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火鍋店門口又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每當大貓下班經過火鍋店的時候,就忍不住想要約上朋友一起吃上一頓火鍋。
聽著紅油鍋底咕嚕咕嚕的冒泡聲,仿佛這是冬天最動聽的聲音。
一頓火鍋,仿佛就能把所有的情緒在翻滾的紅油鍋底中涮一遍,用鮮嫩的牛肉、Q彈的蝦滑填滿心和胃的空洞。
可惜年底來了,朋友們都忙著加班,一通微信聊天過後約了個寂寞。
最終選擇了一碗自熱火鍋,來解決肚子裡的饞蟲。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開心吃自熱火鍋的時候,也要注意安全啊!
自熱火鍋可能會因為操作不當引起安全隱患,你可別不信!
去年12月4日,湖南湘潭一位大叔在動車上吃自熱火鍋,因不會操作,便把自熱包撕開扔進火鍋中,導致鍋內煮沸炸開。
場面一度狼狽,在眾人的勸阻之下大叔才依依不捨的將自熱火鍋丟掉。
(視頻來源:中國新聞社)
因為不當操作引起的爆炸還有很多起,沒有傷到自己已經是萬幸了!
很多人不明白,想獨自享受一份熱騰騰的小火鍋,怎麼就會產生爆炸了呢?
這就得從自熱火鍋的自熱包說起了!
會爆炸的自熱火鍋
自熱火鍋裡面到底有些什麼呢?
以大貓吃過的自熱火鍋品牌自嗨鍋為例,拆開包裝裡面有7個配料包:
美味食材包、牛肉什錦包、火鍋底料包、紅薯粉包、餐具包以及加熱包。其他一些自熱火鍋的配料包也和自嗨鍋的相差無幾,而爆炸的根源就出在加熱包身上。
畢竟其他配料包,只會讓味蕾感覺一場盛宴(狗頭)。
咳咳,回到正題上。
自熱鍋的加熱包中含有焙燒硅藻土、鐵粉、鋁粉、焦炭粉、活性炭、鹽、生石灰、碳酸鈉等物質。
(圖片來源:中國食品報新聞)
加熱原理很簡單,只需要注入冷水後20秒就能升溫超過90°C。
在加熱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氣體,不少自熱火鍋爆炸的情況都是因為堵住氣孔引起的。
堵住氣孔的時候,自熱鍋就如同高壓鍋一般,當自熱鍋承受不住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爆炸了。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
除了自熱火鍋之外,自熱米飯和自熱粉面都是採用了同樣的加熱包。
那麼問題來了,吃自熱食品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什麼呢?
消防大隊給出了標準答案:
1、往發熱包上只能加冷水,不能加熱水。加熱水可能會導致水劇烈沸騰,引發危險。
2、加熱時,包裝底部溫度極高,不能放在玻璃(茶几、桌面等)上,以防玻璃碎裂傷到自己或者在桌面留下印記。
3、自熱火鍋不能放入微波爐、烤箱加熱。
4、加熱完成後,揭蓋要當心,以免被蒸汽燙到手。
不過在操作得當的情況下,自熱食品算得上是方便食品中的佼佼者。
相比泡麵、外賣來說,自熱食品在口味、高效上更佔優勢,這也讓自熱食品銷量呈現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
據淘寶2019年發布的《懶人消費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自熱火鍋、懶人燒烤等懶人方便食品的消費已實現150%的增長。
到了今年,淘寶2月底發布的「吃貨宅家吃什麼」Top20榜單顯示,自嗨鍋和自熱小火鍋分別排名第五和第七。
並且疫情期間,自嗨鍋在京東超市、天貓超市等平臺的線上訂單量增加300%。
讓原本並不火爆的自熱食品,出圈了!
為什麼這麼多人追捧自熱食品?
自熱食品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在方便食品市場上很早就出現過。
由於在口感上不如一桶泡麵好,價格卻比泡麵貴了幾倍,導致自熱食品在市場一直沒有什麼關注度。
直到2015年火鍋在網絡上紅了起來,火鍋的吃法也隨之花樣翻新。
火鍋外賣、便攜火鍋和自熱火鍋一步一步顛覆人們的認知,也改變了火鍋的食用場景。
大家不用再去火鍋店裡排隊拿號,在家裡、公司、高鐵等多場景就能吃到一頓念念不忘的火鍋。
而2020年的疫情,讓自熱食品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在「宅經濟」時代,自熱食品幾乎打破了方便食品的次元壁。
疫情期間餐飲停擺,對於成千上萬的「饞蟲」來說,自熱火鍋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管味道怎麼樣,價格有多貴,包裝上「火鍋」兩個字就無比吸引人!
大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單身人口總數達2.4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
而天貓發布的「2019-2020國民味道」數據報告告訴我們,「一人食」將會成為2020年的六大年度食品消費趨勢之一。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熱火鍋成了爆品!驚人的銷量讓資本有了瘋狂下注的勇氣。
跟著這股「豬都會飛」的風口,不少自熱火鍋品牌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增長。
緊接鋪天蓋地的營銷廣告迎面而來,營造了一幅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吃自熱火鍋「假象」。
原來被康師傅和統一泡麵牢牢佔據的貨架上,現有一半位置是自熱火鍋!
廣告營銷最瘋狂的還屬自嗨鍋,娛樂圈歐陽娜娜、華晨宇、白冰、王耀慶等明星也加入了宣傳。
還在微博、B站、小紅書和抖音上,找不同的大V來做種草視頻。
同時還在《高能少年團》、《明日之子 4》、《中國新說唱》等綜藝節目上植入廣告。
基本上能插入廣告的地方,都砸重金下去。
一套組合拳下來,自嗨鍋品牌熱度就上去了,實打實地背上了「網紅品牌」的標籤。
得益於這種營銷模式的成功,其他自熱火鍋也紛紛效仿。
在大規模營銷的轟炸,輔以「自熱」「一人食」「自嗨」等噱頭的加持下,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很容易造成衝動消費。
大貓就是其中「受害」的一員,未能經受住廣告營銷的吸引衝動消費了一波。
整體體驗下來,除了不用自己洗碗之外,其他感覺都一般般。
但是啊,味道這個感覺見仁見智!每個人喜歡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不喜勿噴!!!(害怕)
當大家冷靜下來,從廣告營銷和全世界都在吃自熱火鍋的假象中走出來的時候,自熱食品還能「熱」多久?
美食的標準,從來都不是流量
自熱食品最早是出現在軍隊,在戶外受大風、沙塵、雨雪、低溫等不利氣候影響而不能使用明火的情況下,能夠快速解決溫飽問題。
自熱食品的屬性是應急,所以從食物口感的角度出發,自熱食品定然不是最佳的選擇。
家常菜好吃,而大鍋飯難吃,一旦菜品進入規模化的生產,在口感味道上必然會有一個削弱。
雖然說的是自熱火鍋,實際上肉片菜葉一鍋熟,還不如叫火鍋味麻辣燙!
但單身獨居群體的日漸龐大,獨食文化被大肆的宣傳,加上疫情讓「一人食」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當回歸到產品本身,餐飲行業所注重的是品質,而產品本身才是核心競爭力。
自嗨鍋牢牢掌控核心研發中心,海底撈背靠大樹擁有供應鏈優勢,三隻松鼠、良品鋪子這些零食搬運工也吹噓自己的實力。
大家都在說自己的產品好得不得了,但問題是現場市場上的自熱食品同質化又十分嚴重。
味道做不到更好,價格又降不下來,反而是各個品牌都在比誰家的營銷做得好。
自熱食品想要走下去,談何容易!