具與圖紙,一絲不苟地造起了船。如今,由雲師傅親手打造的舢板船有3艘,分別藏於金山嘴漁村海漁館和區博物館等處。

相關焦點

  • 守護最後的火種 滬郊非遺傳承人一瞥-十錦,挑花,金偉國,傳承,羅涇...
    圖說:金山最後的造船師製作這艘舢舨船的姜品雲,是「漁村最後的造船大師」。  從撐開小竹排、小划子趕海,到乘上木帆船、舢板船捕魚,漁村的造船史也是漁業的變遷史。60年前,14歲的姜品雲初學修船,接觸的多是十餘米長的小舢舨,幹些打打油灰,抹抹桐油的零活。  上世紀70年代起,漁業資源豐富,逐漸涉足遠洋生產。
  • 北京多項非遺手藝面臨後繼無人
    [摘要]面臨變現困難等困境,北京絹人等「非遺」手藝瀕臨失傳,部分「非遺」只剩一名傳承人絹人、蠟果、聯珠快書……這些非遺項目作為北京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密碼,多項如今已瀕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非遺」已無傳承人在世,或僅存一人。專家表示,隨社會生產方式變遷,「非遺」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總量佔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區,「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由於歷史原因,已「部分失傳」項目目前達到10個。為此,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試圖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區擬通過影像資料的形式,為部分瀕危「非遺」拍攝教學片。
  • 北京多項「非遺」面臨失傳 梵唄「京都北韻禪樂」或成絕唱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非遺」已無傳承人在世,或僅存一人。專家表示,隨社會生產方式變遷,「非遺」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總量佔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區,「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由於歷史原因,已「部分失傳」項目目前達到10個。為此,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試圖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區擬通過影像資料的形式,為部分瀕危「非遺」拍攝教學片。
  •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在近日舉行的「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記者見到了首屆「佛山·大城工匠」饒寶蓮,她現場表演佛山剪紙技藝,令各國領事館官員及家屬讚嘆不已。形神兼備的作品背後,是20多年從未間斷的辛勤付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剪紙)省級代表傳承人,剪紙早已成為饒寶蓮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精益求精,從一而終」。好家風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針饒寶蓮出生在廣東梅州。「爺爺當時是鎮長和校長,父母是知青,小時候家教很嚴格。」
  • 非遺在身邊,一起探尋非遺傳承人的中國地圖!有你家鄉的嗎?
    上個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共計1082人。目前,全國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後又到處求學,從其他師傅那裡習得了所有17道的制茶工序和訣竅,而謝永中也成為現在唯一一位,全面掌握十七道工藝的制茶大師。
  • 茶傳媒專訪 | 非遺傳承人遊玉瓊:我有責任把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2017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我要讓這門傳統的手藝走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讚嘆它。」她,17歲入行,師承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德華。歷經三十幾年,她對巖茶的製作、品種、山場洞若觀火。2006年,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她作為唯一的女性,脫穎而出。
  • 傳統龍舟「走」不動了 成都龍舟製造手藝面臨失傳
    原標題:傳統龍舟「走」不動了 成都龍舟製造手藝面臨失傳 然而,如今,龍舟工匠青黃不接,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30年龍舟製作手藝「擱淺」了   金堂50歲的老木匠彭家柏感嘆說,自己造船30多年,製造的龍舟遍布成都、金堂、龍泉、都江堰等地,數目加起來已經超過百艘,而如今這門手藝面臨失傳。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這門手藝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也有人認為,宋朝就有這門手藝,當時稱為「戲劇糖果」。傳統吹糖人藝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一櫃,一爐,一勺裡,即可。六安市非遺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向記者演示了她的家傳技藝,「第一步是熬糖,吹糖人必須用麥芽糖,這種糖純用糧食做成,沒有任何添加劑。
  • 我們在前門「都一處」,和非遺傳承人聊了聊燒麥那點事兒
    而教我們製作燒麥的師傅,正是「都一處」第八代傳承人吳華俠。一隻手壓著擀麵杖,一隻手向前慢慢轉著推,皮兒上的褶子就出來了。這是在初步體驗如何壓花的時候,吳師傅教我們的要領。一張小小的皮兒需要擀出24個褶,這是我們沒想到的。「24個褶代表了24個節氣,做一個燒麥需要16道工序。」
  • [紀錄片]《留住手藝》講述50個非遺項目
    50集系列紀錄片《留住手藝》將於23日起登陸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香雲紗、南京雲錦等50個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在片中展現。  該片每集時長10分鐘,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手工藝項目為主,具有濃鬱地域特色和民俗特點。
  • 「東方巧克力」:來自雲南巧家非遺傳承人的堅守
    這裡98.9%全是山地,氣候覆雜海拔高低差和晝夜溫差都比較大最低海拔約900米,最高海拔可達4041米故有「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民諺當地人依山傍水而築形成「半邊山水半邊城」的奇景(請橫屏觀看)在這片深山裡,藏著一種名為「巧家小碗紅糖」的地道風物這種碗狀紅糖有著300年古法手藝傳承
  • 船模省級非遺傳承人錢興國:一帆一桅,大海情懷
    店主人叫錢興國,船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做船模並不是祖傳的手藝,而是從他初中時的愛好開始。今年,錢興國60周歲了,依然親自打造一艘艘船模,他說船模代表著一種船文化也是海洋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空間來展示這些他親手做出來的寶貝們。
  • 非遺文化傳承人經金山走進紅專南路社區展示竹扎製品技藝
    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捏麵人的手藝說到捏麵人,不知道您是否有這樣的記憶:面人師傅坐在街頭,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 頃刻之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呈現在眼前。
  • 關注非遺:新鄭老人放棄公職守護「制香術」 擔心手藝失傳
    但繁盛之景卻戛然而止   眼看祖輩留下的手藝要失傳,他放棄公職全力守護 而如今他最擔心的是傳承   「手藝要是到我這兒斷了,太可惜」   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在河南省新鄭市,有這樣一個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村子。
  • 親手做花燈,北京哪兒能學這項頻臨失傳的手藝
    因為它最早只在宮廷裡見得著」,「將花燈做成瓶子的樣式,是取『平安』之意」……元宵佳節,忙壞了非遺手藝人。做燈的師傅更是忙上加忙,奔走在各種活動場所,帶著大人孩子一起做花燈、聊花燈,送來過節的美好祝福。要是市民參加活動沒盡興怎麼辦?別著急,做燈師傅現在還有了自己的非遺傳習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繼續跟著師傅學手藝。
  • 關注 | 蕭山大廚的手藝驚呆網友!原來他還是非遺傳承人
    近期,第四批蕭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布。26位新上榜的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一名大隱隱於市的匠人以一手精湛的《麵塑》榜上有名,他就是甘海水。「捏、搓、揉、滾、挑.」短短幾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麵塑就誕生了甘海水,浙江廣電開元名都大酒店食雕麵塑師、蕭山食品雕刻工作室室長、蕭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手神奇的「麵塑」技法令人嘆為觀止。這是甘海水精心創作的名為《致敬逆行者》的作品,以藝抗「疫」,獻給在這場戰疫中衝鋒在一線的最可愛的人。
  • 國家級非遺藥發木偶傳承人周爾祿:火樹銀花不夜天 人偶凌空舞翩翩
    此項木偶雜技一度曾被認為在國內早已失傳。十幾年前,經研究人員考證,長期流傳於泰順的「瓊花木偶」即藥發木偶。  藥發木偶在20多年前的泰順並不鮮見,每逢有廟會、重大節慶、家有大喜事等,人們便請來製作藥發木偶的師傅。在一根樹立於空曠場地的長毛竹竿上,十餘層隔層裝置著特製煙花輪和身穿光蠟紙服裝的木偶。
  • ...訪「瑞蚨祥中式服裝手工製作技藝」北京市非遺傳承人鄒秋明
    遇桂有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瑞蚨祥樓群建於1923年,建築面積3520平方米,高度約11米,鋼結構和磚木結構相結合,其建築風格以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為主,是中國早期中西合璧的商業建築。  早在百年前,「中華老字號」瑞蚨祥就憑藉著精緻的做工、細膩的手藝、獨特的秘籍,成為蜚聲中外的服飾名店。
  • 現代人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傳統手藝?如何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手藝。在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日子裡,人們生活中使用的一些東西基本都是這些手藝人做出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傳統手藝人,但是現在很少看見這些手藝人了,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習傳統手藝了。傳統手藝瀕臨失傳。傳統手藝包括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跟生活聯繫最緊密的有木匠、鐵匠、篾匠、石匠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