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金山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
漁村的造船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簡易的扎竹排到造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機帆船,對姜品雲這一輩漁村人而言,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
在金山嘴漁村問村民,姜品雲是誰?也許會遲疑一下,但說到「雲師傅」,可以說是無人不知。雲師傅是目前漁村唯一掌握手工造船技藝的「高人」。如今,他已年過古稀,身子骨大不如前,為傳承這門傳統手藝,近日,金山嘴漁村公司精挑細選了一名老木匠,跟著雲師傅學藝。
剛走進雲師傅家,只見庭院裡擺放著漁網和毛竹,一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牌匾高掛牆頭。新收的徒弟和雲師傅正在庭院裡打船,別看拜師沒幾天,已經學得似模似樣,每個船體零件都要打磨透徹才肯罷休。
這位新收的徒弟是楊家村村民胡寶平,今年50多歲,以前一直從事木匠工作。「打船難度挺大,我得拿足耐心慢慢學,不懂就問,把金山嘴打船的傳統技藝保留下來。作為土生土長的山陽人,理應為家鄉做貢獻。」胡寶平說。整整兩周過去了,師徒兩人合力,打造出了一艘長2米、寬0.45米的舢板船模型。
雲師傅告訴記者,雖然如今打造的是模型船,但依然要耗費時間和心力,已經74歲的他漸感不支。「造木船師傅現在越來越少,現在我歲數大了,希望這個手藝能傳下去。」
說起雲師傅造船的故事,就要從他學修船講起。1957年,14歲的姜品雲開始學習修船。那時的漁業村,父老鄉親祖祖輩輩以海為生,而捕魚工具只有5、6米長的小划子和10多米長的小舢板,年幼的姜品雲一開始只是幹些打打油灰,抹抹桐油的零活。
漁村的造船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簡易的扎竹排到造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機帆船,對姜品雲這一輩漁村人而言,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學造船,姜品雲踏實認真,他的造船技術在眾多師兄弟中是佼佼者。漁村掛牌成立了第一家造船廠,由於技術好,又能團結群眾,姜品雲被任命為廠長。
1976年,姜品雲和他的師傅們造出了上海郊區第一艘機帆船,在東海漁場上作業。從此,雲師傅與造船結下不解之緣,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船隻在大海裡馳騁,他內心的激動與驕傲溢於言表。
光陰如梭,當年的輝煌漁業已成歷史,但云師傅始終割捨不下打造船手藝。聽說金山嘴漁村需要一艘舢板船做展品,雲師傅高興地連夜翻出了造船工具與圖紙,一絲不苟地造起了船。如今,由雲師傅親手打造的舢板船有3艘,分別藏於金山嘴漁村海漁館和區博物館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